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 Male
  • Sarawak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Friends

  • 罗刹蜃楼
  • VR
  • Taklamakan
  • TASHKENT HOLIDAY
  • Zenkov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Passion for Form
  • 有格 台
  • Cheung Po Tsai Cave
  • Gai Lan Fa
  • 水牆 繪

Gifts Received

Gift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age

Latest Activit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聲音·力量:一個人&一群人

"第一章「策展主體性」主要是針對系譜考察當代策展的問題意識開展,從 curator發展與演變一直到從羅浮宮沙龍、美術館、獨立策展不同展演技術與藝術系統的改變,對應展覽歷史以及策展專業性的轉變,從其美學沿革反應具形式語言及空間運用思辨的「策展意識」;另一方面,在1960年代末獨立策展與觀念藝術的歷史平行性,並非是個時間偶然性,包含在「策展」與「藝術創作」協作,共同回應資本主義「管理社會」時代癥候,這牽涉獨立策展是藝術系統的應變實踐,也是一個主體性所進行的「反思」(self-reflexive)…"
Saturda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世界文化遺產 英國巴芙

"克瑙斯高:內心的咔噠聲 生活一向都是如此,過去如此,未來亦是如此。生命會在活著的人身上發出咔噠聲,帶著所有的思維和心理,當他們死去,內心的咔噠聲隨之消退,並在孩子身上延續。然後我們就知道,咔噠聲才是問題的關鍵,咔噠聲就是意義,咔噠聲就是生命。(引自第68頁) 黑暗當然是存在的,但它只是光明中的針尖。生活當然是痛苦的,但這種痛苦只是我們在中性或美好中穿行時的一條看不見的通道,遲早會從中走出來。(引自第92頁) (摘自《在春天》;作者: [挪威]…"
Wednesda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遊學·把自我故事說好的快意

"[陌生的旅館房間] 房間里塞滿了不認識我的器物。我向它們投去戒備的目光。它們也報以戒備的目光。它們絲毫不在乎我的存在,現出我打擾了它們正常生活秩序的模樣。在家里,一星期當中我只有幾秒鐘聽見我的掛鐘走動,那就是我從沉思默想中走出來的時候。旅館里這隻掛鐘則一刻不停地用一種陌生的語言連續說著可能使我極為不快的話語,因為寬大的紫色窗簾默默傾聽,不作回答,但是那種態度,與人聳聳肩膀用以表達看見一個第三者使他們很惱火極為相似。 [不習慣的新氣味] 庫斯草的氣味將其攻勢一直推進到比我們看得見和聽得見的更為幽密…"
Apr 5
絲經 庫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Apr 2
罗刹蜃楼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德國遊:歴史之旅

"金理:在「俯瞰」與「內在注視」之間 如何處理批評的經典意識與同時代立場之間的關係?我們經常會認為,文學批評是經典化的一道濾網,最終是為文學史寫作服務的。對此我有懷疑。《咀華集》是批評史上千古不磨的珠玉,針對《斷章》中著名的句子「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李健吾下了評斷:「還有比這再悲哀的,我們詩人對於人生的解釋?都是裝飾……但是這裡的文字那樣單純,情感那樣凝練,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這番意見立即被卞之…"
Mar 30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世界文化遺產 英國巴芙

"感知上升,理念介入——卞之琳《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卞之琳(1910-)江蘇海門人,三十年代的著名詩人,有詩集多本,他和何其芳都是新月派(以徐志摩為代表)後期詩人,最後卻走上現代派的道路。他受過西洋詩學的熏陶,但國學的基礎深厚,在創作上努力擺脫西式的約束,使作品有濃厚的中國色彩。他善於觀察人世間一切事物和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用比喻的手法把這種關係表現出來,但並不是純客觀的描…"
Mar 29
罗刹蜃楼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德國遊:歴史之旅

