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 Male
  • Sarawak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Friends

  • 罗刹蜃楼
  • VR
  • Taklamakan
  • TASHKENT HOLIDAY
  • Zenkov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有格 台
  • Cheung Po Tsai Cave
  • Gai Lan Fa
  • 水牆 繪
  • 李蕙佳

Gifts Received

Gift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age

Latest Activit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6

簡率者因其重意不重形,故曰心畫;重物形者自然以視覺效果為主,故曰目畫。由於王維向來被視為南宗之祖,鄧以蟄也圍繞王維及其畫學評論展開了論述分析。他認為王維山水畫以意境為主,後人師法王維主要祖其意境而非其畫法。以意為主不僅超脫跡象,且以山林泉石之「天趣」為宗。同時,王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的身份,不僅開辟了後世南宗山水畫家必為詩人的先河,而且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表現特點相應。由於「畫主外形,詩主內容」,提倡「畫中有詩」其實就是主繪畫重意的表現。最後,鄧以蟄對畫之形意關係的探究,也與其對中西方繪畫區別的思考有關。在其發表於1935…See More
Monda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5

他認為「詩有意而無形,實則詩中無不有形。……畫有形而無意,然山水畫重氣韻,氣韻所以表出意境者也。」可見詩之「無形」與畫之「無意」都只是淺層表象,真實的情況則是詩「主意而重形」,畫則「主形而重意」。在這里,形與意既是區分詩畫藝術的參照因素,又是標顯詩畫藝術特色的坐標。由形與意之關係來看詩畫之關係、特點,鄧以蟄有一段話至為深刻:詩主意而重形,是以「情必極貌以寫物」(《文心雕龍·明詩》);畫主形而重意,是以畫重氣韻生動之意。意有首尾終始之變遷,動也;形為事物之結構與範圍,靜也。由動觀靜,則情景一致,事事如畫,此詩人之態度也。畫家之態度乃由靜觀動。由靜觀動,則盈天地萬物之間者,莫非生氣;生氣運行實能一以貫之於萬物……山水畫取動靜交化,形意合一之觀點,納物我、貫萬物於此一氣之中,韻而動之,使作者覽者無所間隔,若今之所謂感情移入之事者,此等功用,無以名之,名之曰氣韻生動。此山水畫不重形而重理之故也!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主形而重意,故能以靜觀動,達到「納物我、貫萬物於此一氣(按:生氣)之中」的效果。而作者和覽者也可以在其中溝通並產生共鳴,這一切都可以歸於繪畫之「氣韻生動」的效用。西方所謂審美「移情」…See More
Nov 22
Zenkov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blog post 愛墾雲端藝廊: 族群和解主題館
"THE FUTURE OF MALAYSIAN SUPERMARKETS SHOPPING Customer walked in to a future scenario of shopping experience at a Malaysian SupermarketA: Oi, where the halal trolley? STAFF: Oh, the halal trolley section is there in the right corner. A: Ok, where do…"
Nov 21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4

就繪畫而言,從形到意依然是不變的發展趨勢。鄧以蟄在《畫理探微》中先是別畫於繪,然後離形於體,之後進一步就畫之「形」的變化方式梳理。他以商周為形體一致時期,秦漢為形體分化時期,漢至唐初為凈形時期,唐宋元明為形意交化時期。從這一階段性劃分和命名來看,前兩個時期中國繪畫尚未走出對器體的依賴關係,「其形之方式仍不免為器體所範圍」,後兩個時期才進入完全脫離器體並從形到意的階段。 具體來說,這四個階段所產生的藝術種類有「體」(一切工藝及建築)、「形」(繪畫,以禽獸人物畫為始)、「意」(山水畫)三種,而在「意」這一類藝術中又進一步有層次之區分,有達到最高境界的「氣韻」型藝術。鄧以蟄指出:形者脫於物質之拘束,而以物理內容(生命)為描寫之對象者也。形者畫也,歐陽之論畫言難畫之意,難形之心,是形與畫相通也。畫事異於體之造作而始於生命之描寫,故形以禽獸人物畫為始也……意者為山水畫之領域,山水雖有外物之形,但為意境之表現,或吐納胸中逸氣,正如言詞之發為心聲,山水畫亦為心畫。…See More
Nov 20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3

