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1

維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是生活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意大利哲學家[1]。維柯之所以在哲學史上留下痕跡、並在20世紀重新引起哲學界的注目,是因為在科學理性開始獲得思想界霸權地位的當時,他強調歷史、政治、法律、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價值,在研究方法上強調古希臘以來的「論題(topica)法」的意義,反對將笛卡爾的「批判(critica)法」運用於一切學科和領域。在真理觀上,他提出「真理-創造物說」,即人只能認知人創造的東西,或者說只有人創造的東西才是可認知的。19世紀60年代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在歐美出現了維柯研究熱。維柯作為近代歷史哲學之祖和精神科學原理奠基者的地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

與此同時,維柯在日本思想界也引起關注。當時的日本社會正處於向現代化轉型的時期,與歐美哲學界一樣面臨著傳統與現代性的關係問題,所以維柯對以笛卡爾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義的批判,也在日本哲學界引起共鳴。早在20世紀的20-30年代,以西田幾多郎[2]為代表的日本的京都學派也曾試圖通過對日本傳統哲學思想的創造性轉換,為克服現代性的困境提供新的哲學路徑,其哲學探討的代表性成果就是所謂西田幾多郎哲學。維柯思想的傳入刺激了日本哲學界重新審視和評價西田哲學。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村雄二郎在《共同感覺論》、《場所論》、《什麽是『臨床之知』?》等一系列著作中,結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最新成果,對西田哲學和維柯的哲學進行了批判性考察,構築了獨特的「場所哲學」的體系。中村的「場所哲學」既是對西田哲學的批判繼承,也是對維柯的「論題法」哲學的一種呼應。本文以維柯的「論題法」和中村的「場所哲學」為中心,探討東西方哲學在日本的相遇和碰撞,從一個側面對日本現代哲學的特征做一探討。

一 維柯的「論題法」及其思想譜系

維柯的「論題法」是針對當時歐洲占主流地位的笛卡爾的「批判法」而言的。「批判法」是以歐幾里得幾何學為原型的分析方法。根據笛卡爾的理解,此方法的目標即追求確定無疑的第一真理,將複雜的事物解析為可靠的要素,通過已知的確切的要素推導出關於複雜事物的知識。此方法以確實性、分析性和演繹性為基本特征[3]。

維柯最初也學習風靡那波里的笛卡爾的自然學和哲學,接受了笛卡爾的邏輯主義和合理主義。在《論我們時代的方法》一文中,維柯對這種新的方法給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機械學乃至戰爭學等領域帶來的驚人進步給予了充分的肯定[4]。但維柯作為大學的修辭學教授,一直關注歷史、法律和政治等與人類經驗密切相關的學科。他在思考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時,意識到笛卡爾方法的根本缺陷。首先,從必然性的真理出發做出的推論雖然是正確的,但因為作為出發點的前提只是對客觀現實的某個特定側面的描述,所以基於這種推論,我們不能對對象的整體有一個全面認識。其次,笛卡爾提出的真理標準即清晰、明白,雖然在數學和自然科學領域是可以達到的,但在人文歷史等學科和領域則是不適用的。笛卡爾自己也承認,基於清楚明白的前提推導出必然性的結論的方法,不適用於歷史和諸人文學科。只是笛卡爾認為只要某學科不適用於批判的方法,那該學科就不配「學問」之名,就是一種偽學問。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