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天分在策劃展覽?看臺灣策展達人謝易成的說法:“從管理角度去看設計,操作起來更加單純容易,如果能以管理背景跨修設計課程,能收到更多的補強效果。” (Do you want...#4 by Dongyup Shim)

Rating:
  • Currently 4.8/5 stars.

Views: 36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1 hour ago

[愛墾APP]「形而上/形而下」與「道/器」

本文把關鍵原文、傳統注疏與後世詮釋逐一引出,並把「器」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意義,整理成幾個常見且有文獻依據的解釋方向,方便比較與引用。

一、原文(《周易·繫辭上》)

原文段落有句:「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周易·繫辭上》)。此處把「形而上/形而下」與「道/器」並列,形成經典命題。(Chinese Text Project)

二、孔穎達(《周易正義》)的解說(傳統經典注疏)

孔穎達(574-648年,唐初學人,孔子第三十二代孫)在《周易正義》中把這句話解為:

「是故形而上者,況之道;形而下者,況之器。於道不冥而有求焉,未離乎諂也。於器不絕而有交焉,未免乎瀆也。」
並闡釋「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形雖處道器兩畔之際,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質,可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謂之器』。」──簡而言之,孔注把「道」理解為無形、原理或規則;把「器」理解為有形、有質、可用之物(具體事物或器物)。(zh.wikisource.org)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15 hours ago

三、朱熹(理學闡釋)的語句(宋代)

朱熹在《朱子語類》對此作簡潔的詮釋:

「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朱子將「道」等同於「理」(抽象的法則、本體),把「器」視為「有情有狀」的事物(具體的事實、形體與用器、事務),這個解讀成為後世儒學(理氣學說)中常採用的框架:道=理(形而上),器=氣/事(形而下)。(guoxue.com)

四、現代學術與不同標點/解讀(當代學者討論)

近代與當代學者在句讀與語義上還有不同討論:有學者主張把句子讀作「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強調「上/下」是抽象/具體的區分(或是超驗/經驗之別);也有學者指出《繫辭》語境是在說《易》之「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的生成次第,意在區分「本體/理」與「具體形態/現象」,因此「器」可理解為「形之下、具體而可感知之物及其用」(即具體事物、器物或可供作用之事物)。(rujiazg.com)

五、綜合整理:古今文獻中「器」的幾種具體含義(有明確文獻依據)

具體之物、器皿、工具:最直觀的讀法,指可見可用的實物(孔穎達、後世通說常以「器」指「形而下、有質可為器用之物」)。(zh.wikisource.org)

事物之形象、現象、事實層面(即「事」或「用」):朱熹與理學者常把「器」與「事」「氣」「用」相聯,表示理(道)之外的實際存在與運作(有情有狀、可感知)。(guoxue.com)

技藝、器用、實踐面:在某些文本與語境(如後世論述「君子不器」)中,「器」含有技能、專門化工具性、以及對事物僅止於「器用」而不通於「道」的貶義。這是倫理/人格層面的延伸用法(見《論語》《老子》相關語句及後人解讀)。(eee-learning.com)

哲學上的「事/氣」面(與「理/道」相對):宋明理學把「道=理(形而上)」與「器=氣/事(形而下)」系統化,討論二者關係(即理氣論中的「理」與「氣」)。(chibs.edu.tw)

六、用語注意(學術與通俗的差別)

古經原文語境(《繫辭》),「器」偏向區分「形上(道)」與「形下(器)」的經驗/本體雙層——即「抽象的規律(道)」與「具體的事物與器用(器)」。(Chinese Text Project)

2 在儒家德學或倫理語境(如論語、君子說),「器」有時帶有「只是會應機用、卻不通大道」的貶義(如「君子不器」);因此解讀時要看上下文。(zh.wikisource.org)

七、簡短結論(可直接引用)

若要一句話總結、並可在注釋中直接引證原典與注疏:

《周易·繫辭上》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其傳統注疏(孔穎達、朱熹)將「道」解為無形的法則或「理」,而將「器」解為有形可見、可用的事物或器具(「有情有狀是此器」),後世理學又把此分法發展為「道(理)與器(氣/事)」的理氣論述。(Chinese Text Project)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2:24pm

