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edy
  • Male
  • Seremban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Dramedy's Friends

  • 朋豐 婆鳳
  • Kolkata Bachcha
  • Copil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Baghdad Janim
  • Suyuu
  • Dushanbe 杜善貝
  • ucun estutum
  • Zenkov
  • KyrGyz
  • Kehtay Dream
  • 中砂礁群
  • Kaki Bukit
  • 1 Dimensional Man

Gifts Received

Gift

Dramedy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Dramedy's Page

Latest Activity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6)

上述兩部著作,都是將靖難書寫置於明代野史發展的脈絡下進行討論,為其可能呈現之特色就史學發展的角度給予解釋。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由於靖難野史書寫只是其研究中的一小部分,故往往成為整體論述中的一個輔證,在呈現上流於片段、零星,無法看出此類書寫於明代的變遷歷程、階段性特色。姜勝利的論文僅將這些文本用於舉例說明,自不待言,連在著作中已將「建文朝史」視作明代野史項目之一的廖瑞銘,也有類似的問題。廖氏的書中雖在談及明代正德朝以前的野史著述時,以專門篇幅介紹靖難歷史書寫的具體成果,但也僅止於此,在後面相關史籍編纂更活絡的時期,就未再於此方面著墨,甚至在嘉靖朝以後介紹的書目中,也沒有任何一本是以靖難歷史為主題的。之後,在史學史脈絡下討論建文朝歷史書寫的研究,在學界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相關討論漸轉向對個別文本的考察,或是靖難歷史論述本身發展脈絡的探討;而後續出版的明代史學史著作,也多未見此方面的敘述。直到楊豔秋於 2005 年出版的《明代史學探研》,…See More
Oct 30, 2022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5)

這些研究者對明代整體歷史多缺乏了解,故探討問題時很少留意政治、社會背景等因素,論述上也尚有許多未能解決的問題。26不過另一方面,這些論著對地方建文傳說的蒐集和整理、對方志、族譜、遊記等材料的運用,以及對各地「建文遺跡」和「遺物」的考察,對民國以後建文朝歷史記憶及其地域差異的探討,仍頗具貢獻。27包括《明實錄》等官書在內,述及靖難與建文朝史事的筆記和專著,在探討該段歷史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當中也不乏記載謬誤、模糊與存疑之處。隨著後現代主義對歷史學的衝擊和反省,史料開始被視為一種「文本」,其敘事結構、書寫傾向和取材來源亦成為必須釐清的問題。建文朝歷史書寫的研究也因此變得重要。此類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鑑別相關史料,發掘其中可利用的各種資訊,更能讓研究者瞭解這些文本及相關論述是如何形成,從而釐清明人對建文朝'歷史的認知與評價,有助於探討該段歷史在明代及之後的    …See More
Oct 25, 2022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4)

在對建文朝政治運作的研究中,最受關注的問題就是各項改革政策的意義,以及這些政策與靖難之役的關係。這些問題由於關係到明代在永樂朝以後的歷史轉向,而在史實架構已大致重建起來的基礎上,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目前學者多認為建文帝的改革確有其必要性,而成祖對其「變亂舊制」的指控,不過只是興兵的藉口。如阪倉篤秀〈建文帝の政策〉一文首先強調了建文朝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以談遷(1593-1627)《國榷》一書為中心,結合《明史》、《明太宗實錄》等文本,檢視建文朝重要政策的施行及其目的。阪倉氏認為,建文帝的施政走向與其繼位後面臨的皇權危機密切相關,對此類危機的意識使他無法只是依循洪武朝的體制,而必須以確立其「政權基盤」為目的展開改革。建文帝削藩亦非對太祖諸王分封制的否定,而是為應對諸王威脅、確保自身政權方採取的措施。至於官制改革,雖然確有「復古」的成分,卻也蘊含因應當時社會狀況的立意。21…See More
Oct 24, 2022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3)