書法之筆畫,非一畫之痕跡,而為人之指、腕與心運用之筆墨之事以流出之美,所謂表現是也。鄧以蟄反復強調書法「為人之指、腕與心運用之筆墨之事以流出之美」,這一方面是他透過書法之形式進探內容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他重視藝術內在之精神的傾向——所以他說「骨與筋為筆畫之基礎」,為他建立以「心畫」為核心的藝術美學體系做了基礎性的鋪墊工作。其後,他在闡釋書之章法的時候同樣使用了類似的視野和方法。他說:書之章法,肇於自然。所謂自然者亦指貫於通篇行次間之血脈氣勢也。以血脈氣勢為章法之自然,此自然之又一面——內之一面也。前段所論,乃外之一面也。外之一面為章法之形式,故就字體及其形勢兩點觀之,足矣。若內之一面,無形質者也;換言之,即精神也,活動也。精神,活動,言之者誠難,而聽之者邈邈也。以其難言,益得根據血脈氣勢諸說以言;過此則更深入意境之域,而為書意篇之問題矣。鄧以蟄認為,血脈氣勢(也即精神)為書之章法的內之一面,外之一面為形式。這內之一面的又不外乎「勢、筆墨、氣韻」三事。「氣韻為書畫之至高境,美感之極詣也。凡有形跡可求之書法,至氣韻而極焉。復為一切意境之源泉,其於意境實猶曲之於佳釀焉。」通觀《書法之欣賞》之《…See More
Nov 19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2

鄧以蟄對形式與意境關係的看法深受黑格爾的影響。黑格爾認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其中「理念」就是藝術的內容,而「顯現」說明藝術要通過感性事物的具體形象來表現作為絕對精神和「真實」的「理念」。黑格爾的定義不僅肯定了藝術是感性與理性契合無間的統一體,而且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他說:遇到一件藝術作品,我們首先見到的是它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然後再追究它的意蘊或內容。前一個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對於我們之所以有價值,並非由於它所直接呈現的;我們假定它里面還有一種內在的東西,即一種意蘊,一種灌注生氣於外在形狀的意蘊。那外在形狀的用處就在指引到這意蘊。這段話不僅體現了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二分的觀點,並且明確了形式對內容(意蘊)的指引作用。他同時強調,內容的決定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形式的缺陷總是起於內容的缺陷。……藝術作品的表現愈優美,它的內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內在真實。」這與鄧以蟄對形式與意境關係的闡釋幾乎完全一致。需要指出的是,在鄧以蟄的書畫藝術視野中,「形」的所指內涵是多元豐富的。就書法而言,「形」有「形質」、「形式」、「形象」三層含義;而於繪畫而言,「形」則主要指「形象」。鄧以蟄在言…See More
Nov 15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1

學術史研究的一大典型思路和做法,就是從宏觀角度把握學者的思想體系和學術特點。對鄧以蟄美學的研究也不例外。作為中國現代美學與藝術學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學術個案,鄧以蟄及其書畫美學思想在近十餘年來逐漸引起學界的重視。面對為數不多的鄧以蟄論著,研究者們力圖在其中尋繹其美學思想體系和特征,甚至努力嘗試為之命名。他們不僅注意到他融通中西的美學研究方法,指出他立足於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發展的史論結合性研究特點,還注意到他對藝術創造和審美的主體性的突出與強調。這些研究都為我們更清晰地認識鄧以蟄美學與藝術學思想提供了重要參考。那麽,在上述觀點之外,還能發現鄧以蟄美學的其他特點嗎?鄧以蟄美學以對中國傳統書法、繪畫兩大視覺性藝術的研究為主。這兩種藝術類型都以「形」為主,但又傾向於主體內在之精神表現,因此自古以來在書畫領域就有「形意之辨」的話題存在。「形」與「意」這對立而統一的二元既是中國傳統書畫理論展開的進路,也是鄧以蟄美學體系隱含的宏觀理論架構:他不僅從「形」、「意」關係的角度出發區分西畫與中畫、北宗與南宗,而且更進一步建構了以「心畫」為核心的美學思想體系。…See More
Nov 13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8

在對朝戈金口頭傳統研究做學術史的觀照時,不能將他的研究具有的學術史意義僅僅限制在口頭傳統研究這一範疇,它輻射的領域已經超越了口頭傳統,近的波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遠的波及古典學、音樂學、藝術等領域的研究。因此,考察朝戈金口頭傳統研究的學術史意義還應當關注它在中國學術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許多中國學者開始熱衷譯介國際理論,以圖與國際學術加強溝通交流,在理論與方法上也盡可能地與國際學術接軌,且形成對話。在這種學術格局和學術潮流下,朝戈金轉變自己的學術重心,致力於口頭傳統研究,加強與國際學術的交流與溝通。他不僅譯介國外的學術論文和專著,而且陸續在不同國家的刊物雜誌上發表學術成果,其中專著《口傳史詩詩學》在蒙古國被譯成西里爾蒙古文出版。朝戈金還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和國際論壇,在每一次活動中都宣讀了相關的論文。這些高水平、高層次的對話與交流使得他的口頭傳統研究具有了更加廣闊的國際學術視野,同時將中國史詩學術推向世界,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注,促進了中國史詩學術的進一步發展,從而為他贏得了一定的國內與國際學術聲望。因此,他的成功所具有的意義不僅停留口頭傳統這一坐標之內,而且對中國…See More
Oct 31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7

