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8)

〔美國〕愛爾斯·愛辛格:被打開的密函

這個軍人不該打開密函的封口……有好長一段時間總部沒有任何消息傳來,看起來他們要在那裏待上整個冬天了。附近的田野上最後的草莓都掉落下來腐爛了。哨兵們孤零零地坐在樹幹上看斑駁的樹影。敵人在河的對岸沒有發動攻擊。只有樹影每天愈變愈長,早上醒來,只有無盡的空虛。反抗軍裏年輕的誌願者很怨恨這種情形,他們決定要攻擊,在雪季之前,必要的話,沒有上級命令也無所謂。因此,有一天早上,他們派了其中一個人帶信到總部。他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在其他事他們可能不太小心,但要叛變可不是小事,他們會很小心的。他把信送到後,他們問了幾個問題,這更讓他覺得懷疑。更讓他驚訝的是,在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們交給他一封封了口的信,規定他在天黑前要帶回自己的部隊去。他們指示他走捷徑,並在地圖上指給他看。但令他很不高興的是,他們還派了一個人跟他一起回去。

 …

Continue

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34am — No Comments

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 2

第二節 古籍資料中的神話傳說



《山海經》成書於西周到西漢初期,不是一人一時一地之作,它是一本宗教性質的巫書,也是一部上古神話總集。其中有關於歷史、地理、物產、醫藥、宗教等方面的內容,都具有荒誕的色彩,保存最多的是獸形神話,兩種以上動物合體神話,以及人獸合體神話。此外,還有植物神話、海外傳聞、巫風習俗的神話,在後一種神話中,有很多跟祭山神有關,反映了那時人們對高山的崇拜很普遍。有不少神話的文字記載,首次是在《山海經》出現。…

Continue

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33am — No Comments

野夫:每一代都有渴望正義的夢想

又名土家野夫,本名鄭世平,1962年生於湖北恩施。中國自由作家,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論文、劇本等100多萬字。2006年獲“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傑出貢獻獎”,2009年獲“2009當代漢語貢獻獎”,2010年憑借《江上的母親》獲台北2010國際書展非虛構類圖書大獎,《鄉關何處》獲2012年度《新周刊》新銳榜年度圖書。



《鄉關何處》悄悄地火了。一本散文集,成了讀者心靈互相碰撞的“文林秘笈”。

2012年歲末,作者野夫在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演講,標舉“邊鎮少年的夢想之旅,鐵血男人的雄性教育”,一時聽者如雲,網友、大學生、教授中都有他的粉絲。…

Continue

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32am — No Comments

袁騰飛·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 (43)

第57節:大丈夫能屈不能伸…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龍應台: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 上

明天是中華民國第11任總統選舉投票日,龍應台在選前表達的卻是超越選舉的文化關懷,讓人們透徹思考文化在選舉過程中往往被忽略的定位——文化是立國的依據。



文化在哪裏?

這一場選舉有多麼重要,我們都知道。它會影響台灣海峽的安定與否,牽連香港的發展,也因而影響亞洲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否,它更決定台灣本身生存空間的大或小,險或夷。在這樣重要的選舉中,一個極其關鍵的議題卻在長達半年囂聲震天的選舉運動中,徹底不存在:文化,或者文化政策,不曾被我們的候選人談過一次,也不曾被選民追問。…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29am — No Comments

陳衛星:從“文化工業”到“文化產業”——關於傳播政治經濟學的一種概念轉型

摘要:本文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被法國學者重新闡釋為覆數意義的“文化產業”。這一概念轉型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豐富了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內容,有助於我們從技術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來認識和把握信息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0:28am — No Comments

中國書法(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況】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迄今考古文物發掘的情況判斷為始於八千年前的中華黃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經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魁力。…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顏亮一·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象的建構: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6)

五、結論



在比較《文化資產保存法》與《社區總體營造》對古蹟保存的不同概念後,
本研究認為,台灣古蹟保存論述與政策的形成與轉化,是和台灣與全球文化經濟在不同的銜接方式下所建構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有直接的關係。而地方感的建構則必須同時以歷史和地理的想像為基礎。建築史家 Christine Boyer 曾指出,歷史敘事的視覺再現在十九世紀的西歐興起,是因應新興民族國家為了建構國族認同的需求。這種認同預設了「想像中的好市民,他們沒性別、種族、階級、…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楊辛·中國書法的審美特征

非常高興與大家交流,書法,我以前沒做研究。但講美學講藝術,沒有一點實踐是不行的,所以後來我自己就慢慢的寫一些東西。但將近二十年,慢慢的在寫的過程中有一些體驗。書法這門藝術不僅有其藝術共性,還有自身的特點。對於書法本身的認識我也有體會。我也有幾次書法展覽,在外面的確感受到書法是我們的國粹。特別是在日本。

