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詞過度
  • Male
  • Jarkata
  • Indone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字詞過度's Friends

  • INGENIUM
  • Crna Gor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SRESCO
  • ucun estutum
  • Zenkov

Gifts Received

Gift

字詞過度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字詞過度's Page

Latest Activity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3)

評論弗雷格自視爲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他對哲學的興趣可説是由數學和邏輯的興趣引導的。羅素與弗雷格不同,他對哲學問題有廣泛的興趣,並在各個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他的哲學興趣沒有維特根斯坦那種深度。維特根斯坦有他自己的哲學關懷,這種特有的關懷使他把弗雷格和羅素提出的問題引向新的方向和新的深度。正如維特根斯坦的老朋友Paul Engelmann所説: 對他〔維特根斯坦〕來説要緊的是哲學而不是邏輯,邏輯只不過碰巧是他精確描述其世界圖畫的唯一合適的工具。” 不過,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探索是從弗雷格和羅素入門的,無論是他的前期哲學還是他的後期哲學,始終都在回應這兩位前輩。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的序言里説:“我只想提到弗雷格的巨著和我的朋友羅素先生的著作,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我的思想。”可惜,維特根斯坦沒有激發這兩位前輩的進一步對話,從一開始,弗雷格和羅素就沒有懂得維特根斯坦哲學的真正趣向。…See More
Sep 8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2)

我説”蘋果來了”,你問”蘋果來了”是什麼意思,我改説”張三來了,張三帶着蘋果”。你若再問”張三來了”是什麼意思,我就沒辦法了。不是毫無可能解釋,而是可能性太多了,我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里。我們聽到一句話,通常直接就理解了。在話語和理解之間,不需要什麼中介。各種意義理論,指稱論、概念論、圖象論,其中都有一些論證希望提供溝通從語句到理解的鴻溝。沒有什麼東西能帶我們越過鴻溝,因爲本來無鴻溝。維特根斯坦倒轉了思考的方向:理解是一個自然的、直接的、無中介的過程。當然,有時需要解釋,需要中介,但最終要來到直接理解。理解需要天賦,你無法教會一隻母雞這是指體積、那是指歲數,但你卻可以教會一個六歲的孩子。你指全兔,他總是理解成兔子尾巴,這時你怎麼辦?我們還可以想像更離譜的誤解,例如你永遠看不見整隻兔子,你總以爲我不是在指兔子的前一半就是在指兔子的後一半。當然,這種誤解不容易發生。但容易不容易發生不只是一件經驗上的事實嗎?我無法從邏輯上排除它發生的可能性。然而,我們不是從懷疑一切開始的,不是從無窮無儘的誤解開始的,理解的過程不是無窮無儘地消除誤解最後達到確定性,理解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孩子自然而然就學會理解語…See More
Sep 3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1)

維特根斯坦的私有語言論證引發了大量反駁、辯護、澄清、再反駁、再辯護。本書無法細論,只在愛耶爾一節再有涉及。自然理解vs充分分析從維特根斯坦中期的筆記看,他的注意力已經不集中在經過分析之後得出的”邏輯語言”,而是語言的日常的實際使用,至少是在科學工作中的實際使用。所以,研究者常把維特根斯坦後期的思想轉變概括爲從對邏輯語言的關注轉向對日常語言的關注。這個評論雖然不錯,但不夠中肯。在我看,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特點是把邏輯分析和自然理解結合起來了。邏輯分析的最終目標不再是簡單名稱或簡單對象,而是自然理解,因此,也就不存在抽象的充分分析。分析是有目的的分析,是把隱含在理解中的東西擺上明面,從而使某些混亂或模糊得到澄清。《邏輯哲學論》反復提到”完全的分析”;維特根斯坦堅持簡單對象的存在,也正是出於充分分析原則的一般要求。而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多方面批判了充分分析和簡單對象的觀念。我這里想把第60節全節引用在下,目的之一是讓讀者體會一下《哲學研究》的風格。不少讀者很不習慣維特根斯坦進行哲學思辨的方式,以爲瑣碎,我的感覺正相反,在這些具體而微的論述方式中,重要的哲學課題展現得極爲鮮明,比那些徒…See More
Sep 1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0)