早期相關研究以史實的考據為主,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對建文帝結局的考察,二是對建文朝史事的挖掘與重建。建文帝出亡傳說在明代中晚期不僅流行,且已有地方化的傾向,許多地區都留有建文帝的隱遁故事,且彼此矛盾,要探討其究竟流落何方並不容易。因此當時相關研究多僅止於討論建文帝出亡與否的問題,或考察相關傳說的發展。大體而言,多數學者均支持建文帝出亡一說,他們的討論也對往後研究者影響甚深。10如孟森〈建文遜國事考〉主要根據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1582-1644)的考證,認為胡濙、鄭和等人訪求建文帝和溥洽為帝剃度的說法應屬可信,而部分地區留存的遺跡,也顯示出亡之說非皆虛言,「惟士大夫所傳有首尾之紀錄,則無一可信者而已」。11倫明〈建文遜國考疑〉則羅列大量相關記載,認為諸書所述雖參差不一,但和而觀之,實可互相證明。12陳萬鼐《明惠帝出亡考證》一書甚至利用了 1945…See More
Oct 22, 2022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2)

此類研究使用的「歷史記憶」一詞,基本上是 historical memory 的中譯,這也反映國內研究與英文、英譯學術著作的密切關係。此一研究的開展,實始自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在 1920 年代提出的「集體記憶」(mémoire colletive)課題。他強調記憶的集體性質及社會框架對個人記憶的影響,認為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 並指出此類記憶的存續必須透過書寫、紀念活動、法定紀念日等媒介;個人並不是直接去回憶歷史事件,而是透過閱讀、聽人講述,或是紀念活動和節日的場合,以不斷回憶的方式來凝聚群體內部的認同感。5晚近揚.阿斯曼(Jan Assmann)和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夫婦又提出「文化記憶」(kulturelle gedächtnis)的概念,以此探究文字、圖像、儀式等文化產品,如何使人類記憶突破時間限制,於世代之間延續、傳遞,進而形塑群體的認同。阿斯曼夫婦還強調,在記憶延續的過程中,「遺忘」才是常態,「記憶」反倒是例外。6…See More
Oct 21, 2022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1)

一、研究動機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去世,將皇位傳給二十二歲的皇太孫朱允炆(1377-1402)。年輕的新皇帝改年號為「建文」,與「洪武」相對,象徵著明代國初重武之風的終結與文治之政的正式開啟。1 但建文帝繼位後便立刻面臨皇權危機,此種威脅來自於在外坐擁重兵、以叔父之尊多有不遜的諸位藩王。為免去此種威脅,建文帝採用兵部尚書齊泰(?-1402)及太常卿黃子澄(名湜,後世多以字稱之,1350-1402)之策, 施行削藩。然而當時身為強藩之首的燕王朱棣(1360-1424)不甘失去權柄,加上早對皇位抱持覬覦之心,遂以「誅討奸臣」為名,2 誓師「靖難」,於建文四年(1402)攻陷南京,…See More
Oct 19, 2022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14)(完结)

四、總結 曾聽一位醫學專家介紹說,以往治療癌症,多是謀求殺死癌細胞。但現在的新方向是遏制癌細胞的活性,允許它們在患者身體內共存。由“你死我活”的敵對戰,轉變為妥協雙活的共存術,思維模式之變,給癌症患者提供了全新的,也許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人類間追求的心與心的交融這一理想之境,往往被各種利益的誘惑擊得粉碎,傳播學者彼得斯一聲“交流的無奈”,足以令人嗟嘆不已。與早期的隔離思想相比,“承認”的哲學就是自黑格爾以降現象學的創新思維。在這里,“承認”指明主體之間的一種理想的相互關係,其中每一主體視另一主體為他的平等者,同時也視為與他的分離。這種承認的關係,與任何隔離的哲學相比,是有足夠的張力和建構性意義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得到另一主體的承認時,才能從他者那里找回自己,因此方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國際傳播領域的話語衝突,也應該采取這種彼此共存的思維模式,承認差異、謀求“求同存異”。這種雙活共在的思維模式,不但可以化解國際傳播場域的話語戾氣,而且可以為建構積極、和諧的國際傳播新秩序提供新的思維動力。 事實上,若西方世界能夠做到從主體間性或者文化間性的視角來分析西方與東方,或者西方與中國的關係…See More
Jan 30, 2021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13)

