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是生活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意大利哲學家[1]。維柯之所以在哲學史上留下痕跡、並在20世紀重新引起哲學界的注目,是因為在科學理性開始獲得思想界霸權地位的當時,他強調歷史、政治、法律、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價值,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古希臘以來的「論題(topica)法」的意義,反對將笛卡爾的「批判…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October 20,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指出,人的「實存」或人的此在區別於人的「范疇存在」,在於它具有如下特性:(1)此在不是一種「現成」的存在,其根本特性在於其「生存」,「此在無論如何總要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關的那個存在,我們稱之為生存」,[9]「此在的『本質』根基於它的生存」,[10]「人的『實體』不是作為靈肉綜合的精神,而是生存」[11],正是這一點,使得此在區別於其它存在者而具有特殊的存在方式;(2)所謂「生存」,是指此在所具有的「可能性」,「此在一向是它所能是者;此在如何是其可能性,它就如何存在」[12],「此在是委托給它自身的可能之在,是徹頭徹尾被拋的可能性。…
Added by INGENIUM on May 22, 2024 at 1:3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指出,人的“實存”或人的此在區別於人的“范疇存在”,在於它具有如下特性:(1)此在不是一種“現成”的存在,其根本特性在於其“生存”,“此在無論如何總要以某種方式與之相關的那個存在,我們稱之為生存”,[8]“此在的‘本質’根基於它的生存”,[9]“人的‘實體’不是作為靈肉綜合的精神,而是生存”[10],正是這一點,使得此在區別於其它存在者而具有特殊的存在方式;…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July 21,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2019年7月3日下午,中山大學禾田哲學系列講座之「現象學的核心概念」的第五講,在錫昌堂103室如期舉行。本場講座中,著名現象學家、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德莫特·莫蘭(Dermot Moran)教授以「交互主體性與文化構成」為題,為在場濟濟一堂的中大師生和校外聽眾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報告。哲學系江璐副教授主持了講座。
作為系列講座的第五講,…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October 21,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January 11, 2021 at 7:30pm — No Comments
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確認了每個人都有進行“相互承認”的權利與義務,並把交往過程視為相互承認的過程。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通過著名的“主奴辯證法”(dialectics of master and slave)的寓言,暗示他者的存在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先決條件。奴隸主獲得奴隸主的身份,取決於奴隸對他的承認。沒有他者,人類無法認識自己。(25)
對此,哈貝馬斯分析說:“因為黑格爾不是把自我的構成同孤獨的自我對自身的反思相聯系,而是從‘自我’形成的過程中,即從對立的主體的交往的一致性中來把握自我的構成,所以,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反思自身,而是普遍的東西和個別的東西的同一性賴以形成的媒介。”(26) …
Added by Dramedy on January 19, 2020 at 6:43pm — No Comments
一、無器官身體的提出
身體美學緣起於身體哲學。傳統上西方哲學的歷史就是身體被輕視與敵視的歷史,例如,柏拉圖在《斐多篇》記錄蘇格拉底的死亡,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過是身體的死亡。柏拉圖以後,西方身體哲學均不同程度地側重於放逐身體,因而身體的地位是輕微的。到了近代歐洲思想時期,身體稍微擺脫了以往被束縛的地位,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對形而上學體系的轉變從討論純粹意識現象開始。
