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428)

張小可·小商品 大作爲——數説奧運會吉祥物的經濟價值

隨着北京2022年冬奧會賽程過半,冬奧吉祥物冰墩墩已持續成爲互聯網上的“頂流”。憨態可掬的冰墩墩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的溫暖與友好。從冬奧會開幕式當晚開始,冰墩墩的熱度就一直在上昇,許多週邊産品“秒空”,銷量最高的一款冰墩墩、雪容融手辦玩具擺件已經脫銷……一時形成了全社會關注的“冰墩墩現象”。

奧運會吉祥物自問世以來,以其富有活力的獨特形象,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傳達當屆奧運會的舉辦理念以及主辦城市的歷史文化審美和人文精神,成爲在大衆中推廣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載體。

作爲現代奧運會商業開發的里程碑,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在吉祥物的商業價值開發中探索出了一條新思路,洛杉磯組委會通過對吉祥物山姆鷹等特許週邊産品的售賣,最終實現盈利2.37億美元,將吉祥物的特許商品授權市場開發力度引領到第一個高度。…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June 19,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曹林評《説理》

(《説理》陳嘉映 著;  華夏出版社; 2011年05月)

是在讀了幾篇論文後被陳嘉映的説理思想所吸引,從而準備讀《説理》這本書的。與普通從技術層面談説理不一樣,作爲哲學家,陳嘉映是從哲學這個比較抽象的高維層面來談的。



談的不是一事一議那種普通道理和常識觀念,而是道理之道理,也即“根本道理”。他説,哲學大抵就是窮理,道理是在言説中成形,哲學家不停留在日常道理上,他們追問理後之理,思想的最高任務是通乎根本的道理,要培養直面一切道理都不確切之境的勇氣。



他認爲,知識就是經過辯護的真看法、真信念,真知是帶有論証的看法。論証要求達到公共可通達性,雙方必須共享大量經驗,論証才可能有效。真理是我們的本性、自然和天性,真理贏得我們所有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戰勝了另一些人。我們最好不要把真理視作簡單的名詞,而把它視作成就動詞。…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19,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3)

古道熱腸的英國先知飲恨而逝之後的第十八年,德國的鐵血先知斯賓格勒寫了一本尖酸刻薄精當出色的書,《西方之衰落》,噫,西方之衰落早在博馬舍的嬉笑怒罵中已露不祥之兆,沉者沉浮者浮,沉者浮,浮者沉,悠悠忽忽到今天。



那曾經是西方文化發源聖地的愛琴海島國,又成了現代悲劇現代喜劇的典範——希臘教育部任命一位神學家當某大學的哲學教授,該校校長為了抗議憤而辭職,此舉造成了希臘學術界的震撼,而柏拉圖講學的橄欖林已變成破舊的公園,最近可能辟為籃球場,希臘目前每年有五十多個哲學系畢業生,這些學生幾乎都坦然承認他們沒有讀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原典,希臘教育主管機關和社會的整個兒趨向都認為要關心的是教育工具的充實,包括椅子桌子的添置修理等問題(希臘真不愧為“人類的永久教師”)。…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8,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Jeffrey M. O’Brien·TikTok經濟時代(2)

而社交圖譜中的參與度,不管是瀏覽量、喜好還是點擊量,往往與用戶的關注者數量掛鉤。但在TikTok上,哪怕是一個粉絲也沒有的全新用戶,第一條視頻的點擊量也可能達到100萬。對內容創作者來説,這種機制讓每次創作都像買彩票:這是用15秒的創造力來換取15分鐘成名的機會。創作者都想賺更多,再多,再多一點。

TikTok的前輩應用程序Musical.ly主要是傻乎乎的口型同步視頻。自從被中國的字節跳動收購以來,該平台不斷發展,但主要還是音樂和舞蹈。樂觀、歡笑,當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年輕人主導,這幾方面結合起來對推廣者來説幾乎難以拒絶。(如果內容轉向比較黑暗的風格,則可能有點難推廣。)…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ne 18,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泰戈爾《再次集》溺死的男孩