也許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加拿大學者查爾斯·泰勒發表了重要論文《承認的政治》。泰勒認為,我們的認同(identity)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認(recognition)構成的;同樣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認,也會對我們的認同構成顯著的影響。 所以,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會遭受到實實在在的傷害和歪曲,如果圍繞著他們的人群和社會向他們反射出來的是一幅表現他們自身的狹隘、卑下和令人蔑視的圖像。這就是說,得不到他人的承認或只是得到扭曲的承認能夠對人造成傷害,成為一種壓迫形式,它能夠把人囚禁在虛假的、被扭曲和被貶損的存在方式之中。 因此,他指出:“扭曲的承認不僅表現為缺乏應有的尊重,它還能造成可怕的創傷,使受害者背負著致命的自我仇恨。正當的承認不是我們賜予別人的恩惠,它是人類的一種至關重要的需要。”(58)…See More
Jan 24, 2021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12)

伯林曾分析說,文化相對主義認為不同的文化價值沒有通約性,因而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任何的“好”都是相對的、局部的,只有對個別民族的“好”,沒有普遍的人類的“好”。而文化多元主義則承認人類的普遍價值,但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脈絡之中,普世價值會有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具體表現。離開了民族文化的根基,普世價值便成為無本之源。文化相對主義往前跨越一步,便是尼采式的虛無主義。而文化多元主義則可以與啟蒙的普世價值兼容共存。伯林認為,對於人性來說,不管多麼複雜善變,只要還可以稱之為人,其中必然含有“類”的特征。不同文化之間也同樣具有可通約的共同價值。雖然民族文化的差異很大,但核心部分是相互重疊的,這些核心價值和終極目標都是敞開的,是人類所共同追求的。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超越自身的文化、國家和階級的特殊價值觀,突破文化相對主義者企圖限制我們的封閉盒子,進入“他者”的文化。只要我們充分發揮想像力,總是可以理解“他者”的心靈,理解他們的生活目標,從而實現人類文化的共同性與多樣性。(55) 雖有不少批評家注意到了薩義德對東方主義和西方主義這兩種對抗性範式的存在與運作的強調,但卻鮮有人注意到薩義德此番論述之主旨乃在於努力實…See More
Jan 14, 2021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11)

也許,孔子在《論語》中的另一句話是最好的解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們何嘗不可能讀出,孔子不但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甚至還提醒我們要尊重他者,因為他者可能有遠超我們的思想與智慧,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這一思想,與齊美爾對陌生人的論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三、走出“東”/“西”二元思維的誤區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傑克·古迪(Jack…See More
Jan 11, 2021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10)

一次研究調查了5000多起自然災害,研究顯示按美國媒體的眼光:1個歐洲受災死者=3個南非受災死者=43個亞洲受災死者=45個非洲受災死者=91個太平洋島國受災死者。這個數據,正表明了美國人內心中存在著的“心靈距離”。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你”與“我”之間存在區隔的數據。 以主體視野為中心的傳統理解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對意義世界的揀選和割裂,反映到文化理解上,就是一種文化獨斷論、文化中心論:意義只在“我”的視野中產生。保羅·柯文在《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一書中寫道:“‘西方’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東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我們的詞匯里也不會出現這個詞來表達這個概念。倘若西方這一概念根本不存在,則‘西方’所包括的地域中種種空間的劃分就自然會在我們的腦中突出起來。…See More
Dec 28, 2020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9)

與此相關聯的,還有文化間問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間性所揭示的世界文化多樣性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實際上都是以主體間的理解為載體的。美國學者桑德拉·黑貝爾斯(SaundraHybels)等用六個指標來勾畫跨文化間的差異,即:權力距離(社會不公平),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個人在集體中整合與定位的狀態),女人氣與男人氣(男人與女人之間的角色分工),避免不確定(對未知事物的容忍),長期定位(長期和短期需要滿足二者之間的協調)和高關聯與低關聯(大多數信息在關聯中傳輸的程度或者大多數信息處在編輯或消息狀態中的程度)。他們相信:這些是“欣賞差異的基本參考工具”(44)。而亨廷頓認為,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著文明的“我們”與文明之外的“他們”。“文明之內的行為與文明之外的行為的差別來源於:1.對被看作與我們大相徑庭的人的優越感(和偶爾的自卑感);2.對這種人的恐懼和不信任;3.由於語言和文明行為的不同而產生的與他們交流的困難;4.不熟悉其他民族的設想、動機、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45)。因此交互文化性問題又可以被歸結為文化理解的問題。 早在1500年前,斯多葛學派的希羅克洛斯(Hierocles)就寫道: …See More
Dec 23, 2020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8)