愛墾學術:丹納《藝術的哲學》評價巴黎文創環境

丹納(Hippolyte Taine)《藝術的哲學》Philosophie de l’art,1865–69)裡對巴黎有相當鮮明的批評。他一方面承認巴黎是藝術與思想的中心,但另一方面,他認為這個「中心」的氛圍也帶來了「過度刺激、短暫與浮躁」。

人才與機會的集中

丹納指出,巴黎是全國最能出人頭地的地方,所有有才智、野心和毅力的人都會擠到巴黎來。這讓巴黎成為「全國的頭腦」,不論是文學、繪畫、戲劇、科學,都會在這裡競爭和碰撞。但問題是:這種高度集中導致過度競爭與「自我消耗」。

過熱的知識與創作氛圍:丹納形容巴黎人處於「非正常」的精神狀態:頭腦過於發熱;精力過度消耗;情緒過度興奮。這種「熱病式」的氛圍,使得創作成果常帶有浮躁與短暫的特徵。

對藝術品質的影響:巴黎的文化產品(不論繪畫或文學)往往反映這種「過度興奮」的特質。有時候,這樣的刺激能推動創新(例如新流派的誕生)。但更多時候,這種躁動損害了藝術的深度與持久力。

換句話說:巴黎的藝術創造數量很多,但質量卻容易因環境的「熱病」而受損。

與地方的對比

丹納還強調,若把巴黎與地方(如省城、古都)相比:省城的環境雖然沒有巴黎的火熱競爭,但更安靜、自然,容易滋養深沉而純粹的藝術與思想。巴黎雖然是「時尚、流行、潮流」的發源地,但這些往往只是「片刻的光彩」,難以與持久的藝術成就相比。

總結

對丹納而言,巴黎是一個「光彩奪目卻患有熱病」的文化中心:它的活力與創造力不可否認;但它的浮躁、過度刺激、短期爆發,也讓藝術容易失去深度和純粹。這樣的評價,正好與我們前面討論的留言文字呼應(「頭腦不是處於正常和健全狀態,而是過分發熱,過分消耗,過分興奮」基本就是丹納的話)。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28, 2025 at 10:23pm

愛墾學術:「來都來了」到 Maker運動:態度文化與創客精神的東南亞映照

一、從一句口頭禪看當代心態

「來都來了」近年成為中文網絡與日常對話中的流行語。它的意思簡單,卻耐人尋味:一旦人已經身在其中,就別糾結來之前的判斷,而應該好好把握當下的體驗。這種語感既帶有安慰自我的意味,也蘊含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從文化角度看,「來都來了」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一種典型心態。當代人生活在高壓、快速、充滿選項的環境中,往往在決策之前就已經背負「萬一錯了怎麼辦」的焦慮。而這句話正好把焦點從「選擇的正確與否」轉移到「既然已經在場,如何體驗和行動」。它是一種「心理補償」與「風險折現」:不再苛責是否值得,而是重新定義「既然如此,就讓它有意義」。

這種心態在總體文化上,意味著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導向。人們更重視體驗本身,而不再把「成果」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它還具有「文化療癒」的功能,讓人在不確定性中找到自我合理化的出口。這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潛在隱憂:積極時,它能釋放焦慮、鼓勵嘗試;消極時,則可能淪為對不理性選擇或浪費資源的合理化。

 

二、「來都來了」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效應

如果把這一心態放進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看出幾個重要效應:

破除束縛,鼓勵試錯:在文化創意生產過程中,資源與時間往往有限。傳統上,創作者可能害怕冒險,擔心失敗。但「來都來了」的態度讓人更願意嘗試,把原型設計、快閃活動、即興演出視為合理實踐。

