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kata Bachcha
  • Female
  • Parit Sulong,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Kolkata Bachcha's Friends

  • Sindumin
  • Covid-19 Narrative
  • 朋豐 婆鳳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Suyuu
  • baku
  • ucun estutum
  • Kehtay Dream
  • 未知 非可怕
  • Passion for Form
  • Virunga
  • Jambatan Tamparuli
  • 趁還來得及
  • Dramedy

Gifts Received

Gift

Kolkata Bachcha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Kolkata Bachcha's Page

Latest Activity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5)

顯然,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的時代里,一個人是要從此地跑到彼地才能夠實現真實的了解和真實的體驗的,即便是閱讀人類學家所冩的那個地方性的民族誌,乃至於新聞記者所冩的有關那里生活的各種報道。但要知道,從田野研究到冩成可以公開出版的民族誌,或者從採訪到新聞報道公開發表出來,這中間都是要有一種時間間隔或落差存在的,不可能是無時空差別性地同時共同存在的。而現在,這種同時性已經因爲互聯網的普及而成爲一種現實性的發生,就像一個監控室里的不同監控畫面一樣,在同一時間里,一個人可以看到不一樣空間里所發生的不一樣的事情,真實的差異性時空生活,因此而在一個平面媒體中被虛擬地予以了一種同時性的呈現。我們會不加懷疑地信此爲真,它也確實在真實發生着,但無論如何卻又是以一種虛擬的網絡信息傳輸的呈現爲前提的,虛擬的信息呈現讓一種既有的在時空上的猶如高山流水一般的自然阻隔而變成是如一潭碧水一般,自然空間中的前後、左右、上下都變得無遮無礙,“世界”因此也就如美國人弗里德曼所言“是平的”。而對於文化的表達這一點,或者説面對於文化改變或轉型這一點,又應當如何去加以理解呢?這實際上就需要注意到一種時間、空間以及人的活動性的相互交織性…See More
11 hours ago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4)

而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的網絡之中,通過實時在線而又不斷湧現出來的新信息,並且通過方便易得的微信朋友圈之類的自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分享,使得信息或知識的供給本身在日益替代大腦自身的思考和判斷。 這種思考和判斷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想像的,毋庸置疑它是人的大腦實際發生的一種存在狀況,但在一個日益逼近到眼前的所謂信息化時代里,人們雖然還在用自己的大腦去進行一種思考和判斷,但那顯然是要過度依賴於一種算法技術而發生的,人們因此會去強調一種網絡虛擬自我和他者存在之間的分享,這種分享最終是一種有着拉平效應的互聯網的信息傳輸,使得彼此間互通有無,日益趨同。…See More
Saturday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3)

首先,概括而言,這里有着一種籠統而言的技術演進史,即從一種最初的工具發明而發展到一種科學理性支配下的技術創造,之後再到了依賴於一種網絡的信息傳輸與分配的信息社會的大發展,最終又會朝向於當下以及未來的基於算法系統和計算邏輯發展的人、社會與文化的人工智能化,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功用顯然是在被逐漸地予以替代的。實際在這一點上,如果能夠細細去考察一番人所構成的世界的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人類工具、技術和智能的發展史,或許是很有意思的。顯然,到了農業社會,工具的更多使用是這個社會的核心特徵。但論及農民手里所使用的鋤頭以至於耕田的鏵犁,那都還不過是一種輔助性的生産工具,它是要跟隨着人的體力勞動並與之相結合或者相匹配才會真正發生的。 因此在這一階段之中,工具和具體的個人之間,或者説工具和人的具體勞作之間,是相互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會彼此分離開的,很顯然,手腳如果不去並用,鋤頭自己是不能夠刨向土地的。換言之,其中大部分的工具發揮作用還是要靠着真實人力的付出而去發生的,這很顯然是實操性的,人和工具之間的功能是要匹配的,即人是要揮汗如雨地去工作的。…See More
Jun 2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2)

