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4

三、審美的展開路徑一:感性直觀

通過整體性直觀,對對象的精神風貌有所領會之後,審美並不會停留在這一統攝的結果之上,審美統攝所獲得的一般性是朦朧的,需要印證與明晰化,或者說,審美統攝像是給出了一個繼續欣賞的呼籲與召喚,因此,對對象的審美必須從統攝開始,但要進行具體化,從而落實到對諸種可直觀的構成性因素的分析性感知上。這就像我們對對象的認識,總是先獲得整體性的直觀印象,然後再細看對象是什麼,這之中包含著辨識與分析,這種辨識和分析是從感性直觀開始的。

在審美中對對象的直觀,不是純粹直觀,而是肯定性的,以愉悅為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直觀。這種感性直觀從兩個維度展開,一個是對質料的直觀,一個是對「形」與「式」的直觀。這個區分來自康德:現象有其質料,有與感覺相應的東西;現象有其形式,即它可以在某種關係中被整理。緊接著,康德作了一個重要的區分:被置於某種關係中的東西本身不可能又是「感覺」,即感知現象的質料,與把握現象的形式不是並行的,因此可以把現象的形式和感覺分開考察,且質料是被給予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形式卻是在內心中先天地為現象准備好的,具有普遍性,所以康德把對現象的形式的認識與對現象的質料的感知分離開了,並在建構鑑賞判斷理論時,只關注了前者,而把感知對象之質料的感官,如觸覺、嗅覺、味覺逐出了審美。

但是在實際的審美經驗中,特別是當代審美中,對於質料的感知是與審美結合在一起的。由於對質料的感受具有「功利性」,會佔有對象的實存,因此現代的審美理論排斥了審美對質料的感知,但在實際感性經驗中,人們在品評酒、茶、美食;在撫摸絲綢與麻織;感受鋼鐵和木材時,在對質感的把握中,似乎有一種「品鑑性」,品鑑事物的質感,並且把質感意義化與情感化。這意味著,感官是可以捕捉到一般性的,這種被感官所感知到的一般性分兩個層次:

一個層次是對對象之物質屬性——如色彩、冷暖、表面觸感、紋理等——的直觀而獲得的感覺,如光滑、冰冷、堅硬、柔軟、粗糙、溫暖、潤澤等,這種感覺雖然是主觀的,但由於對象的物質屬性是客觀而普遍的,人的感官能力也有人類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因此,當我們共同觸摸松樹的表皮且說它的表面是粗糙的,這種感受作為肉身感受是相通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雖不精確,但確實存在。

對質料的感官感知還有第二個層次。作為審美的一個環節,對對象的感知並不停留在對物理屬性的感知環節,它會被意義化!這個意義化是指,對物的感覺,會被賦予價值與情感色彩,感官感受不再是對對象的物理屬性的直觀感知,而成為與物的直接交流,並且成為對物之物性的確證:絲綢般光滑,鋼鐵般堅硬,玉石般潤澤,木頭般樸厚……感覺與物質的直接結合,使得感覺不僅僅是對官能刺激的應激反應,而且成為對對象之存在的確證,在這個意義上,審美在質感感知這個環節,成為確證對象,與對象交流的一種方式。這一點在當代人的審美中,尤其明顯,無論是亨利·摩爾的雕塑,還是綜合材料繪畫,還是現成品藝術、大地藝術,都是質料感知這種審美方式的例證。而這種方式的理論根據,大都從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來。這個現象雖然不是當代才有的,但只是在當代才成為理論的自覺。

感官感知的意義化還在於:感官感受往往和觀念與情感結合在一起,人們在飲酒中尋求解脫,在茶中尋找禪意,在味覺中滿足鄉愁,感官的快意,早已不是官能反應,而是以感性的方式對精神性與情感性內涵的「體認」,從而使感官感受具有精神化的內涵。

Views: 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