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牆 繪
  • Male
  • Bakri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水牆 繪's Friends

  • VR
  • INGENIUM
  • Malacca 皇京港
  • Crna Gor
  • Copil
  • Bir Tanem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SRESCO
  • ucun estutum

Gifts Received

Gift

水牆 繪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水牆 繪's Page

Latest Activity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9)

天后宮原來舉行的其他廟會活動,如:元宵節專為生男孩的人設的小宴禮、九月初九的媽祖天后升天祭禮及演戲的習俗等已經消失了,而二月二「文昌-福德神會」由開筆禮逐漸演變成了父母帶孩子來求學業有成、金榜題名,或者已經如願的人回來還願;清明節明鄉人掃墓祭祀祖先,改到了與越南人一樣在臘月十六掃墓,並在先賢殿供奉肉和糯米飯祭祀先人。總之,明鄉人媽祖天后信仰已帶有濃厚的越南特色,與越南人的女神、母神信仰日益接近,與其發源地中國的媽祖天后信仰已有較大的不同了。[19] 四、加強中越媽祖文化傳播交流的對策與建議當前,加強中越媽祖文化的傳播交流,對促進中越國家間民心相通,推動雙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See More
May 18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8)

3、越南人媽祖信俗活動具有鮮明的越南式特色越南人天后廟信眾大多數是當地的越南人,其廟會舉辦時間與華人媽祖宮廟一樣,為媽祖誕辰日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但廟會祭神典禮是按照阮朝規定的典禮,祭祀主持人穿上越南龍袍,在三聲鼓聲之後用越南文宣讀祭文,祈求平安。祭祀時沒有華人天后宮常有的舞龍、舞獅表演和大鑼鼓聲伴奏,音樂只有鼓聲,儀式後上演的菩薩戲是越南式神功戲。儀式上的祭物通常是由該廟信眾捐錢購買的整頭未煮的豬,偶爾加上雞肉,另外一些花果、農產品等祭物由村民按照自願的原則提供。豬肉祭神之後一半切成小塊,按照信眾捐錢或捐贈的功勞多少而分配,另一半煮菜大家一起用餐,共享神恩。 (三)…See More
May 1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7)

(二) 越南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1、受華人影響接受並形成越南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區越南人、華人、高棉人等族群混合居住,經濟生產與日常生活高度交匯,相互間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信仰自然也相互影響。 華人民間信仰里增加了越南人崇拜的神明,添加了高棉人崇信的小乘佛教與土神信仰,越南人與高棉人當然也接受了華人的民間信仰,其中就包括媽祖天后信仰。…See More
May 13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6)

越南南部前後江一帶由於華人數量不多,來自不同方言群體的華人會齊心協力聯合起來一起建設作為華人文化與靈魂凝聚點的天后宮,如:錢江省丐皮縣縣城五幫天后宮、安江省瑞山鎮天后宮、茶榮市天后宮、同塔省Sa Dec市七府天后宮。這些宮廟建築和信俗活動往往是混合式的,會著力體現參與建設的不同方言群體的地域特征,比如:最為典型的同塔省Sa…See More
May 12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5)

2、華人內形成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福建人、客家人五大媽祖信仰文化子系統越南華人按照血緣與地緣不同形成五大方言群體,分別為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福建人與客家人。這五大方言華人群體按照各自習俗和移民越南後從事的行業、職業情況分別對從家鄉帶來的媽祖信仰文化進行演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媽祖信仰文化系統,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媽祖宮廟體系。越南潮州人主要生活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區,因此潮州人主祭媽祖的天后宮和陪祭媽祖的關公廟、北帝廟、感天大帝廟、保生大帝廟、福德正神廟等主要分布在這些地區,據統計胡志明市有41座主祭或陪祭媽祖的潮州人宮廟,湄公河地區共有45座主祭媽祖的天后宮和60多座陪祭媽祖的其他宮廟,是華人里數量最多的。[1]這些媽祖宮廟分布比較分散,除了最南部的金甌省的8座天后宮相互間有分香關係外,其他各廟間幾乎沒有橫向或縱向的關係。這些潮州人媽祖宮廟中有鮮明潮州風格,規模最大、影響最高的是滀臻省珠洋市天后宮、安江省靜邊縣七山天后宮和金甌省金甌市天后宮這三座天后宮。也有些潮州人媽祖宮廟由於當地潮州人人數變得稀少了,當地的越南人、高棉人已成為主要的信眾,這些宮廟的組織管理方式、祭典儀…See More
May 10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4)