村里一個十來歲的男孩,頗像殘壁下一棵野草——沒有園丁照料;既領受陽光、空氣、雨露的愛撫,也忍受塵埃、蟲豸的騷擾;山羊啃一口,黃牛踩一腳,非但不甘心死,反而長得莖稈粗壯。

他爬樹打酸棗,掉下來摔斷了骨頭。

他誤吃了含毒的野果,頭暈目眩。

祭神節他去看彩車,彩車不曾看見,自己不知道到了什麽地方。他又累又餓,倒在地上,昏死了又活過來。他迷了路,衣服撕破,滿面灰塵,最後回來了。

他被人打,被人罵,人家一鬆手,他撒腿跑得遠遠的。…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June 18,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肖復興·苦瓜

原來我家有個小院,院裡可以種些花草和蔬菜。這些活兒,都是母親特別喜歡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奼紫嫣紅,像是給自己的兒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親的心裡很舒坦。

那時,母親每年都特別喜歡種苦瓜。其實,這麼説並不準確,是我特別喜歡苦瓜。剛開始,是我從別人家裡要回苦瓜籽,給母親種,並對她説:“這玩藝兒特別好玩,皮是綠的,裡面的瓤和籽是紅的!”我之所以喜歡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裡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結在架上,母親一直不摘,就讓它們那麼老着,一直掛到秋風起時。越老,它們裡面的瓤和籽越紅,紅得像瑪瑙、像熱血、像燃燒了一天的落日。當我掰開苦瓜,興奮地注視着這兩片像船一樣盛滿了鮮紅欲滴的瓤和籽瓜時,母親總要瞇縫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樣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傑作,是她才只給予我的歐·亨利式的意外結尾,讓我看到苦瓜最終這一落日般的血紅和輝煌。…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June 18,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俄)阿赫瑪托娃·我們將不會用同一隻杯子

我們將不會用同一隻杯子

喝水,或是飲甘甜的美酒,

我們不會在清晨親吻,

而黃昏時一起眺望窗口。

你呼吸著陽光,我呼吸著月亮,

可我們在同一的愛情中生長。

我真誠溫情的朋友總在身邊,

與你相伴的是你愉快的女友。…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ne 18,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汪曾祺·釣魚的醫生(上)

這個醫生幾乎每天釣魚。

他家挨著一條河。出門走幾步,就到了河邊。這條河不寬。會打水撇子(有的地方叫打水漂,有的地方叫打水片)的孩子,撿一片薄薄的破瓦,一揚手忒忒忒忒,打出二十多個,瓦片貼水飄過河面,還能蹦到對面的岸上。這條河下遊淤塞了,水幾乎是不流動的。河里沒有船。也很少有孩子到這里來游水,因為河里淹死過人,都說有水鬼。這條河沒有什麼用處。因為水不流,也沒有人挑來吃。只有南岸的種菜園的每天挑了澆菜。再就是有人家把鴨子趕到河里來放。河南岸都是大柳樹。有的欹側著,柳葉都拖到了水里。河里魚不少,是個釣魚的好地方。

你大概沒有見過這樣的釣魚的。…

Continue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June 18,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露易絲·海《我的哲理》拒絕改變(4)

拖延策略

我們的抵觸常常表現為拖延策略。我們使用以下種種借口:

我以後會做。

我現在不能立即思考。

我現在沒有時間。

如果我這樣做,我很長時間不能工作。

是的,這種想法真不錯;下次我會這樣做。

我有太多其他事要做。…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June 18,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曹林評《語言學的邀請》

([美]塞繆爾·早川、艾倫·早川 著;柳之元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07月)

20年前冩評論的時候,我沒有讀過任何一本教我怎麼冩評論的書,完全是憑常識感和言説本能冩作。讀了這本《語言學的邀請》後意識到,如果早讀到這本書,自己的評論能上很大一個台階,所以後來每屆學生我都會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不是像維特根斯坦那樣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話語,而是從思想層面。如何在抽象的階梯上遊刃有餘地駕馭語言,“冩着冩着就沒話可説”的問題出在哪裡,什麼叫“轉圈子式思想”,屁話何以成爲屁話,作者給出了非常精妙的闡釋。…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ne 18,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Jeffrey M. O’Brien·TikTok經濟時代(1)