他認為此在是相互共在,“此在就是相互並存的存在(Mit-ein-ander-Sein),與他人一道存在:與他人在此擁有同一個世界,以互為存在(Fur-ein-nader-Sein)的方式相互照面,相互並存”。(37)他寫道:“此在作為日常共處的存在,就處於他人可以號令的範圍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從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在這里,這些他人不是確定的他人。與此相反,任何一個他人都能代表這些他人。……人本身屬於他人之列並且鞏固著他人的權力。……這個‘誰’不是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總數。這個‘誰’是個中性的東西:常人。”(38)他指出:“我們用共同此在這個術語標識這樣一種存在:他人作為在世界之內為一個此在從而也為諸共同此在的存在者開展出來,只因為本質上此在自己本來就是共同此在。此在本質上是共在……”(39)他還指出:“此在的世界所開放出來的有這樣一種存在者:它不僅根本和用具與物有別,而且按其作為此在本身存在這樣一種存在的方式,它是以在世的方式‘在’世界中的,而同時它又在這個世界中以在世界之內的方式來照面。這個存在者既不是現成的也不是上手的,而是如那有所開放…See More
Dec 11, 2020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7)

梅洛-龐蒂解釋說:“當我說話或當我理解時,我體會到他人在我身體的在場或我在他人身上的在場這種主體間性理論(theoriedel,intersubjectivite)的絆腳石,體會到了被表達者的在場這一時間理論的絆腳石,而且我最終明白了胡塞爾謎一般的命題所想說的東西:‘先驗主體性就是主體間性。’在我所說的東西具有意義的範圍內,當我說話時,我對於我本身而言是別人的‘別人’,在我進行理解的範圍內,我不再知道誰在說和誰在聽。”(34)梅洛-龐蒂進一步總結說,世界全都在我們之中,而我則完全在我自身之外。 社會因關係而存在,只有從關係的維度,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揭示人類社會的意義。拉康的“鏡像”與“主體”之間,黑格爾的“主人”和“奴隸”之間,或者胡塞爾以及布伯的“我”和“他”之間,其實都是一種關係。這也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隱含的主題。中國儒家文化中也體現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主體間性,主體的交互性就是建築在倫理秩序之上的。 盡管如葉秀山先生所言:“胡塞爾對於兩個精神實體(人與他人)的關係,對於主體間(inter-subject)的關係,僅止於以‘同感’(Einfuhlung)來解決問…See More
Dec 5, 2020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6)

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確認了每個人都有進行“相互承認”的權利與義務,並把交往過程視為相互承認的過程。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通過著名的“主奴辯證法”(dialectics of master and…See More
Nov 26, 2020
Dramedy posted a blog post

吳飛:與他人共在:超越“我們”/“你們”的二元思維(5)

無論是“東方主義”還是“西方主義”,都是一種雙重的認知偏見:一方面美化對方,一方面又醜化對方。何時贊美何時醜化,都因時勢和情境而定。認識主體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隨意挪用和建構一個“他者”的形象,來滿足聽眾的欲望和自己立論的需要。   二、超越“我們”與“他們”——“與他人共在” “他者”,一直是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20)。古羅馬著名的思想家西塞羅非常重視不同民族人民的共同性,而且賦予人以某種神性,把神看做人類的共同祖先或共同起源,認為人與神之間有一種血緣關係。(21)與此同時,他也十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西塞羅這樣寫道: 無論我們會怎樣界定人,一個定義就足以運用於全體。這就充分證明,人與人之間沒有類的差別;因為如果有,一個定義就不能用於所有的;而理性,唯一使我們超越野獸並使我們能夠推斷、證明和反證、討論和解決問題並獲得結論的理性,對我們肯定是共同的,並且,盡管人的所學有不同,但至少在具有學習能力這點上沒有區別。(22) 如果說,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因為地理環境的隔離、社會發展階段以及語言、傳播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而處於相互隔絕狀態,而又因為這種隔離導致的社會風俗習慣、宗教觀念、意…See More
Nov 20, 2020

Dramedy's Blog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6)

