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概而言之,當我們說未來哲學是「世界哲學」時,我們表達的是三重含義:一是指未來哲學具有國際性意義上的世界性,是全球哲學;二是指未來哲學的人間大地生活世界意義上的世界性——未來哲學指向大地,目光是朝下的;三是指未來哲學具有區別於超越性思維的關聯性思維的特征,或者說關聯性世界性的思想特質。必須補充指出,這三重含義又是有內在聯系的。
三、未來哲學的個體性前提:個體之思與言…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May 1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美國大學由"野雞"轉變為"不野雞",並有所發展,要了解這個過程,就不能不知道一個名叫特納的美國人和林肯總統於1862年簽署的《莫里爾法》。1851年,特納宣佈成立"一所招收工業階級的州立大學",他認為,整個文明社會"必然要分為兩個合作的而非對抗的不同階級:'專業'階級(醫生、律師、文學家和教士)大約只佔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四,而'工業’階級則包括其余所有的人"。美國以前的大學是培養"專業"階級人士的,特納要辦的那種大學是以培養工業階級的知識者為目的的。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民主理念和實踐。新辦的大學學業制度不完善,在老牌大學的眼里,都不過是"野雞大學",但那些卻是美國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學。…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May 1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說起來,就哲學意蘊而言,白天看星星,也可以勉強算作是海德格爾一個哲學命題的隱喻。在海德格爾看來,思想的基本原則的源泉、確立這個原則的思想場所、這個場所和它的場所性的本質,所有這些都還裹藏在黑暗之中。這種黑暗不同於昏暗。昏暗是一種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缺失。此黑暗卻是光明的隱藏之處,它保存住了這光明。海德格爾認為人這種存在者是始終面向可能性境域籌劃自身的自由存在,他稱之為「此在」。此在的所作所為不但沒有使存在顯現,反而以凝固化自身的方式使存在隱而不顯。海德格爾認為,真理與存在一樣,都具有這樣的特性,因此海德格爾把真理還原為「無蔽」。
苗雨時先生的《雨時詩話》當然不能算作是什麼「真理」,但全書5輯42篇文章中卻處處凸示著一種「無蔽」狀態。如果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抽象的話,這種「無蔽」狀態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May 1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電視節目中有一項對話。
先問男人:"最大的誘惑是什麽?——(一)權勢;(二)財富;(三)美色。"
三種都想要?但對男人來說,最原始的誘惑應是"美色",非常直接的反應。男人不一定"愛",若"喜歡",已很容易心動。年輕的男人經不起,先做了再說。
"財富"最實在了,雖然錢買不到所有的東西,但也可換取不少。有了財富,不必講廢話。以鈔票做通行證,有些關卡形同虛設。
男人當然向往"醒握天下權,醉臥美人膝"。年輕時先要(三),漸漸明白(二)的重要。兩者都有了,至高境界是攀到(一)——…
ContinueAdded by 等河水退去 on May 1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當他們早晨醒來之時,她就聽到他們在她頭頂上方的樓板上跺腳、喧鬧。他們吵吵嚷嚷地沿著走廊跑來。然後,門一下子打開了,他們湧了進來,像鮮豔的玫瑰,清醒地睜大著眼睛,好像到飯廳里來尋找他們的早餐(他們一生中天天如此),是件了不得的大事情。就這樣,諸如此類的事一樁接著一樁,一整天就這麽過去了,直到她上樓去祝他們晚安,發現他們都鑽進了放下蚊帳的小床里,就像在放滿櫻桃和木莓的鳥窩中的小鳥一樣,還在編造一些故事,來描述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他們白天聽到的、或者在花園里偶然看到的事情。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小小的寶藏……。于是她下樓來對她的丈夫說,爲什麽他們要長大成人,而失去所有這一切天真的樂趣呢?他們不會再感到如此幸福的了。…
Continue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May 16, 2024 at 12:30pm — No Comments
跟一個師父在一起,要記得信任,任何時候的任何情況都可以被用來喚醒你。不要保護你自己,要成為不安全的、要成為具有接受性的、要臣服、要對師父信任。
有一位日本的禪師,他的名字叫做野奇道 (Ekodo),他是一位很嚴厲的老師,他的門徒都很怕他。有一天他的門徒在敲廟裡的鑼報時,突然間,他少敲了一下--看到一個很美的女孩從廟前經過,那個門徒的心神就跑掉了,他變得心不在焉,他變成慾望,他開始跟隨那個女孩,他進入了一個夢……
就在那個片刻,站在他後面的師父就用棒子重重地敲了他一下,因為敲得大用力了, 所以他居然倒下來而死掉。…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6, 2024 at 12:30pm — No Comments
道德,根據謝勒,不在上述的價值類型之中,道德的正負價值,來自實踐上述正面或負面價值的行動。道德高尚之人,追求與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正面價值;反之,道德低下者,自甘於心靈與精神層面負面之事。道德須靠行動才得以實踐,否則只是空談,所以道德價值,與上述的客觀、固定價值不同,為個人價值。人的本質與他的行動為一相互建構的結果;我們依自己的道德觀選擇行動,行動塑造我們是誰;人不應只被視為一個有行動能力的主體,人的本質存在他的行動歷史和過程上。
謝勒在他的愛的理論(theory of love)中,進一步將我們的所有行動,劃分到人性的三個層面中:行動有出自身體所需的生理行動、出自自我追求的心靈行動、以及出自聖人境界渴求完美的精神行動。相應對於這三種行動,則有不同層次的愛和惡:聖人精神層面的愛、自我心靈層面的愛、以及身體情慾層面的愛(同上引:175)。…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6,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This week I thought I would post about two things I think we all need as fiber artists; ‘creativity‘ and ‘skill‘. By skill I mean the ability to execute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spinning different yarns.
