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u Empatbelas
  • Male
  • Iskandar,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Batu Empatbelas's Friends

  • 厚數據才厲害
  • Ashgabat
  • 中砂礁群
  • Scarborough 黃岩
  • Uta no kabe
  • Poèmes lieu
  • Khalak Khalayak
  • Pabango
  • 冬菜一斤
  • Wir sind ein volk
  • Berlin im Speicher
  • Mystikós kípos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 Temer Loh
  • 美索 布達米亞

Gifts Received

Gift

Batu Empatbelas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Batu Empatbelas's Page

Latest Activity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5)

呼喚城市的人文空間,從社會學的分析看,是重視環境品質與人類行為的關係。一個好的城市環境,可成為人性成長和人際互動的空間。不僅能給人帶來心理愉悅,還能有力地激發正確的行為。一個讓人人都感到親切而熟悉的、有地方特色的環境,更容易培育人們對它的歸屬感。反之,一個包含有錯誤意象的環境,則會令人不安、失去方向感,甚至發生價值的混亂。今天的報告中,我談了自己對人文空間的理解,批評了城市空間中種種缺少人文關切的現象與過程。最後我樂意分享我的研究、我的發現。它講述的是一個城市的普通人如何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人文空間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公園晨練的故事。比如在上海,每天這個城市有成千上萬的人去公園參加晨練。不錯,這不是最稀松平常不過的事嗎?公園是公共空間,人們去公園如何關乎人文空間的創造?對此,我想說的是,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公園故事都關係這樣大的社會學話題。如在歐美,人們鍛煉只是為了健康。但在我們的故事中,有社會變革,有城市改造。在變革中的中國城市社會,個人開始不得不比以往承擔更多的對於自己身心健康的責任。對很多人來說,公園晨練就是他們對自身所感受到的這種變化的應對。他們為健康而走進公園,最終獲得了比健康…See More
Mar 10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4)

2、自行車出行越來越難我在報告的一開始就將「可及性」視為人文空間的基本品質。那麽,對於城市道路資源而言,它的可及性就體現在路權的分配上。有路權,就有可及性;無路權,就沒有可及性。而路權在不同交通模式中的分配,也就決定了不同道路空間之間不同的可及性程度。中國曾經號稱「自行車王國」,而如今,自行車出行在城市卻是越來越難了。不少城市的許多馬路對自行車設禁。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歐美流行的綠色交通理念,倒是非常強調:在公交車之外,「步行第一,自行車第二,小汽車最後」。比照中國城市的路權安排,少有行人和自行車優先的路權思想。因為其根子里並不那麽以人為本,而是以「汽車為本」。更確切說,是以小汽車為本。當然,隨著城市的邊界不斷向外鋪張,必然對空間的機動性有不可遏止的要求。「以車為本」的交通模式,如果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出自這樣的空間格局和空間秩序。然而,如果從中心城到外圍的空間距離都在15公里以上,那麽,自行車出行客觀上就不再便利。換句話說,空間尺度的變大損害著自行車出行的合理性。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自行車路權有意無意的冷淡和歧視。 3、街道怎麽了隨著城市空間的改變,我們的街道發生了哪些變化?主要…See More
Mar 5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3)

中國的城市空間同樣形成於自己特有的國情和城市發展歷程。在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空間生產都是服從於工業化戰略的。那時,以工廠為核心,以提供無所不包的社會職能的單位聚合而成的單位空間,成為當時中國城市主導性的景觀。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方向和機制開始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文化和藝術逐步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地帶的核心功能;以空間效益本身為目標的空間戰略,成為各大城市謀求更新與發展的主導模式。在此模式下,有利於發展商業、大都市景觀和中心城市功能的空間,被快速地開發並成片地興起了;同時走向衰敗和消失的,則有舊式弄堂等。在如今的城市里,地鐵站、辦公樓、購物中心的選址基本上取決於它離住宅中心有多遠。空間的設計已經不再圍繞工廠,而是圍繞著生活區域。在這樣一個空間模式下,人們就會把家作為自己生命或是生活的主軸。人們關心的是經營這個家,接受了以家為中心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也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家庭生活的經營中。但「以家為中心」無疑會產生對公共空間和集體活動空間的某種疏遠,這也是當下的城市空間實踐帶來的新問題。而當城市開始走上追求空間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人文空間的理想…See More
Feb 28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2)

