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牆 繪
  • Male
  • Bakri Johore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水牆 繪's Friends

  • VR
  • INGENIUM
  • Malacca 皇京港
  • Crna Gor
  • Copil
  • Bir Tanem
  • Bayrut Alhabib
  • Eamman Habibatah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SRESCO
  • ucun estutum

Gifts Received

Gift

水牆 繪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水牆 繪's Page

Latest Activity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5

可以看到, 斯密使用了不同特征的旁觀者, 比如, 漠然的旁觀者 (indifferent spectator) 、無偏的旁觀者 (impartial spectator) 、全知全能的旁觀者 (wise and well-informed spectator) 、現實的旁觀者 (real spectator) 、假想的旁觀者 (supposed spectator) 等。而對道德判斷來說, 只有具備以下特征的旁觀者才具有評判或審判的資格:首先, 這位旁觀者應該是公正的、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其次, 應該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再次, 應該具有與他人同情共感的能力。在公共生活中, 這樣的旁觀者足以成為一個合格的裁判;在個人生活中, 這位裁判還需要具有一半的「神性」才能更好地判決個人的行為。在公共生活中, 休謨和斯密的旁觀者理論沒有太大的差異, 但在個人生活中, 「神性」的色彩在休謨那裏是不存在的, 這恰是斯密與休謨的不同之處。探究斯密和休謨旁觀者理論的差異, 對理解兩位思想家的正義論或有一些幫助。在休謨的道德哲學中, 除了對仁慈的論述之外, 內心的旁觀者幾乎不會出現, 因而,…See More
Nov 14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4

但旁觀者終究不是當事人, 他的同情程度是有限的。在現實生活中, 旁觀者與當事人情感程度上的不同隨處可見, 然而, 雙方仍然可以達到情感上的和諧。只要「存在這樣一種一致」, 「就足以達成社會交往的和諧融洽」。「雖然它們絕不會同音齊唱, 但是它們可以諧音合唱; 這對於社會交往的需要或要求而言已經足夠了。」[6]22 要達到這種和諧, 需要旁觀者和當事人相互體諒雙方的情感, 互換位置考慮雙方的感受。在社會交往中, 旁觀者的同情與當事人的一致、和諧構成了一種基本的要求, 或者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潛臺詞」。對每個人來說, 虛擬的或現實的旁觀者的存在是一種有形無形的「規約」。在社交場合中, 每個人都會努力克制自己最強烈的情感, 展現最平易近人的一面。我們並不期望從一個泛泛之交那裏比從一個朋友那裏得到更多的同情, 我們會努力在他面前裝得比較平靜;「我們更不期望從一夥陌生人那裏得到更多的同情」, 我們只會在他們面前裝得更加鎮靜[6]23。 因此, 人與人之間親疏遠近的距離會產生不同的同情程度, 不同態度的旁觀者對當事人來說是不同的參照, 人們會根據不同的旁觀者參照系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在這裏,…See More
Nov 12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3

休謨筆下的旁觀者並不局限於兩方, 也可以是第三方。休謨在分析「憐憫」這種情感時說, 我們看到一個人身處不幸, 會因憐憫和愛而感動, 但造成這種不幸的人卻成為最強烈痛恨的對象, 我們對他的憎惡超過了相應的憐憫之情。這種結果正是「雙重的同情」 (double sympathy) 所致。因此, 憐憫所呈現出來的最終情感可能是對不幸者的愛憐之情, 也可能是對與不幸者對立的一方的痛恨之情。這裏的旁觀者則可視為第三方。 旁觀者的同情借助想像延伸到「與不幸者對立的一方」, 並進而產生了「痛恨之情」, 這裏旁觀者與呈現者的身份似乎沒有變化, 但旁觀者的情感已經指向第三方, 在呈現者的背後還有導致呈現者不幸的另一方, 此時的旁觀者已然成為一個「評判者」。至於在旁觀者心中最終流露出的情感究竟是憐憫之情還是憎惡之情, 則與這兩種情感的較量有關。 與這種「雙重的同情」類似的是另一種同情, 即:「當另一個人目前的不幸對我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時, 生動的想像便不僅局限於它的直接對象, 而且還將其影響擴散在所有相關的觀念上, 並使我對那個人的所有情況形成一個生動的概念———無論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See More
Nov 7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2