臨場應變的創意:文化創意活動往往處在變化之中,無論是舞台突發狀況,還是互動藝術的不可預測反應,創作者必須迅速調整。「來都來了」的精神提供了即興、靈活的文化肌肉。

順其自然的流程美學:作品可以不再拘泥於固定框架,而是擁抱流動性與不確定性。許多沉浸式劇場、城市漫遊式策展,正體現了「過程即內容」的理念。

受眾吸引力:當「來都來了」被用作活動口號或敘事時,能打動那些願意隨遇而安、享受即時參與感的消費者。這也正契合了「體驗經濟」的潮流。

然而,若缺乏制度與深度支持,這種心態也可能導致文化內容淺化,強調即時快感而忽略長期積累,最終流於「速食文化」。

三、創客運動:態度的實踐場域

值得注意的是,「來都來了」的文化心態,與全球的 Maker運動在精神層面有某種呼應。

Maker運動,通常譯為「創客運動」,是 2000 年後在全球興起的群體行動。它強調「動手製作」(Do It Yourself, DIY)與「分享創意」,並且結合數位工具如 3D 列印、雷射切割、Arduino 控制板等。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2000 年前:概念萌芽:黑客空間(hackerspaces)、開放設計、手作文化在歐洲與美國零星出現,但尚未形成運動。

2005 年後:媒體推動與成形:O’Reilly Media 發行《Make》雜誌,隨後舉辦 Maker Faire,正式把「創客」包裝成全球性文化潮流。

2010 年代:技術與群眾集資加持:低成本 3D 列印與 Kickstarter 之類的平台,讓個人創作者得以快速實驗、推廣與商業化。

2020 年後:轉向教育與永續:疫情衝擊後,許多實體 makerspace 關閉,但非營利與教育導向的創客空間仍持續發展。AI、物聯網與環保設計成為新的焦點。

創客精神的核心,正是「既然有工具,就動手試試」的心態。它不追求完美,而是擁抱不確定、即興與迭代。從這個角度看,「來都來了」與 Maker 運動其實在文化上是一脈相承的。

四、馬來西亞的 Maker 生態:教育與社群並進

在東南亞國家之中,馬來西亞的創客運動近年表現活躍。自 2017 年起,政府便將Maker精神納入教育政策,由馬來西亞數位經濟機構(MDEC)推動「數位創客中心」(Digital Maker Hubs),希望藉此提升國中與小學的數位素養,讓學生學習編程與創意設計。(下續)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22, 2025 at 4:02pm

馬來西亞中小學和大學陸續成立makerspace。例如馬來亞大學(UM)的 Makerspace,配備 3D 列印、雷射雕刻與微控制器套件;雙威大學(Sunway University)則透過 iLabs 結合社會創新與產業合作。

社群場域

ME.REKA Makerspace(吉隆坡):以社會創新為核心,提供纖維工藝、數位製造、VR 體驗。

KakiDIY:推廣回收再利用與社區修繕,結合環保與創意。

FabSpace KL:提供雷射切割、CNC 等數位製造服務。

Penang Science Cluster:在槟城推動 STEM 與 Maker 教育,舉辦各類互動活動。

政府與產業支持

MRANTI MakersLabMakersFest:自 2022 年以來舉辦多場活動,培訓超過 1,000 名年輕創客。

數位創客協會(DMA:由民間發起,串聯全國各地 makerspace,促進資源共享。

挑戰與限制

與鄰近的印尼相比,馬來西亞的 makerspace 數量仍有限,多集中於大城市。商業化與創業轉化仍不強,Maker 成果多停留在教育與展示層面。如何把 Maker 精神轉換為產業創新,仍是未來的挑戰。 


五、「來都來了」與 Maker
:文化的互文性

將「來都來了」與 Maker 運動放在一起觀察,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文化互文:

態度與行動:前者是一種心態上的自我調適,後者是具體的動手實踐。兩者都強調「當下參與」與「減少對失敗的恐懼」。

文化意涵:前者源於語言與生活智慧,後者源於技術與社群實驗。兩者都揭示了後現代文化的特徵——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可能。

產業效應: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來都來了」提供心理支持,「Maker 精神」提供操作模式。兩者結合,有助於打造更具彈性、包容與創新的生態。
 