「認同一個地方是因為使用一個地方。」這又是一個很多搞規劃和建築的人容易遺忘的樸素真理。通常,他們只想把建築變成一種展示、炫耀,給人一種震撼的效果。但他們卻忽視了,城市,作為一種與人們朝夕相伴的日常的空間,需要的恰恰是一種親切的效果。沒有人會認同一個抽象的、叫做「地區」的地方。我們之所以會認同一個地方,往往是因為我們通過使用這個地方或者在這個地方四處走動,對這個地方產生了親切感、信賴感。因為周圍很多不同、有趣、方便且有用的東西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們。所以,認同一個地方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展示。人文空間並非一個跟我們無關的純凈空間,而恰恰是一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使用關係最密切、最親近的一個空間,是一個充滿了意義的人文世界。再如,「趕走了人,也就趕走了人的社會關係。」雅各布斯的這句話一點也不深奧,但講得非常好。就以世界城市發展中常見的大拆大建為例,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拆除了那些破敗的房屋,而且還將人遷移到了他處,連帶著,還可能揮刀砍向社區內各種錯綜復雜的關係網,使之永不可再恢復。而這被砍掉的東西,正是社會學最關心的東西———小區背後那些看不到卻…See More
Feb 23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1)

人文空間的內涵作為一個具有人文「尺度」的空間,不僅要有適宜的物理尺度,還得有平等的社會尺度、實用的功能尺度、意義充滿的象征尺度和可持續的自然尺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Better city,better…See More
Feb 18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7)

此外,各國家公園單位尚未開通微信小程序、手機APP或其他渠道,不能及時有效地為公眾提供戶外運動資源信息檢索服務。 建議各國家公園合理利用衛星遙感、自動計數設備等技術手段,監測戶外運動相關數據、製定監測標準,並在原有數據庫基礎上增設一個覆蓋數據管理、共享、分析和預測等信息處理環節的戶外運動資源數據庫,用於動態掌握戶外運動資源類別和分布狀況、監測遊客生態影響、評估遊客戶外運動行為特征,進而為國家公園推動實施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也可進一步提升區域網站建設、國家公園戶外運動參與者消費報告等數據處理的工作效率。…See More
Feb 15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6)

3.2改善國家公園戶外運動管理管理部門多、職權不清晰、管理職權協調工作量大等是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公園體製的建立雖然使破碎化管理現象得到改善,但由於工作量大、涉及部門多,這類「痼疾」也未得到完全根治。戶外運動發展也存在此類情況。目前,中國部分國家公園管理局將戶外活動管理工作劃分至「規劃發展處」「生態保護處」等行政部門管理,但多數國家公園仍存在戶外運動行政管理部門不明確的問題,導致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缺乏主線、管理範圍模糊等現象較為普遍。基於此,各國家公園管理局可依托現有的行政管理部門,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相似功能職責,設置「戶外運動部門」(地方性)統一管理戶外運動,厘清戶外運動管理目標、機制、範圍、過程等內容。各地市政府、旅遊部門應積極配合當地戶外運動管理工作,協調配合國家公園整合戶外運動資源、規劃戶外運動空間布局等。同時,建議國家公園管理局建立「全國性」戶外運動辦公室,為各地國家公園和政府在規劃和管理戶外運動方面提供技術援助;之後逐步以各區域戶外運動辦公室為單位進行整合式管理,由全國戶外運動辦公室統籌管理,製定總體發展規劃和統一的管理標準,合理製定和分配國家戶外運動發…See More
Feb 1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5)