文化在此意義上顯然是伴隨着人們生活的發展而逐漸展開的。但因此,有一個問題就是最爲重要,或值得去追問的,那就是,對於今天世界上的人們而言,究竟什麼才算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存在? 很顯然,這里的一個前提就是,人,不論結果如何,一定是在思想觀念中想着要去過一種更好的生活才去付諸行動的,很顯然,在這里,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直要往壞里或者失敗的方向去發展,那才可謂是大多數人做事情的初衷或初始動機。 所以,從人人如閒雲野鶴一般居無定所的採集狩獵和遊牧生活之後,人類選擇了去過一種長期定居的農業社會的生産、生活方式,隨後生活形態變化的速度便是在持續快速地增加着,特別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的五百年以來,或者更近二百年以來,變化的速度更可謂是猛增的。…See More
May 31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1)

內容提要:一種大家彼此共在的網絡虛擬熟人社會正在形成,這也意味着是一種信息社會的發生。這是由一種新的網絡技術的普及所帶來的。我們需要思考信息技術的本質以及它所帶來的生活上的一些更具根本性的變化是什麼。變化起點落腳在了鄉土中國這一根基之上,最後體現在了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上。這種轉型更爲具體地藉由四個維度而體現在五種表達上。對於我們所生活的現時代而言,信息技術在日益支配着我們更多日常領域的生活,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社會事實。一種在人群之中極爲頻繁且令人應接不暇的信息呈現,使得大家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一個使得人們似乎可以“赤誠相見”,甚至毫無隱私可言的信息極度公開化時代的來臨,由此也正在制造着一種新的可以穿越傳統鄉土社會的相互隔離,而有一種大家彼此共在一個網絡之中的虛擬熟人社會的發生,這實際上是一種信息社會的發生。而所有這些,很顯然又都是由一種新的介入到千家萬戶以及億萬人手中的網絡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對此,我們真正需要去靜下心來思考信息技術的本質是什麼,以及人在其中所能或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一些具有根本性的變化又是什麼,這個變化起點落腳在了鄉土中國這一根基之上,又最後體現在文化的轉型上。時代之…See More
May 30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谭其骧: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下)

从内容来看,因为两者都是以某一个地区为记叙对象的,所以关系极为密切,以至往往互为渗透,史中往往有志的内容,而志内也难免有史的成分。但两者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史是以记叙过去为主的,尽管有时不免提到一些现状。而志则是以记叙现状为主的,当然也需要追溯一下过去。关键是两者的主题不同,各有各的侧重方面。(二)地方史主要是记叙该地区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活动,包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化发展,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等等。当然,历史时期该地区的自然界若有重大的、显著的变化,如黄河决口、地震、水灾等也应加以记录,但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即使记录了自然现象,侧重点也是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See More
May 23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谭其骧:地方志与地方史的区别(上)

自古至今,地方史和地方志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强求合并、统一为一种体裁。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地方史、地方志的渊源和演变。这两种著作大体上都是起源于汉朝,现在所知最早的是东汉的作品。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中都列于杂史。东晋的《华阳国志》在《隋书·地理志》列于霸史,在两《唐书》列于伪史。 现在有不少人把这几种流传到今天的汉晋著作看成是最早的地方志,实在是不恰当的。因为这几种书的内容显然是地方史,而不是地方志,所以隋唐的《经籍志》、《艺文志》都不列于地理类下,而列入杂史、霸史或伪史一类。不过地方志的渊源确乎也可以追溯到汉朝,从《华阳国·巴志》里可以看出,东汉桓帝时巴郡太守但望的疏文里提到了《巴郡图经》,可见在此以前已有了图经。图经就是一方的地图加上说明,图就是地图,经就是说明,这就是方志的滥觞。 东汉以后,从隋唐到北宋,图经大盛,到南宋以后,才改称为“志”。当时由朝廷责成地方官编写地方志,每州或郡都要编写,以后县以上行政单位编写志书成为制度。据朱土嘉先生的统计,流传到现在的有八千多部。…See More
May 20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中国地方志数据库

