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M”形人生包括三個低點兩個高點
未來很不確定,那麽關於未來能夠講些什麽呢?有一點是可以講的,即今天的中國其實是1980年代時期中國的未來。1980年代時沒有人能想到今天的中國社會是這樣的。在這中間到底是什麽力量,使,1980年代的中國走到了今天的樣子?這是剛才王石先生發言中很重要的一個線索。
王石先生講的第一點就是“高”。第一點就談到登頂,同學們可能會覺得很難:那麽高的點,要一下子登頂,怎麽登?我想告訴各位,剛才王石先生提及的“M”形人生,其實包括三個低點和兩個高點。M的第一個點是低的,要爬上去才是高點。王石是從高點講,但我們要從低點學。…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4, 2016 at 10:47pm — No Comments
在講書的時候,楊先生偶然提到徐志摩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歌頌大自然,批評都市文明,認為都市生活是病態的生活,祇有大自然能給人健康和正常。“說真的,今天的大都市,到處是柏油,到處是水泥,到處是煤煙,把大自然完全排擠出去,連一點真正的泥土都看不到。所以,都市裏面的人,祇好在陽台上栽花,祇好在公園裏鋪草,祇好在咖啡館裏種樹……”
楊先生聽見下面吃吃的笑。他停住,望著一些狡猾的眼睛問:“有甚麼可笑的事情嗎?”
“老師進過咖啡館?”學生問。
“常常去。”
學生大笑起來。
“怎麼?不可以去嗎?”…
ContinueAdded by 水牆 繪 on November 24, 2016 at 10:27pm — No Comments
在台灣社會熱議文創的當下,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出版《文創大觀2:台灣品牌來時路》一書,以「原鄉時尚」為核心價值,「國土規劃」及「生活美學」為依歸,透過具體實例的分析與背後概念的探討,分享其對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想法。
2002年陳郁秀擔任文建會主委任內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掀起台灣首波文創熱潮,這項重在幫助產業升級,提升人民生活美學的政策,如今卻遭逢汙名化。
文創助產業升級 遭汙名化…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November 24, 2016 at 10:24pm — No Comments
香港 第6站
香港見證片仔癀海外影響
這裡是片仔癀全球集散地;多家大學進行片仔癀相關研究
核心提示 香港是片仔癀全球集散地。香港漳龍實業有限公司是片仔癀海外總經銷,該公司董事長顏生活梳理了片仔癀數十年來在海外的發展脈絡,稱海外市場已成片仔癀重要的、穩定的市場。未來,片仔癀將進軍緬甸、越南、南美的秘魯,以及美國、加拿大等華人聚集地。…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24, 2016 at 10:18pm — No Comments
我記得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制定什麽經濟增長目標,改革開放前十幾年,我們都不知道什麽叫宏觀經濟政策。我有幸在出國之前還參與了一些改革的工作,那個時候真的不懂,就是很質樸地從現實出發,從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用鄧小平的話說,如何有利於提高生產力,就怎麽去幹。那時候沒有什麽宏觀政策一說,在發展中心工作的時候,天天跑基層、做調研,調研之後寫方案,現在回過頭去看自己寫的那些方案,實在是笑掉大牙。
但是就這樣,中國經濟居然實現了接近10%的增長。我印象中宏觀調控、GDP增長目標是從1997年之後開始不斷地得到支持,不斷地強化。1999年,在改革開放的歷史上,中國第一次執行主動的宏觀調控的政策,當時我們講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和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那是我們第一次有意識地使用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那一輪的政策大概執行了三四年,到2002年的時候就基本退出了。…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24, 2016 at 12:04pm — No Comments
只有在群體中才會表現出來,為群體所特有、而作為單獨的個人卻不具備的這些特點的形成,是受著一些不同的原因而形成的。
第一個原因:本能的力量,而激發一個人最原始本能的決定性因素是數量。
數量在人類社會中經常性的會產生一種充足的理由,處於群體中的個人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正義”力量,對他們來說群體就是正義,數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體中的人也會有一種“法不責眾”的想法,因而在他們的行為中就表現得理直氣壯。