2.4信息系統的有力支撐全面、準確、網絡化的數字信息資源是NPS進行生態監測、管理決策、戶外運動服務等工作的重要依據。21世紀初,為實現有效管理公園資源信息的目的,NPS建立了基於大數據的「一站式」綜合資源管理程序(IRMA),收集了數以萬計的文檔、數據集、地理空間數據以及其他與國家公園相關的信息資源,解決了以往各類數據庫之間不共享、不互通、查詢分析效率低的問題。在用戶檢索時,IRMA數據庫會對資源信息進行即時動態組織,對數據進行分類、分級、分塊處理後,再通過音頻、圖、表、文字的多元化呈現方式展示信息內容;在工作人員使用數據時,IRMA將提供戶外運動參與人數、基礎設施、參與者訪問特征等數據,以便工作人員整理和發布全國年度報告或各單位特定報告。此外,工作人員還可根據研究和監測結果反饋進行及時調整,為戶外運動參與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在信息平臺建設層面,NPS各單位站點的規劃布局、欄目設置等均由NPS設計,其平臺多涵蓋「戶外運動項目」「旅行計劃推薦」「志願者」等內容,實現了信息平臺建設的規範性和標準化管理。通過NPS官方平臺,戶外運動參與者不僅能查看NPS戶外運動場所數量、標誌性景點、項目開展…See More
Feb 13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4)

2.2財政資源的統籌配置NPS戶外運動的發展得益於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特許經營、社會捐助和門票收取為輔的多渠道資金籌集機製。在國家財政撥款上,國會每年向NPS的土地征用和國家援助賬戶(LASA)、國家休閑和保護區賬戶(NRP)撥款。其中,LASA資金源於1965年建立的水土保護基金(LWCF),現已累計接收47億美元(1965-2019年),占LWCF撥款總量的41%,是NPS戶外運動內部發展最為重要的資金來源;NRP源於國家財政部撥款(每年約5000萬~6000萬美元),主要用於NPS戶外運動外部發展,如協助州立公園、社區公園以及為公眾提供戶外運動參與機會。在特許經營上,NPS主要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其經營合同(非永久性,一般為10年,合約續止情況視年度財務報告而定),多數NPS戶外運動場所服務均由特許經營者提供。NPS目前管理著500多個特許權合同,每年總收入約10億美元(20%用於NPS運營),對減輕國會財政壓力、豐富NPS多樣化服務供給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捐助上,尤以國家公園基金會官方捐贈渠道為主。以2018年NPS百年紀念活動捐款為例,該基金當年便為NPS籌集了5億美元,…See More
Feb 11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3)

1.4戶外運動服務供給NPS作為美國聯邦土地上備受青睞的戶外運動場所,為參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戶外運動服務。在數字體驗上,NPS通過線上虛擬環境與線下實地參與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戶外運動。參與者可根據線上平臺遠程查看公園實況、參與戶外運動項目(如少年護林員等),亦可與工作人員、其他參與者交流互動。NPS所提供的門票服務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75%的NPS區域不收取入場費,且剩余收費區域的大部分收益也直接用於改善戶外運動基礎設施或實施戶外運動計劃。對於特殊人群,如現役軍人及其家屬、武裝部隊犧牲成員家屬、殘疾人、誌願者(累積服務時長達250h以上)等不收取入場費。在基礎設施供給方面,NPS戶外運動設施建設已趨於完善,如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攀岩場地之一,還建有步道、自行車道、露營地等基礎設施。在無障礙服務方面,NPS不僅為相關人群免費提供公園手冊盲文版、有聲讀物、助聽設備等無障礙設施,還與美國殘疾人協會合作,為其管轄區域均配備了無障礙協調員。此外,為確保遊客服務質量,NPS製定了年度服務供給滿意度調查表,采用發放調查卡和網絡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從戶外運動參與機會、門票服務、步道、小徑使用…See More
Feb 9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2)

