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過度
  • Male
  • Jarkata
  • Indone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字詞過度's Friends

  • INGENIUM
  • Crna Gor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SRESCO
  • ucun estutum
  • Zenkov

Gifts Received

Gift

字詞過度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字詞過度's Page

Latest Activity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Mission of A24 Movie Production

A24 was founded in 2012 with a mission to shake up the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reate films and TV shows with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A24 is a fully integrated, global entertainment company with a cult following, creating films and TV shows that are both unique and distinctive in style and story A24 was founded in 2012 with a mission to shake up the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reate films and TV shows with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24 has cultivated relationships with…See More
Mar 16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A24, The Future of Film

“Yeah, they don’t need to know what it’s about. They just need to know how it feels.” - Barry Jenkins, Director, ‘Moonlight’Moonlight.Ladybird.The Disaster Artist.A Most Violent Year.It Comes at Night.Spring Breakers.The Lobster.The Florida Project.Amy.SupersonicEx Machina. (Below: A24's…See More
Mar 15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6)

索朗·蓋農:您曾寫道:“藝術的聲音和憤怒源自愚蠢(idiocy),也源自一種借由常規生活意義和嘲弄虛無來擱置進程和節奏的特殊方式。”我可以假裝理解您說的“愚蠢”是什麽意思,但我不喜歡那麽做,或許您可以解釋一下這個術語。雅克·朗西埃:我參考庫斯圖裏卡的《黑貓白貓》(Black Cat,White Cat,1998)寫下了這些話,更明白地講,這與一種已然的後現代主義美學式嘲弄相關,這種嘲弄卑微地利用著莎士比亞的“人生如同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這種語體。而這種美學僅會為增加嘲弄方式和從屬於當下主導的想象以及媒體、廣告的普通話語提供所謂的“消遣”(relaxation)服務。我想通過藝術所特有的精簡程序和懸置意義來反對一些公式化的沒有價值的東西。福樓拜講“名著是愚蠢的”(Masterpieces are…See More
Aug 6,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5)

索朗·蓋農:我們在過去和現在一直爭論的問題是,“那些懷念逝去藝術的人們,同時又是現代性的歌唱者”和您使我們想起的“任何藝術、任何現代性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邊緣區域的政治和美學策略以各種方式相結合”。這些邊緣區域的數據是流動的,從紙張的平整度到照片的紋理,或者到電影的特異影像。您怎麽看在這些不同“基質”(supports)間的流通? 雅克·朗西埃:在我看來,你必須明白“基質”並非指定一個簡單的材料或技術現實。它始終是一個美學概念、一個功能概念,即基質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功能,比如,照片的“索引”(indexical)性質——照片似乎是固定於銀鹽中的身體印記——已經被充分地理論化了。但我們並沒有從手裏的照片中看到這些東西,照片的印記美學根植於浪漫主義理論(構想作品為其生成過程蹤跡),來源於攝影師——尤其是藝術攝影師的顯影、曝光和洗印,他們試圖給予攝影以象征主義美學所稱贊的非物質的物質性。最近,導演亞歷山大·索科洛夫宣稱,要通過定位電影影像的兩個維度來重申電影的繪畫性,但其扁平化觀點的影響實際上是藝術意圖的一種結果,該意圖與媒介的自然性是什麽並無關聯。而影像的繪畫性恰恰有利於影像本身的著色和繪畫風…See More
Aug 1,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4)

索朗·蓋農:我們現在來看看繪畫與電影、影像與言語之間的關係。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時比較具有挑釁性,甚至是隱晦而複雜的。比如您在看克勞德·朗茲曼的電影《浩劫》(Shoah,1985)時建議轉向阿多諾的著名言論,即“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您寫道:“這種對立正是事實:在奧斯維辛之後,想要展示奧斯維辛,只有藝術擁有可能,因為藝術總是缺席的存在,也因為藝術的特殊任務是通過文字與影像有條理的合作,或它們獨自的力量來展現不可見的東西——只有藝術可以讓非人的東西變得可感知。”(《非人的感知》[Rendre sensible l'inhumain])據您所言,當我們處於對象未分化且模糊無意義的文學美學歷史的民主體制之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種對藝術再現力和虛構信念的呼喚,又有什麽應該與再現決裂?雅克·朗西埃:必須先承認我們所說的“展示”(to show)和“再現”(to…See More
Jul 31,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3)