六、結語:從心態到制度的轉化

無論是「來都來了」還是 Maker 運動,都提醒我們:文化創新並非建立在完美計劃之上,而是基於在場的勇氣與即興的智慧。

然而,若要讓這些態度真正轉化為產業與社會動能,仍需要制度與基礎建設的支持。對馬來西亞而言,下一步是擴大地區覆蓋、加強資金支持與商業轉化能力,讓 Maker 不只是一種課外活動,而能成為創新經濟的重要支柱。

「來都來了」可以是一句安慰,也可以是一種方法論。如果我們能在教育、產業與政策上為「即興」搭建起安全與可持續的容器,那麼,創意與創造力就能真正成為社會的持續資產。

參考文獻

Appadura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Boltanski, L., & Chiapello, È. (1999). The New Spirit of Capitalism.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Deuze, M. (2012). Media Life.

Pine,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Sarasvathy, S. D. (2001). 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Sennett, R. (1998). 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rosby, D.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Weick, K. E. (1995).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Wired (2013). The Maker Movement: Tangible Goods Emerge From Ones and Zeros.

Wired (2011). Big DIY: The Year the Maker Movement Broke.

Malay Mail (2020). Gobind calls on all states to set up makerspaces.

Vulcan Post (2018). 8 Makerspaces In Malaysia For Innovation.

MRANTI (2022). MakersLab Initiatives Impacting More Than 1,000 Young Innovators.

GovInsider (2017). Why has Malaysia launched a maker movement?.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5, 2025 at 5:06pm

愛墾APP:中國創意產業支持計劃~~包括透過政策扶持、融資機制、稅收優惠和國際推廣等方式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並鼓勵中國內容「走出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計劃和機構:

中國創意產業支持計劃與機構

1.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項目名單

由中宣部、商務部等部門共同組織評選,支持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與內容(如影視、動畫、圖書、遊戲、數位內容)出口,提供政策與資金扶持。

  • 資助方式:貸款貼息、出口退稅、專項資金支持

  • 目標: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2.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文化和旅遊部設立的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影視、動畫、設計、遊戲、數字內容等創意項目,尤其是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企業。

  • 資助形式:無償資助或貸款補貼

  • 重點領域:數位文化、高端設計、原創IP孵化

3.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rts and Entertainment Group, CAEG)

主要負責國家級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組織海外演出、展覽、交流項目,如「中國文化年」、「一帶一路文化行」等。

  • 類似英國的 British Council

  • 著重傳統藝術、演出、展覽,也開始拓展數位媒體與創意內容推廣

4. 中影集團、華策影視等大型影視公司

這些國有或大型民營企業常與政府合作進行內容出口,參與國際影展(如戛納、柏林)、推動合拍片與海外播映。

5.稅收與金融支持

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創意產業集群地區,設有:

  • 稅收優惠政策:針對影視、動漫、設計企業減免增值稅、所得稅

  • 創意產業基金:引導資金投入初創公司、原創內容開發

6. 文創園區與孵化基地

如北京的「中關村創意產業走廊」、上海「張江文化谷」、深圳「OCT創意園」等,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空間、政策、資金、海外對接等綜合服務。

總結對比(與英國)

項目 英國 中國
國際推廣機構 British Council, Creative England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外宣辦、文旅部
政策資金 稅收優惠、創意英國基金 專項資金、出口退稅、貸款貼息
國際展演 BFI、Film London 等組織推動內容參展 文化部、中影等組織海外演出、影展參與
本地創意產業扶持 Creative Clusters、Tech Nation 文創園區、孵化器、創投基金

陳明發:興觀羣怨

2025雛論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ly 4, 2025 at 11:14pm

陳木村·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英國學者David Hesmondhalgh對文化產業的看法,認為文化產業的最終產品都是「文本」的領域,也就是屬於多元性的、可以任人加以解讀或詮釋。就如人會因為職業之不同,而設計與職業有關的制服,會因業態之不同而設計與該行業有關的圖文視覺,也會因功能之不同而佈置具效果的場地等,而這些的目標與目的不是只為了某種意義而已,而是為了訴求其產業價值與功能。