大量戶外運動參與人群催生了NPS的戶外運動產業,2019年其經濟價值達417億美元,創造了34.5萬個工作崗位,占美國戶外運動總經濟價值的9%。其經濟價值可分為2個方面:直接經濟貢獻,即戶外運動參與者為NPS及其附近社區直接帶來的收入和就業崗位;間接經濟貢獻,指戶外運動參與者帶給關聯產業的經濟效益。以2020年為例,NPS戶外運動參與者為美國直接帶來了118億美元的國民經濟產出,提供14.1萬個工作崗位;間接帶來了169億美元的經濟產出,提供9.2萬個工作崗位。這體現了戶外運動的多重經濟效益,既能對NPS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作用,也能長遠地影響其附近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 1.2戶外運動區域劃分二戰後美國公民的戶外運動空間與資源需求迅速增長。為整合戶外運動資源、豐富公民戶外運動參與機會,NPS對其管轄區域進行了多次劃分,且其標準日益功能化和精準化。NPS最初依據資源特征將其區域劃分為自然、歷史及休閑3類,後續采用戶外運動資源審查委員會(ORRRC)於1962年開發的「戶外運動系統」,即根據資源密度、資源類型將戶外運動區域分為6類:I類為高密度戶外運動區(開發強度高、基礎設施完善、戶外運動…See More
Feb 7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美國國家公園經驗省思(1)

中共十九大以來,中國對生態旅遊服務和生態資源利用等尤為重視,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不僅是中國「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的重點領域。然而,中國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還存在較大缺口,國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參與需求難以得到保障。 當前,中國已確立了涵蓋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3大類型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其功能之一即是為全社會提供遊憩類公共服務。國家公園是生態旅遊的最佳實踐地,富集了最優質的戶外運動資源,但由於中國國家公園建設起步較晚,其所蘊含的優質戶外運動功能並未得到合理開發與利用。…See More
Feb 4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滕海鍵·美國人荒野觀與荒野保護的歷史演變(下)

在利奧波德等人的推動下,林業局和國家公園管理局實施了一些荒野保護政策。1924年,林業局創建了美國第一個荒野保護區。1929年,林業局推出了一項全國範圍的荒野保護政策,從國家森林劃出專為科學研究和教育目的的原始林區,規定在這些林區盡可能維持其交通、供給、居住和環境的原始狀態。1939年,林業局又頒行了新的管理條例,據此在1400萬英畝荒野區限制道路、定居及經濟開發。 不過,在1964年《荒野法》通過之前,林業局保護荒野的成效並不理想。林業局及國家公園管理局保護荒野的低效使荒野保護主義者及其領導人意識到,運用行政手段無法有效保護荒野,於是他們考慮通過立法手段來永久保護荒野。 二戰結束後,美國迎來大眾休閑活動的高峰,一些戶外休閑活動增進了人們對自然多元價值的認知,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贊同和支持保護荒野;生態學的普及使民眾對荒野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汽車的普及、經濟開發和州權運動對荒野卻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荒野協會、塞拉俱樂部等自然保護組織建立協調聯盟,著文宣傳、積極發動草根支持荒野保護。 20世紀50年代,圍繞回聲谷公園的水壩修築計劃,荒野保護組織等反壩力量與築壩派發生了自赫奇赫奇峽谷築…See More
Feb 1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滕海鍵·美國人荒野觀與荒野保護的歷史演變(上)

「荒野」(wilderness)是美國現代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世紀40年代,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亨利·梭羅提出荒野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地」。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指出荒野是「人類從中錘煉出所謂文明的原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環境史學家羅德里克·納什又提出荒野是一種「思想狀態」,即人類看待自然的態度。荒野是一個與文明相對的概念,類似於中文意義上的「純」自然。在美國,人們對荒野的認識和態度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自新大陸殖民以來,來自歐洲的白人對北美大陸廣袤荒野的認識和態度經歷了兩次重大轉變:一次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恐懼和敵視逐漸轉為欣賞和珍愛,還有一次是20世紀中葉由承認荒野的審美和精神價值的淺表認識到基於生態思想對荒野多元價值的生態學認知的深刻轉變。相應地,美國人由征服荒野轉向通過建立國家公園,甚至為荒野立法等來保護荒野。 19世紀末20世紀初,欣賞和珍愛荒野在美國上流社會和知識層成為一種時尚。這一時期,自然主義者約翰·繆爾成為荒野保護的旗手,他的宣傳和身體力行影響了不少美國人對荒野的態度,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就是其中一位。19世紀後期在美國出現了…See More
Jan 28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馬拉喀什