但是當群體中的每一個人處於孤零零的單獨個體的時候,後天的教育與內心的良知都在對他起著約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須要對自己的這種本能行為加以控制。…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November 24, 2016 at 12:28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1:31pm — No Comments
這件事使我得到北京知識界一些朋友的認可。這也給了我更大的活動空間,更多的做事機會。
1998年夏天,光明日報出版社的徐曉和我商量選題,我建議整理出版遇羅克的遺著,她十分認同,並邀請徐友漁合作。我們三人不到一個月就把《遇羅克:遺作與回憶》編出來了。徐曉原計劃在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社領導提出要送審,於是,又轉到中國文聯出版社。
在編書過程中,我們一直設法與遇羅克的弟弟遇羅文聯系,找了許多線索都中斷了。直到開印前我在《南方周末》上發表了題為《遇羅克是誰》的短文,卻意外地接到了遇羅文的一個傳真。他看了報,通過編輯問到我的電話。聯系上的時候,那本書已經出了軟片,開印在即。只好請他寫了一個簡短的《跋》補在書末,來不及讓他更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1:18pm — No Comments
叛逆小生詹姆斯·狄恩已經辭世35周年,其生前東家華納鑒公司於影迷對他懷念始終未滅,決定稍後印行專書,發表兩百幀他從未公開過的珍貴照片與親筆信。
1979年5月某日《聯合報》影劇版消息。
35年前,我19歲。19歲,我什麼都沒有,可是我擁有青春,那種年紀,也不知為什麼,昂揚著憂郁,卻又潛藏著憤怒。
看到詹姆斯·狄恩出現。我自稱James呢,我就永遠不會老了!有天讀報,讀到副刊一篇文章,其中一句:“那時的愛爾蘭詩人開始老了,1919年,他已經54歲……”54歲,不就是現在的我嗎?葉慈54歲開始老了,我的54歲,難道還沒老嗎?人到底怎麼會老的?晚上洗臉,是一天的結束,早晨洗臉,是一天的開始,洗著洗著,人就老了。一點也不錯,人就是這麼老的。…
ContinueAdded by Zenkov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40pm — No Comments
七月十五日夜我們來到東京,次日定居本鄉菊阪町。二十日我同妻出去,在大森等處跑了一天,傍晚回寓,卻見梁宗岱先生和陳女士已在那裏相候。談次,陳女士說在南京看見報載劉半農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們聽了覺得不相信,徐耀辰先生在座,也說這恐怕又是別一個劉覆吧,但陳女士說報上說的不是劉覆而是劉半農,又說北京大學給他照料治喪,可見這是不會錯的了。我們將離開北京的時候,知道半農往綏遠方面旅行去了,前後不過十日,卻又聽說他病死了已有七天了。世事雖然本來是不可測的,但這實在來得太突然,只覺得出意外,惘然若失而外,別無什麼話可說。…
Continue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40pm — No Comments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這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Continue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39pm — No Comments
第八章·名家
“名家”這個名稱,譯成英文時,有時譯作“sophists(詭辯家)”,有時譯作“lo gicians(邏輯家)”或“dialecticians(辯證家)”。名家與詭辯家、邏輯家、辯證家有些相同,這是事實;但是他們並不完全相同,這更是事實。為了避免混亂,頂好是按字面翻譯為theSchoolofNames。這樣翻譯,也可以提醒西方人註意中國哲學討論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名”、“實”關系問題。
|名家和“辯者”
從邏輯上講,中國古代哲學的名與實的對立,很像西方的主詞與客詞的對立。例如說,“這是桌子”,“蘇格拉底是人”,其中的“這”與“蘇格拉底”都是“實”,而…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35pm — No Comments
“表姐。”
“噯,表姐。”
兩人同年,相差的月份又少,所以客氣,互相稱表姐。
女兒回娘家,也上前叫聲“表姑”。
荀太太忙笑應道:“噯,苑梅。”荀太太到上海來發胖了,織錦緞絲棉袍穿在身上一匝一匝的,像盤著條彩鱗大蟒蛇;兩手交握著,走路略向兩邊一歪一歪,換了別人就是鵝行鴨步,是她,就是個鴛鴦。她梳髻,漆黑的頭發生得稍低,濃重的長眉,雙眼皮,鵝蛋臉紅紅的,像鹹鴨蛋殼裏透出蛋黃的紅影子。
問了好,伍太太又道:“紹甫好?祖志祖怡有信來?”…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35pm — No Comments
——為冰心送行而作
今天是給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我病了,沒去成,這也許會成為我終生的一個遺憾。但如果您能聽到我這話,一準會說:"是你成心不來!"那我不會再笑,反而會落下淚來。
