All Blog Posts (44,433)

王健 李子卿 孫慧 楊子·地方感何以可能(5)

五、地方—心性(Mind)—地方感

空間和地方都與感覺有著複雜關係,二者也有著許多共同之處。一些哲學家甚至混用二者,如亞里士多德,就使用處所(Place)來作為他的十大範疇之一,但亞里士多德的處所又含有明顯的空間(Space)色彩。在段義孚這里,二者顯然不能混用:「地方是安全的,空間是自由的」[2](P.3)



段認為在西方文化里,空間意味著自由,(因為)空間意味著開放…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3,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琦君《琦君散文選》柚子碗、盒及其他

現代人凡是能夠過簡樸日子的,都要說一句「你丟我撿」。撿起廢物,可以利用來做出各種實用東西,既省了錢,又可享受創造過程中的無限樂趣。



我母親這位老式的農村婦女,可說是充分發揮了「你丟我撿」的簡省美德的。任何破爛無用之物,她都能化腐朽為神奇,把它們變成家庭不可缺少的用具,或是小玩意,或是小女孩的飾物。母親年輕時一雙十指尖尖的蘭花手,到老來儘管粗糙多皺又多裂,卻也是一雙會變戲法的魔術手呢!



現就記憶中略舉幾樣來說說:



〈柚子碗、盒〉…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April 3,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張晨〈風景的凝視與身體的臉化:德勒茲論喬托〉(7)

在帕里斯看來,觀看與凝視便是這樣一種首當其沖的手段,是權力征服、支配及認識世界的最初模式,在繪畫中,尤其在喬托的作品里,來自畫面人物與觀者的多重目光,來自主客體之間支配性的凝視,見證了權力的在場,如保羅·克利(Paul Klee)所說:「藝術並非表達可見之物,而是使之可見。」毋庸說,凝視是一種權力,它通過目光而被看見,正是在這樣一個被權力所描摹的世界中,身體被臉化,臉被「風景化」,兩者共同組成了由臉性抽象機器所發動的臉-風景「孔洞表面」。…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pril 3,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吳青科·詩性空問與體驗危機(7)

在這樣的文學場域裏,不止蘊含著審美意識形態的深刻變化,更多的是關於生命本體的種種思考的顛覆性變化在暗中起著作用。由於將生命過度的透視致使整個審美基調陷入徹底的悲觀和絕望之中。因此.借助文藝實現對外部世界的表達本質上乃是一種無意識的連續性的記錄過程,其記錄的性質永遠停留在外部世界所呈現出的最淺顯的表層,試圖借助表象— — 生命主體活動的真實跡象,達到對世界的完整理解和把握。甚至連這樣一種類似功利性的動機都根本性缺乏。於是,不免會令人產生這樣的疑問:是…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3,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2)

(二) 中部地區的媽祖文化

中部地區主要是峴港會安,歷史上是中國人移居越南的第一站。明末清初有大量不願意服從清朝統治的明朝遺民紛紛來到此聚留,他們以「維持並繼承明朝香火」為願望,形成特殊的族群與聚居區:「明香與明鄉社」,他們從中國移居過來時帶來了媽祖信仰,建了很多的媽祖宮廟,後由於各種原因,華人社群不斷減少,媽祖宮廟也逐漸減少,據阮玉詩統計,目前中部地區主祭媽祖的媽祖宮廟還有8座,這些媽祖宮廟基本上都是歷史遺跡,…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April 3,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若澤·薩拉馬戈《修道院紀事》(47)

夜晚天氣熱,人們開始彈唱,小夥子們互相追逐,這是從開天辟地以來自古有之的瘟疫,無藥可治。他們拉住過往的女人們的裙子,保護這些女人的男子踢他們一腳或者朝他們後頸猛擊一拳,他們跑到前邊,還回過頭來做個鬼臉或猥褻動作,然後又開始另一輪奔跑和追逐。臨時組織了一場鬥牛,或者說一場鬥牛犢,把兩根羊犄角,還不是同一頭羊上的,和砍下的一截龍舌蘭,統統釘在一塊寬木板上,木板正面有個桶,後面緊貼胸脯,這就是公牛;公牛像貴族似地威風凜凜朝前項過去,鬥牛士用木紮槍刺到龍舌蘭上的時候扮鬥牛的便學著牛聲嚎叫,但如果紮槍手沒有紮準,刺在裝扮者的手上,他馬上失去了貴族風度,於是又開始在街上追逐奔跑,擾亂了清對方重復諧趣詩的詩人們,詩人們問上邊,說的什麽;她們做個怪相說,給我帶來了一千隻小鳥;就這樣,夜晚慢慢逝去,屋外是調情、消遣的磕磕絆絆的奔跑,屋里是在音樂伴奏下吟唱憂傷敘事詩和吃巧克力;當淩晨即將來臨的時候,軍隊開始集合,士兵們為盛大的聖事穿上整齊的制服,充當遊行隊伍的兩翼。…