一種語言有意義,不在於這種語言中的各個語詞互相聯系、互相定義,而在於這種語言結晶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矩形的對角線把它切分成爲兩個三角形,這不是任何人發明出來的事情,固然,一種語言可以沒有”矩形”、”對角線”這些語詞,雖然人的確我們的語言是千百萬生靈在千百萬年勞動、尋找棲居地、社會交往、歌舞、感覺、反省間逐漸生長出來的,我們理解這種語言,因爲它包含着我們的理解,它使我們能夠有意義地述説這個世界。你不能獨創窮奇語,是因爲你無法擺脫我們已經具有的世界之理解,你不得不把新奇的感受和邏輯嫁接在已經成形的理解上,你無法退回草履蟲般的白板狀態獨自從你自己的心靈經驗來重新建構概念系統。退一步講,你從你獨有的感覺/經驗確定了一種語言中各概念的應用範圍,確定了語法,等等,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語言,不知道怎樣判斷在那種語言中怎樣説是對的,怎樣説是錯的,怎樣算説了話,怎樣算沉默,那種“語言”和我們的語言完全隔絶。你自己也同樣不知道,因爲那種“語言”里沒有語言、對錯、沉默以及其他一切概念〔269節〕。如果有一個人,看不見紅綠,但能夠看見紫外線,聽不見我們的五音,但能聽到一大堆超聲波,他感覺到另一些東西,而且這些…See More
Aug 30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9)

一種語言有意義,不在於這種語言中的各個語詞互相聯系、互相定義,而在於這種語言結晶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矩形的對角線把它切分成爲兩個三角形,這不是任何人發明出來的事情,固然,一種語言可以沒有”矩形”、”對角線”這些語詞,雖然人的確我們的語言是千百萬生靈在千百萬年勞動、尋找棲居地、社會交往、歌舞、感覺、反省間逐漸生長出來的,我們理解這種語言,因爲它包含着我們的理解,它使我們能夠有意義地述説這個世界。你不能獨創窮奇語,是因爲你無法擺脫我們已經具有的世界之理解,你不得不把新奇的感受和邏輯嫁接在已經成形的理解上,你無法退回草履蟲般的白板狀態獨自從你自己的心靈經驗來重新建構概念系統。退一步講,你從你獨有的感覺/經驗確定了一種語言中各概念的應用範圍,確定了語法,等等,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語言,不知道怎樣判斷在那種語言中怎樣説是對的,怎樣説是錯的,怎樣算説了話,怎樣算沉默,那種“語言”和我們的語言完全隔絶。你自己也同樣不知道,因爲那種“語言”里沒有語言、對錯、沉默以及其他一切概念〔269節〕。如果有一個人,看不見紅綠,但能夠看見紫外線,聽不見我們的五音,但能聽到一大堆超聲波,他感覺到另一些東西,而且這些…See More
Aug 28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8)

哲學研究中的很多段落經常被引用來建立一種印象:彷佛維特根斯坦和私有語言論者的爭點在於外在對象和內在對象,彷佛維特根斯坦主張語詞和外在對象相聯系就有意義而和內在對象相聯系就沒有,因爲語詞和外在對象的聯系可以公共檢驗。檢驗成了一個核心問題。〔258被反復引用以增強這種印象。〕維特根斯坦所要強調的卻不是內在對象和外在對象,而是現象的外在性,如果沒有外在現象和整個生活世界,那就只剩下語詞和對象的直接聯系了,而這正是再次變形的指稱論。維特根斯坦則要再一次説明:語詞和對象的直接聯系不能産生意義,這種聯系只是一種儀式。通過對疼痛的討論,維特根斯坦所反對的是一個一般的論題:我們直接知道自己的心靈,關於他人的心靈是根據外部表現推論出來的〔303節〕。好,就算你經常能知道我疼,甚至承認我知道我疼是個別扭的説法,但你還是不能否認,我了解別人的疼的辦法和了解我自己的疼的辦法很不一樣,我覺得疼,卻是看出你疼,得知你疼。有些事情原則上只有我自己知道,例如我要是不告訴你,你就無法知道我昨天晚上夢見了誰。在有沒有私有語言的争論中,我們是否能夠知道對方的心理成了一個熱點,争論的雙方往往籠統談論感覺/心理,然而,事情看起…See More
Aug 27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7)