上述的三個方面足以證明《口頭詩學五題》為如何閱讀一首口頭詩歌提供了一把鑰匙,注重從局內的因素分析一首口頭詩歌,為成為更好的、更在行的讀者和聽眾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而且,該專論在蒙古、南斯拉夫、古希臘和古英語口傳史詩傳統之間進行的比較研究,對語文學一些狹隘的概念提出了挑戰,為人類學和民俗學的口頭詩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系列化的比較參證。2010年12月,朝戈金出席「21世紀的歌手和故事:帕里—洛德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了論文《創立口頭傳統研究「中國學派」》。與朝戈金的其他論文相較,該文突出的地方之一在於它自覺地反思了口頭詩學,特別是口頭程式理論在中國本土化的實踐過程,即由口頭詩學的「消費者」轉換成口頭詩學的「生產者」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在對中國日益勃興的口頭傳統研究概括性歸納的基礎上,朝戈金提出了未來中國口頭傳統研究應該關注的話題與新的學術生長點,提出創立口頭傳統研究的「中國學派」的美好願景,且對這一願景的可能性和所要面臨的挑戰做出了前瞻性的評估。具而言之,朝戈金從傳承人、文本、理論建設、學術格局、學科制度化建設、史詩學術共同體等方面給出的若幹建議將可以成為研究者的參考,縱然不能代為進一步…See More
Oct 22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6

基於這些問題,該文提出「何謂一首詩」的學術論題,指出在活形態的《江格爾》史詩傳統里,「一首詩」是一個變動著的和相對的術語,而那些構成蒙古史詩傳統的每一次具體演述,都指向一個尚未文本化的全體。也就是說,一個詩章當然是「一首詩」,而單個的詩所匯聚成的整體或集群,也同樣是「一首詩」。又根據這種活形態的史詩演述傳統,結合歷史和詩歌自身的證據,他們初步確定《伊利亞特》、《奧德賽》、《貝奧武甫》等以手稿存留下來的詩歌是源於口頭傳統,是一首口頭詩歌或者是由眾多的一首口頭詩歌組成的一首口頭詩歌。這是《口頭詩學五題》解決的第一個學術問題。一般而言,詩行(line)是根據韻律與語義規則將其作為一個單元來排列的一組詞。它經常由音節的數目決定,最常用的音節數目已經成為相應行列的固定名稱(如恩德卡西拉波,塞騰納雷奧等等)。但每一種史詩傳統有它自己的一套詩學體系,因而詩行在不同的史詩傳統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假如我們把詩行定義得太窄,它的功能和概念就不能存活。《口頭詩學五題》突破古希臘—羅馬的狹隘詩歌步格的基準,創造性地提出「演述中的詩行」的概念;以蒙古、南斯拉夫、古希臘、古英語史詩傳統為並置分析對象,除了從格律、韻…See More
Oct 19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5

在成功運用口頭詩學理論解決「中國問題」後,朝戈金開始著手中國口頭詩學理論建設和學科建構,開始對國內外口頭詩學研究進行反思和總結。《從荷馬到冉皮勒:反思國際史詩學術的範式轉換》是其中的代表作。這篇長文的價值之一如文中所言:「今天回顧國際史詩學術史,我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反思中國史詩研究的自身問題,回應本土史詩傳統面臨的現實遭際,進而更好地參與國際學術對話。」價值和意義之二在於「選取了從古希臘荷馬到當代中國冉皮勒共六位史詩歌手,通過聚焦於圍繞他們而生的『問題』,描摹史詩學術演進中的若幹性轉折」。 雖然兩段話寥寥百字左右,但撰寫的意義、目的及其任務已經宣發無遺,而能具有此種眼光討論國際口頭詩學和史詩學學術史的中國學者更是不多。其研究方法沒有采用以時間為線索考察各個階段不同材料和觀點的常見做法,而是以古希臘的荷馬、南斯拉夫的阿夫多、芬蘭的倫洛特、古印度的毗耶娑、愛爾蘭的莪相以及中國的冉皮勒為點,透射整個學術史嬗替演進的草圖。如果朝戈金沒有極高的識力和眼光以及深厚的國際學術背景,斷不敢用這種研究方法。…See More
Oct 17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4

