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篷樂勢力
  • 吉隆坡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開篷樂勢力's Friends

  • Copil
  • Bir Tanem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Qyzylorda
  • ili 河
  • 中砂礁群
  • Macclesfield
  • Spratly Island
  • 等河水退去

Gifts Received

Gift

開篷樂勢力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開篷樂勢力's Page

Latest Activity

開篷樂勢力 commented on 開篷樂勢力's album
Thumbnail

愛墾藝廊 ~~ 家居情趣主題館

"WHAT A JOKEI was in a cab today and the cab driver said, "I love my job, I'm my own boss. Nobody tells me what to do.“ Then I said, "turn left". Today I donated my watch, phone and RM500 to a poor guy. You don't know…"
Feb 28
開篷樂勢力 commented on 開篷樂勢力's album
Thumbnail

愛墾藝廊 ~~ 家居情趣主題館

"陶傑·失而復得在一個物質富裕的世界,有一種小小的情感,像一種綠色的植物,在沙漠化的氣候中無聲地消逝著,叫做珍惜。 懂得珍惜,失去了,才懂得痛苦;失而復得,卻是難以名狀的快樂。 英國南岸的海港城市樸次茅斯,有一個中年男人,半夜在酒吧裏喝醉了酒,酒吧打了烊,他走出海灘,穿著一身衣服跑到海裏遊了一回泳。 他沒有淹死,回到家裏,呼呼睡倒了。第二天,摸摸還是濕著的口袋,發現錢包丟在大海裏了。 半個月之後,警察局通知他領回錢包,告訴他,錢包是一個潛水人在海底發現的,送到警察局來。這位潛水家當時…"
Jan 20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楊照: 故事與新聞/進出虛構與現實的能力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曾經花了兩年時間,對發生在東京的"地下鐵事件"進行調查訪問。他先訪問了在事件中遭到奧姆真理教施放的毒氣毒害的受害者及其家人,接著又訪問了造成災難的加害者──奧姆真理教的教徒們。 訪問中,村上春樹心裡有了奇怪的感受。他發現這些奧姆教徒的成長經驗,和他自己竟有許多相似之處:無法輕易認同社會價值,和周遭格格不入,對既有的這個世界感到不滿與不耐。換句話說,在人生的某個時點上,奧姆教徒和村上春樹走在同樣的路上,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村上春樹沒有變成他們那樣的狂信者, 願意接受麻原彰晃的教唆,去從事毒害別人的荒唐行為呢? 藉著一個問題,村上春樹找到了答案。他問這些奧姆教徒:"你們小時候讀小說嗎?"(Photo Appreciation: Gotham City by Vulture Labs,…See More
Oct 20, 2022
開篷樂勢力 commented on 開篷樂勢力's photo
Thumbnail

Hey! Let's go drinking !by Seiji Mamiya

"一壺在手斟酌在你 人生就在茶盤裏,杯子可以加多換大,但生命的活水只有那麽多,你得好好看清楚才行。 我喜歡品茶;一個紅色的小茶壺,配上幾個小巧的茶杯,當然還需要一個茶盤。這套茶具放在一張小茶几上,兩側各排一張靠背的椅子。辛苦一整天,在晚飯收拾好家事之後,秀真和我各自坐定,悠閑地沏一壺茶,品茗個中滋味。 剛沖泡起來的茶勁兒強,從聞香、淺嚐、啜飲,再到回味餘香:從茶色、茶香、水韻的品味,再看看茶葉的伸展柔嫩;沖泡的次數不同,色香味各有不同,其中變化之美,唯心平氣和,有興致與茶為友者,才能品味出來。這時…"
Oct 20,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2)

前者想象自己的應舉之途。舉子在考試的途中疲於奔走,是自有科舉考試以來常見的情形,也是駱綺蘭自己所常見的情形。很多的舉子,一考再考,由於各種因素,不得不長年如此,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些舉子所經歷的,是一種行走的科舉文化,這些,駱綺蘭用一句「公車走迢遞」帶過,然後集中在對文才的渲染,以及對金榜題名的描寫。末聯特別集中在對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55](P130)…See More
Oct 17,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1)

