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魯達·冬天的牧歌

在深深的海底,

在悠悠的長夜,

你靜靜默默的名字,

馳過如一匹馬。

 

負我於你的背,啊,庇護我,

在你的鏡中向我現身,突然地,

在你背後茁長的,

黑夜孤單的葉子上。

 

充滿甜蜜的光之花,

以你親吻的嘴唇回應我的呼喚。

堅決柔美的嘴唇,

因離別而狂野。

 

如今,長遠長遠地,

軌道伴我從遺忘走向遺忘。

雨的呼喚,

黑夜的珍藏。

 

容我寄身於午後的絲線,

在黃昏時縫制

衣裳,而天上一顆星

充滿了風在悸動。

 

把你的遠離注入我,深深地,

重重地,蓋過我的臉,

以你的存在穿過我,設想

我的心已碎成片片。

Rating:
  • Currently 4.66667/5 stars.

Views: 1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Zenkov 2 hours ago

[愛墾APP]「道為上,器為下」——論「歆體現」的切身性(下)

二、身體彩繪作為「器」之技藝

身體彩繪body painting是一種將色彩、圖案施於人體肌膚之上的藝術行為,無論出於審美、娛樂、宗教儀式或社會身份的目的,它的根本特性是以身體作為畫布,以彩繪技藝作為表現方式。從「道/器」二分的角度來看,身體彩繪屬於「器」的範疇,理由至少有三:

其一,身體彩繪是外在可見之物,屬於物質與技藝層面。與雕刻、繪畫、刺繡等工藝相似,它重在手藝的巧妙與視覺的美感,是可感可觸、可操作的。這與「道」的無形無跡、不可視聽,性質截然不同。

其二,身體彩繪依賴於身體的存在,而身體本身如前所述,在傳統中屬於「器」。一切建立於「器」之上的裝飾,自然難以被視為「道」,正如繪畫之於畫布、雕刻之於石材,皆為技藝之表現而非本體之呈現。

其三,身體彩繪的意義多半因其社會文化脈絡而生,缺乏獨立的內在道德價值。它可以象徵身份、階級、族群、儀式等,但這些意義皆需賴文化賦予,並非自具超越性的精神本質。因此,它的價值仍屬「用」的範疇,而非「體」的層面。

總之,身體彩繪作為技藝,從性質上屬於「器」,非「道」。然而,這並不意味它毫無精神性,因為它可以成為表達「道」的媒介。

三、當「器」承載「道」:身體彩繪的精神性可能

「道為上,器為下」雖然強調道德精神的重要性,但並非貶抑「器」的價值,而是將之置於輔助的位置。器雖為下,但可以載道。正如《中庸》所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6 這裡強調的是透過人之行為實踐(多半具體而「器」的)來體現「道」的秩序。

身體彩繪亦然。歷史上許多文化中的身體彩繪,其真正目的並非審美,而是宗教與精神性的。例如非洲、南太平洋、南美洲原住民部落的祭儀彩繪,常被視為召喚祖靈、連結神靈的儀式行為;古代中國亦有兵士在戰前塗抹顏色以示決心之例7。這些彩繪雖屬技藝,但其意義指向超越性的「道」,成為通往神聖的符號。這種情況下,彩繪雖為「器」,卻能「寓道於器」,呈現精神意涵。

同理,當代的身體彩繪若帶有對生命、身體、性別、族群等議題的哲學反思,也可能超越純粹技藝層面,轉化為一種文化論述。此時,身體彩繪雖仍是「器」,但其所承載的思想與精神層面可歸於「道」。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說:「器非道,然器可載道。」

四、文化視野下「身體即器」的再思考

當代文化中常出現「身體自主」「身體即我」等強調身體主體性的論述,似乎與傳統「身體為器」的觀點相左。然而,這並不必然衝突。傳統視身體為「器」,是為了凸顯精神之優先性,而非貶低身體的價值;現代重視身體主體性,則是對個體權利與經驗的肯認。兩者其實可以互補:身體可以既是「我」的組成部分,又是「我」實踐精神價值的工具。

從「道為上,器為下」的觀點看,身體的價值在於它能成為追求「道」的基礎與途徑。沒有身體,精神難以存續與實踐;然而若只重身體之美與技藝,而忘卻精神之涵養,便是「反本逐末」。這也可以作為對當代身體文化(如過度崇尚外貌、將身體視為炫耀資本)的提醒:身體雖可裝飾,但終非目的,仍應服務於更高的精神價值。

五、結語:身體是「器」,而非「道」

綜上所述,從《史記·儒林列傳》「道為上,器為下」的思想脈絡出發,結合先秦以降的諸子觀點,我們可以明確指出:身體屬於「器」的範疇,而非「道」。它是「道」在現實世界中的載體,是精神修養的基礎與工具。身體彩繪作為技藝表現,同樣屬於「器」,但可作為表達「道」的媒介。當人們在身體之上進行彩繪時,若僅止於外在之美,便仍屬「器」的層次;唯有當彩繪承載了倫理、信念、理念,才可能觸及「道」的境界。

「道為上,器為下」的思想提醒我們:人不應為身體所役,而應使身體為道所用。身體可以被尊重、被珍視、被藝術化,但最終仍應被理解為承載精神的器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身體之器與心靈之道之間取得平衡,既不忽視外在的形體之美,也不遺忘內在的德性之光。這種平衡,正是古人「重道而不廢器」的智慧所在。

  • 《中庸》第1章:「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參見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56,頁125(論及戰前士兵塗彩作戰的記載)。

 

Comment by Zenkov on September 23, 2025 at 8:41pm

你所注視的「服飾」從未存在於現實,卻比真實更銘心刻骨。它無法褪下,也無法保存,只能在注視的瞬間燃燒。它不是物件,而是事件,是一場光的短暫聚合。當視線離開,它便消失無蹤,留下的只有視覺記憶,和那份對「真實」的質疑。

The “garment” you see never existed in reality, yet it marks the mind more deeply than real cloth. It cannot be removed or kept—only witnessed as it burns for a moment. It is not an object but an event, a brief gathering of light. When the gaze moves on, it vanishes, leaving only memory and doubt about what is real.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