When we start spinning the focus is very much on developing our skills, and this is exactly the focus required! We learn the techniques for spinning singles of varying thicknesses, and develop skills for judging the amount of twist in our yarns and…
ContinueAdded by A'Lessy on May 16,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畢加索晚年已經蜚聲世界,有一次他去參觀一個兒童畫展,他出人意料地說:「我和他們一樣大時,就能畫得和拉斐爾一樣,但是我要學會像他們(指兒童)這樣畫,卻花去了我一生的時間。」[13](P339)我們如果認真分析畢加索的畫的風格的話我們就會覺得他這樣說完全是真誠的,因為他的確畫得像兒童的畫一樣的天真和富於想像力。另一位著名畫家柯羅也說過相似的話:「我每天向上帝祈禱,希望他使我變成個孩子,就是說,他可以使我像孩子那樣不帶任何偏見地去觀察自然。」[14]( P73)…
Added by LiDi Za on May 16,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一 、 形而上學的「腳本」與個人生活的「普遍化」
作為區別於社會共同體的個人,如何理解其生活的目的?按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及其「元意識」,個人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突破時間、現象和個人意見,與某種超驗的事物建立起聯系,進入另一個代表永恆真理的世界,這種超驗的事物和永恆的世界代表著「人性」的完全實現和人的「本質」的完成,因而也就意味著個人一勞永逸地從無常、奴役、苦難等中擺脫出來,實現徹底的「解放」。…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May 15,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作為一般理論、一門科學或一門學說,今天的符號學漸趨成為「總體符號學」;此處的「總體」表明一種方向、一種趨勢、一項工程。因此,總體符號學是打開邊界的符號學。符號、傳達、解釋是生物專有的特權。憑借「總體性」或「全局性」方法走近符號學,對「符號的生命」的研究立刻與對「生命的符號」的關注聯系起來。符號過程源於生命最初的萌芽。而今天的符號科學幾乎完全局限於帶有人類本位主義、語言本位主義、語音本位主義、字母本位主義和種族本位主義偏見的、「研究社會生活內部的符號生命的科學」(索緒爾語)。…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May 15,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著名詩人海子在詩歌中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快樂的人
從明天起,澳門也要做一個快樂的城市! 應該讓一部分人在澳門先快樂起來!
為此,在澳門工作的十年中,我始終堅持認為:澳門之為澳門,它的地位必須是也只能是:亞洲不夜城(當然,最終應該成為世界級的“快樂”生產平臺,世界級的“不夜城” )!
我的具體建議則是,澳門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應該是:一島藍圖、兩極驅動、三翼展開、多元共生。 即:
一島--國際未來島藍圖;…
Continue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May 15,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他要是能夠執著地關注人類的愚昧,人類的命運以及海水侵蝕我們腳下的土地這些現象,他可能會獲得某種結果;但他卻轉過身來,從日常生活瑣事中去尋求安慰,這和他剛才面臨的那種莊嚴的主題相比,是如此渺小。
她穿的襪子上破了好大一個洞!她家的女僕總是不斷地用畚箕清除那隻熒鵡撇在地上的沙子,她家的談話內容幾乎總是局限于那隻鳥兒的豐功偉績,——也許這很有趣,但畢竟是很狹隘的話題。她怎麽會在那種異乎尋常的環境中生存的呢?自然啦,妳得請她來吃午飯,用茶點,進晚餐,最後還得請她來待上幾天,結果她同她的母親,那隻貓頭鷹,發生了一點摩擦。接下來是更多的拜訪和談話,更多的沙子,到最後,實際上她已經說了許許多多關于熒鵡的謊言,夠她受用一輩子的啦。(那天晚上宴會之後回家時,她就那麽對她丈夫說的。)不管怎樣,敏泰來啦。………
Continue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May 14,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我想, 錢老這些話不僅是對我們這個小集體的鞭策與批評, 也是這位老科學家對所有科技人和文藝人的激勵和期望。因為創新是科學與藝術的共同靈魂, 也是我們民族發展的靈魂。
總之, 由於科學與藝術有共同的根源——社會物質生產勞動;有共同的對象——整個世界;有共同的目的——讓世界更美好, 人類更幸福;有共同的靈魂——追求真理, 勇於創新。所以, 科學與藝術從本質上來看, 它們原本就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促進、相須而行、共同發展的。
4 科學與藝術相輔相成綜合創新
4.1藝術創新需要高新技術…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May 14,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我應該做一個區分,以便繼續回答你的問題,這里要引用一個對我們的辯論十分重要的觀點。揚·阿斯曼(Jan Assmann)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埃及學家,他對跨文化十分感興趣,也十分樂意加入我們的討論。