其實我們生活中任何食、衣、住、行、育、樂等產業,基本上都是具備了文化產業的部份特徵,只是出於對文化產業界線不明與差別現象。因此造成全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名稱也各有不同,如「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文創產業」等。也因為各國政策、民族性與發展策略之不同,都有各自的定位與名稱策略,所以也沒有一定的標準模式,有的是各自目標與運用戰略不同而已。

所以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時,必須導入所謂的核心問題,以免造成只形於表、難以發揮、產值落差、缺乏經濟效益等現象。因此如果以廣義來定義,亦即人類學所定義的「人類生活的全貌」,或者是「文化就是生活」等,這樣所有產業都會必須納入文化產業的範圍,但這樣的定義仍然是不夠明確與完整。

但如果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利用文化來創造財富的產業」,這樣又會顯得狹義與不適,因為文化產業本來就是要借助文化來創造經濟價值,但是用文化來創造經濟價值卻未必就是只有文化產業而已,其他產業亦可如此創造。

我國文化部將文化產業詮釋為:凡源自於文化或創意所累積,並在知識產權之下,同時具有就業機會潛力與創造財富,以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昇華之產業均屬之。

另外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認為,創意是文化定位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可以被不同形來式作表現。其實一般對文化產業的認知,大多數侷限在於那些無形或以文化為本質的項目及內容,並經過創造、生產與商品化整合的產業。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也可被視為創意產業、取向產業、內容產業、生活產業及藝術產業,因為文創產業所牽涉的範圍很廣。從這些基礎還可以延伸至建築、景觀、視覺、表演、藝術、運動、教育、音樂、廣告、觀光、產品及活動等。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慧財產權三項。因此各國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以及所發展的產業類別、內容彼此皆稍有差異,但整體而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都是相似的,也不論各自包含那些範圍。所以說凡事源自於文化或創意累積,並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運用,具有創造經濟價值與就業機會,提昇整體生活與環境的行業,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2016/06/21 https://grinews.com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ne 29, 2025 at 2:20pm

岡杜拉·博世(Gundula Bosch):訓練博士生成為思考者,而非僅僅是專家。

許多博士課程旨在培養專注於狹窄領域的研究人員,而非具備批判思維的人才。根據岡杜拉·博世(Gundula Bosch)的說法,這一點可以而且必須改變。

在壓力之下,為了快速培養出能在實驗室內高效工作的成員,許多生物醫學博士課程縮短了學習時間,擠壓了學生將研究置於更廣闊背景中的機會。結果是,大多數博士課程難以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宏觀思考者與創造性問題解決者。

這意味著學生被教導一個微生物生命週期的每個細節,卻很少接觸「科學人生」的全貌。他們應該學會辨識錯誤是如何發生的。學員應該透過分析來自有缺陷研究的案例研究,或者進行跨學科的推理遊戲,來找出文獻中的邏輯謬誤。最重要的是,學生必須了解真正的科學過程——包括它的限制、潛在陷阱,以及有趣的一面,例如偶然發現與令人捧腹的錯誤。

我正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填補這樣的空白。那裡的一項新的研究生科學課程即將邁入第二年。我與微生物學家阿圖羅·卡薩德瓦爾(Arturo Casadevall)從2015年初便開始推動改革,指出必須將「哲學」帶回博士學位的核心,也就是把「Ph」帶回 PhD。我們稱這個課程為「R3」,代表學生將學會在設計與執行實驗時保持嚴謹(rigour);從社會責任(responsibility)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工作;並培養批判性思考、更佳的溝通能力,從而提升研究的可重現性(reproducibility)。儘管我們知道已有不少創新的單一課程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則力求推動更全面性的改革。

我們所提供的課程與一般研究所課程不同。例如,我們有批判思維作業,學生需分析《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糖業巨頭」的評論文章中邏輯推理的錯誤,或探討《紐約客》外科醫師阿圖爾·葛文迪(Atul Gawande)所寫〈對科學的不信任〉一文中論點的倫理意涵。我們的課程涵蓋嚴謹研究、科學誠信、邏輯、數學與程式設計等主題,並與學生的實驗室與田野工作相結合。例如,研究流感病毒的學生會使用真實病患資料集,面對應用統計的實際挑戰。