作者雖然說的是山水,實際上焦點集中在那個「絕代人」。既然是「濯發」清泉,則自然使人想起「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53](P87)的漁父,觀覽之時,忽動遐思,無限寄意林泉,期待能夠「牽煙蘿」,「誅茅」而作「塵外遊」。所謂「煙蘿」,又使人想起《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53](P33)立意高遠。末句寫面對這樣一幅畫面,更加感慨身世,如同浮泛的沙鷗。這樣的憧憬,似乎更像是傳統士大夫心理的體現。神遊體現出的是想象力,遊仙也是其中的一種。一般來說,女子的生活比較現實具體,她們的創作寫日常生活的比較多,但是,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學養,培養出來的人也有不同。此所以李清照的《漁家傲》作為一首遊仙詞受到學界特別的關註。清代女詩人在這方面也有自己的探索,如錢孟鈿寫有《小遊仙》六首,對天宮的情形有所想象。第二首:「玉女投壺萬籟清,風濤叠奏步虛聲。月中亦有嬋娟子,碧海虧盈夜夜情。」想象月亮的盈虧,不僅使得下面的世人有「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慨,善感的嫦娥,也會因此而有感慨。第五首:「長風吹夢落煙寰,花發扶桑色易殷。試上蓬山重回首,鯨波如帶月如環。」詩人想象來到傳說中的仙山蓬山,回首人寰…See More
Oct 10,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0)

漂流在外,最深切的感覺就是沒有了家的感覺。從歷來女性書寫來看,她們對社會變動的反映,往往都是和自己生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很少直接寫。如吳茞《秋窗夜課風雨鳴檐,百端交集淒然成詠》:「竟夕吟未已,翛然對短檠。無家成濩落,有夢未分明。秋老江湖色,風高鼙鼓聲。殘篇空自檢,幽恨總難平。」[48](P1195)她在江湖之中,聽著滿耳的鼙鼓聲,深切地感到「無家成濩落」。袁綬《赴晉就養,迂道至滬上省母,示六弟》四首之四:「國破家何在,途長就養難。干戈猶未戢,行旅幾時安。親老尤愁別,家貧卻耐寒。還期復位省,仝奉板輿歡。」而「無家」,有時真的就意味著家人的生離死別。孫佩蘭是浙江錢塘人,嫁胡陛言。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陷杭州,她們全家逃難而出,半路與太平軍遭遇。胡陛言被執,不屈而死。孫佩蘭隨父避難,先至定海,復至寧波。在寧波時,她寫了一些作品,展示了家庭的悲劇。丈夫殉難,自是深切懷念,其他如婆家與母家,也常在念中。如《端午寓甬感賦四絕》之三:「白首姑嫜住異鄉(余隨家嚴避難至甬,余姑與小姑仍住杭州),生離話別更淒涼。幾回盼切平安字,恨不能飛各一方。」[49](P547)又《寓甬接杭信,知孫文伯舅公家…See More
Oct 7,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9)

清代中葉以後,外患頻仍,最早面對的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雖然距普通百姓沒有那麽近,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打上烙印。陳蘊蓮嫁武進左晨,「中歲隨夫婿官津門」[17](P394),在天津,正逢鴉片戰爭之役,集中多有記載。陳蘊蓮向有大志,在《題程夫人從軍圖》中,她這樣說:「男兒生世間,功業封王侯。女兒處閨閣,有志不得酬。讀書空是破萬卷,焉能簪筆登瀛洲。胸懷韜略復何用,焉能帷幄參軍謀。」[17](P415)對於社會對女性所做的限制深致不滿,但這並不妨礙她關心家國之事。鴉片戰爭爆發時,雖然身在天津,相距遙遠,但她一直密切關注。如定海之戰,終於以失敗告終,她寫有《聞定海復陷》一詩,緊接著又有《聞寧波警》《聞京口警》等作品。似乎是為了證實她的憂患意識,鴉片戰爭的烽火也從南方燒到北方,觸及她的生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不久大沽失陷。5月26日,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在這種情況下,陳蘊蓮從天津避往保陽(即保定),這客遊中的客遊,使得她別有感觸,寫有《旅夜抒懷》三絕句(題註:「津門示警,避居保陽」),分別題為《看劍》、《縫衣》和《夜寒》,如下: 漂泊誰憐淚…See More
Sep 28,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8)