真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疼嗎?維特根斯坦的回答是:一方面,在最通常的意義上,我能夠知道你在疼,你餓了,你想吃塊冰糕等等。另一方面,我一般不能説”我知道我疼”,除非是在強調我知道還是你知道!〔246節〕你真能知道我疼嗎?你看到我呲牙咧嘴的模樣,猜測我疼,推論我疼,但你並不真正知道我疼,我完全可能在裝疼,一點都不覺得疼卻作出呲牙咧嘴痛苦不堪的樣子。羅素會説,只有感覺才是親知,其他的都是推論。沿着這樣的思路,羅素等人進一步主張,我們直接知道自己的心靈,關於他人的心靈是根據外部表現推論出來的。只有親知才是真正知道,推論卻總是可能出錯的。維特根斯坦反對這種説法,恰恰相反,”只有在可懷疑之處才談得上知道”〔303節〕。我這里略過關於”知道”這個詞的語法的多種争論,集中關注我究竟是通過推論知道你疼抑或我直接知道你疼。這個論題是心靈哲學的中心論題之一。看到島上有個可樂罐頭,你推論曾有人來過,你曾看見島上有人,你就不是從這些人的外形推論島上有人來過。我看見他受了刀傷,呲牙咧嘴,我就看到了他疼,而不是推論他疼。在通常情況下,呲牙咧嘴那種痛苦的模樣是痛苦完形的一部分,他疼既不是專指他受了刀傷,也不是專指他呲牙…See More
Aug 23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6)

指稱要在系統里完成,即使如此,指稱也仍然只是一種準備。(264節),而這個系統,包含約定,這個約定無法通過內心的定義完成(262節),而是通過交往實踐才能完成。“疼”這樣的感覺詞表示的,是一個事件而不是一個狹義的對象,疼更接近於火、風暴、院子里有人,而不是桌子、磚頭。其次,疼這個事件是一個感覺事件,沒有脱離了覺得的疼,而院子里有人卻是獨立於感覺的一個事件。我覺得疼的語法不同於我覺得院子里有人,更不同於我看見一個人。讓我們來看一看下面三個句子:1,我覺得疼。2,我覺得院子里有人。3,我看見院子里有人。最後一個句子有所稱説,因此可能是錯的:院子里可能沒人。句1卻不是稱説或判斷,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反駁,説“不,你不疼,你不覺得疼。”除非我是在教一個孩子“疼”這個詞,告訴他這種情況下人們説“癢癢”而不説”疼”。句3不是談論感覺的??除非你是感覺還原論者。你看到院子里有人,別人也能看到院子里有人,你覺得疼,別人通常並不覺得疼,這個差別是學會”覺得疼”的一部分。句2雖然用到了”覺得”,但更接近句3,主要不是在談論感覺,你用”不,院子里沒人”來加以否定,而不是説”不,你不覺得院子里有人”。我們不能簡單…See More
Aug 21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5)