"還需要作一個辯證的補充,當代性是同時代立場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不能僅憑其「當代」就獲得合法性與價值的自明性,將眼光從「經典」轉向「當下」,其根本任務是,立足於此時此地、瞬息萬變、泥沙俱下、充滿偶然與碎片的當下,在每一個不斷更新的時刻中開啟通向永恆與終極的可能,如同波德萊爾的申明:「問題在於從流行的東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著的在歷史中富有詩意的東西,從過渡中抽出永恆。」(波德萊爾:《現代生活的畫家》)當然,「永恆與終極」並非一勞永逸、一成不變,艾略特早就告誡過,新鮮的藝術品在加入一切早於它的藝術品所聯…"
Mar 29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4

當民族誌將自身界定為短暫性時,它並不將田野調查轉化為書寫,而是重新建立了一種持續發生的田野工作,並同時存在於多重場域與時間性之中。基於表演性(performativity)創造民族誌的介面,將引導我們探索多種書寫與文本的可能性,並尋求將文本的影響降至最低。如今,創作者被視為一個「未被創造的形象」(uncreated figure),如同「無中生有」(ex nihilo)般誕生,而作品則被視為一種「存放之物」(creature-depository)。一種跨文本(transtextual)的民族誌,必須與猶太—基督教的「過程—文本」二元論相對立,而應被建構為詩的生產(poiesis):一種開放的過程,包含多種創造性進程,且不具有封閉性。這樣的民族誌不會像是在旅行中尋找工具以收集資金,而是它自身已構成一種藝術理論與批評,同時也是一種科學哲學。總結而言,泰勒,我要強調三點:1. 對書寫—文本的批判,將民族誌界定為一種時間性的蝕變(eclipse)。 2. 關於民族誌如何以及為何談論文化的問題,應當從時間的蝕變來探討。 3. 正如文本民族誌(textual…See More
Mar 22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比利時·布魯塞爾

"王怡冷:閱讀經典文學小說可提高「讀心能力」 近年來認知學界和心理學界關於經典小說閱讀研究發現,文學小說的深度閱讀有助於提高讀者的心理推理能力,進而強化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說閱讀是對現實的心理模擬 研究發現,閱讀文學小說實質上是讀者對現實社會交往行為的深層次、沉浸式模擬體驗過程。早在1986年,心理學家Jerome…"
Mar 20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比利時·布魯塞爾

"「演員是少數,觀眾是多數。沒有觀眾,再好的藝術也只能稱之為博物館藝術。因此,曲藝要想發展,關注點仍然要放在觀眾身上。」…"
Mar 19
罗刹蜃楼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德國遊:歴史之旅

"愛墾APP:德勒兹在論述思想的權力:哲學、藝術與科學時,附和了尼采的說法:針對深陷虛無主義、退化和怨恨的恰當回應,不是去發現另一種真理的基礎,而是我們對真理的救贖。我們需要有勇氣和力量去與此時此刻的這個世界一起生活。…"
Mar 19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3

書寫是一種區辨話語之意義與其脈絡的活動,即便是最簡單的描述性書寫亦然。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會排除所有無法被文本化的意義——它們被推向邊界,而我們則定位所有制度所能夠生產的意義。在書寫的行動中,我們記住了語言體系,並使其變得當下可見。相比之下,在言語(speech)中,我們使用語言並推動它發生變化。我們透過多重意義來顛覆語言體系,讓其不斷更新,直到我們將其遺忘。我們還必須進一步理解,書寫如何催生制度。我們必須認識到,書寫在其強迫性地記憶語言體系的同時,也「遺忘了主體」。我會說,在書寫中,主體是「雙重地被遺忘的」,我們必須對此保持警覺。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會感覺自己「更能夠反思」,因為我們在靜默的默誦中聆聽自己的思維。然而,當我們凝視已寫出的文本時,書寫似乎滑入自身,並向我們索求更多。如果我們不聆聽它的要求,亦不將自身折疊進其中來表達我們的思維,那麼書寫便會停滯。我們必須觀察,書寫如何強制性地為我們思考。這一困境便從此開始:當主體意識到自己在書寫中可能被省略時,便透過書寫來發明自身。我們知道,主體總是在發明自身——即便我們試圖遺忘這一點——但我們必須進一步理解,主體是如何透過書寫作為制度來發明…See More
Mar 16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posted a blog post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2