拉斐爾在《無偏旁觀者: 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一書中對此做了充分的闡釋。拉斐爾指出, 在哈奇森、休謨、斯密三人的道德哲學中, 「旁觀者」在道德贊同和判斷中都有其或輕或重的影響。哈奇森以「道德感」 (moral sense) 作為道德贊同與否的重要標準, 認為「道德感」是當我們發現仁愛那種無涉利益的動機時產生的一種無涉利益的贊同情感。 當哈奇森盡力去強調道德贊同的無涉利益時, 他就不得不聚焦於旁觀者的反應了, 因為「行為人自己對仁愛的贊同很大可能是一種關涉利益的贊同 (interested approval) , 而受惠者則幾乎總是一種關涉利益的贊同」[]。如此, 哈奇森就必須常常以「旁觀者」或「觀察者」來解釋他的德性論了。在《道德善惡研究、美和德性觀念起源研究》中, 哈奇森就曾闡釋過旁觀者在情感反應中的作用。 亞歷山大·布羅迪指出:「哈奇遜主張『旁觀者』這一概念———這裏, 他心裏顯然想到是的無私無偏的旁觀者———是『德性的友好與可愛』這一概念外延下的一個子集。」[]盡管布羅迪認為, 在斯密之前, 「同情」這個概念和「旁觀者」一樣已經深入到道德哲學的課題之中, 但在哈奇森那裏,…See More
Nov 3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1

在《詩性正義: 文學想像與公共生活》一書中, 瑪莎·努斯鮑姆將文學想像和詩歌理解中的人類情感運用於司法審判和公共生活, 認為一個優秀的裁判若要達到「完全的理性」, 「必須同樣有能力進行暢想和同情」, 「他們不僅僅必須培養技術能力, 而且也應該培養包容人性的能力」, 如果缺少這種能力, 「他們的公正就將是遲鈍的, 他們的正義就將是盲目的」[1]171。 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繼承了蘇格蘭啟蒙運動中兩位思想家大衛·休謨和亞當·斯密的旁觀者理論。在他們的理論中, 明智的旁觀者通過與各方情感的同情共感進而對事物做出審慎的裁判, 正義———經濟的、政治的、法律的正義———在人們各種情感反復溝通與認同的基礎上實現。努斯鮑姆正是將文學和情感注入明智的旁觀者, 進而提出了她所謂的「詩性正義」, 但這種基於文學想像和情感認同的正義論,似乎總令人有些懷疑其適用性和準確性。比如中譯本序言中的質疑:「既然文學和情感也並不一定是安全的, 那麽如何區別正確的文學和情感呢? 如果說我們還可以通過政治正確和倫理道德來篩選文學, 那麽, 我們通過什麽方式來區分真正的同情和幼稚的婦人之仁呢?」[1]18…See More
Nov 2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劉荻·詩性真的正義嗎?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詩性正義”是個什麽東東?》。當然,這篇文章只是譏諷某些“詩人”的自戀和自我正義化,並不涉及哲學家努斯鮑姆所提出的詩性正義概念。(詩人們崇拜“詩性正義”,無非就是想讓詩人來取代柏拉圖的“哲人王”的地位。他們忘了,在柏拉圖的城邦里,詩人是要被驅逐出去的。)不過,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概念也有頗多可議之處,因此我又寫了這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正義,努斯鮑姆認為,文學想像能夠促進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理解,從而有助於實現社會正義。(其實努斯鮑姆在《詩性正義》中所評論的文學是小說而不是詩,詩人們都一廂情願了。)然而,正如批評者所說,文學作品不一定是符合道德的。色情和暴力(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生之本能與死之本能)是文學作品的永恒主題。文學作品也可能充滿自戀和自我中心的情感(無論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不僅無助於對弱勢群體的移情,反而可能助長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等邪惡的意識形態。終極價值可能是相互衝突的。美和善未必是同一的。“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土地”——看,就連侵略戰爭也可以用詩意的語言來描述。當然,我也同意,…See More
Oct 31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王鼎鈞《反問》