中国地方志数据库是一个收集中国地方志的网络数据库,上线于2019年4月19日,对公众免费开放。上线时,该数据库共收录了31483册、82735卷地方志书籍,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澳门和台湾,规模据称达到全球第一。该数据库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建设。截止2019年11月,网站的点击量超过136万次[1]。背景地方志是一种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范围的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2]。据记载,中国地方志的历史最早追溯到《周礼》“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的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朝以后,方志渐多,《后汉书·西域传》“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南北朝以后方志进入发展时期,有《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国记》,皆初具规模。[3]现在,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教化、资政等功能。据统计,目前中国已出版7000多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以及2万多部行业志、部门志等其他方志,在各方面都提供了有据可查的参考资料。[4]而早在1984年间,便已有老一辈的学者开始了方志搜集工作[5]。 概况…See More
May 16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地方志(下)

作用作家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时,对地方史志资料多加参考,从几个县的志、史中摘抄了30多万字的资料[24]。 留美学人何炳棣在撰写《明清社会史论》一书时,曾在北美各大图书馆遍翻三千多种中国方志,超过读方志最多的清初大儒顾炎武。[25] 成都和重庆的两家“同德福”同名桃片食品公司者打起商标侵权官司,法官根据《合川县志》等历史文献判定重庆合川的“同德福”源自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的同德福斋铺,登记“同德福”有合理性。 广西巴马以长寿村闻名,当地一些企业和单位宣传活了超过142岁的清代人蓝祥为巴马人,但广西宜州官方以两地的地方志纪录为证,驳斥了蓝祥为巴马人的说法[26][27]。 江苏宿迁为重现“白鹿渔歌”古景,在耿车镇开挖白鹿湖人工湖。但很多市民认为白鹿湖应在来龙镇,历史学者根据《宿迁县志》、《淮安府志》等资料证明古代的白鹿湖确在现耿车镇境内[28]。 光绪版《南岳志》记载,祝融峰舍身崖上有“寿比南山”四字题刻,南岳相关部门因此几度探寻,终在2009年发现“南山”摩崖石刻[29]。参见中国地方志数据库 台湾乡镇市区地方志列表参考资料萧明治, 論戰後臺灣方志的發展-以鄉鎮志為例,…See More
May 15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地方志(中)

按时间分类地方志可分为通志和断代志2类。通志记述的时间上限是被志事物的发端,下限是志书断线(截止时间)。如《费县志》(时限是开天辟地到1985年)。断代志记述的时限是某个时期或者说某个历史阶段,如《费县志(1986-2005》。[2]管理机构在中国,中华民国内政部曾于1946年订定《地方志书纂修办法》管理地方志编纂工作[5];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9年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6],文革时期中断工作,1983年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恢复活动[7]。省级机构和市级机构全称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8][9],简称“地方志办公室”[10]。2006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11]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12]香港亦有机构设置[13]。台湾的地方志编纂,原依《地方志书纂修办法》由台湾省及各县市文献会负责[5],在2001年废止该办法后,改由各县市的文化局负责[14]。现代也有私人编志的情况,如1998年,在社区营造活动已相当兴盛的台湾,中华民国社区营造学会和台湾省政府文化处即合作规划推动“大家来写村史—民众参…See More
May 13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地方志(上)

地方志,即方志,是记载地方的地理、历史、人物、自然生态及产业等资讯的著作,既是一种记载地方所有事物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地方史重要的参考资料[1]。地方志不仅仅是针对中央,也不只是行政区划界定的区域,而是广义上的某个区域。它既可以是某个行政区域,如省域、市域、县域、乡域、村域等。也可以是一个地理概念,如江河的流域、山脉所在的区域、海域等。还可以是国域、国外的某个区域,如某个国家、某个国家的某个区域、跨几个国家的某个区域等。[2]目录1 历史沿革2 分类2.1 按空间分类2.2 按内容分类2.3 按时间分类3 管理机构4 方志举例5 地方志专家6 作用7 参见8 参考资料9 外部链接 历史沿革 地方志有地区性、综合性、资料性、连续性四个特点。[3] 最早《周礼》有“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的记载。秦朝以后,方志渐多,《后汉书·西域传》“二汉方志,莫有称焉”。左思《三都赋序》说:“余既思摹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See More
May 10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地方志文创