十點鐘整,這是朋友們向您鞠躬告別的時刻,我在書房一片散尾竹的綠影裏跪伏下來,向著西北方向——您遙遠的靜臥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個頭。然後打開音樂,凝神默對早已備置在案前的一束玫瑰。當然,這就是面對您。本來心裏潦亂又沈重,但漸漸的我那特意選放的德彪西的《大海》發生了神奇的效力,濤聲所至,愁雲廓散。心裏漸如海天一般遼闊與平靜。於是您往日那些神氣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現出來,而且愈來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Continue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34pm — No Comments
拔胡詩
我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曾導演了許多悲劇。清代設有拔貢一科,一位老秀才求取功名心切,屢試不中,不覺已至暮年。有一次應試怕主考官嫌自己兩鬢斑白,須如銀絲,難以選中,忍痛將滿腮胡子拔光,結果仍未考中,不禁潸然淚下,遂作《拔胡詩》一首:未拔貢兮先拔胡,貢未拔兮胡已無;早知拔胡不拔貢,不如不貢不拔胡。
鹹淡詩晚清時蘇州有一歌女,工彈唱,富姿態,盛傳一時。但這位歌女平日裝束十分淡雅,喜穿淺紅色衣裙。後來嫁給了一位鹽商,有人打趣而作《鹹淡詩》曰:淡紅衫子淡紅裙,淡掃娥眉淡點唇,可憐一身都是淡,然何嫁與賣鹽人。 …
ContinueAdded by Spratly Island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33pm — No Comments
一周後的一天下午,一位兩輪單駕馬車駛進莊園。一個由鄰近莊園主組成的代表團,已接受邀請來此進行考查觀光。他們參觀了整個莊園,並對他們看到的每件事都讚不絕口,尤其是對風車。那時,動物們正在蘿卜地裏除草,他們幹得細心認真,很少揚起臉,搞不清他們是對豬更害怕呢,還是對來參觀的人更害怕。
那天晚上,從莊主院裏傳來一陣陣哄笑聲和歌聲。動物們突然被這混雜的聲音吸引住了。他們感到好奇的是,既然這是動物和人第一次在平等關系下濟濟一堂,那麽在那裏會發生什麽事呢?於是他們便不約而同地,盡量不出一點聲音地往莊主院的花園裏爬去。…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November 23, 2016 at 10:02pm — No Comments
友人是“Y-世代”(Generation-Y),算是雙語人士;但他自高中後就沒與中文有進一步接觸。最近受到“講華語運動”的影響,叫我推薦實用又能接觸中國文化的課程。我提議他去學中藥,因為中藥裏有“英國歷代地圖”,聽到的人都一頭霧水。
“英”是指英文。近代中藥已國際化,許多討論和研究的文獻都有英文版。尤有甚者,所有中藥植物都跟隨國際標準分類,用拉丁文命名;所以學中藥也要兼學點英文和拉丁文。另有一例: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裏展出60多種香料,其中有肉豆蔻和小豆蔻,但無論是外形,氣味都看不出相似之處。原來小豆蔻cardamom是姜科,與肉豆蔻科的肉豆蔻nutmeg不同,尤其是身價,小豆蔻可是肉豆蔻的三倍!
“國”是中國的國語,國學。中藥可有數千年的淵源,博大精深,是個寶庫。學藥理,學藥方藥劑,還有無數與中藥有關的典故和有趣的醫古文。…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3, 2016 at 9:19pm — No Comments
茶帶著淡淡的清香走進人世,給人類增添無限生活情趣,以茶敬客或以茶作為各類人文活動的媒介,都能增進溫馨祥和的氣氛,所以茶成了人際關系中的和平使者。
茶葉多姿多彩的色、香、味、形,使它具有特殊的藝術品格和文化素質。它的品類很多,按其制法可分為五大類:
(1)綠茶類(包括青茶和白茶)。摘下來的鮮茶葉經高溫殺青後,不發酵,用炒、烘、曬等工藝幹燥的。這類茶清新鮮淡,飲後有橄欖或仁念子的悠悠回甘。
(2)紅茶類(包括普洱、六安等)。經過萎雕、發酵後幹燥的。這類茶湯色紅艷,飲後齒頰留有桂圓(龍眼肉幹)或板栗的余甘。如加牛奶和糖,茶味更甘香醇厚。加荔枝汁焙制的荔枝紅茶,更是別具一格。…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November 23, 2016 at 9:18pm — No Comments
幾乎沒有什麽親密溫暖的事物。
仿佛我們從未作過兒童。
我們坐在屋裏,在月光中,
仿佛從未年輕過,這是真的。
我們不應醒來。夢中
一個亮紅色的女人將起身,
站在紫色金輝裏,梳理長發。
她會沈思地說出一行詩句。
她認為我們不太會唱歌。…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November 23, 2016 at 9:00pm — No Comments
榮獲了《小說月報》獎,十分高興,但聽說要寫"得獎感言",又十分犯。真是得獎不易感言更不易;不易也要寫,為了這個我盼望許久的。
記得當年汪曾祺先生到我們班上來講課,開首就在黑板上寫上了六個大字"卑之無甚高論",這句話出自何典我忘了,汪先生當時是說過的,但話的意思還明。談到文學,連汪先生這樣的大家都說沒有高論,如我這般蠢貨,只怕連低論也不敢。不敢有也得有,因為我的《牛》得了獎,因為我很看重這個。…
Continue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November 23, 2016 at 8:59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