笛卡爾宣稱“我思故我在”,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思維的重要性,而身體始終是被流放的。笛卡爾對心靈和身體之間的界線存在含混,一方面他認為身體與精神一樣平等,…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2, 2019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為了使哲學本身的思想生命真正獲得新生,梅洛-龐蒂把哲學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人體生命的現象學研究,並為此不惜重建整個哲學理論大廈之根基,從徹底清理其本體論基礎做起,以致使他對哲學之“驚奇”本質一再提出“再驚奇”的發問,尤其從對身體與精神的內在覆雜交錯關系的探索入手,開創出法國特有的生命現象學研究的新路。
一、法國生命現象學的轉向及其雙重根源
對於生命的哲學探索,在現象學研究中無疑占據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法國現象學來說,生命現象學的探索是受惠於雙重傳統:一方面來自法國哲學本身的啟發,接受笛卡爾以來所積累的生命哲學研究經驗;另一方面則直接繼承和發展胡塞爾學派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米歇·昂利(Michel…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February 23, 2017 at 6:20pm — No Comments
賣牛奶的吉努居住的小巷邊有一幢二層樓房,一樓窗戶釘著鐵條。濕漉漉的牆壁泥灰駁落,到處是褐色的斑痕。用美國布做的門簾上畫著財神迦奈斯。除了我,租用一樓房間的還有一個生靈——蜥蜴,它與我的區別在於它不缺少食品。
我是商業廳最年輕的文書,月薪二十五盧比。下班後輔導“達特”種姓人的孩子復習功課,報酬是一頓便飯。然後到瑟亞爾達車站消磨黃昏,省下點燈的花銷。聽到匡當匡當的車輪聲,汽笛聲,旅客的喧嚷聲,苦力的叫喊聲……挨到十點半鐘,才返回黑糊糊淒冷的住所。
我姑母的村莊座落在達勒斯瓦利河畔,她的侄女曾與我這個命途多舛的人締結姻緣。成親的吉期在邇,我“犯上作亂”的罪行敗露,只得倉皇出逃。新娘擺脫了“災難”,我亦如此。…
ContinueAdded by Copil on June 15,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p19 維柯認為,他提供的這種上帝創造的模式與柏拉圖相一致,同時也是用來替代亞里士多德的經院追隨者們的理性形而上學。經院哲學家們的錯誤在於,他們消解了普遍形式和形而上學形式之間的區別,因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通過探究事物的普遍顯現的物理特性,就可以理解它們的最終形式。(而實際上這種努力引出了現代科學的發展)
p20 不過,如果一門科學運用人類的製造能力來模仿神的創造運用得越多,那麽這種確定性就越接近真理,因為真理部分地依賴於創造。(這里及之後的斷言與馬克思、海德格爾對於「工作」、「操勞」的關鍵性研究的比較)
p24 (維柯把數學作為一種關鍵創造。對於數學的創造性的啟發。)
p34 霍布斯和斯賓諾莎對於…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November 2,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我們是否具有使我成為我的經驗?作者認為,在意識性狀態下,這種經驗經常發生。例如我從朋友的家回到自己的家,我會強烈地感到,這是我的家,我是這個家的主人,這時我就會產生使我成為我的經驗。領到我的薪水,開著我的汽車,帶著我的妻子和孩子,回到我的故鄉,去看望我的父親、母親,這些都會產生使我成為我的經驗。
7…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September 25, 2018 at 10:06pm — No Comments
因此,一則辨明這種主體領域歸屬性的武斷批判之慣常模式,與能真實的追求藝術超越所欲解放之自由的創造性感受兩者之間的不同;二則辨明真正藝術本質的力量來源之永恆性,並非如精神分析學的心理分析模式。這兩件事也就成了了解藝術本質很重要的兩個基本議題。換言之,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從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之「差異與重複」理論中,尋求這兩個問題更深入具體的思考。而事實上,德勒茲對於純粹的 藝術創造思維與超越的觀點,關於藝術內在耐人尋味的質素,確實有相當精闢的闡明,將能提供前衛藝術的創造本質相當具有啟示性的方向。 …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27, 2019 at 10:30pm — No Comments
4.現代化運動
無論是被西方古代哲學家理想化的至善,還是被視為人類自然屬性的至善(孟子),都不再是現代世界的一個有效的標準。
在上述兩種古代哲學取向中,欲望或被解釋為某種絕對(柏拉圖的至善),或被描述成某種能被教育和好習慣激發的自然稟賦(亞裏士多德,孟子)。快樂只是膚淺的追求,而倫理關註的則是幸福。還要註意的是,倫理絕大多數指的是主人的倫理,內行的倫理,不管怎麽樣,都是作為權力幫兇的精英們的倫理。
弗洛伊德之所以能發展出一套非自然主義的欲望理論,就是因為科學理論引發了哲學的現代化運動,主體被放到了哲學的中心位置,盡管主體在科學中可以被忽略不計。與此同時,自然也從數學化的實在中消失了。…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5, 2017 at 12:40am — No Comments