索朗·蓋農:根據您的說法,正是文學為攝影和電影的革命鋪平道路,“寫作藝術的堅定體制”下文學的定義,不再認可之前純文學體制下的藝術規律。這種屬於作家的美學革命將“普通與匿名”的對象轉化為藝術,這使得作家攝影或繪畫的記錄也可以成為藝術,所以並不是如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由技術革新支配藝術創新,事實上恰好相反。美學革命中所定義的先鋒是通過創造感性形式來預示即將到來的社會群體形式,這種先鋒就是未來即將預示的美學和政治。 雅克·朗西埃:我在這裏反對的是一種分析模式,該模式認為藝術中的革命起源於技術創新,尤其是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觀念。與這種有意地將歷史唯物主義、媒介明確性理論和海德格爾技術本質觀復疊的分析方式相反,我曾提出特定技術的實用性並不一定導致特定藝術。根據藝術美學體制的邏輯,為使攝影或電影成為藝術,它們的對象必須首先屬於藝術範疇。凡是能被(藝術)瞧上一眼的東西註定很容易變成某種富有藝術性的東西;而其內部微不足道的部分也應該是潛在的藝術。表現系統的破裂首先由被不恰當稱呼的“現實主義”(realism)所帶來,這種“現實主義”不僅主張每件事物都被表現為平等,而且認為微不足道的東西同樣具有內在…See More
Jul 28,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2)

這就不難理解,在下面主要論述電影的采訪中,關鍵詞小說、文學、美學、藝術和影像會怎樣必然挑起論辯的價值:它們是不可識別的解除共識的力量,並已經清白地回歸到各自本身。因此它們就像朗西埃說的一樣,是“政治”話語,是學科間的交易;它們也提供了一種新鮮的表達可能性,而很多人武斷地認為這種可能性是一種“商鋪談話”(shop…See More
Jul 27,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1)

《電影影像與民主》(Cinematographic Image, Democracy, and the “Splendor of the Insigni-ficant”)是索朗·蓋農(美國康涅狄格州大學法國語言文學專業教授)與雅克·朗西埃的訪談,該文發表於《二十世紀法國研究》(The Journal of Twentieth-Century)2000年第4卷,第249頁至第258頁。(2000),文許珍譯。 【訪談前言】 盡管早在1974年,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就在《阿爾都塞講稿》中批評了“唯科學主義”(scientism),並且在這之前他還與路易·阿爾都塞合著了《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但朗西埃仍然和位於烏爾姆街上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那些“教授”的名字聯系在一起。這樣一來,在克里斯蒂安·德拉康帕涅最近出版的《今天的政治哲學》中,朗西埃只作為馬克思的翻譯者出現。在馬克·薩頓的作品集《法國的民主》(La Démocratie en France)中,朗西埃唯一被收錄的文章來自他1981年的《無產者之夜》(La Nuit des…See More
Jul 25,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9)

朗西埃通過讓-馬利·斯特羅布(Jean-Marie Straub)的《從雲端到反抗》(Dalla nube alla resistenza, 1979),說明了具象語言(兒子的手勢)與政治意圖(父親的敘述)之間的呼應、反對、質詢或拒絕的關係,這同時彰顯了“確切的實踐”(pratique de justesse)與“正義的事件”(affaire de justice)這兩種“電影對政治的表達”。 在《佩德羅·科斯塔的政治》中,朗西埃在葡萄牙導演佩德羅·科斯塔(Pedro Costa)的電影中看到了某種可以克服“再現體制”與“表現體制”之矛盾的美學政治。科斯塔的電影以描寫葡萄牙底層人生活為主,充滿了非洲移民勞工和社會底層人的形象。但科斯塔的方法不是為這些人的生存境遇提供社會學解釋,也不是對底層革命的社會動員。朗西埃指出,剝削者在影片中甚至不在場,而被剝削者則遊走於貧民窟和奢華的市中心之間,就像完全沒有苦難而自然地生活在這個世界[36]。朗西埃指出,對某種社會狀況的摹仿不足以構成一種“政治藝術”(art…See More
Jul 20,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8)