Posted on October 25, 2022 at 8:47am 0 Comments

上述兩部著作,都是將靖難書寫置於明代野史發展的脈絡下進行討論,為其可能呈現之特色就史學發展的角度給予解釋。然而比較可惜的是,由於靖難野史書寫只是其研究中的一小部分,故往往成為整體論述中的一個輔證,在呈現上流於片段、零星,無法看出此類書寫於明代的變遷歷程、階段性特色。姜勝利的論文僅將這些文本用於舉例說明,自不待言,連在著作中已將「建文朝史」視作明代野史項目之一的廖瑞銘,也有類似的問題。廖氏的書中雖在談及明代正德朝以前的野史著述時,以專門篇幅介紹靖難歷史書寫的具體成果,但也僅止於此,在後面相關史籍編纂更活絡的時期,就未再於此方面著墨,甚至在嘉靖朝以後介紹的書目中,也沒有任何一本是以靖難歷史為主題的。

之後,在史學史脈絡下討論建文朝歷史書寫的研究,在學界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相關討論漸轉向對個別文本的考察,或是靖難歷史論述本身發展脈絡的探討;而後續出版的明代史學史著作,也多未見此方面的敘述。直到楊豔秋於 2005…

Continue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5)

Posted on October 24, 2022 at 7:30am 0 Comments

這些研究者對明代整體歷史多缺乏了解,故探討問題時很少留意政治、社會背景等因素,論述上也尚有許多未能解決的問題。26不過另一方面,這些論著對地方建文傳說的蒐集和整理、對方志、族譜、遊記等材料的運用,以及對各地「建文遺跡」和「遺物」的考察,對民國以後建文朝歷史記憶及其地域差異的探討,仍頗具貢獻。27

包括《明實錄》等官書在內,述及靖難與建文朝史事的筆記和專著,在探討該段歷史的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當中也不乏記載謬誤、模糊與存疑之處。隨著後現代主義對歷史學的衝擊和反省,史料開始被視為一種「文本」,其敘事結構、書寫傾向和取材來源亦成為必須釐清的問題。建文朝歷史書寫的研究也因此變得重要。此類研究的價值不僅在於鑑別相關史料,發掘其中可利用的各種資訊,更能讓研究者瞭解這些文本及相關論述是如何形成,從而釐清明人對建文朝'歷史的認知與評價,有助於探討該段歷史在明代及之後的    …

Continue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4)

Posted on October 22, 2022 at 7:35pm 0 Comments

在對建文朝政治運作的研究中,最受關注的問題就是各項改革政策的意義,以及這些政策與靖難之役的關係。這些問題由於關係到明代在永樂朝以後的歷史轉向,而在史實架構已大致重建起來的基礎上,成為學界討論的焦點。目前學者多認為建文帝的改革確有其必要性,而成祖對其「變亂舊制」的指控,不過只是興兵的藉口。如阪倉篤秀〈建文帝の政策〉一文首先強調了建文朝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以談遷(1593-1627)《國榷》一書為中心,結合《明史》、《明太宗實錄》等文本,檢視建文朝重要政策的施行及其目的。阪倉氏認為,建文帝的施政走向與其繼位後面臨的皇權危機密切相關,對此類危機的意識使他無法只是依循洪武朝的體制,而必須以確立其「政權基盤」為目的展開改革。建文帝削藩亦非對太祖諸王分封制的否定,而是為應對諸王威脅、確保自身政權方採取的措施。至於官制改革,雖然確有「復古」的成分,卻也蘊含因應當時社會狀況的立意。21…



Continue

何幸真〈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緒論(3)

Posted on October 17, 2022 at 5:00am 0 Comments

早期相關研究以史實的考據為主,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對建文帝結局的考察,二是對建文朝史事的挖掘與重建。建文帝出亡傳說在明代中晚期不僅流行,且已有地方化的傾向,許多地區都留有建文帝的隱遁故事,且彼此矛盾,要探討其究竟流落何方並不容易。因此當時相關研究多僅止於討論建文帝出亡與否的問題,或考察相關傳說的發展。大體而言,多數學者均支持建文帝出亡一說,他們的討論也對往後研究者影響甚深。10如孟森〈建文遜國事考〉主要根據明末清初學者錢謙益(1582-1644)的考證,認為胡濙、鄭和等人訪求建文帝和溥洽為帝剃度的說法應屬可信,而部分地區留存的遺跡,也顯示出亡之說非皆虛言,「惟士大夫所傳有首尾之紀錄,則無一可信者而已」。11倫明〈建文遜國考疑〉則羅列大量相關記載,認為諸書所述雖參差不一,但和而觀之,實可互相證明。12陳萬鼐《明惠帝出亡考證》一書甚至利用了 1945…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