长沙市地方志学会召开地方志文创座谈会3月21日, 长沙市地方志学会画志社召开地方志文创座谈会。在听取影像志、画志的选题和创作思路, 以及成立地方志文创中心和地方历史文化志愿服务中心的初步构想后,长沙市地方志编纂室党组书记、主任, 学会会长王习加指出, 地方志文创要按照“政府作后盾, 学会搭平台, 企业做市场”的运作模式,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通过出版物、音像制品、文创产品等形式, 打造老百姓喜闻乐见,体现长沙特色, 服务长沙工作的地方志成果。与会人员围绕会议主题,在选题内容、制作流程、传播范围和市场运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讨论。学会常务理事、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陈先枢建议选题突出长沙名片, 选择那些社会大众知而不祥的题材, 先摸索经验, 做出精品, 创造效益,再广泛推广。市地方志编纂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学会常务副会长肖清平指出, 探索发展地方志文创事业是地方志文化走出深闺、服务社会的有力举措。长沙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画志社社长杨建五,“名城长沙网”创办人周顺,…See More
May 9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黄任远大律师诀别书

纪念一位朋友的离开;分享另一位朋友对他的缅怀。还有,让人揪心不已的,他本身的诀别书。只想告诉朋友们,活着与友谊,是多么珍贵。I share this article just to say: how precious is our life and…See More
May 3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周國平·奧秘和比喻

耶穌對門徒授奧秘,對群眾說比喻。門徒問原因,他答:“因為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足有餘;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為了這緣故,我用比喻對他們講;因為他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又不明白。” 這個回答十分費解,本身像是隱喻,卻是向門徒說的。  事情本來似乎應該是:無論對門徒,還是對群眾,都說比喻,使那已經有慧心的能聽懂,從而得到更多,豐足有餘,使那沒有慧心的愈加聽不懂,把他自以為是的一點點一知半解也奪走。 其實,存在的一切奧秘都是用比喻說出來的。對於聽得懂的耳朵,大海、星辰、季節、野花、嬰兒都在說話,而聽不懂的耳朵卻什麽也沒有聽到。所以,富者越來越富,貧者越來越貧,是精神王國里的必然法則。See More
Aug 9, 2020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周國平·精神領域里的嫉妒

一個葡萄園主雇工人整理葡萄園,說好每人一天的工資是一塊銀幣。這一天,他先後雇了五批工人,有清晨就雇來的,也有傍晚才雇來的。結算工資的時候,他給每個人都是一塊銀幣。清晨來的工人因此而提出了抗議。他的回答是:“我並沒有佔你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天一塊銀幣的工資的嗎?我也給最後來的這麽多,難道我無權使用自己的錢嗎?為了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耶穌用這個故事說明,在天國里,不論信教早晚,上帝都是一視同仁的。對於那些因為早來而嫉妒晚來者的人,他毫不掩飾蔑視之意,斷然宣布:“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那些在先的,將要居後。”的確,在精神領域里,包括宗教信仰、思想探索、藝術創造等等,資格是完全不起作用的。倘若有人因為資格老而嫉妒後來者的成就,那麽,他越是嫉妒,就越是表明他在精神上的低下,他的地位就越要居後。See More
Aug 7, 2020
Kolkata Bachcha posted a blog post

周國平·本鄉人眼中無先知

耶穌回到家鄉宣講,人們驚訝地說:“他不是那個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是瑪利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們不是住在我們這里嗎?他這一切究竟從哪里來的呢?”於是他們厭棄他。耶穌就此議論說:“在本鄉本家以外,先知沒有不受人尊敬的。”(馬太福音)或者:“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從不受人歡迎的。”(路加福音)其實,何止不受歡迎,在本鄉人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先知。在本鄉人、本單位人以及一切因為外在原因而有了日常接觸的人眼中,不存在先知、天才和偉人。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對於一個精神上的非凡之人會發生兩種感想。第一,他們經常看見這個人,熟悉他的模樣、舉止、脾氣、出身、家庭狀況等等,就自以為已經了解他了。在他們看來,這個人無非就是他們所熟悉的這些外部特征的總和。在拿撒勒人眼里,耶穌只是那個木匠的兒子,雅各等人的哥哥,僅此而已。第二,由於生活環境相同,他們便以己度人,認為這個人既然也是這個環境的產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不可能有什麽超常之處。即使這個人的成就在本鄉以外發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也仍然不肯承認,而要發出拿撒勒人針對耶穌發出的疑問:“他這一切究竟從哪里來的呢?” 當然,先知在本鄉…See More
Aug 1, 2020