徐燦有著較強的家國意識,對於丈夫陳之遴的降清,心中不以為然,但作為女子,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也無法選擇,於是,心中有很多苦悶。這些苦悶,連同山河破碎的悲憤,都在其行旅詩中有所體現。如《舟行有感三首》: 幾曲芙蓉浦,淩風恐易過。流連情不淺,指顧恨偏多。雁外孤檣落,霞邊眾岫羅。不須歌玉樹,秋袂久滂沱。西楚牙旗盛,南徐戰艦連。蓬蒿萬竈在,興廢一帆前。磷碧熒霜岸,楓晴灼遠天。遙遙更行邁,哀笛起川。嗚咽邗溝水,汀回晚系舟。江都無綺業,建業有迷樓。月皎鴻秋吊,花紅鹿晝遊。蕪墟腥未歇,杵血滿寒流。[27](P231) 這是在大運河中行船,經過揚州所寫。雖然帶有懷古的性質,但一則說「不須歌玉樹,秋袂久滂沱」,再則說「蕪墟腥未歇,杵血滿寒流」,不僅是對王朝興廢再三致意,而且有著深沈的現實之感,是對明清易代的深深感喟。文學史上往往把徐燦和李清照相提並論,但二人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李清照的時代尚可以避居江南,而徐燦則面臨著徹底的亡國,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也就不時展現出一種茫茫無所歸的感覺,如《登樓》:「高閣哀弦咽晚風,斷雲收盡碧天空。河山舉目何曾異,歲月催人自不同。幾日羽書來薊北,千群浴鐵下江東。余生尚想岩…See More
Sep 24,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7)

有時候,所謂奇,也包括僻。王德宜是松江人,嫁給巡撫汪新之子,曾和丈夫一起隨侍公公遠赴貴州,「凡山川所經歷,古跡所憑吊,以及花鳥蟲魚,俱發為有韻之言」[40](P1070)。王德宜在貴州所寫的詩,最著名的是《黔中吟》七律十首,其中寫了自己從江南來到貴州的種種心情,並對當地獨特的風土民情作了細致的描寫。 如「尋螺天漏山堆墨,繞郭嵐迷霧隱花」(第一首);「苗女掃妝垂辮發,黔山積鐵哆唅砑」(第二首);「雲根人語畬初斫,銅鼓龍鳴雨又來」(第四首);「象教苗傳持貝葉,羊皮人只辨鸚車」(第六首);「僰人資食桄榔面,吏驛風傳芍藥羹」(第七首);「居民當暑無糸希服,犵狫肩輿盡卉裳」(第八首)。[40](P1089-1090)…See More
Sep 22,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6)

這一類的作品一方面寫出了二人政治上的功業,另一方面,更為強調的是他們心靈的相知,其中當然帶有女詩人們的深深感喟。 四…See More
Sep 21,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5)

行旅中,固然可以感受帝王將相,朝代興衰,但由於女詩人的文人屬性,她們往往也會對文人的命運特別感興趣。著名詩人汪端是杭州人,她的詩中對和杭州有關的歷代著名文人多有表現,如《蘇公祠》《龍井謁秦少遊祠》《水磨頭吊姜白石》《南湖吊張功甫》《鐵冶嶺尋楊廉夫讀書處》《西馬塍訪句曲外史張伯雨故居》《南屏山調太白山人孫太初》《寶康巷訪朱淑真故居》等。 離開杭州後,來到蘇州,她寫了《石湖別墅吊範致能》;來到紹興,她寫了《寄題陸放翁快閣》;來到無錫,她寫了《梁溪謁倪元鎮祠》;來到丹陽,她寫了《過丹陽丁卯橋吊許渾》;來到揚州,她寫了《竹西亭吊杜樊川》。對於範成大,她贊美其「清遊記得邀詞客,檀板銀箏譜暗香」,寫姜夔在範成大石湖做客,創作出《暗香》《疏影》的一段佳話。姜夔由於得範成大的知遇,所以才能不僅在生活上有所依靠,而且文學上也能取得更大成就,汪端顯然對此非常稱賞。…See More
Sep 13,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4)