1999年,他與廖明君合作撰寫的《口傳史詩的誤讀———朝戈金訪談錄》在同年的《民族藝術》第1期刊發,該文是朝戈金讀博期間撰寫的一篇得到學界普遍認同和贊許的學術論文。他指出使用研究書面文學的方法研究口傳史詩與脫離口頭傳統解讀口承作品的範式和慣例將口傳史詩與口頭文學研究帶入一種學術闡述的「誤區」,分析了這種「誤讀」遮蔽了的口傳史詩演述傳統,提出闡釋口傳史詩的特質所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該文體現了朝戈金對史詩研究方法論持有的強烈的自覺意識,也凸顯了他對史詩研究所做出的一種積極嚴肅的學術思考。讀博期間,朝戈金的《口傳史詩詩學:冉皮勒<江格爾>程式句法研究》是運用口頭詩學研究本民族文學的一個成功範例。它是中國口頭傳統研究的奠基之作,也直接奠定了朝戈金在中國學界的學術地位。鐘敬文、楊義、郎櫻都曾高度評價該著作在中國史詩學上的學術價值,肯定了其理論方法和分型模型的創新性。該著作第一個應該提及的是對口頭詩學的概念和術語進行了梳理。對口頭詩學這一領域通行的術語做出正確而又符合學理的中文處理是借鑒口頭詩學的前提,使中西學術批評能夠更好地對話和溝通,也是中國口頭詩學研究和理論構建的…See More
Oct 16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3

哈佛訪學結束的第二年,即1997年,朝戈金投入鐘敬文先生門下繼續深造。這次求學經歷是促使朝戈金做出第三次學術轉向的第三個關捩點。在北京師範大學,朝戈金系統地學習民俗學理論與方法,且以它充實和調整已有的知識框架,同時廣泛參照國際民俗學與史詩學晚近的相關理論成果,對中國史詩學和民俗學界的書面研究範式進行反思。在攻讀博士期間,他開始將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與口頭詩學相關的國際民俗學理論的譯介上,先後翻譯了托馬斯·杜波依斯的《民族誌詩學》和約翰·邁爾斯·弗里的《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等。…See More
Oct 13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2

2011年6月,中國正式頒布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另一方面,學者、民眾以及其他諸多社會力量也逐漸自覺地意識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且積極參與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中。朝戈金是較早自覺倡導搶救與保護中國少數民族口頭傳統的學者之一。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朝戈金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03年起,朝戈金開始在期刊雜誌上撰文探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需要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非遺」保護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持;同時,通過媒體訪談、報紙等許多傳播介質,朝戈金一以貫之地倡導文化多樣性,竭力推動中國「非遺」保護工作,呼籲「非遺」保護的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以及「非遺」保護的立法。在1999年之後,朝戈金雖然關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和參與「非遺」保護,但是總體上還是以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為主,而且治學和研究方法等許多方面都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與1999年以前的治學和研究方法不可同日而語了,閱讀與對比他在1999年前後時期撰寫的相關論文便一目了然。當然,這種轉向有著深層的緣由。換句話說,…See More
Oct 9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1

朝戈金是當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界知名的中年學者,其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民族文學、文藝學理論、史詩學、口頭傳統研究等,且卓有建樹,自成一家之言,在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乃至國際學界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最為學界稱道的是他在史詩學與口頭傳統研究上的貢獻。在中國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的研究由書寫範式轉向口頭範式過程中,朝戈金將口頭詩學理論引介入國內,成功地將它運用到蒙古英雄史詩研究上,創建史詩研究的新範例,助推了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範式轉換的完成。朝戈金對口頭詩學的引介、實踐、反思與建構引領了中國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時至今日,這一理論依然在這些領域,乃至其他相鄰學科的研究中發揮著強大的影響力和闡釋力。一、朝戈金的學術轉向朝戈金的治學方向、關注的領域以及相關學術成果在他公開出版和發表的論著、媒體訪談與報道、新聞報紙以及書評序跋等中清楚地表現了出來。從1985年至1998年,少數民族文學是朝戈金學術研究的重心,幾乎所有的論文與專著都是關於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特別是關於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研究的話題。毋庸置疑,他在與關紀新合著的《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理論描述》中對「民族作家與民族文學…See More
Oct 4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劉春風·認知模型與核心信念(下)