書法確實中國人獨有的藝術。從實用到藝術,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智慧。

中日書法有幾千年歷史,不僅出現了多種書體,而且每個書體都有不同的流派,每個流派又有不同的藝術特色。中國早在陶器時代,就自覺的追求美。(放幻燈片)…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徐賁:“記憶竊賊”和見證敘事的公共意義(1)

1995年在德國出版了一本題為《片段》(《Bruchstucke》)的書。這是一部回憶錄,講述一個猶太孩子在猶太圈禁區和納粹死亡集中營的苦難經歷。書的作者是一位第一次寫作的瑞士人,名叫本傑明.維克米斯基(Benjamin Wilkomirski)。維克米斯基當時是一位豎笛演奏師和制作人,從他的敘述來看,他是大屠殺的幸存者。

從1950年代以後,幸存者敘述逐漸成為自傳寫作的一種新形式。許多幸存者敘述都是作者唯一的一部著作,而且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的。這類著作一般都不是精致的作品。它們之所以能打動讀者,全在於故事中遭遇、事件、環境非常特殊,特別具有催動同情和移情的效果。單單敘述者能存活下來講述這些故事,就已經足以引發讀者對這些故事的興趣。這些幸存者敘述中,有的確實後來成了“文學名著”,如維賽爾(Elie Wiesel)的《夜》(Night)和意大利人普利摩.利瓦伊(Primo Levi)的《如果這是一個人》(If This is a…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9pm — No Comments

徐賁:“記憶竊賊”和見證敘事的公共意義(2)

米契勒對維克米斯基寫作《片段》采取的是相當持平的理性解釋,而不是道德指責。《片段》中的個人經歷最突出的是孩子眼中的父母死亡和消失,他所依賴的大人們冷淡而且殘忍。他因缺乏母愛和真正的親情而缺乏依靠和安全感。維克米斯基看來並不是存心在編一個假故事來欺世盜名。他的寫作完全可能出於一種真實的心理需要,甚至他自己也以為這個虛構的故事說的就是他真實的自我。他的書寫得情真意切,不只是他自己徹底投入,讀者也跟著他徹底投入,將故事信以為真。…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9pm — No Comments

徐賁:“記憶竊賊”和見證敘事的公共意義(3)

三、公共真實和見證的公共意義

見證敘述以第一人稱敘述真實經歷,這同一般小說的第一人稱“敘述角度”是不一樣的。只有真實經歷者本人才有權利說,這是“我”的經歷。“我”不只是一個方便的敘述角度,而且是一個對經驗真實的承諾和宣稱。這是一個別人無法代替的“我”,一個非虛構的“我”。這個“我”是“自傳敘述”有別於“虛構作品”的分界線。如果作者在向世界表明個人身份時,不能真實地保證“我”和“我的經歷”的一致,那麼他就必須放棄宣稱作品是“自傳”。他的作品也就只能屬於另一種稱作為“小說”的敘述。…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9pm — No Comments

徐賁:“記憶竊賊”和見證敘事的公共意義(4)

見證者記憶敘述的再一個公眾作用是,它要求公眾對受害者有一種人類夥伴的信任和認同,共同對“不留活口”進行抵抗。正如馬各利特說的,傾聽見證敘述,必須“先信人,才能信故事”。 馬各利特指出,見證的道德力量來自真實的目擊,不在於目擊者對苦難有多深的理論、思想或特別見解。[註16]我們相信見證者故事的真實性,是出於我們對見證者的“信任”:“對於別人的見證,我不可能用自己有限的觀察去核對它的真實性。我只能靠別人去核對它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我只能依賴見證人的見證。”[註17]…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9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暴風雨》與殖民敘事(1)

在賽義德“東方主義”批評的影響下,許多學者從莎士比亞的劇作中找到了批評的靶子,他們多半盯住了《威尼斯商人》和《奧賽羅》兩劇,因為那裏面文化他者的形象十分明顯。其實這兩個以威尼斯為背景的跨文化劇本還是充滿了人道精神,對劇中做主角的文化他者給予了不少理解和同情;但這並不意味著莎士比亞就沒有賽義德們所批評的白人基督徒沙文主義——他不但有,而且極其嚴重,甚至有時候會嚴重到丟失人性的地步。翻開他的《暴風雨》,就可以看到一個殖民帝國的作家也許是下意識地表現出來的可怕的殖民主義心態。…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4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暴風雨》與殖民敘事(2)

