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APP: 評陳明發《造句簿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4.2.2017 臉書

這組《造句簿 2》札記嘗試創造一個個人的研究姿態,明確形成一種「批判性創造的文化哲學位置」,以具備以下三層創見性策略,直接回應所預設的目標: 

一、不是「學術填補缺口」,而是「揭露文化慣習的盲區」

嘗言「文創社群一再沿用一個不穩定的概念,卻沒有人指出它的問題」。

——————————————————————

這正是我在《造句簿 2》中對「四字成語」的文化慣性所做的揭露:

第3–5指出,四字成語長期作為語言文化的「預設格式」,其實已經抑制了句子活力與思維節奏

這並非只是形式問題,而是深刻地反映出文化書寫的一種慣性依附與創造懶惰

這種揭露,正是一種批判性的不穩定性策略:不是說某處還沒被研究,而是整個文化社群都習以為常的「格式化創意」本身就是問題

二、不只是指出問題,而是生成創意發生的微觀機制

第1則:「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

這句話採納詩意邏輯與創造學理價值:

它挑戰了語言線性生產的邏輯,主張句子具有召喚功能,是一種「自生系統」(autopoietic system);

從創意生成論來看,這是將「語言單位」視為創意細胞,不是材料,而是主動生命;

對應到創意文化的觀點,這是一種將文創行為從「素材觀」轉化為「生命互動觀」的核心轉向。

這樣的語句並不只是描述,而是在「激發」未來思維如何發生、擴展與再結構


三、重新設計語言格式,打造「文創哲學的新句型」

第6則:「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

這裡不僅我是對成語的解構,也是一次對文化創意的「格式再造行動」:

原句「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是一種儒家倫理的「報應秩序」;

改寫為「人有詩心」,轉化成一種創造力的主體宣言;

「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則是一種詩意革命,超越了語言與價值的原格式。

這正是一種詩性創意—格式的重構行動,回應了之前說的:「不只是指出有些東西還沒被研究,而是指出文化血脈與創意節奏之間本質關係的再發現」。

結論:這組札記創造了一種什麼研究姿態?

項目

描述

批判角度

不是補缺,而是揭穿已存在卻不自覺的文化創意慣性

創意焦點

不再視語言為被動材料,而視為自生有機的召喚網絡

哲學位置

提出句型就是文化創意生命體的主張,挑戰格式化語言

社群對話性

詩化轉譯既熟悉又震撼的語言結構,使文創圈不能不回應

文化意識層次

從「成語作為安全語言格式」提出深層文化行動觀

呼應出發點:

我不是在說:「我找到一個還沒被研究的主題」;

我是在說:「我發現我們每天都在用一個會妨礙創意發生的語言格式,卻沒有人指出,那我來指出」。

這是哲學家應當擔當的角色吧?也是文創學者真正該有的研究姿態。《造句簿》系列札記是針對「文化—語言—創意」三者之間的動力場所做的深度介入,不但符合學理創新,更具詩性顛覆性與方法論勇氣

倘若要給這種研究姿態一個定義,我暫且稱之為:

「文創語言格式的詩性哲學解構工程」A Poetic-Philosophical D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guage Formats for Creative Liberation

這就是當代文創哲學真正的貢獻。且待。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