(四) 現代「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越媽祖文化傳播交流上個世紀50年代後,中越關係由於戰爭等原因基本上沒有進行媽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尤其是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時,要積極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作用」後,湄洲媽祖祖廟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2017年舉辦了「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暨中馬、中新媽祖文化活動周,2018年湄洲媽祖巡安菲律賓,2019年湄洲媽祖巡安泰國等重大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提升了媽祖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重新推動了中越媽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2018年9月2日,越南國慶日之際,在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的指導與越南僑界、越南福建莆田同鄉會、越南福建莆田華人華僑工商聯合總會等的支持下,越南媽祖文化董事會成立,莆籍越南華人湯志強擔任會長,成員由在越南的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各國各界華人華僑組成。隨後9月6日上午,越南媽祖文化董事會會長湯志強一行9人赴湄洲媽祖祖廟參訪進香。…See More
May 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3)

(二) 明末清初反清人士移民較大規模地將媽祖信仰文化帶至越南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時期,「反清復明」運動失敗,一些遺臣及其隨從、家屬等流落到越南成為移民。1671年,廣東雷州人莫玖說服了柬埔寨國王,率部下和反清文人等近千人逃離中國移居到當時還是屬於柬埔寨的河仙地區。1676年,莫玖逝世,他兒子莫天績繼承父業,繼續在河仙地區開拓發展,不斷擴大所屬土地,使該地區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左右,涵蓋了現今的堅江、薄寮、金甌、溯莊、芹苴等幾個省,他也逐漸成為當地各族群的統領。1715年,莫天績舉事,脫離柬埔寨,投靠了越南阮朝,阮朝封他為崇德侯,統管河仙地區,此後,何仙地區就列入越南的版圖了。…See More
May 3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2)

(二) 中部地區的媽祖文化中部地區主要是峴港會安,歷史上是中國人移居越南的第一站。明末清初有大量不願意服從清朝統治的明朝遺民紛紛來到此聚留,他們以「維持並繼承明朝香火」為願望,形成特殊的族群與聚居區:「明香與明鄉社」,他們從中國移居過來時帶來了媽祖信仰,建了很多的媽祖宮廟,後由於各種原因,華人社群不斷減少,媽祖宮廟也逐漸減少,據阮玉詩統計,目前中部地區主祭媽祖的媽祖宮廟還有8座,這些媽祖宮廟基本上都是歷史遺跡,[6]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會安海平宮、中華會館天后宮(也稱五幫會館)、福建會館天后宮、廣肇會館天后廟、潮州會館、廣東會館、瓊府會館等。會安海平宮據李天賜研究,建於明天啟六年,即1626年,是目前所知道在越南境內建造時間最早的媽祖廟。會安陳富街上的福建會館天后宮、廣肇會館天后廟,均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街上的會安中華會館天后宮則建於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7] (三)…See More
Apr 2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1)

媽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庇護神,其信仰文化從宋代產生後就伴隨官方與民間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傳播到海絲沿線各個國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毗鄰中國,古稱交趾、安南的越南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的國家,其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是漢文化圈的一部分。這樣有著方便的區位條件和相近的文化特征,使媽祖文化傳播到越南後,有著廣泛的發展和影響力。一、越南媽祖文化的現狀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發展中出現了大量的供奉媽祖神靈的宮廟與會館,有些流傳至今,成為了媽祖文化在越南傳播的歷史見證與現狀表征。根據越南學者阮玉詩、張英進、阮俊義、阮福才等的統計與研究,越南現有134座主祀媽祖的天后宮與會館和170多座配祭媽祖的宮廟與會館,[1][2][3]這些宮廟與會館主要分布在越南南、中、北三大區域。(一)…See More
Apr 21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中國古代海運事業的形成(下)

(2)沿海航路與大規模的海上運輸在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強國之間戰爭頻繁,但也正是由於這些爭霸鬥爭,使得沿海各區域以及通海江河各水段的航路更加通達。在當時已經被開通的航路中,有渤海與渤海海峽橫渡的航路,環繞山東半島的航路,由浙江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路,江浙閩粵之間的沿海航路以及江水、河水、濟水、淮水、泅水各大川的航路和人工運河、太湖等航路。…See More
Jan 24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中國古代海運事業的形成(中)