這款APP正在重塑社交媒體。企業界和全球各地的創作者都在爭相投資。

我的TikTok里充斥着古怪的水氣球刺穿視頻、帝王蝴蝶保護倡議者、空氣炸冰淇淋三明治食譜,還有博·伯納姆(Bo Burnham)混搭脫口秀。

但你看到的TikTok肯定完全不同。這正是算法想要達到的效果。在談起TikTok時,我們總是可以聽到這兩個字:“算法”。算法是神秘而無所不知的推薦引擎,是平台的基礎。算法能夠迅速理解每次暫停、點擊、滑動和分享,提供15秒、30秒,或者極少情況下三分鐘時長的視頻,用戶在使用手機觀看視頻時可以連續看上好幾個小時。由此可知,算法做得真是非常好。

 …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ne 18,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曾子軒·矽谷界巨星在此學AI!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厲害在哪?

矽谷界巨星在此學AI!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厲害在哪?

開發ChatGPT的OpenAI,6月宣布了新產品長鄧修平。他,除了是前任臉書大將外,更畢業於史丹佛知名的符號系統學系。這個史丹佛獨有學系,以捧出諸多矽谷要角聞名。如:創辦領英的霍夫曼、前雅虎執行長梅爾及IG創辦人。領英霍夫曼最近便指出,念此系時初次接觸人工智慧,深受震撼。該校系有什麼獨創之處?為何系上切入科技問題,哲學、語言學都得懂?

OpenAI團隊,在開發出ChatGPT一夕間在全球竄紅後,現在除了執行長奧特曼成為全球科技界紅人,一級主管也成為各界關注焦點。在6月1日,OpenAI也揭曉了新產品長人選,他是曾待在Meta集團13年的大將鄧修平(Peter…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ne 18,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彼得·梅爾《永遠的普羅旺斯》第五章·夏日明信片(4)

盧貝隆症候群

大部分夏天所引起的病痛,或者令人不舒服,或者叫人疼痛,或者僅僅使人放臭屁,不管如何這些病都會讓人一掬同情之心。

如果有人因無法克制,吃了過量的香料香腸而生病,他的朋友多半不會苛求他在身體康復前冒險返回社交圈。

同樣地,三度曬傷、玫瑰紅酒中毒、被毒蠍咬到。食用過量的蒜頭,或長期暴露在法國官僚制度下所引起的暈眩,這些病痛的確要擔受一些皮肉之苦,但病人至少可以享受一段寂靜自在的養病時光。…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June 18,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司馬遼太郎·鬼謀之人(18)

明治二年六月,新政府任命益次郎為兵部大輔。

這個時期,益次郎把剩下來的工資、獎金全寄給了老家的妻子琴子,他對這些錢的用途有詳細的指示:“我把月給剩下來的一千五百兩交給你,一千兩寄存到上田莊藏那裏,如果有急用再提出來用。剩下五百兩你看情況,交給可靠的人,置辦些田地。”

後來又給琴子寫信:“到向山的疊屋去置辦十四張榻榻米,盡快。大小只要中等就可以。”

益次郎一方面在擔心家裏的家長裏短,另一方面,這個時期益次郎構想了異常龐大、精密的軍隊建設計劃。…

Continue

Added by 等河水退去 on June 18,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奧地利)里爾克·秋 日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壯大。

把你的陰影投到日晷之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後的果實盡快成熟,

再給他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更多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築,…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ne 17,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露易絲·海《我的哲理》拒絕改變(3)

信念

我們成長過程中形成的信念現在成了變革的障礙。我們的一些限制性觀念有:

