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4

上面這張表顯示,這十篇論文的主題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詩功能與實用功能」,這一主題復現達到11次,且貫穿於1921至1960年間,是全局性和基礎性主題;第二層次是「隱喻與換喻」、「主因」、「多功能系統觀」、「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對偶」這五個主題,它們的復現次數在四至五次之間,是由「詩功能與實用功能」這一基礎主題派生出來的次級主題;第三層次是「現實主義」和「語法意義」兩個主題,它們的復現次數最少,只有兩次,且時間跨度也最短,可視為局部性主題。

我們可以按照發表時間的先後次序,把這十篇文章視為一個以時間為橫向軸的組合序列,而不同層次的主題則構成了縱向的選擇軸,它們投射於橫向的組合序列之上,打斷其線性排列,令其呈現出空間性的對等結構。這正符合雅各布森對詩歌之結構特征的經典描述:「詩功能將對等原則由選擇軸投射到組合軸之上,對等提升為構成序列的基本手段。」雅各布森窮其一生之力探索「詩功能」,而「詩功能」也反轉過來浸透到他的學術體系中,形成一個呈現出強烈的詩歌結構特征的超文本體系。這正是神話,至少是列維-施特勞斯所理解的神話。

四、詩學神話與審美現代性話語

艾略特說,神話就是「一種方法,它施加控制,賦予秩序,勾勒輪廓,生成意蘊。它所面臨的是充滿虛耗與混亂的巨大圖景,那正是我們當代的歷史」。(17)艾略特的話揭示出神話一詞的另一層含義:它不僅是一個超文本的二度符號系統,呈現出近似於詩歌的對偶結構,同時也是一種審美現代性話語,是現代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成分。雅各布森之詩學話語正是這樣一種神話。

所謂現代性,按照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定義,就是「社會生活或組織模式,大約在17世紀出現在歐洲,並且在後來的歲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著影響」。(18)當代中西方許多學者指出,現代性並非一個單一的概念,而是一個與家族相似的概念,一個充滿矛盾的復合體。馬泰·卡利奈斯庫(Matei Calinescu)指出:「在19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兩種現代性之間無法彌合的分裂。一種是作為西方文明史發展到一個階段的現代性,它是科學技術進步和工業革命的產物,是資本所引發的廣泛經濟和社會變遷的產物;另一個則是作為美學概念的現代性。」(19)阿爾布萊希特·維爾默(Albrecht Wellmer)在《堅持現代性》一書中區分了啟蒙的現代性和浪漫的現代性,(20)對維爾默而言,「啟蒙」和「浪漫」不僅是兩個歷史范疇,更是兩種不同的傾向和價值。把這個問題闡述得最明白透徹的還是哈貝馬斯(Jurgen Habermas),他區分了文化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所謂文化現代性指的是「18世紀啟蒙哲學家所制定的現代性規劃」,它包括三個方面:「依據其自身邏輯的客觀科學、普遍道德和法律,以及自主的藝術」。(21)審美現代性是文化現代性的一部分,根據周憲的總結,它是「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分化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自主性表意實踐,它不斷反思著社會現代化本身,並不停地為急劇變化中的社會生活提供重要的意義。」(22)綜合卡利奈斯庫、維爾默、哈貝馬斯等人觀點,西方現代性在其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呈現為啟蒙的規劃,表現為科學、理性和藝術自律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呈現為對啟蒙規劃的反思和背叛。這種反思和背叛在西方現代性之肇始者盧梭那里已現端倪,近世更在現代主義和先鋒派文學藝術中集中爆發。這里沿用周憲的做法,從維爾默和哈貝馬斯的二項對立中各取其一,稱其為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對立。

雅各布森之詩學神話的審美現代性特征首先表現於其詩學思想之起源上。許多學者都注意到了雅各布森早年對現代主義先鋒藝術的熱情對他整個學術生涯的巨大影響,而現代主義先鋒藝術正是審美現代性(尤其是在20世紀上半葉)集中爆發的領域。埃爾默·霍倫施太因(Elmar Holenstein)認為,雅各布森一生所有的重要學術思想,諸如系統的動態關係、整體和局部的關係、對立雙方的相互依存關係、變量和常量的關係,以及多層次、多功能的系統觀都源於他早年對詩歌的熱情。(23)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