他提出了“摩西之分”(Mosaic distinction)的概念。作為神學理論的“一神論”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是從摩西把這麼一種區分作為信條的時候:除了唯一的神,你不可有別的神。在那之前,即使你信仰唯一神,也不意味著你要去打壓、去禁止別的神。這是你提問的重點,我也希望強調這一重點。當然,摩西為什麼如此主張,我可以講很多。但我更要說的是,對上帝的信仰並不一定非要堅持這個“摩西之分”。…
Added by Virunga on May 14,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男孩子又朝四周看了看,人眼所見的是一座大教堂在晚霞中熠熠生輝。那座教堂有三個高聳入雲的尖塔、莊嚴肅穆的大門和浮雕眾多的墻壁。“這里也許住著一位主教和他手下的牧師吧?”他說道。
“猜得差不多,”渡鴉回答說,“早先這里曾經住過一個同國王一樣威勢顯赫的大主教。時到今日雖然還有個大主教住在里面,但是掌管全國國家大事的卻再也不是他嘍。”
“這些我就猜不出來啦,”男孩子說道。
“讓我來告訴你,現在居住和管轄這座城市的是知識,”渡鴉說道,“你所看到的那四周大片大片的建築物都是為了知識和有知識的人興建的。”…
ContinueAdded by baku on May 14,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當你處於很深的信任之中,不管那個情況如何,那個信任的品質都會蛻變你的生命。
當密勒日巴(Milarepa)去找他的西藏師父,他非常謙虛、非常純潔、非常真實,令其他的門徒都感到嫉妒。很確定地,他一定會成為繼承人,所以他們試圖將他殺掉。
密勒日巴非常非常信任,有一次,其他的門徒告訴他說:「如果你真的相信師父,你能不能從懸崖上跳下來?如果你有信任,那麼就沒有問題!不會有甚麼傷害發生。」
密勒日巴亳不猶豫地跳下去,門徒們趕快跑下去……那是一個差不多是三千英尺深的山谷,他們跑下去要去找他的碎骨,但是他卻以蓮花的姿勢坐在那裡,無比地快樂。…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4,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按照錢老的想法,集的對象主要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或稱人類知識體系)中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還有體系外圍的前科學知識庫,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所以,錢學森特別強調大成智慧碩士要「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人類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類的智慧。
20世紀80年代,錢老指出:「現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的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這些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這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今天,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 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May 14,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向兩邊伸開雙臂,說:“我敞開自己,接受世界上的所有的財富和幸運。”這個練習我每天至少要做一次,它給我帶來擴張的感覺。
世界只把我意識中存在的東西分配給我,我能夠在我的意識里創造更多的東西,它就好像一個宇宙銀行。我通過增加“對自己能力的認識”,來增加精神存款。冥想、治療、宣言,也都是精神存款。讓我們養成每天存錢的習慣。
只增加錢的數量是不夠的。我們要從金錢中獲得樂趣。你允許自己享受金錢帶來的快樂嗎?如果不允許,為什麽?你參與的每件事都能成為純粹的樂趣。上星期你從你的金錢上獲得樂趣了嗎?為什麽沒有?是哪些舊的信念阻礙了你?讓它們走開吧!…
Continue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May 14,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這已經不是詩人一己生命感官,一絲生命體悟的把握,也不是精神碎片純粹的展示和個體意識流動的"閃回",而是在尖銳,硬度,疼痛的基座上,重新粘合靈魂的問題了,即在生命的天平上,加重人格,良知的砝碼。這種加重,並不是在排斥去除生命詩學的原汁原味,改變它的原質,恰恰相反,是加強整體性深化。畢竟生命詩學的最終完成,乃是生命感官與人格的統合,乃是生命感性與良知的統合。
誠然,生命詩學的出發,是從本能,原始,衝動,力比多原點開始,但絕不是原地兜圈,而要做發散式輻射,通過體驗的中介,瞬間地親歷生命的本真,並企及自明。它的初級階段,掙脫種種外在束縛,表現了各種生命本相的本然活動,覆蓋了生命所有正、負值及中性層面。到了高一級階段,我們則有理由要求在生命本然活躍中,加大生命中的人格力度,亦即抵達非個人化的存在深度,這樣生命就脫棄了瑣屑、卑微,而顯得"大氣"。…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y 14,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