Kolkata Bachcha's Blog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5)

Posted on May 29,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顯然,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的時代里,一個人是要從此地跑到彼地才能夠實現真實的了解和真實的體驗的,即便是閱讀人類學家所冩的那個地方性的民族誌,乃至於新聞記者所冩的有關那里生活的各種報道。但要知道,從田野研究到冩成可以公開出版的民族誌,或者從採訪到新聞報道公開發表出來,這中間都是要有一種時間間隔或落差存在的,不可能是無時空差別性地同時共同存在的。



而現在,這種同時性已經因爲互聯網的普及而成爲一種現實性的發生,就像一個監控室里的不同監控畫面一樣,在同一時間里,一個人可以看到不一樣空間里所發生的不一樣的事情,真實的差異性時空生活,因此而在一個平面媒體中被虛擬地予以了一種同時性的呈現。我們會不加懷疑地信此爲真,它也確實在真實發生着,但無論如何卻又是以一種虛擬的網絡信息傳輸的呈現爲前提的,虛擬的信息呈現讓一種既有的在時空上的猶如高山流水一般的自然阻隔而變成是如一潭碧水一般,自然空間中的前後、左右、上下都變得無遮無礙,“世界”因此也就如美國人弗里德曼所言“是平的”。…

Continue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4)

Posted on May 28, 2023 at 11:00am 0 Comments

而在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變化的網絡之中,通過實時在線而又不斷湧現出來的新信息,並且通過方便易得的微信朋友圈之類的自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分享,使得信息或知識的供給本身在日益替代大腦自身的思考和判斷。



這種思考和判斷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想像的,毋庸置疑它是人的大腦實際發生的一種存在狀況,但在一個日益逼近到眼前的所謂信息化時代里,人們雖然還在用自己的大腦去進行一種思考和判斷,但那顯然是要過度依賴於一種算法技術而發生的,人們因此會去強調一種網絡虛擬自我和他者存在之間的分享,這種分享最終是一種有着拉平效應的互聯網的信息傳輸,使得彼此間互通有無,日益趨同。…



Continue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3)

Posted on May 27, 2023 at 2:00am 0 Comments

首先,概括而言,這里有着一種籠統而言的技術演進史,即從一種最初的工具發明而發展到一種科學理性支配下的技術創造,之後再到了依賴於一種網絡的信息傳輸與分配的信息社會的大發展,最終又會朝向於當下以及未來的基於算法系統和計算邏輯發展的人、社會與文化的人工智能化,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功用顯然是在被逐漸地予以替代的。實際在這一點上,如果能夠細細去考察一番人所構成的世界的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人類工具、技術和智能的發展史,或許是很有意思的。



顯然,到了農業社會,工具的更多使用是這個社會的核心特徵。但論及農民手里所使用的鋤頭以至於耕田的鏵犁,那都還不過是一種輔助性的生産工具,它是要跟隨着人的體力勞動並與之相結合或者相匹配才會真正發生的。…



Continue

趙旭東:信息社會的發生與鄉土中國的文化轉型(2)

Posted on May 26, 2023 at 11:00am 0 Comments

文化在此意義上顯然是伴隨着人們生活的發展而逐漸展開的。但因此,有一個問題就是最爲重要,或值得去追問的,那就是,對於今天世界上的人們而言,究竟什麼才算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存在?



很顯然,這里的一個前提就是,人,不論結果如何,一定是在思想觀念中想着要去過一種更好的生活才去付諸行動的,很顯然,在這里,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一直要往壞里或者失敗的方向去發展,那才可謂是大多數人做事情的初衷或初始動機。



所以,從人人如閒雲野鶴一般居無定所的採集狩獵和遊牧生活之後,人類選擇了去過一種長期定居的農業社會的生産、生活方式,隨後生活形態變化的速度便是在持續快速地增加着,特別是在西方地理大發現的五百年以來,或者更近二百年以來,變化的速度更可謂是猛增的。…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