另一個問題是使用似乎太多變了:“語言結構是穩定的,用法是多變的。因此有理由説,是結構而不是用法決定了一種語言的同一性,規定了一種語言不同於另一種語言。”不過,上一段已經提示,只要澄清了作爲符號的使用是一種特殊的使用,是在一個體系之內的使用,結構和用法之爭就只是強調重點的不同,不一定是重大的義理分歧。索緒爾喜歡用象棋來比語言,維特根斯坦更常用這個比喻,棋子的使用是相當穩定少變的。私有語言論題所謂私有語言論題,指的是維特根斯坦關於不可能有私有語言的論證。這個論題在《哲學研究》里佔有大量篇幅,集中的討論從243節到315節。但其前其後的很多段落也與這一論題直接相關。維特根斯坦是這樣講到私有語言的:”這種語言的語詞指稱只有講話人能夠知道的東西;指稱他的直接的、私有的感覺。因此另一個人無法理解這種語言。”〔243節〕私有語言不是只被某一個人使用和理解的語言,而是只能被一個人使用和理解的語言。極難破解的密碼、一個小種族的最後一個傳人所説的語言,這些都不是私有語言。有人主張話語的意思都是人心自會,而人心各自不同,因此,所有話語本質上都是自説自話,都是私有的。一方面,的確有很多人主張話語的意思都是人心…See More
Aug 20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4)

然後他説道:”把多種多樣的語言工具及對語言工具的多種多樣的用法,把語詞和句子的多種多樣的種類同邏輯學家們對語言結構所説的比較一下,那是很有意思的。(包括《邏輯哲學論》的作者在內。)”維特根斯坦一向把語詞的用法和語詞的學習聯系起來考慮,通過這一聯系我們可以在更深處領會語詞用法的多樣性。”核桃”是一個詞,”二”也是一個詞,但學會這兩個詞是十分不同的過程,也包含了十分不同的理解方式。”春夏秋冬”和”東南西北”表面上是兩個相似的語詞,然而卻是兩類十分不同的經驗的形式化。維特根斯坦一般地反對過度概括,有時竟聲稱不要作任何概括。本來有差別之處,當我們把形式弄得一般齊,就得另有形式把差別表示出來。人有的自私,有的不自私,你説人都是自私的,你就得另外用一組詞來説明我們平常所區分的自私不自私。你説方的圓、豬八戒、朱?基都在某種意義上實存,你就得説明他們在哪種意義上是不一樣的實存。語詞的發音形式、書冩形式大同小異,往往模糊了語詞用法多樣性這一至關重要之點,名詞、顏色詞、數詞等等,它們的用法是不一樣的,學習、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但對每一個詞我們好像都可以問:”這個詞意謂什麼”或”這個詞的意義是什麼”,由於…See More
Aug 16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3)

用和使用還有一層細致但重要的區別,我用磚頭把窗玻璃打碎了,但我卻不是“使用”磚頭把窗玻璃打碎。我們使用工具等等,使用那些本來就爲使用而設的東西。既然爲使用而設,它們就有通常的用法,就有用得得法或不得法。use作動詞時譯作“使用”,作名詞時譯作“用法”。越是專門爲某種用途而設,越是和其他工具配套使用,用法就越嚴格,這種被使用的東西就有usage。我們使用語詞,語詞是些專供使用的東西,我們遣詞造句,使用語詞説話。但我們通常並不使用句子。我們使用語詞的目的是用來構成句子,而説出句子就是説話,説話編織在實際生活之中。只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我們才説“使用句子”,例如“恭請聖安”這樣的句子,有它固定的使用場合,可以説有個“用法”,有這種固定“用法”的句子,像語詞一樣收在詞典里。但我們通常只談語詞的用法,談不上句子的“用法”。在近似的意義上,一個天然的姿勢或笑容可以有意義,但我們通常不能“使用”它。維特根斯坦主要是把語詞而不是把語言整體比作工具,不過他既説“使用語詞”也説“使用句子”,這是容易導致誤解的。當然,在一種更廣泛的意義上我們使用句子,就像我們説使用信號,但不要因爲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説“使用句子”…See More
Aug 14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2)