Continue

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April 2,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殷世東:課堂教學活動的詩學邏輯(4)

三、課堂教學活動遵循詩性邏輯操作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人,人是有靈性的生物,具有能動性、創造性,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一個自由、和諧、安全的環境中,通過主體的活動,運用自我調節機制,能動性地生存與發展。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習者只有處在一個自由的、安全的、和諧的環境中,賦予學科知識人性化,在自由想像的時空中,才能獲得知識與技能、成長與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詩性邏輯設計,才能有效地開展教與學活動。

 

(一)營造在場體驗情境,讓課堂充滿自由想像…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pril 2,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5)

那麽,需要用肯定的詞語來描述分裂症。「紊亂」、「自我中心主義」、「失去真實」,對於那些想要壓制分裂症的人來說,是很方便的詞語。「紊亂」是一個很貧乏的詞匯,指的是那些組成了特殊的分裂症機器的元素的狀態——我們可以從肯定的角度來確定分裂症機器——在這個方面,我們很快意識到缺乏關聯所擔當的機械性角色。



「自我中心主義」也是一個貧乏的詞匯,它指的是無器官的身體以及它之上所有的流溢,這與脫離現實的內在生命沒有關係。



「失去真實」,我們如何評價那些在一個無法支撐的點上接近真實的人(「這種感受,與心靈相關聯,打破了物質的聲音」,阿爾托在他的《神經儀器》(Le Pèse-nerfs)中寫道[⑨])?與其從給人帶來巨大摧殘的浩劫來界定分裂症,或者從結構上出現的洞和裂縫來解釋分裂症,我們不如將分裂症理解為一個過程。當克雷丕林…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2,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曼德爾施塔姆(Osip Mandelstam)詩選· 我只閱讀兒童的書籍

我只閱讀兒童的書籍,

我只珍惜兒童的思維。

自深深的痛苦中浮現

一切都向著遠方散去。

 

我為生活疲憊欲死,

從那里我什麼也不接受,

但我愛著我貧窮的土地,…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pril 2,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吳青科·詩性空問與體驗危機(6)

三、詩性空間象征意義的蛻變

事實上.隨著以工業技術為核心動力的社會的全面發展。作為生產力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開始產生了超乎傳統思維的本質變化,這種變化同樣如影隨形地發生在文藝領域。傳統的所謂「詩性空間」也已無形中出現了大規模的「逆叛」。綜合起來,主要表現為文藝生產者的審美心態的轉變,當然,這一轉變同樣發生在普通大眾懾於生產力作用下的思維變化。在變化方向上卻如同安逸的平庸人性一樣,文藝的審美同樣喪失…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2,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4)

(三)詩思流動與文學表現

設若文學展現的,是流動不居,前後未必一致的「思」與「我」,那麼是否也有一種流動的「表現」形式,可呈現思維及感覺的變幻特質?鄭教授以卡爾維諾(1923-1985)於《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引述達文西手稿為例,討論關於書寫者不斷和文字搏鬥、反覆斟酌的歷程。達文西(1452-1519)意圖描寫深海生物的骨骸化石,他反覆修改,每次強調重點都稍有差異。第一段出現「烏黑而剛硬的背脊」,即是達文西對眼前「物」的描述,他先將此物放回大海中「出沒」,讓牠回到「生」之狀態。第二段手稿則讓生物在海中攪起漩渦,以再現其活動。最後版本裡,達文西用「犁耕海水」意象連結海洋和土地。設此巧喻,將烏黑剛硬背脊在海水中翻攪、壓服等動作的力與美傳達,更暗指海水如土地般深厚廣大。…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2,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人才考量下,我們需要怎样的企業大學?

怎麽判斷企業大學是否優秀,有哪些測評標準?中國《培訓》雜誌在2017年年底,發起了「中國企業人才發展」調研,針對「企業大學」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製定出16條全方位的測評維度:



1、業務支持;2、人才培養;3、培訓預算;4、知識沈澱;5、精進創新;6、項目運營;7、系統平臺;8、講師隊伍;9、課程產品;10、文化傳承;11、團隊建設;12、校長影響力;13、組織結構;14、戰略規劃;15、品牌塑造;16、硬件設施。…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pril 2,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讀報人》(News of the World) 電影劇本(28)

吉德:你應該跟我在一起。(說基奧瓦語)我會照顧你的。(說英語)只要你需要,我會照顧你。

她看著他。再回頭看看萊昂貝格爾夫婦。

然後看向農場外的廣闊林地。

喬翰娜:上尉,喬翰娜,走?