錢孟鈿的丈夫崔龍見,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恩科進士,授陜西南鄭縣知縣,調富平縣。歷官杭州府同知、湖北荊州府知府、四川順慶府知府。官至湖北荊宜施道。錢孟鈿顯然常常隨夫赴任,因此以詩歌的形式,記載了在自己六十年的生命中,「隨夫宦天涯,秦越楚蜀遍」的歷程。大散關位於陜西寶雞市南郊,自古是川陜咽喉。 詩先寫在陜西的陸路之行,然後重點寫在長江沿三峽而下,或在錢塘遇潮,或在九江阻風。對行旅的這些記載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突出其險。照理說,旅途之中,不可能只有險途,沒有坦途,只有危急,沒有從容,但作者筆下的景物有著集中的指向,顯然有著刻意的選擇。或者,她是用這樣的方式,暗示其丈夫行走宦途的艱難。 這也讓我們想起了姜夔著名的《昔遊詩》。姜夔以大篇聯章的方式,所記述的場景多是奇險者,以此表達行走江湖之苦,並暗示國家社會的危局。錢孟鈿的作品在氣象上當然無法和姜夔的相比,但其思路卻可以互相參照。 三…See More
Sep 9,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3)

行旅所開闊的視野,不僅有認識山川,也有認識民情。尤其是對於閨秀來說,畢竟她們中的很多人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對於下層生活所知較少,因此,有些所見所聞不免引起很大的心靈震撼,而這種震撼,往往也會加深她們對旅途艱難的理解。如陳蘊蓮《長清道中》: 驅車適千里,陂陀少平陸。倏如鳶墮溪,又若猱升木。仰觀接青冥,俯視駭心目。去地已千尺,路轉幾百曲。怪樹生龍鱗,空岩轉羊角。無令塵汙人,其奈風翻撲。黃沙集成嶺,亂石疊作屋。居民半瘤癭,村姬更粗俗。無由辨頸腮,闊領裁衣服。言語盡侏儷,形骸間磽禿。不知彼蒼意,賦此一何酷。行行長清道,輒作數日惡。茅店薄暮投,留客少粥。堆盤具蔥薤,裹飯進藜藿。雲此歲欠收,山家少旨蓄。卻之勿復進,所至因休沐。在山泉水清,渴飲意已足。明發新泰郊,好與清景逐。[17](P446) 長清在濟南西,南接泰安,地處泰山隆起邊緣。這首詩主要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景觀,二是山民長相,三是當地飲食。對於一個江陰閨秀來說,自小生活在江南,嫁給武進左晨後,仍然基本上是居住在江南,如今穿行在山東的山里,感受就太不一樣。山路的崎嶇暫且不提,她碰到的山民,多是脖頸粗大,可能是由於缺碘而導致的甲狀腺疾…See More
Sep 3,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2)

嚴辰為其妹嚴永華的集子作序時,談到其妹的成就,也這樣說:「大凡女子,閑置深閨,老死牖下,不知乾端坤倪是何景象。即終身把卷吟哦,只如候蟲之鳴,不知有穴外事。若吾妹生長滇黔,隨父兄宦轍所至,於滇之三地,黔之上下遊,跋涉幾遍。搜奇抉險,悉發於詩。……迨於歸後,隨軺四出,東則曾經滄海,北則親睹皇居,西則遠及炎荒,南則溯洄天塹。出處廿四年,往還數萬裏。到處雙旌攬勝,雙管留題,以巾幗而獲江山之助。」[9](P787)「巾幗而獲江山之助」和包蘭瑛所說的「山川雄壯助詩情」[10](P1505)是一個道理,這就把劉勰的話,賦予了符合後世情境的轉換,是從一個特定層面對女性詩歌創作的思考,也是把女性的詩歌創作活動與士大夫的傳統聯系到了一起。 不妨看看駱綺蘭的《四十感懷》: 人生百年間,世事若朝露。修短盡在天,窮通總隨遇。況受女子身,尺寸謹跬步。苦樂由他人,己復何所與。我今已四十,元髮欲化素。自念髫齡時,偏解愛詞賦。上窺秦漢文,下讀唐宋句。窮年徒矻矻,頗似一韋布。遠遊雖莫遂,吳越適幾度。泛月西子湖,探梅鄧尉路。情隨山水遙,疾中煙霞痼。[11](P632) 這首詩中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註意。第一,她特別道出了自己…See More
Aug 31, 2022
開篷樂勢力 posted a blog post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