因此,我的問題不是「什麼是情感?」,而是「情感能做什麼?」。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會提出關於情感的單一理論,或單一的關於情感能做什麼的主張。相反,我會追溯情感如何在身體間流轉,檢視它們如何「粘黏」,又如何移動。在這里,我的任務是將我對情感「文化政治」的描述坐落在情感研究歷史特定部分的敘述中。我無意於鋪陳這一歷史的全貌,但這當然是重要的工作。
指出一點是重要的,即雖然情感一直屈從於其他要素,但它仍然處於知識性歷史的中心。作為這一歷史的讀者,我震撼於「情感」如何成為哲學家、文化理論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及許多其他學科學者長久的「爭論焦點」。這並不意外:即那些被管理和排斥到邊緣的——正如我們從解構中學到的——通常正處思考本身的中心。
情感與對象(objects)…
Continue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斯賓諾莎(Spinoza,1632—77)是偉大哲學家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溫厚可親的。按才智講,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無上的。因此,他在生前和死後一個世紀以內,被看成是壞得可怕的人,這是當然的後果。他生來是個猶太人,但是猶太人把他驅逐出教。基督教徒對他同樣恨之入骨;盡管他的全部哲學貫徹著「神」這個觀念,正統信徒仍舊斥責他講無神論。萊布尼茲受到他很多益處,卻對這一點諱莫如深,小心避免說一句稱頌斯賓諾莎的話;關於他跟這位異端猶太人私交的深淺,他甚而竟至於扯謊。…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14,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為何新詩批評中要慎用該術語
當我們的文學批評界(這里·不含臺灣、香港)在80年代底、90年代初興奮地引進「後現代主義」時,一些西方學者(如杜威·佛克馬)就曾經善意提醒說,這一術語,應該僅僅限於西方世界(歐美)。後現代文學作品,是與一種特殊的思路相關的、具有針對性的的「批判性」文學實踐,它局限於某個特殊的文學傳統(不管「後」的含義是取接著現代主義而來,還是取逆向相背),它需要一「前置」條件,即成熟的現代性。…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1,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三、柏格森哲學的宇宙論轉向
深受19世紀的法國實証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柏格森哲學在方法論上,要求成爲一種“真正的經驗論”;只有“這種真正的經驗論才是真正的形而上學”。因此,柏格森的哲學,始終在與各種具體的實証科學的對話中展開,因爲唯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得哲學思考擺脫抽象概念和個體感受的局限,才有可能成爲一種“整體經驗”(expérience intégrale)。正是這樣一種追求,使得柏格森哲學有可能超越主體哲學和意識哲學,在一種宇宙論的視角之中展開。
當代法國學者米格爾(Paul - Antoine…
Continue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November 2,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再進一步說,如果沒有符號, “思”就是不可能的。笛卡爾論證中最大的未解問題,正在於此。笛卡爾認為,“在嚴格意義上我只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 也就是說,我是一個心靈,一個理智,一個智力,或者一個理性”, “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23]( P15)此結論中已經預設了一個我 “能夠”思維的前提。而他假定的 “我”沒有 身 體、沒有感官等前提,也只能存在於“我”通過身體、感官獲得了符號能力之後;
他假定的 “沒有天空,沒有大地,沒有心靈也沒有物體”,[23]( P12)也是存在於我的心靈獲得了關於這些東西的概念之後,不然,思維以什麽為素材? 現在我們假定我對外物的思維是存在的,如果不思維 “我在思維”,我又如何知道我的思維的存在? 例如,我們可以假定動物有對外物的思維,鳥兒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食物,老虎知道捕獵,這證明在動物的 “思維”世界中一定有一個外在世界的存在,即動物都有對…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6, 2020 at 10:04pm — No Comments
杜小真`“看”的考古學
繪畫問題並不首先、也不獨獨屬於畫家或美學家。它屬於可見性本身,故屬於所有人。DidierMarion,Lacroiseduvisible,PUF,1991,p.7——
D.馬里翁…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4, 2016 at 6:29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