“遊戲”這個概念還提示遵守規則,在國內,很多論者主要從遊戲規則來理解理論上的遊戲概念。但我們當然不會忘記,遊戲不是一些遵循規則進行的機械活動,遊戲首先是樂趣、情趣、旨趣,這些東西比規則更加重要。遊戲這個概念是有點特別,一方面,遊戲自由自在而無目的約束,另一方面,多數甚至所有遊戲都要遵從一定的規則。遊戲的約束不是來自因果,而是來自規範。維特根斯坦用了很多篇幅討論規範和遵守規則,這我們到實指與樣本一節再談。意義即使用在《哲學研究》的第1節維特根斯坦就提到了“意義即使用”這個想法:”''五''這個詞的意義是什麼?根本不是在談什麼意義;談的只是”五”這個詞是怎樣使用的。”第43節斷言:”在使用”意義”一詞的大類情況下——儘管不是在所有情況下——可以這樣解釋”意義”:一個詞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用法。”不要問意義,要問使用,這是《哲學研究》的一個中心思想。其實,雖説維特根斯坦早期的基本思路是另一種,但”意義即使用”的想法在那時已經萌生,他在《邏輯哲學論》中説:“在哲學中,”我們實際上用這個詞、這個句子作什麼“這個問題不斷帶來富有價值的洞見”〔6.211〕。在他思想轉變時期,他更屢次表明哲學語法的任…See More
Aug 10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

維特根斯坦1929年重返劍橋,除了一篇短短的論文,沒有再發表什麼文著。他曾準備出版一本書,即《哲學研究》,大致冩作於1936-1945年,但他最後還是放棄了出版的念頭。1947年退休後,他繼續冩作第二部分,但未完成。他去世後不久,他的學生安斯康和里斯編訂全書並譯成英文,1953年以德英對照的方式出版,第一部分是主體,第二部分是些殘篇。與《邏輯哲學論》比較,《哲學研究》的冩作風格有很大改變。在《邏輯哲學論》中,維特根斯坦力圖以接近於幾何嚴格性的定義方式引入諸基本概念,這是一種富有魅力的文體,但結果並不成功,不少研究者分別指出某些概念語詞的使用並在邏輯上並不完全自洽。哲學概念不是幾何概念,不是靠嚴格定義獲得其力量的。維特根斯坦改變了他對哲學本質的看法之後,也隨之改變了他的冩作風格。《哲學研究》中幾乎沒有嚴格定義的術語,字面十分簡單。不過,由於它是由一系列札記組成的,更由於這些簡單的話語中富含深意,所以這仍然不是一本容易讀懂的書。《哲學研究》是本偉大的書,我個人認爲它是二十世紀數一數二的哲學著作。維特根斯坦像希臘哲人一樣,直接面對問題,在我們這個議論紛紜不知真理爲何物的時代,堅持走在真理的道…See More
Aug 9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Mission of A24 Movie Production

A24 was founded in 2012 with a mission to shake up the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reate films and TV shows with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A24 is a fully integrated, global entertainment company with a cult following, creating films and TV shows that are both unique and distinctive in style and story A24 was founded in 2012 with a mission to shake up the production industry and create films and TV shows with a distinct point of view.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24 has cultivated relationships with…See More
Mar 16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A24, The Future of Film

“Yeah, they don’t need to know what it’s about. They just need to know how it feels.” - Barry Jenkins, Director, ‘Moonlight’Moonlight.Ladybird.The Disaster Artist.A Most Violent Year.It Comes at Night.Spring Breakers.The Lobster.The Florida Project.Amy.SupersonicEx Machina. (Below: A24's…See More
Mar 15
字詞過度 posted a blog post

朗西埃:我不相信互聯網中關於民主世界的歡樂頌言(6)

索朗·蓋農:您曾寫道:“藝術的聲音和憤怒源自愚蠢(idiocy),也源自一種借由常規生活意義和嘲弄虛無來擱置進程和節奏的特殊方式。”我可以假裝理解您說的“愚蠢”是什麽意思,但我不喜歡那麽做,或許您可以解釋一下這個術語。雅克·朗西埃:我參考庫斯圖裏卡的《黑貓白貓》(Black Cat,White Cat,1998)寫下了這些話,更明白地講,這與一種已然的後現代主義美學式嘲弄相關,這種嘲弄卑微地利用著莎士比亞的“人生如同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這種語體。而這種美學僅會為增加嘲弄方式和從屬於當下主導的想象以及媒體、廣告的普通話語提供所謂的“消遣”(relaxation)服務。我想通過藝術所特有的精簡程序和懸置意義來反對一些公式化的沒有價值的東西。福樓拜講“名著是愚蠢的”(Masterpieces are…See More
Aug 6, 2022