摩洛哥歷史古城馬拉喀什(Marrakesh),是全國第三大城市,也是南部地區政治中心。它位於國境南部,北距首都拉巴特320公里,東距峰頂終年積雪的大阿特拉斯山50公里。 雖然地處沙漠邊緣,但氣候溫和,林木蔥鬱,花果繁茂,以眾多的名勝古跡和幽靜的園林馳名於世,被譽為「摩洛哥南部明珠」。 馬拉喀什人口40餘萬,始建於公元1062年,中世紀時曾兩度為摩洛哥王朝的都城。在阿拉伯語里,「馬拉喀什」意為「紅顏色的」,其原因是當年的城牆採用赭紅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See More
Oct 8, 2020
Batu Empatbelas posted a blog post

黃澤全《深度文化旅遊城市》丹吉爾

摩洛哥北部古城、海港丹吉爾 (Tangier),位於非洲大陸西北角進入直布羅陀海峽的入口處,同歐洲大陸隔海相望,座落在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東進地中海和西出大西洋的船隻,從這里經過或停泊,大西洋東岸南來北往的船隻,也要在這里調整航向,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爭奪之處。丹吉爾城沿海濱山坡而建,風和日麗,氣候宜人,白色住宅、綠色山野和蔚藍海水交相輝映,是一座風光明媚的海濱山城。…See More
Oct 5, 2020

Batu Empatbelas'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Batu Empatbelas's Blog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5)

Posted on March 3, 2023 at 3:30am 0 Comments

呼喚城市的人文空間,從社會學的分析看,是重視環境品質與人類行為的關係。一個好的城市環境,可成為人性成長和人際互動的空間。不僅能給人帶來心理愉悅,還能有力地激發正確的行為。一個讓人人都感到親切而熟悉的、有地方特色的環境,更容易培育人們對它的歸屬感。反之,一個包含有錯誤意象的環境,則會令人不安、失去方向感,甚至發生價值的混亂。

今天的報告中,我談了自己對人文空間的理解,批評了城市空間中種種缺少人文關切的現象與過程。最後我樂意分享我的研究、我的發現。它講述的是一個城市的普通人如何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人文空間的故事。

 …

Continue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4)

Posted on February 9,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2、自行車出行越來越難

我在報告的一開始就將「可及性」視為人文空間的基本品質。那麽,對於城市道路資源而言,它的可及性就體現在路權的分配上。有路權,就有可及性;無路權,就沒有可及性。而路權在不同交通模式中的分配,也就決定了不同道路空間之間不同的可及性程度。…

Continue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3)

Posted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00pm 0 Comments

中國的城市空間同樣形成於自己特有的國情和城市發展歷程。在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空間生產都是服從於工業化戰略的。那時,以工廠為核心,以提供無所不包的社會職能的單位聚合而成的單位空間,成為當時中國城市主導性的景觀。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方向和機制開始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文化和藝術逐步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地帶的核心功能;以空間效益本身為目標的空間戰略,成為各大城市謀求更新與發展的主導模式。在此模式下,有利於發展商業、大都市景觀和中心城市功能的空間,被快速地開發並成片地興起了;同時走向衰敗和消失的,則有舊式弄堂等。…

Continue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2)

Posted on January 28, 2023 at 10:00pm 0 Comments

「認同一個地方是因為使用一個地方。」這又是一個很多搞規劃和建築的人容易遺忘的樸素真理。通常,他們只想把建築變成一種展示、炫耀,給人一種震撼的效果。但他們卻忽視了,城市,作為一種與人們朝夕相伴的日常的空間,需要的恰恰是一種親切的效果。沒有人會認同一個抽象的、叫做「地區」的地方。我們之所以會認同一個地方,往往是因為我們通過使用這個地方或者在這個地方四處走動,對這個地方產生了親切感、信賴感。因為周圍很多不同、有趣、方便且有用的東西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們。所以,認同一個地方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展示。人文空間並非一個跟我們無關的純凈空間,而恰恰是一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使用關係最密切、最親近的一個空間,是一個充滿了意義的人文世界。…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