因而,朗西埃的電影理論是一種“政治美學”,但這種“美學之政治”與我們過去討論的“政治”定義不同,他用感性的分配重新定義政治,也用智識的平等重新定義美學。  五、影像性與電影的政治 朗西埃對電影的思考與藝術體制的理論密不可分,他用“可見性”(visibilité)評估不同藝術體制,而“美學時代”的可見性主要體現在影像中。朗西埃說,“電影的道德因其寓言之矛盾而屬於影像”[31],他在“具象分析”中返回“影像性”(imagiété)的特點與德勒茲回歸影像本身進行概念創造的策略相似。 電影是從技術創新中發展起來的,潘諾夫斯基(Erwin…See More
Jul 16,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7)

朗西埃重申讓·愛浦斯坦(Jean Epstein)在《你好電影》(Bonjour…See More
Jul 11,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6)

朗西埃把那些對於電影美學、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爭論稱為“scène”,這個詞在法文中同時有“舞臺”和“場景”的含義,也就是說,朗西埃把“作者論”的導演風格問題,作為電影史的“問題事件”、“美學切片”或“歷史矩陣”進行研究。通過“藝術的美學體制”的歷史轉換,強調“個案-場景”在電影史中的價值。因此,朗西埃的“作者論”不以理論家的個人喜好為軸心(區別與“巴贊時期”的“作者論”),而是以貫穿電影美學的歷史意識為中心。他在最新著作《論感性:藝術美學體制的場景》中充分體現了這種美學的歷史方法論,即從1764到1936年間,選擇14個代表性作品或爭論作為“場景”,探討“美學時代”(âge esthétique)的藝術問題。  四、具象分析與電影的美學寓言 朗西埃認為“美學”(esthétique)與“詩學”(poétique)是有區別的。1750年出現的“美學”概念,不是用嶄新的理論術語取代傳統中在“詩學”框架下探討的藝術問題,而是藝術的“思想體制(régime de…See More
Jul 10,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5)

朗西埃在“作者論”中灌注的歷史意識,還體現在宏大藝術視野下關照電影作為現代藝術的歷史發生。《無聲的偽君子》這篇文章分析了茂瑙的默片《偽君子》(Herr Tartüff, 1925),該片改編自莫里哀的同名戲劇。朗西埃把茂瑙對電影語言的處理放置在文學、戲劇與電影的交界處進行分析,他不關心影片對戲劇改編的成敗,而是茂瑙如何運用電影語言完成戲劇的轉換。他從茂瑙的場面調度細節出發,提出電影在再現戲劇的同時,必須為實現自身的視覺意圖,對再現語言進行修正。如歐爾米的裙子不僅反映某種歷史真實,更為了表現她發現丈夫不再愛她時走下樓梯的沈重腳步。朗西埃把這種從戲劇到電影的轉換稱為“虛構轉移”(déplacement…See More
Jul 9,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4)

1997年到2011年是朗西埃轉向美學的時期,連續出版了十余部美學和藝術理論著作,闡發了“美學的政治”(politique de l’esthétique)、“藝術的美學體制”(régime esthétique des arts)、“無聲的發言”(parole muette)、“不可再現的主體性”(subjectivité de l’irre-présentable)等觀點,運用平等、解放、分配等政治理念建構一種新的美學,並把這種“美學的政治”或“政治美學”應用於對文學、電影和當代藝術的分析中。這些美學著作多數是從他在巴黎八大和歐洲研究院(European Graduate…See More
Jul 7,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3)

