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梅·風笑天:文創青年:「去内捲化」的實踐邏輯 4

(三)興趣聚合趣緣:文創青年的群體認同

正如「為了滿足共同的興趣自發組成相應的共同體」[15],文創青年逐漸聚合為「趣緣群體」[16]。文創青年的趣緣群體最初就是由二至十人左右組建的文創工作室。在文創工作室內部,文創青年沒有鮮明的上下級關係和職位,如創業者為「創始人」或「主理人」,員工為「小伙伴」,彼此之間以暱稱相互稱謂;而且他們經常面對面接觸、討論項目,在扁平化組織中分工協作、平等互助。可以說,文創青年形成了一種相互依賴、鼓勵的「伙伴式的」群體情感聯結。

同時,文創青年的趣緣群體還不斷向外延伸擴展。因為業務往來,不同行業類別的文創工作室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比如拍攝制作視頻的楊風,需要原創手工軟裝、拍攝空間,就可能結識手作和民宿類的文創工作室。此外,為了展示出售文創產品,文創青年自發組織舉辦文創市集。文創市集一般選擇在文創園區或商業綜合體內的場地,並收取攤位費和門票,形成了一個物理邊界清晰的群體空間。在這裡,文創青年集聚起來,不僅給參觀者、消費者講解文創產品的特點、制作過程,而且還與同行相互交流文創資訊、創業經驗,甚至參與制作美食等。

綜上,文創青年通過興趣來逃離、抵抗「内捲化」的現實困境,並自覺地將興趣轉向為職業發展,進而形成了基於趣緣的群體認同。由此,這種自主性興趣探索作為「去内捲化」的邏輯起點,開啟了文創青年「去内捲化」主體實踐的可能。

四、創造性勞動策略:文創青年「去内捲化」的核心路徑

無論是從興趣抗爭的自我探索發展到興趣職業的社會支持,還是趣緣聚合為群體認同,文創青年的興趣探索都要落實在具體、微觀的生產勞動中。雖然說人及其勞動的本質就是創造,但是嚴密分工、高度競爭的「内捲化」生產勞動往往以喪失創造性為代價。因此,相較而言,文創青年則是以創造性的勞動為策略,開拓、發展「去内捲化」的核心路徑。那麼,這種創造性的勞動策略如何推動實現文創青年的「去内捲化」?其中又蘊含、呈現怎樣的青年文化呢?

(一)非「復制」:回歸青年的主體創造

在資本和市場的驅動下,主流的文化生產依賴機械化、數碼化的「復制」技術[17],大批量制造大眾化、同質化的文化產品。其中,勞動個體僅分工承擔流水線生產的某一個環節,特別是青年勞動者大多處於文化產業鏈的生產、制造、銷售和服務等中低端崗位。相較於主流文化生產的「復制」性,文創青年的勞動卻以個體或小型團隊為單位,自主承擔文創產品的研發、創意和設計,並把個人想法、技藝和情感投入到生產、制作過程中。

非「復制」作為文創青年創造性勞動的首要特征,貫穿於選材、設計、制作等生產勞動環節。例如,做樹脂工藝的文旭,在開始的選材階段,就精挑細選造型獨特、紋理別致的石材,「石頭都不一樣,肯定是讓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樣的,每一件都希望是獨一無二的,希望每一個人拿到以後都感覺是與眾不同的。……就比方說我拿的這塊(龜紋石),像用這麼大的這種石頭,我去做創作,這件作品永遠就不會出現第二個了。」而如果選取半加工品的材料,如做珠寶、布藝或木藝等,就會在產品設計階段特別注意將材料進行新的組合,所以材料盡管是相同的,不同的甚或同一個文創青年設計出來的文創產品卻是獨一無二的。制作階段則依靠工藝技法實現材料組合和設計思路,其間不僅因制作者或產品不同而使用技法不同,而且同一個制作者因想法改變,在同一個文創產品的不同制作階段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法。

這種非「復制」的勞動實踐不再以機器或者數碼技術為先,也不再陷入精益求精的「内捲化」之中,從而意味著文創青年通過勞動實踐成為勞動主體本身,並回歸到長時間被機器、技術遮蔽的感覺、知覺、直覺等主體經驗中。同時,「青年階段是反映人的本質力量的核心階段,精神的自由創造與實現才是青年發展的本質」[18],文創青年的勞動實踐就恰好詮釋著青年主體能動的創造本質。

[15]高奇琦 李 松:《從功能分工到趣緣合作: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重塑》,載《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16]王 亮:《趣緣群體、微觀實踐與自我培力》,載《當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1期。

[17]瓦爾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年版,第4頁。

[18]袁貴禮:《文化視域中的社會青年化——基於社會進步動力的新視角》,載《江蘇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