沒人這樣做過。

這樣是不對的。

那樣做不適合我。

那樣做沒用。

正常的人不生氣。

男人/女人不那樣做。…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June 17,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童慶炳:“文化詩學”作為文學理論的新構想(5

《三國演義》(包括小說和電視連續劇),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就在於它有很充分的一種情感評價,三國時期的歷史,在劇中只是一個歷史的框架,一個時間的斷限,歷史事件被重新改寫,歷史人物被重新塑造,它已經不像一般的歷史書那樣,去忠實地敘述歷史,編劇可以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以極大的熱情去虛構一些場景,以愛憎的感情去塑造人物。《三國演義》里“空城計”這個場面,查一下史書《三國誌》,是完全沒有的,而諸葛亮屯兵陜西漢中陽平關的時候,也就是演“空城計”這個場景的時候,司馬懿還在湖北的荊州擔任都督,根本就沒有機會跟諸葛亮對陣,所以這個“空城計”的場面在小說和電視劇的作者那里完全是虛構的。這不過是一種情感評價,是美化諸葛亮,贊頌他有超常的智慧。…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7,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曹林·用静能量对抗狂热(4)

早川先生还举了一个形象的案例,倘若你是在听乡下老太婆讲故事,你就会发现,她讲不上几句话,或者最多等到讲完一个故事时,一定会下一个结论:好心有好报,老天有眼,罪过,活该(看看那些新媒体爆款文,多像这没文化的老太婆)。与之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说话时自行下结论的情况就比较少,他们更多的时候都是在陈述事实。

我的朋友六神磊磊写过一篇文章说,一个人的蠢,往往蠢在论据而不是论点。新媒体舆论场中,人们都急于盯着奔向那个结论,作者没有论证耐心急于奔向结论,读者无阅读耐心而急于看结论,迷恋那种“一拳击倒对方的论述”的粗暴节奏,这种恶性循环使我们的舆论场讨论停留于非常肤浅的层次。

对自身理性局限的怀疑…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ne 17,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木心·哥倫比亞的倒影(2)

人的傷感情調無不可厭,物的傷感情調卻普遍可愛,舊貨攤多半設在露天,布篷帳,好像時時有風吹著,攤主一聲不響,模糊似剪影,羅列的是以小件為主,分類無法嚴明,能懸掛的都高高低低地吊起來,風吹著,輕輕碰觸,所有物件無論如何都是色澤黯淡的,各有一副認命不認輸的表情,仿佛說,“買不買是你的事,我總在這兒”。



哥倫比亞大學中央草坪上之出現舊貨攤,就不無海市蜃樓之感,細看那些物件的標價,更令人覺得學生們在鬧著玩,一雙高統男式黑皮靴——九角,等於一枚地下車的Token,或一隻Hotdog,這是個幽默的價格,皮質原是上好的(現在還沒發脆),多眼的纈帶的圓頭平跟的再也時髦不起來的靴子啊,毋須試穿就知其正合我的脛和腳,這是二次大戰前的款式(還要早),是林肯先生做律師時的遺物,買了這雙靴,就得尋覓與之相配的衣褲……只好輕輕放下,似乎是告別一場南北戰爭(靴底的泥跡是那時候沾的)。…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ne 17,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李希光:我的喜馬拉雅山敘事冩作

我在清華大學開設的《跨喜馬拉雅山文化廊道初探》是夏季小學期課程。這門課被牛津大學的Miles Young 教授稱之爲“思想的大篷車”。我們在路上像古代喜馬拉雅山的苦行僧,學生根據每天在西喜馬拉雅山旅途中的採訪觀察冩一篇六百字的日記。每天晚上在沿途客棧睡覺前,學生報告當天的日記。

在路上,我在西藏給學生每日冩作的訓練就是兩個簡單的問題:“What’s the story?” (今天的故事是啥?) “So what?”(這個故事的意義在哪里?)。這門課不僅讓學生冩出西藏的故事來,還要冩出故事的意義來。我不僅教學生的冩作技巧,提高學生在西藏旅行中的好奇心,更要提高學生的宏觀敘事的能力。…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17,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