“德勒茲時期”的第二個後果是“電影之愛”在理論中的全面退場。盡管電影理論在“麥茨時期”與電影批評分離,但麥茨不否認“迷影”的理論價值,主張采取迂回策略來滿足這種愛:“為了成為一個電影理論家,最理想的是人們不再愛它,然而人們還是愛它:太愛它了,就只能通過從另一個重點重新接納它,並且通過把它作為批評的目標而使人們把自己同它分開。”[10]德勒茲的理論則讓學者們對概念的迷戀超越了對影像自身的樂趣,讓“思辨之愛”取代了“電影之愛”。 “分析之美”的消失和“電影之愛”的退場,必然導致“德勒茲時期”的第三個後果:電影理論在瞬息萬變的“美學處境”中變得愈發被動。與“巴贊時期”和“麥茨時期”相比,電影的美學處境在近三十年來再次發生巨大變化。電影不再是“運動影像”體系的“國王”,電影院也不再是“運動影像的教堂”,電影被卷入一個“影像的(偽)民主化”時期。自1980年代有線電視和錄像帶業興起之後,視聽復制和傳播技術突飛猛進,電影從公共空間被帶入到家庭空間。隨後的數碼技術進一步加劇了運動影像的傳播,DVD和互聯網引發影視傳播的革命,銀幕從過去的電影院到電視,再向各種移動終端播放器增生和變異,影像廣泛滲透進日…See More
Jul 6, 2022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電影的政治詩學——雅克·朗西埃電影美學評述(2)

與“巴贊時期”相比,“麥茨時期”的一個重要結果是理論與批評的分離。符號學理論進行“封閉施工”,大量移植和借用語言學、符號學、精神分析的概念,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開始各自為政。應該說,理論與批評在兩個不同的話語平臺上工作,是藝術發展的大勢所趨。一般來說,理論為了維護自身的完整性、穩定性和科學性,必須滯後和保守,放棄對個別影片和最新電影現象的關註。而影評則必須更加直接、敏感、迅速和活躍,對最新的電影創作充滿洞察力和好奇心。但在這個時期,理論與批評並沒有完全斷裂,因為“麥茨時期”的第二個結果是“影片分析”的建立,電影理論開始提供分析電影作品的範式,“分析之美”成為溝通電影理論與電影批評的橋梁。1967年,麥茨用“大語意群”理論在兩篇論文中詳細分析了雅克·羅齊耶(Jacques Rozier)的《再見菲利賓》(Adieu Philippine,…See More
Jul 5, 2022

字詞過度's Blog

Mission of A24 Movie Production

Posted on March 16, 2023 at 9:30am 0 Comments

A24 was founded in 2012 with a mission to shake up the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reate films and TV shows with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A24 is a fully integrated, global entertainment company with a cult following, creating films and TV shows that are both unique and distinctive in style and story



A24 was founded in 2012 with a mission to shake up the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reate films and TV shows with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24 has…

Continue

A24, The Future of Film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5:00pm 0 Comments

“Yeah, they don’t need to know what it’s about. They just need to know how it feels.”

- Barry Jenkins, Director, ‘Moonlight’

Moonlight.

Ladybird.

The Disaster Artist.

A Most Violent Year.

It Comes at Night.

Spring Breakers.

The Lobster.

The Florida Project.

Amy.

Supersonic

Ex Machina.…



Continue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6)

Posted on August 3, 2022 at 9:16am 0 Comments

索朗·蓋農:您曾寫道:“藝術的聲音和憤怒源自愚蠢(idiocy),也源自一種借由常規生活意義和嘲弄虛無來擱置進程和節奏的特殊方式。”我可以假裝理解您說的“愚蠢”是什麽意思,但我不喜歡那麽做,或許您可以解釋一下這個術語。

雅克·朗西埃:我參考庫斯圖裏卡的《黑貓白貓》(Black Cat,White Cat,1998)寫下了這些話,更明白地講,這與一種已然的後現代主義美學式嘲弄相關,這種嘲弄卑微地利用著莎士比亞的“人生如同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這種語體。而這種美學僅會為增加嘲弄方式和從屬於當下主導的想象以及媒體、廣告的普通話語提供所謂的“消遣”(relaxation)服務。我想通過藝術所特有的精簡程序和懸置意義來反對一些公式化的沒有價值的東西。福樓拜講“名著是愚蠢的”(Masterpieces are…

Continue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5)

Posted on August 1, 2022 at 12:19am 0 Comments

索朗·蓋農:我們在過去和現在一直爭論的問題是,“那些懷念逝去藝術的人們,同時又是現代性的歌唱者”和您使我們想起的“任何藝術、任何現代性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邊緣區域的政治和美學策略以各種方式相結合”。這些邊緣區域的數據是流動的,從紙張的平整度到照片的紋理,或者到電影的特異影像。您怎麽看在這些不同“基質”(supports)間的流通?

 …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