內容提要:清代女性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其詩歌創作增添了新的內容,尤以行旅詩最為突出。女性行旅多是隨宦,旅途的艱難,奇僻的感受,流亡的傷懷,使清代女性行旅詩打上了時代的印痕。清代女詩人還借助題畫、遊仙和夢境等神遊的方式去釋放精神,這也成為行旅詩的重要補充。一…See More
Aug 28, 2022

開篷樂勢力's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

開篷樂勢力'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開篷樂勢力's Blog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2)

Posted on October 15, 2022 at 12:50pm 0 Comments

前者想象自己的應舉之途。舉子在考試的途中疲於奔走,是自有科舉考試以來常見的情形,也是駱綺蘭自己所常見的情形。很多的舉子,一考再考,由於各種因素,不得不長年如此,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些舉子所經歷的,是一種行走的科舉文化,這些,駱綺蘭用一句「公車走迢遞」帶過,然後集中在對文才的渲染,以及對金榜題名的描寫。末聯特別集中在對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55](P130)…



Continue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1)

Posted on October 6, 2022 at 2:30pm 0 Comments

作者雖然說的是山水,實際上焦點集中在那個「絕代人」。既然是「濯發」清泉,則自然使人想起「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53](P87)的漁父,觀覽之時,忽動遐思,無限寄意林泉,期待能夠「牽煙蘿」,「誅茅」而作「塵外遊」。所謂「煙蘿」,又使人想起《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53](P33)立意高遠。末句寫面對這樣一幅畫面,更加感慨身世,如同浮泛的沙鷗。這樣的憧憬,似乎更像是傳統士大夫心理的體現。…

Continue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10)

Posted on October 5, 2022 at 10:30pm 0 Comments

漂流在外,最深切的感覺就是沒有了家的感覺。從歷來女性書寫來看,她們對社會變動的反映,往往都是和自己生活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很少直接寫。如吳茞《秋窗夜課風雨鳴檐,百端交集淒然成詠》:「竟夕吟未已,翛然對短檠。無家成濩落,有夢未分明。秋老江湖色,風高鼙鼓聲。殘篇空自檢,幽恨總難平。」[48](P1195)她在江湖之中,聽著滿耳的鼙鼓聲,深切地感到「無家成濩落」。



袁綬《赴晉就養,迂道至滬上省母,示六弟》四首之四:「國破家何在,途長就養難。干戈猶未戢,行旅幾時安。親老尤愁別,家貧卻耐寒。還期復位省,仝奉板輿歡。」而「無家」,有時真的就意味著家人的生離死別。孫佩蘭是浙江錢塘人,嫁胡陛言。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陷杭州,她們全家逃難而出,半路與太平軍遭遇。胡陛言被執,不屈而死。孫佩蘭隨父避難,先至定海,復至寧波。…

Continue

張宏生·山川、旅途與詩思(9)

Posted on September 28, 2022 at 12:30am 0 Comments

清代中葉以後,外患頻仍,最早面對的是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雖然距普通百姓沒有那麽近,但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打上烙印。陳蘊蓮嫁武進左晨,「中歲隨夫婿官津門」[17](P394),在天津,正逢鴉片戰爭之役,集中多有記載。



陳蘊蓮向有大志,在《題程夫人從軍圖》中,她這樣說:「男兒生世間,功業封王侯。女兒處閨閣,有志不得酬。讀書空是破萬卷,焉能簪筆登瀛洲。胸懷韜略復何用,焉能帷幄參軍謀。」…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