這些極不人道的話,也許可以說是殖民者對待他們眼裏的“野蠻人“的普遍態度——跟野蠻人比野蠻,但這些話的風格並不像日常生活中說的話。莎士比亞在寫他最後一個劇本時,顯然已經決定要讓它盡可能與寫實的風格拉開距離:主人公是個魔法師可以呼風喚雨,島上的兩個原住民也都不能具有一般的人形。和這個風格一比,愛爾蘭好像太近太熟悉了點,似乎不容易把那裏的人變形成半人半獸的怪物。…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4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暴風雨》與殖民敘事(4)

這一點和不久前被美國人從薩達姆·胡賽因總統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的伊拉克人十分相象,他們並沒有真的得到布什所允諾的解放和自由。在《暴風雨》的最後,普若斯普柔為了獎賞愛麗爾為他報私仇而做的一切完滿的工作,終於答應放他自由。看來,伊拉克人在讓“解放者”美國人完全滿意之前,也很難得到真正的自由。連愛麗爾這樣聰明伶俐又俯首帖耳的仆從都要等上那麽久,別的原住民就更不用說了。莎士比亞用他的劇情和人物告訴觀眾這是天經地義的,作為一個觀點,現代人當然不能接受——就是小布什總統嘴上也絕不會同意;但作為一種觀察,倒可以說是真有遠見。近四百年過去了,世界早已經天翻地覆,但這個情況事實上還是沒有太大的改變。…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3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暴風雨》與殖民敘事(3)

《暴風雨》使得印第安人避之唯恐不及,但黑人倒常常斷不了和它發生瓜葛——這瓜葛多半是因為凱列班,而不是因為普若斯普柔要請黑人來演。像泰摩這樣找黑人扮演凱列班的白人導演並不罕見,盡管他們嘴上都會說“藝術超越種族,膚色純屬偶然”。這些虛偽的“跨”文化解釋回避了最關鍵的問題,而在我看來最有意義的一個和黑人有關的《暴風雨》出在非洲,那是一個法屬殖民地馬提尼克島的劇作家艾梅·賽薩爾創作的對莎士比亞劇本的解構,劇名從原文的The Tempest改成了A Tempest,譯成中文還是《暴風雨》。[19] 這個劇本是1960年代非洲獨立運動的產物,那時候的非洲人不像北美大陸上幾乎已被白人徹底摧毀的印第安人,在政治上敢於向殖民宗主國叫板,要求討回主權,在戲劇舞台上也敢於挺身而出,和被妖魔化的凱列班站到一起,為他打抱不平。在賽薩爾的新劇本中,凱列班對普若斯普柔的抗爭不再是被嘲笑的胡鬧,而成了合情合理的行為,他也不再是一個野蠻的怪物,而成了一個領導原住民反抗外來壓迫者的民族英雄。…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13pm — No Comments

高永興·從社會投資觀點探析社區產業發展 (7)

三、影響社區產業發展的因素



首先,產業化並不是萬靈丹,社區有無必要涉足產業,是否具備經營條件,應有審慎的評估和準備,絕不可貿然投入。邱連枝和官有垣(2012)即認為產業化對 NPO 的定位會造成很大衝擊,產業化也不必然就是社區組織的唯一選項。



要跨出社區產業的第一步,應是深入了解在地的產業發展條件,且要有一套涵蓋面足夠且可實際操作的評估架構。賴兩陽(2013)認為要加強資源結合…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03pm — No Comments

高永興·從社會投資觀點探析社區產業發展 (6)

Regnier(2010)指出災民的困境遠不僅止於財物的損失而已,被迫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生活領域後,災民可能因缺乏生計來源而向高利貸低頭,或賤賣資產,或投入於低風險、低報酬的農事和臨時工作,災害很容易讓災民變成貧民,就如同 Kumar & Newport(2005)所形容的陷入到貧窮的惡性循環(cycle ofpoverty),所以,災後的重建,除了對受難者的創傷輔導、就學就養安置,也必須要致力於生計重建。



以台灣在 1999 年發生的 921 大地震為例,政府部門從 91 年起推出「921…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03pm — No Comments

高永興·從社會投資觀點探析社區產業發展 (10)



訪談記錄之彙整和分析,研究者著重於四個重點,包括 1.社區的資源連結;2.遭遇到的瓶頸 3.產業的特色,以及 4.發展的策略,尤其著重於對在地資本的掌握和運用。若有社區提供產業發展計畫和評量工具,會再進行交叉比對和驗證,但由於部分社區的產業規劃較為粗略,甚或缺乏具體的產業發展計畫,這部分的資料只能做為分析之參考,未能進行全部社區的比較。





一、社區的資源連結




歸納自訪談紀錄當中的資源連結,發現目前已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直接投…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December 15,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