字詞過度's Blog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3)

Posted on September 1,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評論

弗雷格自視爲數學家和邏輯學家,他對哲學的興趣可説是由數學和邏輯的興趣引導的。羅素與弗雷格不同,他對哲學問題有廣泛的興趣,並在各個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但他的哲學興趣沒有維特根斯坦那種深度。維特根斯坦有他自己的哲學關懷,這種特有的關懷使他把弗雷格和羅素提出的問題引向新的方向和新的深度。正如維特根斯坦的老朋友Paul Engelmann所説:



對他〔維特根斯坦〕來説要緊的是哲學而不是邏輯,邏輯只不過碰巧是他精確描述其世界圖畫的唯一合適的工具。”…

Continue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2)

Posted on August 11, 2023 at 12:00am 0 Comments

我説”蘋果來了”,你問”蘋果來了”是什麼意思,我改説”張三來了,張三帶着蘋果”。你若再問”張三來了”是什麼意思,我就沒辦法了。不是毫無可能解釋,而是可能性太多了,我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里。我們聽到一句話,通常直接就理解了。在話語和理解之間,不需要什麼中介。各種意義理論,指稱論、概念論、圖象論,其中都有一些論證希望提供溝通從語句到理解的鴻溝。沒有什麼東西能帶我們越過鴻溝,因爲本來無鴻溝。維特根斯坦倒轉了思考的方向:理解是一個自然的、直接的、無中介的過程。當然,有時需要解釋,需要中介,但最終要來到直接理解。理解需要天賦,你無法教會一隻母雞這是指體積、那是指歲數,但你卻可以教會一個六歲的孩子。…

Continue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1)

Posted on August 10, 2023 at 3:13pm 0 Comments

維特根斯坦的私有語言論證引發了大量反駁、辯護、澄清、再反駁、再辯護。本書無法細論,只在愛耶爾一節再有涉及。

自然理解vs充分分析

從維特根斯坦中期的筆記看,他的注意力已經不集中在經過分析之後得出的”邏輯語言”,而是語言的日常的實際使用,至少是在科學工作中的實際使用。所以,研究者常把維特根斯坦後期的思想轉變概括爲從對邏輯語言的關注轉向對日常語言的關注。這個評論雖然不錯,但不夠中肯。在我看,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特點是把邏輯分析和自然理解結合起來了。邏輯分析的最終目標不再是簡單名稱或簡單對象,而是自然理解,因此,也就不存在抽象的充分分析。分析是有目的的分析,是把隱含在理解中的東西擺上明面,從而使某些混亂或模糊得到澄清。…

Continue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0)

Posted on August 8,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一種語言有意義,不在於這種語言中的各個語詞互相聯系、互相定義,而在於這種語言結晶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矩形的對角線把它切分成爲兩個三角形,這不是任何人發明出來的事情,固然,一種語言可以沒有”矩形”、”對角線”這些語詞,雖然人的確我們的語言是千百萬生靈在千百萬年勞動、尋找棲居地、社會交往、歌舞、感覺、反省間逐漸生長出來的,我們理解這種語言,因爲它包含着我們的理解,它使我們能夠有意義地述説這個世界。你不能獨創窮奇語,是因爲你無法擺脫我們已經具有的世界之理解,你不得不把新奇的感受和邏輯嫁接在已經成形的理解上,你無法退回草履蟲般的白板狀態獨自從你自己的心靈經驗來重新建構概念系統。退一步講,你從你獨有的感覺/經驗確定了一種語言中各概念的應用範圍,確定了語法,等等,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語言,不知道怎樣判斷在那種語言中怎樣説是對的,怎樣説是錯的,怎樣算説了話,怎樣算沉默,那種“語言”和我們的語言完全隔絶。你自己也同樣不知道,因爲那種“語言”里沒有語言、對錯、沉默以及其他一切概念〔269節〕。…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