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3)

至於在國內美學研究或其它場合中,“美學(的)”或“審美學(的)”之所以被等同於“藝術(的)”,除前述鮑姆加登建立美學時的含混及“(審)美學”與“審美”常常被混同這兩個原因之外,也源於西方美學界對美學學科的藝術哲學甚至文藝學定位。按照西方的傳統觀念,尤其是自西方18世紀中葉起,隨着與鮑姆加登同時代的法國學者巴托(Charles Batteux,1713-1780)明確提出的“美的藝術”(包括音樂、詩歌、繪畫、雕刻和舞蹈)觀念的逐漸深入人心,藝術的本質與主要價值就被自覺不自覺地理解爲是與美相關或屬於審美的,審美或美的活動也主要體現爲藝術活動,“藝術(的)”與“審美(的)”因此就往往被模稜兩可地當作同義詞互換使用。但從學科內涵的嚴格性講,“審美(的)”(aesthetic)、(審)美學(aesthetics)與“藝術”(art)即使有多麼密切的歷史關聯,它們畢竟是三個內涵明顯不同的概念。藝術固然可以主要是出於審美的本質或目的,但司空見慣地事實是:藝術自其誕生之初起就與非審美的如巫術、經濟、政治、外交、道德等諸多複雜用途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至今在實踐層面上就從來沒有嚴格分開過。如果説,在特定語境中將本質意義上的“藝術”概念與“審美”等同起來使用無可厚非的話,那麼,在當用“藝術(的)”的地方卻用“美學(的)”只能給上述詞語的規範使用帶來更多不必要的混亂。但由於陳陳相因,以上述例証爲代表的不規範用法仍在美學與非美學範圍內廣泛流行。這樣,從實際運用講,美學概念有兩種基本內涵,一是指學科名,另一是被用作“審美(的)”、“有審美價值的”乃至“藝術(的)”的替代詞。

如上所述,作爲獨立學科的美學誕生於1750年,距今不過250多年的歷史;如果從19與20世紀之交算起,現代意義上的美學對於中國則僅有百餘年的歷史,因此,人們常説美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人們往往也説美學又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因而經常可以看到從古希臘與中國先秦冩起的所謂西方美學史與中國美學史。人們甚至把美學的誕生時間追溯至距今約3-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因爲從史前時期流傳至今的原始人用來裝飾身體的貝殼、石珠、獸牙,史前雕塑、洞穴壁畫和岩畫上的造型圖案,陶器上巧妙的線紋和圖形等就可以斷定:當時已經存在着審美活動的萌芽,也隨之就會有對於美或審美活動的反思性認識或知識,而這也就確定無疑地標志着美學的存在。只不過這是未見諸語言文字的美學,或者從美學學科的存在角度可以稱之爲美學意識,即人們通過所從事的各種獨立或非獨立的審美活動本身或活動所涉及的客體所體現出來的關於美或審美的感覺、趣味、認識、觀念和實用知識等(12)。

如我們通過研究原始陶器、青銅器就可了解原始和商週時代的美學意識,通過漢字“美”的字形與含義了解到的殷商時期“羊大(人)爲美”的觀念,而這可以理解爲殷商人通過所造文字表達出來的美學。另外,就現時代而言,只要你愛美和從事審美活動(包括藝術審美與現實審美活動),任何人(藝術家或普通人)都可以説有自己對於審美的觀念或美學意識,因而也都有自己的美學,不管有沒有通過文字表達出來。如近年來在電影界出現的所謂“暴力美學”概念,就並非意指研究暴力情節及其畫面的美學分支學科(因而並非一個規範的美學術語),它實際是某些電影編創者及其觀衆通過他們所欣賞、偏愛、迷戀的暴力情節或畫面表達了他們追求的一種電影審美風格或審美觀念,也間接地表達了他們特別的電影審美觀,因而也可以説是他們的特定的“電影(審)美學”,雖然嚴格説來,他們並非美學家。同樣,一個女性在衣著修飾方面積累起來並行之有效地指導着她的穿着打扮的關於服飾美不美的實用性知識,也可以稱之爲她的“服飾(審)美學”。這可謂廣義的(審)美學,它既是觀念性的,也是經驗性及偏重實用的,往往只通過特定的參與審美活動的客體事物証明着其存在,因而是不自覺的、模糊的和有待闡發的,但這確也可以説是一種最日常化的美學存在形態。現在題含“審美意識”、“審美風尚”或“審美文化”之類詞語的著作如《華夏審美風尚史》(11卷,許明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先秦審美意識發展史》(羅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就以此意義上的美學作爲重點研究對象。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