木帆船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航海事業進入了起步時期,也標誌著中國的航海活動擺脫了盲目和被動的消極狀態,已經進入了明確、主動的自覺狀態。之後,風帆的出現改變了原始航海的動力,從最早的漂流動力和人工動力演變為自然風力,風帆作為古代航海活動中最主要的船舶驅動裝置,對於中國古代海運事業十分重要。(2)航海知識與技術的積累與進步隨著夏、商、西周時期的航海事業的發展,航海知識與航海技術也有所積累和發展,同時開始有相關的古代文字記載。在海上導航方面,相關技術在這一時期有所進步,出現了多種導航定位方式。在夏、商、西周時期的航海當中,以陸地為目標從而進行定位和定向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在當時還出現了早期的地圖,根據《尚書·洛浩》中記載,周公在為洛陽城選址時,曾將所繪地圖獻給成王;在《周禮》中還曾提及由大司徒掌管「天下土地之圖」。在天文定向技術方面,商朝先民已經能夠通過觀察太陽在白天運行時的相對方位來確定大概時辰。在白天的航行中,可以通過太陽方位來定向導航,在夜晚航行中,可以通過觀測恒星(如北斗星)進行海上定向導航。在計時知識領域,一方面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了「天干記日法」,以十天為一旬;在商朝時期,人們把「天干…See More
Jan 16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中國古代海運事業的形成(上)

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與繁榮和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處於一種幾乎同步的狀態。中國古代在全球一直扮演著重要的大國角色,中國海運大體經歷了在蒙昧中起步到古代海運事業的形成,在不斷徘徊中得以快速發展,在繁榮昌盛之後逐步衰落。海運的蒙昧時期根據相關的遠古神話和出土文物探析,舊石器時代晚期很可能是中國航海活動的萌芽期,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遺址中發現了很多海洋生物骨骼和貝殼,證明當時的人們曾和海洋有所接觸。…See More
Jan 1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6)

基督教的交流關於基督教何時傳入中國,中外學者有著不同的意見。根據英國著名宗教史學家、漢學家穆爾在《155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史》一書中說:「公元635年中國有景教會,這是我們認識中國基督教的頭一個確切的出發點」,可以看出,部分西方學者認為基督教於公元635年傳入中國。但中國學者持有不同觀點,上海師範大學孫景堯教授在《中西文化早期交往的復合媒介者——「扶南」的媒介特點與作用探》一文中提出基督教的傳入是在公元4世紀至6世紀之間。 孫教授在對《魏略》《南史》和《梁史》等史料的研究中發現,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有一個古國,名為扶南,是海上絲綢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扶南古國可以說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商業、文化、宗教溝通的驛站。過往船隻、商旅多在這里停靠,扶南古國位置得天獨厚,同時也造就了該國多元化的文化現象。多數宗教在這里都會發現痕跡,其中就包括基督教,基督教傳入中國極有可能就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由扶南傳入的。此外,在莫菲特的《亞洲基督教史》提到:波斯使節在公元455年到達中國北魏首都。由此可以判斷,波斯的聶斯托利亞教教徒最遲在公元5世紀末到達了中國。…See More
Jan 7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5)

伊斯蘭教即使通過和平的方式在海上絲綢之路迅速擴張,但也有其本身的特點:第一,敲門磚。商人通過商業貿易往來這塊敲門磚,使當地統治者被巨額商業利益吸引,進而在本國經商。這使得穆斯林可以廣泛分佈在各個地域,並留下居住,得以繁衍生息,為日後傳教建立平臺。穆斯林在長期居住地形成穆斯林聚居區,在此與當地人通婚,娶妻生子,甚至擔任官職。例如,穆斯林蒲壽庚在宋朝末年擔任泉州舶使,這些穆斯林後裔逐漸演變成了現今的回族。在穆斯林聚居區形成和發展的同時,伊斯蘭教傳教士和學者也緊隨著商人來到當地興土木,建寺院,例如廣州的懷聖寺,杭州的鳳凰寺,揚州的仙鶴寺等。 第二,易風俗。在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一段島嶼眾多,而且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文化程度迥異,文明程度較低,因此伊斯蘭教在此可以較為容易地傳播。 而像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穩定政權的中國這樣的國家,伊斯蘭教將會面臨各種文化和宗教的包圍,傳教難度相對增大。…See More
Jan 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4)

中國佛教傳入朝鮮半島可追溯至公元372年,當時前秦符堅派使者送給高句麗小獸林王佛經和佛像。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百濟和高句麗後,派出大批僧人來中國求法和巡禮,回國時攜帶了大量的佛教經典和文物,在國內開山授徒,形成了「五教九山」。 「五教」是5種佛教宗派,即涅宗、律宗、華言宗、法相宗、法性宗,「九山」指的是佛教禪宗的9個派別。繼新羅王朝的高麗王朝時代,中國與高麗的僧人繼續互訪、交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高麗僧諦觀、義通和義天。唐會昌滅佛,加上唐末戰亂,中國大量佛教經典被毀或散佚,當時中國佛教的兩大門派天臺宗和華嚴宗都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See More
Jan 2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詩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宗教交流(3)