書寫批判所開闢的領域是廣闊而不連續的。舉例來說,巴赫金(Bakhtin)關於雙聲性(bivocality)與複調性(polyphony)的重要觀點,便是建立在書寫依附於、並衍生自「實踐中的言說」(lived enunciated)這一立場之上。如果沒有這一立場,巴赫金的理論便無法成立。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里達所強調的書寫之不透明性(opacity)——即書寫作為「痕跡」(trace),已然與任何原始再現(originary representation)斷裂——那麼關於「語標中心主義」(logocentrism)與「書寫邏輯學」(scriptural logistics)的反思也無法向前推進。此外,正如傅柯(Foucault)在《詞與物》(Words and Things)中所試圖證明的,將話語視為一種「空間化的語法」(spatialized grammar)、一種意義的地誌學(topographies of sense),以及一種書寫性的言說(scriptural enunciations),有助於我們理解語言如何創造事物並為事物命名。 1. 文本與書寫的制度化…See More
Mar 14
罗刹蜃楼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世界文化遺產:英國巴芙

"[親和力]  一清早新的熱水汀就點著了。熱水汀不時地發出打嗝般的聲音,這令人討厭的聲音與我對東錫埃爾的記憶毫無聯系。但是,如果今天下午這個聲音和我那些記憶老在我身上會合,久而久之,這兩者之間就會產生一種親和力,每當我重新聽到(我有點聽不慣了)熱水汀的聲音,我就會想起東錫埃爾。(第940頁) [不同的世界] 那時貢布雷的夜景(我已經記憶模糊)和我剛才從窗簾上方又一次看到的里夫貝爾的暮色相比,差距多大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呢?是因為我們的記憶對於過去歲月…"
Mar 10
罗刹蜃楼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德國遊:歴史之旅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又高級又通俗」~~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的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士德、維特、曼弗雷德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
Mar 8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commented on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
Thumbnail

比利時·布魯塞爾

"中國藝術家在英舉辦《藝術與音樂的療愈力量》慈善藝術展 人民網倫敦6月1日電…"
Mar 7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Blog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4

Posted on January 20, 2025 at 10:30am 0 Comments

當民族誌將自身界定為短暫性時,它並不將田野調查轉化為書寫,而是重新建立了一種持續發生的田野工作,並同時存在於多重場域與時間性之中。基於表演性(performativity)創造民族誌的介面,將引導我們探索多種書寫與文本的可能性,並尋求將文本的影響降至最低。



如今,創作者被視為一個「未被創造的形象」(uncreated figure),如同「無中生有」(ex nihilo)般誕生,而作品則被視為一種「存放之物」(creature-depository)。一種跨文本…

Continue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3

Posted on January 14, 2025 at 10:30am 0 Comments

書寫是一種區辨話語之意義與其脈絡的活動,即便是最簡單的描述性書寫亦然。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會排除所有無法被文本化的意義——它們被推向邊界,而我們則定位所有制度所能夠生產的意義。在書寫的行動中,我們記住了語言體系,並使其變得當下可見。相比之下,在言語(speech)中,我們使用語言並推動它發生變化。我們透過多重意義來顛覆語言體系,讓其不斷更新,直到我們將其遺忘。…

Continue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2

Posted on January 9, 2025 at 1:30pm 0 Comments

書寫批判所開闢的領域是廣闊而不連續的。舉例來說,巴赫金(Bakhtin)關於雙聲性(bivocality)與複調性(polyphony)的重要觀點,便是建立在書寫依附於、並衍生自「實踐中的言說」(lived enunciated)這一立場之上。如果沒有這一立場,巴赫金的理論便無法成立。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里達所強調的書寫之不透明性(opacity)——即書寫作為「痕跡」(trace),已然與任何原始再現…

Continue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1

Posted on January 3, 2025 at 4:30pm 0 Comments

導論: 斯蒂芬·A·泰勒(Stephen A. Tyler)與我之間的哲學對話,始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這段對話是在1997年春季學期結束時,在萊斯大學人類學系經由面對面的會晤與討論中,以彼此的共識、動機與熱情促成的。當時,我與蘇爾皮克·安傑利尼(Surpik Angelini)共同策展並聯合呈現了一個名為《出神狀態的藝術家:藝術與人類學的七場展覽》Artists in Trance: Art and Anthropology in Seven…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