吉德:如果這是你想要的。

長久的對視。

終於,她走向他。…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April 2, 2023 at 2:39pm — No Comments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8)

「質詢」是《俄狄浦斯王》中最為奇特的一種「演真」方式。首先,神諭作為一種「演真」機制既具有獨斷性,又具有實踐上的普遍性,除了俄狄浦斯王之外,它能讓城邦中所有人都相信和服從,具有法和正義的地位{28};其次,奴隸表述真理只能是被強迫的,因此,如果沒有象征法和正義的神,或是神的代表者的命令,這些真理沒有任何合法性{29}



俄狄浦斯的「質詢」不同,它具有獨斷性和某種普遍性,卻沒有合法性,原因有二:一是俄狄浦斯的「質詢」的出發點,不是神,而是我…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2,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張晨〈風景的凝視與身體的臉化:德勒茲論喬托〉(6)

在《千高原》中,在論述喬托的作品時,德勒茲多次引用帕里斯的著作《空間與凝視》。在德勒茲看來,帕里斯的著作展示了臉性機器在繪畫中的運作,而這一運作主要與目光的凝視相關。



在《空間與凝視》中,帕里斯列舉了西方繪畫、尤其是人物肖像正面與側面的多種目光交錯,恰好對應了德勒茲對於表意與後-表意兩種面孔的描摹;而就喬托而言,帕里斯也同樣舉到另一幅藝術家在聖方濟各教堂的壁畫《聖方濟各將鬥篷贈予貧窮的騎士》:在畫面中,再次契合德勒茲論述的是,我們看到兩個人物的側臉,尚未封聖的方濟各正將他的斗篷贈予面前一位尊貴卻貧窮的騎士,自方濟各雙眼投射的凝視目光,擊中了騎士的側臉,使其身體呈現出了鞠躬的弓形彎曲,一如畫面角落方濟各那匹溫順馴服的馬。…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pril 2,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一非居士《讓天賦自由》上

如何用激情改變你的世界?

很多時候,當你需要某一方面知識的時候,一本書就會出現在你眼前。《讓天賦自由》於我就是這樣一本書。

中信出版社的這套書確實不錯。《異類》,《引爆點》,《錯覺》,《本能》,《哪來的天才?》…

在前文"動力何在?"我就疑問是什麼讓某一類人充滿著無限的激情來投入到別人眼中枯燥的事業中。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標題,就覺得這本書能給我一些解答。

作者用「天命」(the element)一詞來描繪一種境界,在那里個人的天命使得我們喜歡做的事與我們擅長做的完美結合。…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April 2,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李鵬: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以語音教學為例(上)

傳統的認知科學認為身心是兩個獨立的系統,然而,體驗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的出現,否定了這種割裂身體和認知的二元認知觀。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據表明:感覺與動覺的體驗包含於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不僅是認知的感受器和傳導器,也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分。現實生活中的語言交流很少依靠單一的聽說模態,而是整合了視覺、動覺、觸覺等多重模態,故而語言學習在本質上也應是多模態的。因此多模態教學鼓勵將不同的感官模態整合起來,而不是像傳統的外語教學那樣過度地依賴聽說。…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 庫 on April 2,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于國華·結合實踐的教育 : 文創產業課程創新(中)

二、教育的創新途徑

教育家羅賓森(Ken Robinson)指出,公立學校的大眾教育依據工業生產模式建立,以生產線作業方式進行教育,引導學生依照未來職場專業需求,學習各種應對的技能;但這套制度無法應對人類 21 世紀生存所需。 [4]…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pril 2,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董迎春 覃才·民族誌書寫與民族誌詩學(8)

四、結語

基於民族誌田野調查是關於遠方異地某個民族和地方的「文化書寫」觀念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寫詩(也有寫小說)的方式或直接以詩歌文本的形式來寫作田野調查報告,是西方文化詩學、人類學詩學及民族誌詩學等流派進行文學人類學探索的主要方式之一。從「文化書寫」層面來看,文化詩學和人類學詩歌一派在人類學家進行詩歌創作的基礎上,強調了文化的主體性價值; 民族誌詩學一派側重於民族口頭詩歌的翻譯實驗,即口傳文化的詩歌轉換與詩性建構。雖然形式和側重點有所差異,但他們都強調與表現了「文化書寫」和「文化詩性」的重要性及價值。…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pril 2, 202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王健 李子卿 孫慧 楊子·地方感何以可能(4)

同樣基於身體與空間關係的基礎上,段義孚提出了空間能力(spatial Ability)的概念(第六章),空間能力其實基於身體或軀體對空間的感知基礎上形成的能力,是一種人和動物都擁有的能力,它相對於空間知識而言,後者為人所獨有, 正是基於身體這一特性,所以「空間能力本質上是活的(livelihood ),空間知識則不是」[2](P.74)。

 這種空間能力源自空間感 (sense of Space),對於空間感這一概念,段義孚並未給出明確界定,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理解, 段稱空間感是我們的移動帶來的[2](P.118),…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April 2,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