核心信念你可能會有疑問,這個自動思維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它來自我們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es)。認知模型理論認爲,在少年時期,人們會形成一些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被深深的埋藏,以至於連人們自己都不易察覺。這些想法就是人們的核心信念,通常人們會像看待絶對真理(Absolute Truths)一樣看待這些核心信念。 如上圖所示,核心信念不會直接作用於我們的自動思維,而是通過一些中間信念(Intermediate Beliefs)來影響自動思維。中間信念是受核心信念影響,慢慢形成的一套規則(Rule),態度(Attitude)和假設(Assumption)。比如某個人在讀本篇文章的時候可能會産生這樣的自動思維,“這文章太難理解了。我自己好笨。我永遠也不會學到這些知識”。其實這個人有一個核心觀念是“我很無能”。…See More
Sep 27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Blog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6

Posted on November 10,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簡率者因其重意不重形,故曰心畫;重物形者自然以視覺效果為主,故曰目畫。由於王維向來被視為南宗之祖,鄧以蟄也圍繞王維及其畫學評論展開了論述分析。他認為王維山水畫以意境為主,後人師法王維主要祖其意境而非其畫法。以意為主不僅超脫跡象,且以山林泉石之「天趣」為宗。同時,王維既是畫家又是詩人的身份,不僅開辟了後世南宗山水畫家必為詩人的先河,而且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表現特點相應。由於「畫主外形,詩主內容」,提倡「畫中有詩」其實就是主繪畫重意的表現。

最後,鄧以蟄對畫之形意關係的探究,也與其對中西方繪畫區別的思考有關。在其發表於1935 年的《國畫魯言》中,他由中國繪畫的表現工具——線紋說起,認為中國山水畫畫家最注重胸襟與筆法——這是與西方繪畫的根本不同。他說:…

Continue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5

Posted on November 6, 2023 at 12:30am 0 Comments

他認為「詩有意而無形,實則詩中無不有形。……畫有形而無意,然山水畫重氣韻,氣韻所以表出意境者也。」可見詩之「無形」與畫之「無意」都只是淺層表象,真實的情況則是詩「主意而重形」,畫則「主形而重意」。在這里,形與意既是區分詩畫藝術的參照因素,又是標顯詩畫藝術特色的坐標。由形與意之關係來看詩畫之關係、特點,鄧以蟄有一段話至為深刻:

詩主意而重形,是以「情必極貌以寫物」(《文心雕龍·明詩》);畫主形而重意,是以畫重氣韻生動之意。意有首尾終始之變遷,動也;形為事物之結構與範圍,靜也。由動觀靜,則情景一致,事事如畫,此詩人之態度也。畫家之態度乃由靜觀動。由靜觀動,則盈天地萬物之間者,莫非生氣;生氣運行實能一以貫之於萬物……山水畫取動靜交化,形意合一之觀點,納物我、貫萬物於此一氣之中,韻而動之,使作者覽者無所間隔,若今之所謂感情移入之事者,此等功用,無以名之,名之曰氣韻生動。此山水畫不重形而重理之故也!…

Continue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4

Posted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00pm 0 Comments

就繪畫而言,從形到意依然是不變的發展趨勢。鄧以蟄在《畫理探微》中先是別畫於繪,然後離形於體,之後進一步就畫之「形」的變化方式梳理。他以商周為形體一致時期,秦漢為形體分化時期,漢至唐初為凈形時期,唐宋元明為形意交化時期。從這一階段性劃分和命名來看,前兩個時期中國繪畫尚未走出對器體的依賴關係,「其形之方式仍不免為器體所範圍」,後兩個時期才進入完全脫離器體並從形到意的階段。



具體來說,這四個階段所產生的藝術種類有「體」(一切工藝及建築)、「形」(繪畫,以禽獸人物畫為始)、「意」(山水畫)三種,而在「意」這一類藝術中又進一步有層次之區分,有達到最高境界的「氣韻」型藝術。鄧以蟄指出:…

Continue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3

Posted on November 4, 2023 at 10:00am 0 Comments

書法之筆畫,非一畫之痕跡,而為人之指、腕與心運用之筆墨之事以流出之美,所謂表現是也。

鄧以蟄反復強調書法「為人之指、腕與心運用之筆墨之事以流出之美」,這一方面是他透過書法之形式進探內容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他重視藝術內在之精神的傾向——所以他說「骨與筋為筆畫之基礎」,為他建立以「心畫」為核心的藝術美學體系做了基礎性的鋪墊工作。其後,他在闡釋書之章法的時候同樣使用了類似的視野和方法。他說:…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