新的課程改革需從爭取支持者開始。學生與教師都必須看到偏離傳統路徑的價值。我們透過非正式訪談與焦點團體,找出學生與教師認為在訓練中存在的不足。反覆出現的主題包括:無法將統計理論應用於實驗室測試、經常在選擇適當的實驗對照組時出錯,以及難以向外行人清楚解釋研究內容等。

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命科學部門的同仁,介紹我們的課程計畫是一項更加敏感的任務。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普遍認為科學生產力更多取決於死記硬背的知識,而非批判性思維能力。一些首席研究員對學生花更多時間於較不傳統的教育形式感到不安。贏得他們支持的最佳方式是——咖啡:我們反覆與各實驗室的負責人見面,了解他們的顧慮。

由於這項試驗計畫才剛起步,我們無法提供學生表現的數據,但我們可以正面回應教職員的質疑。有些同仁擔心,學生為了修習跨學科的課程(如倫理學、認識論和量化技能),會減少專業內容的課程數量。特別是,他們憂慮 R3 計畫可能會延長學生完成學位的時間,導致學生在其專業領域的知識不足,並且降低在實驗室的產出效率。

我們主張: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減少強制性的專業課程,將會讓學生更具生產力。我們成功說服了幾位教授嘗試新制度,並參與結構化的評估,以判斷 R3 課程是否有助於學生的表現。

截至目前,我們從零開始建立了 5 門新課程,招收了來自近十個系所和學院的 85 位學生。這些課程涵蓋科學實踐中錯誤與不當行為的成因,並教導學生如何深入分析科學文獻。一個跨學科的討論系列鼓勵學生以更廣泛且批判性的角度來思考科學。我們的學生學習思考科研進展對社會的影響,例如基因改造精子與卵子的能力。

關於科學整體運作的更大議題,也促使學生反思科學的侷限,以及當科學具備某種能力時,科學家從道德觀點上是否應該去執行。此外,我們也舉辦專業技能的研討會與工作坊,特別著重於透過有效溝通、教學與指導來培養領導能力。

目前仍屬於早期評估階段,但到目前為止,學員們多次表示,擁有更廣闊的視角對他們大有助益。未來,我們將蒐集資料,分析 R3 方法對畢業生職涯選擇與成就的影響。

我們相信,接受更全面教育的研究人員,將以更周全的方式從事科學研究。如此一來,其他科學家與整個社會都能更可靠地依賴這些成果,邁向一個更理性、更美好的世界。科學應該努力自我提升,而不僅僅是自我修正。

(岡杜拉·博世 [Gundula Bosch]:訓練博士生成為思考者,而非僅僅是專家。
Title: Train PhD students to be thinkers not just specialists;15 February 2018 Nature 554(7692): 277-277 ;DOI:10.1038/d41586-018-01853-1; by Authors: Gundula Bosch,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ne 15, 2025 at 5:44pm

愛墾APP:內在性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感知構成主體:

一、《純粹內在性》(Pure Immanence: Essays on a Life,第1章)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fact only when a subject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s its object… The transcendental field would be defined as a pure plane of immanence, because it eludes all transcendence of the subject and of the object.”(sites.google.com)

主體(subject)與客體(object)是同時被生產的成果,非先有主體再認識世界。只有當「意識」經由與客體的交涉才被構成。在「純粹內在性平面」上,主體與客體尚未區隔,它們只在經驗事件中同時成為「成為」(becoming)的產物。

二、《德勒茲瓜塔里:超驗經驗哲學》中關於主體生成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on an immanent plane of consistency… Subjects are the patterns of these multiple and serial syntheses which fold in on themselves producing a site of self‑awareness.”(medium.com)

主體非先在,而是作為多重語境下的綜合活動(syntheses)所建構;這些綜合發生於「內在性平面」──一種先於主體與世界區分的連續性場域。

三、《差異與重覆》(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第五章)

書中論述「感知──先於主體」之觀點:

在「不對稱的感性綜合」(asymmetrical synthesis of the sensible)中,感覺的生成機制(intensive spatium/空間)先在,然後綜合才生成「可識別」的對象與主體身份。(en.wikipedia.org)

從章節可見:感知作為「先於」構成主體的力量,是一種非已知映射,而是會產生主體—對象二元的生成機器。

四、《對於經驗的反轉》(Immanence as Experience

“We must reverse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experience… imagine experience itself as being prior to subjects and objects… experience is a—subjectless and objectless—field.”(mediarep.org)

這清楚對應:經驗不是主體執行的對象認識,而是先是一個中性場域(immanent field),從其中主體與對象才被生成。

對應表與考據:

筆記內容

著作來源 & 章節

具體引文與補充

主體不是先存再感知

Pure Immanence 第1章

「Consciousness becomes a fact only when a subject is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as its object…」(sites.google.com)

經驗先於主體與世界

Immanence as Experience

經驗是一個先於主體/客體的無主無客場域

主體由感知構成

Deleuze’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The subject is constructed… on an immanent plane…producing a site of self‑awareness」

無分裂的機制:感知先於識別

Difference & Repetition 章節

關於 intensive spatium 和感性綜合先於二元分裂


德勒茲透過「內在性平面」建立一種經驗論觀點,以下幾點特別關鍵:經驗或感知場域位於主體/客體區分之前;主體—客體二元不是預設結構,而是在內在性平面上「生成」;知識與真理均為經驗事件的結果

Comment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21, 2025 at 12:32pm

愛墾APP:文化理論家Judith Butler說:「脆弱不代表受傷,而是開放你的身體,以自己的身體或情感,向不可知的他者和世界結連,將身體的界線打開,向不可知的環境探索」。「當你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這種為弱勢的他者在公眾地方聲援、抗爭,以至集體哀慟,是一種勇於以脆弱的姿態向強權展現一種對抗、不畏懼的叛逆表現。」

這兩句話,反映了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對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身體政治的思考,主要源自她的著作《危脆生命》(Precarious Life)。在這本書中,巴特勒探討了生命的脆弱性以及這種脆弱性在政治和倫理領域的意義。

巴特勒認為,脆弱並不單純意味著受傷,而是指我們以身體或情感向未知的他者和世界敞開,打破身體的界限,探索未知的環境。這種開放性使我們能夠與他

者建立聯系,理解他者的痛苦和需求。她引用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哲學,指出當我們面對脆弱且痛苦的他者面容時,作為情動身體,我們會被激發出某種責任,即無盡的回應能力。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傾聽他者的表達,盡管這種表達可能難以辨認或言明。因此,面對他者的脆弱性,我們的自我被納入傾聽的位置,他者則以其痛苦的面容向我們表達,這種互動構成了我們的倫理責任。

在政治層面,巴特勒強調,當我們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時,這種為弱勢他者在公共場合聲援、抗爭,乃至集體哀悼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勇於以脆弱姿態向強權展示的不畏懼的反叛表現。她認為,生命的脆弱性和易受傷害的身體感受,促使人們發現並強化彼此間的關聯和依存狀態。這種脆弱特質及依存屬性可以構成集體聯系及抵抗行為的紐帶,有助於重新構想全新的國際正義及全球民主政治。

情動理論關注情感和身體體驗在社會和文化中的作用。從情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巴特勒對脆弱性的闡述強調了身體作為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媒介,其脆弱性使個體能夠感知和回應他者的情感和需求。這種對脆弱性的開放態度,促進了情感的流動和社會關係的建立,強化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Judith Butler認為集體哀悼是公共情感的表現,情感並不那麼私人,也應該有其公共面向。在集體聚會裡,大家透過分享詩歌,一同流淚、手牽手,形成互相感染的力量。集體哀悼活動的意義,並非只是行禮如儀。Judith Butler說生命的哀悼為何重要呢,因為哀悼裡湧現的不可知,往往多於可知。什麼意思呢?她用佛洛伊德的講法——當人失去一些東西時,很多時不知道真正失去的是什麼,但倒過來當你思考自己失落了什麼,反過來會令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相關: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