同樣在公元前2世紀,佛教開始在中國傳播,並在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得以弘揚,盛唐時期達到鼎盛。而公元十三世紀初,突厥人攻入比哈爾和孟加拉,印度最後殘存的佛教寺——飛行寺、那爛陀寺和超巖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侶多數被殺害,這標誌著在印度傳承1700餘年的佛教消亡,而佛教在中國卻作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揚和發展。佛教傳入中國有陸路和海路兩條路徑。但最早佛教是由陸路還是海路傳入中國,學術界說法不一,一直未有定論。佛教從陸路傳入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佛教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新疆地區,然後到達玉門關、通過河西走廊傳到內地。海路則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期開辟了中國東南沿海與印度東海岸黃支等地的海上航道,佛教極有可能從印度南端印度洋入海,橫穿馬六甲,北上至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作為港口城市,遇到季風、候船等因素,本土及外來船隻需要靠港休息,補充生活補給。人員往來繁雜,其中包括取道而來的僧人,這些僧人就在沿海一帶,修建廟宇、佛寺,宣揚佛法,沿海的居民也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兩個代表性的人物:曇摩耶舍、菩提達摩。曇摩耶舍公元401年航海抵達廣州,創立王園寺(今光孝寺),建大殿、譯經典、傳佛法,他是…See More
Dec 31, 2022

水牆 繪's Blog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9)

Posted on May 16, 2023 at 5:00pm 0 Comments

天后宮原來舉行的其他廟會活動,如:元宵節專為生男孩的人設的小宴禮、九月初九的媽祖天后升天祭禮及演戲的習俗等已經消失了,而二月二「文昌-福德神會」由開筆禮逐漸演變成了父母帶孩子來求學業有成、金榜題名,或者已經如願的人回來還願;清明節明鄉人掃墓祭祀祖先,改到了與越南人一樣在臘月十六掃墓,並在先賢殿供奉肉和糯米飯祭祀先人。總之,明鄉人媽祖天后信仰已帶有濃厚的越南特色,與越南人的女神、母神信仰日益接近,與其發源地中國的媽祖天后信仰已有較大的不同了。[19]



四、加強中越媽祖文化傳播交流的對策與建議

當前,加強中越媽祖文化的傳播交流,對促進中越國家間民心相通,推動雙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Continue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8)

Posted on May 12, 2023 at 2:30am 0 Comments

3、越南人媽祖信俗活動具有鮮明的越南式特色

越南人天后廟信眾大多數是當地的越南人,其廟會舉辦時間與華人媽祖宮廟一樣,為媽祖誕辰日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但廟會祭神典禮是按照阮朝規定的典禮,祭祀主持人穿上越南龍袍,在三聲鼓聲之後用越南文宣讀祭文,祈求平安。祭祀時沒有華人天后宮常有的舞龍、舞獅表演和大鑼鼓聲伴奏,音樂只有鼓聲,儀式後上演的菩薩戲是越南式神功戲。儀式上的祭物通常是由該廟信眾捐錢購買的整頭未煮的豬,偶爾加上雞肉,另外一些花果、農產品等祭物由村民按照自願的原則提供。豬肉祭神之後一半切成小塊,按照信眾捐錢或捐贈的功勞多少而分配,另一半煮菜大家一起用餐,共享神恩。

(三) 明鄉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

Continue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7)

Posted on May 6, 2023 at 9:00pm 0 Comments

(二) 越南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

1、受華人影響接受並形成越南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

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區越南人、華人、高棉人等族群混合居住,經濟生產與日常生活高度交匯,相互間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信仰自然也相互影響。



華人民間信仰里增加了越南人崇拜的神明,添加了高棉人崇信的小乘佛教與土神信仰,越南人與高棉人當然也接受了華人的民間信仰,其中就包括媽祖天后信仰。…



Continue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6)

Posted on April 11, 2023 at 2:00am 0 Comments

越南南部前後江一帶由於華人數量不多,來自不同方言群體的華人會齊心協力聯合起來一起建設作為華人文化與靈魂凝聚點的天后宮,如:錢江省丐皮縣縣城五幫天后宮、安江省瑞山鎮天后宮、茶榮市天后宮、同塔省Sa Dec市七府天后宮。這些宮廟建築和信俗活動往往是混合式的,會著力體現參與建設的不同方言群體的地域特征,比如:最為典型的同塔省Sa Dec市七府天后宮,其廟宇主體風格是廣東人式,廟宇東西廊則是潮州人和福建人風格,祭祀的神靈除了華人共同崇信的天后媽祖外,還有潮州人、海南人的福德正神和廣東人的金花娘娘等。

3、華人媽祖宮廟與各自宗鄉會館常融為一體…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