有一天下午,楊先生經過訓導處,聽見訓導主任正在“訓”一個學生:“你身高一米五,還算不算是小孩子?上學讀書,應該遲到早退,上課應該打瞌睡,是不是?月考成績,有四門重要的功課不及格,心裏高興嗎?成績單拿回家去了,不敢給父母看,劃一根火柴燒掉,問題就算解決了嗎?你這樣下去,將來能做什麼?做工人,你有力氣嗎?做乞丐,你的腿斷了嗎?什麼都做不成,去做小流氓嗎?”停了一下,訓導主任又把一連串的問號,朝那個學生的頭上轟去:“你將來想做甚麼?做流氓嗎?做乞丐嗎?月考應該不應該及格?成績單應該不應該拿給父母看?上課應該不應該打瞌睡?上學應該不應該早退?你來騙誰?為甚麼要欺騙?為甚麼不誠實?我們天天過愚人節,是不是?”那個受責備的學生一面垂頭喪氣,一面又得挺直雙腿,自肩以下保持立正姿勢,那樣子,看上去有點可笑。他對訓導主任提出來的問題,一概不敢回答,這不僅是在禮貌上不許回答,同時也因為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對他自己都不利。訓導主任呢,他顯然覺得責罵學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他得想出很多難聽的話來,使那個學生羞愧、難過,卻又不能失去教師的風度。他向那個學生提出一連串問題,這些問題,在他是明知故間,發問的目的,不在得…See More
Sep 2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9)

天后宮原來舉行的其他廟會活動,如:元宵節專為生男孩的人設的小宴禮、九月初九的媽祖天后升天祭禮及演戲的習俗等已經消失了,而二月二「文昌-福德神會」由開筆禮逐漸演變成了父母帶孩子來求學業有成、金榜題名,或者已經如願的人回來還願;清明節明鄉人掃墓祭祀祖先,改到了與越南人一樣在臘月十六掃墓,並在先賢殿供奉肉和糯米飯祭祀先人。總之,明鄉人媽祖天后信仰已帶有濃厚的越南特色,與越南人的女神、母神信仰日益接近,與其發源地中國的媽祖天后信仰已有較大的不同了。[19] 四、加強中越媽祖文化傳播交流的對策與建議當前,加強中越媽祖文化的傳播交流,對促進中越國家間民心相通,推動雙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See More
May 18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8)

3、越南人媽祖信俗活動具有鮮明的越南式特色越南人天后廟信眾大多數是當地的越南人,其廟會舉辦時間與華人媽祖宮廟一樣,為媽祖誕辰日的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但廟會祭神典禮是按照阮朝規定的典禮,祭祀主持人穿上越南龍袍,在三聲鼓聲之後用越南文宣讀祭文,祈求平安。祭祀時沒有華人天后宮常有的舞龍、舞獅表演和大鑼鼓聲伴奏,音樂只有鼓聲,儀式後上演的菩薩戲是越南式神功戲。儀式上的祭物通常是由該廟信眾捐錢購買的整頭未煮的豬,偶爾加上雞肉,另外一些花果、農產品等祭物由村民按照自願的原則提供。豬肉祭神之後一半切成小塊,按照信眾捐錢或捐贈的功勞多少而分配,另一半煮菜大家一起用餐,共享神恩。 (三)…See More
May 1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7)

(二) 越南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1、受華人影響接受並形成越南人媽祖信仰文化系統越南南部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區越南人、華人、高棉人等族群混合居住,經濟生產與日常生活高度交匯,相互間的文化交流十分頻繁,信仰自然也相互影響。 華人民間信仰里增加了越南人崇拜的神明,添加了高棉人崇信的小乘佛教與土神信仰,越南人與高棉人當然也接受了華人的民間信仰,其中就包括媽祖天后信仰。…See More
May 13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6)

越南南部前後江一帶由於華人數量不多,來自不同方言群體的華人會齊心協力聯合起來一起建設作為華人文化與靈魂凝聚點的天后宮,如:錢江省丐皮縣縣城五幫天后宮、安江省瑞山鎮天后宮、茶榮市天后宮、同塔省Sa Dec市七府天后宮。這些宮廟建築和信俗活動往往是混合式的,會著力體現參與建設的不同方言群體的地域特征,比如:最為典型的同塔省Sa…See More
May 12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5)

