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

一、無器官身體的提出

身體美學緣起於身體哲學。傳統上西方哲學的歷史就是身體被輕視與敵視的歷史,例如,柏拉圖在《斐多篇》記錄蘇格拉底的死亡,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過是身體的死亡。柏拉圖以後,西方身體哲學均不同程度地側重於放逐身體,因而身體的地位是輕微的。到了近代歐洲思想時期,身體稍微擺脫了以往被束縛的地位,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對形而上學體系的轉變從討論純粹意識現象開始。

笛卡
爾宣稱“我思故我在”,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思維的重要性,而身體始終是被流放的。笛卡爾對心靈和身體之間的界線存在含混,一方面他認為身體與精神一樣平等,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身體是次心靈出現的。事實上,笛卡爾最終是堅持身心二元論的。從笛卡爾之後,無論是康德的主體之說,還是到傳統哲學體系最後一位集大成者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可以說,身體始終都未形成獨立性的自覺。

身體地位的正式轉變出現在後期現代哲學。在該階段,柏格森試圖打破身心二元論的局限,承認身體的地位。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影響了現代身體思想。梅洛-龐蒂建構起身體的知覺現象學,身體已經出現具體肉身的端倪,而非完全的笛卡爾式的意識身體了。直到繼承著尼采身體主體傳統的福柯、德勒茲的身體思想的出現,身體才真正從現象學的意識性進入到了後結構主義的“純粹身體”的階段。福柯與德勒茲都認為身體是生物的、欲望的身體,其中福柯將身體視為權力/知識遊戲的結果,身體是社會的記錄平面,他探討的不是瘋癲身體的特征,而是返回身體的起點,尋找瘋癲的成因。德勒茲與福柯有相似的理論淵源,但實際操作大相徑庭。德勒茲將身體視為“無器官的身體”,身體不再需要器官與器官的黏滯,它擺脫了有機體的束縛,表現為各個領域自由發生的身體狀態。德勒茲的理念,突破了西方美學輕視身體的一面,是從形而上學主體到身體主體的一次較為明顯的轉變。在德勒茲之前,贊美身體的聲音已然層出不窮,但德勒茲不僅將身體與生物身體聯系在一起,更將身體以“主動者”的姿態融入政治、藝術等領域,身體被擡升到一個更為重要的層面。

“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簡稱BWO),法語原文為corps sans organes,是德勒茲與加塔里獨創的哲學術語,也是德勒茲思想中的核心術語和最難捉摸的概念之一。(1) 德勒茲的身體美學向來被看作是一種特別的美學論述,而無器官身體佔據著德勒茲身體美學的核心地位。在德勒茲那裏,身體是生成的、流動的、永不停息的,這勾勒出無器官身體的特征。

追溯其源起,德勒茲最早於《意義的邏輯》一書中提出“無器官身體”的概念。首先,德勒茲認為,身體沒有“表層”現象與“高層”現象之分,它向往“深層”,即身體是純粹的深度的運動。其次,在德勒茲與加塔里合作的兩本哲學著作《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無器官身體”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茲與加塔里主要探討了“欲望”問題,他們認為,欲望機器是自由流動的,不受制於匱乏,隨時可以開始或中斷,因此精神分析一開始就走了錯誤的道路;在《千高原》提到,無器官的身體是卵、是欲望和生成強度。再次,德勒茲還完成了從哲學層面到美學層面的概念考察,在《弗朗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一書中,“無器官身體”被用來解釋弗朗西斯·培根的繪畫。培根的繪畫拋離了古典繪畫具象、優美的特征,它是後現代的、抽象的,甚至展示了瘋癲、扭曲的視覺維度——這正是身體的本質。在《批評與臨床》一書中,無器官身體被用來解釋“少數文學”的生成與語言的實驗性。

(作者單位:李 震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鍾芝紅·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来源:China Academic Journal) 
(責任編輯:李明彥)

Views: 4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