2、華人內形成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福建人、客家人五大媽祖信仰文化子系統越南華人按照血緣與地緣不同形成五大方言群體,分別為潮州人、廣東人、海南人、福建人與客家人。這五大方言華人群體按照各自習俗和移民越南後從事的行業、職業情況分別對從家鄉帶來的媽祖信仰文化進行演化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媽祖信仰文化系統,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媽祖宮廟體系。越南潮州人主要生活在越南南部的胡志明市和湄公河地區,因此潮州人主祭媽祖的天后宮和陪祭媽祖的關公廟、北帝廟、感天大帝廟、保生大帝廟、福德正神廟等主要分布在這些地區,據統計胡志明市有41座主祭或陪祭媽祖的潮州人宮廟,湄公河地區共有45座主祭媽祖的天后宮和60多座陪祭媽祖的其他宮廟,是華人里數量最多的。[1]這些媽祖宮廟分布比較分散,除了最南部的金甌省的8座天后宮相互間有分香關係外,其他各廟間幾乎沒有橫向或縱向的關係。這些潮州人媽祖宮廟中有鮮明潮州風格,規模最大、影響最高的是滀臻省珠洋市天后宮、安江省靜邊縣七山天后宮和金甌省金甌市天后宮這三座天后宮。也有些潮州人媽祖宮廟由於當地潮州人人數變得稀少了,當地的越南人、高棉人已成為主要的信眾,這些宮廟的組織管理方式、祭典儀…See More
May 10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4)

(四) 現代「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越媽祖文化傳播交流上個世紀50年代後,中越關係由於戰爭等原因基本上沒有進行媽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尤其是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時,要積極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作用」後,湄洲媽祖祖廟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2017年舉辦了「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暨中馬、中新媽祖文化活動周,2018年湄洲媽祖巡安菲律賓,2019年湄洲媽祖巡安泰國等重大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提升了媽祖文化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重新推動了中越媽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2018年9月2日,越南國慶日之際,在中國駐越南大使館的指導與越南僑界、越南福建莆田同鄉會、越南福建莆田華人華僑工商聯合總會等的支持下,越南媽祖文化董事會成立,莆籍越南華人湯志強擔任會長,成員由在越南的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各國各界華人華僑組成。隨後9月6日上午,越南媽祖文化董事會會長湯志強一行9人赴湄洲媽祖祖廟參訪進香。…See More
May 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3)

(二) 明末清初反清人士移民較大規模地將媽祖信仰文化帶至越南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時期,「反清復明」運動失敗,一些遺臣及其隨從、家屬等流落到越南成為移民。1671年,廣東雷州人莫玖說服了柬埔寨國王,率部下和反清文人等近千人逃離中國移居到當時還是屬於柬埔寨的河仙地區。1676年,莫玖逝世,他兒子莫天績繼承父業,繼續在河仙地區開拓發展,不斷擴大所屬土地,使該地區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左右,涵蓋了現今的堅江、薄寮、金甌、溯莊、芹苴等幾個省,他也逐漸成為當地各族群的統領。1715年,莫天績舉事,脫離柬埔寨,投靠了越南阮朝,阮朝封他為崇德侯,統管河仙地區,此後,何仙地區就列入越南的版圖了。…See More
May 3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2)

(二) 中部地區的媽祖文化中部地區主要是峴港會安,歷史上是中國人移居越南的第一站。明末清初有大量不願意服從清朝統治的明朝遺民紛紛來到此聚留,他們以「維持並繼承明朝香火」為願望,形成特殊的族群與聚居區:「明香與明鄉社」,他們從中國移居過來時帶來了媽祖信仰,建了很多的媽祖宮廟,後由於各種原因,華人社群不斷減少,媽祖宮廟也逐漸減少,據阮玉詩統計,目前中部地區主祭媽祖的媽祖宮廟還有8座,這些媽祖宮廟基本上都是歷史遺跡,[6]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會安海平宮、中華會館天后宮(也稱五幫會館)、福建會館天后宮、廣肇會館天后廟、潮州會館、廣東會館、瓊府會館等。會安海平宮據李天賜研究,建於明天啟六年,即1626年,是目前所知道在越南境內建造時間最早的媽祖廟。會安陳富街上的福建會館天后宮、廣肇會館天后廟,均創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街上的會安中華會館天后宮則建於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7] (三)…See More
Apr 25
水牆 繪 posted a blog post

林明太〈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1)

媽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庇護神,其信仰文化從宋代產生後就伴隨官方與民間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傳播到海絲沿線各個國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毗鄰中國,古稱交趾、安南的越南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重要的國家,其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是漢文化圈的一部分。這樣有著方便的區位條件和相近的文化特征,使媽祖文化傳播到越南後,有著廣泛的發展和影響力。一、越南媽祖文化的現狀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發展中出現了大量的供奉媽祖神靈的宮廟與會館,有些流傳至今,成為了媽祖文化在越南傳播的歷史見證與現狀表征。根據越南學者阮玉詩、張英進、阮俊義、阮福才等的統計與研究,越南現有134座主祀媽祖的天后宮與會館和170多座配祭媽祖的宮廟與會館,[1][2][3]這些宮廟與會館主要分布在越南南、中、北三大區域。(一)…See More
Apr 21

水牆 繪's Blog

劉荻·詩性真的正義嗎?

Posted on October 31, 2023 at 5:00pm 0 Comments

前幾天我寫了一篇《“詩性正義”是個什麽東東?》。當然,這篇文章只是譏諷某些“詩人”的自戀和自我正義化,並不涉及哲學家努斯鮑姆所提出的詩性正義概念。(詩人們崇拜“詩性正義”,無非就是想讓詩人來取代柏拉圖的“哲人王”的地位。他們忘了,在柏拉圖的城邦里,詩人是要被驅逐出去的。)不過,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概念也有頗多可議之處,因此我又寫了這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努斯鮑姆的詩性正義是一種文學想像的正義,努斯鮑姆認為,文學想像能夠促進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理解,從而有助於實現社會正義。(其實努斯鮑姆在《詩性正義》中所評論的文學是小說而不是詩,詩人們都一廂情願了。)…

Continue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5

Posted on October 30, 2023 at 9:00pm 0 Comments

可以看到, 斯密使用了不同特征的旁觀者, 比如, 漠然的旁觀者 (indifferent spectator) 、無偏的旁觀者 (impartial spectator) 、全知全能的旁觀者 (wise and well-informed spectator) 、現實的旁觀者 (real spectator) 、假想的旁觀者 (supposed spectator) 等。而對道德判斷來說, 只有具備以下特征的旁觀者才具有評判或審判的資格:首先, 這位旁觀者應該是公正的、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其次, 應該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再次,…

Continue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4

Posted on October 28, 2023 at 5:30pm 0 Comments

但旁觀者終究不是當事人, 他的同情程度是有限的。在現實生活中, 旁觀者與當事人情感程度上的不同隨處可見, 然而, 雙方仍然可以達到情感上的和諧。只要「存在這樣一種一致」, 「就足以達成社會交往的和諧融洽」。「雖然它們絕不會同音齊唱, 但是它們可以諧音合唱; 這對於社會交往的需要或要求而言已經足夠了。」[6]22



要達到這種和諧, 需要旁觀者和當事人相互體諒雙方的情感, 互換位置考慮雙方的感受。在社會交往中, 旁觀者的同情與當事人的一致、和諧構成了一種基本的要求, 或者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潛臺詞」。對每個人來說, 虛擬的或現實的旁觀者的存在是一種有形無形的「規約」。在社交場合中, 每個人都會努力克制自己最強烈的情感, 展現最平易近人的一面。我們並不期望從一個泛泛之交那裏比從一個朋友那裏得到更多的同情, 我們會努力在他面前裝得比較平靜;「我們更不期望從一夥陌生人那裏得到更多的同情」, 我們只會在他們面前裝得更加鎮靜…

Continue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3

Posted on October 25, 2023 at 5:30am 0 Comments

休謨筆下的旁觀者並不局限於兩方, 也可以是第三方。休謨在分析「憐憫」這種情感時說, 我們看到一個人身處不幸, 會因憐憫和愛而感動, 但造成這種不幸的人卻成為最強烈痛恨的對象, 我們對他的憎惡超過了相應的憐憫之情。這種結果正是「雙重的同情」 (double sympathy) 所致。因此, 憐憫所呈現出來的最終情感可能是對不幸者的愛憐之情, 也可能是對與不幸者對立的一方的痛恨之情。這裏的旁觀者則可視為第三方。



旁觀者的同情借助想像延伸到「與不幸者對立的一方」, 並進而產生了「痛恨之情」, 這裏旁觀者與呈現者的身份似乎沒有變化, 但旁觀者的情感已經指向第三方, 在呈現者的背後還有導致呈現者不幸的另一方, 此時的旁觀者已然成為一個「評判者」。至於在旁觀者心中最終流露出的情感究竟是憐憫之情還是憎惡之情, 則與這兩種情感的較量有關。



與這種「雙重的同情」類似的是另一種同情,…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