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負有盛名的歌星,多半是有真材實料的,不要以為,他們走紅只是運氣好。歌藝不佳而紅的,一百個中也許有一個,那有許多其他因素造成,但即使一時走運,也不能持久。
也許可以這樣說:紅得長久的必定有真材實料;沒有真材實料,靠色靠相靠怪靠噱頭,也難以真正立足,儘管一時受歡迎,好景也不能長,曇花一現而已。
這又不是說,有真材實料必定會紅,人的際遇每個不同,唱歌畢竟是娛樂事業,年輕時遇不上機會,到了四十歲難道還有公司肯把他當新人般捧嗎?時光不留人,做那一行年輕時不出頭,年紀大了便可以說是機會沒有了。演員五六十歲才被人發掘也可以做老生老旦,歌星可沒有小生花旦、老生老旦之分,亦沒有主角不做做配角的餘地,歌只有一個人唱,可沒有配角那部分歌詞。…
Added by Sena Wang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比較認知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種,即細讀、實驗和調查(如問卷、訪談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認知詩學的「細讀」並不完全等同於新批評及一般所說的細讀,它強調語言學特別是文體學的語言導引作用和認知分析的必要性與目的性。比如分析簡·奧斯丁小說的人物對話,認知詩學要求借用語言學、文體學等工具去細品、推敲文本給予的線索,進而通過認知分析發掘文本內涵。…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我們已經看到,在時間問題上,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考有同有異。尼采着眼於“當下/瞬間”,而海德格爾着眼於“將來/未來”。尼采轉向了藝術和創造性活動,而海德格爾在前期哲學中更加重視此在實存經驗和實存結構。但兩者都肯定一點:時間是圓的,時間不是直線的。後期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我認爲這個概念肯定是從尼采的“瞬間”(Augenblick)發展來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1927年)時期幾乎絶口不提尼采,但他肯定已經讀了不少尼采,可能是故意不説罷了;到《哲學論稿》(1936—1938年),海德格爾開始在弗萊堡大學講尼采(此後連續講了十年),尼采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赫了。在海德格爾《哲學論稿》里首次出現的,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傳達,英文譯成site of the moment,我試着把它譯成“瞬間時機之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以這個概念,海德格爾是要從尼采出發思考一種新的時空觀,他名之爲“時—空”(Zeit-Raum)。…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如此便引出了本小節的第三、四行。望著那樣的柔波,那樣飄美的水草,「我」渴望化身其中,與之共舞。這樣的描寫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當讀者看到本小節的前兩行時會不禁想要去接近甚至親手觸碰那些柔美的青荇,而作者寫的是「甘心做一條水草」,這種感覺就仿佛是讀者正在陶醉於康河中青荇的美麗而想去步步靠近時,作者在其身後輕推了一把,使其完全沈浸於那份柔美之中。本小節中有一處隱喻,就在最後一行:作者將自己想像成一條水草。根據概念合成理論,這個隱喻的兩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分別為「我」與水草,類指空間所抽取的相似性為「在康河的柔波里招搖」。合成空間中所形成的層創結構為「我」仿佛一條水草般在康河的柔波中搖蕩。當然,本行中既然出現了」甘願「一詞,也就說明這個隱喻並非用來形容真實的事物,而是」我「在腦海中虛構了一個心理空間,並在這個空間中實現的隱喻效果。根據認知指示中心理論來分析,在本小節中,我們依然可以將認知指示中心設定為」我「,從」我「的視角來欣賞河中的青荇,並幻想著自己能夠投身其中去感受康河的柔波。…
Continue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2007年城市挑戰 2007 Urban Challenge」的航線方向和運載路徑,可以被視為控制論出現的一個例子。道路使用模式,不確定的障礙物清除時間等,將共同工作形成一個複雜的湧現模式,它不能事先確切地計劃。
克里斯托佛·亞歷山大建築學派對湧現采取了更深入的方法,試圖重寫城市發展本身的發展過程,以建立一個與傳統實踐相聯系的規劃和設計的新方法論:一個湧現的城市主義。城市的湧現也與城市複雜性和城市演化的理論聯系在一起。
建築生態學是一種概念框架,用於理解建築和建築環境之間動態相互依存的要素,包括建築、居住者和更大的環境。建築生態學家哈爾·萊文…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September 4,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當幼嫩的小苗長出來時,你不要踩到它,你可能會說:“那不是一株蕃茄苗。”你更有可能看著它說:“噢,天哪,它長出來了!”你高興地看著它一點點長大。你及時地給它澆水,讓它曬到充足的陽光,為它拔去周圍的雜草。這樣,你的這株蕃茄苗可能會長出上百只甘美的蕃茄來。這一切都是從一粒微小的種子開始的。
你在為自己創造新體驗時也是一樣。你把新思想種植在你的潛意識里。種子就是你的新宣言。所有的新體驗都在這顆弱小的種子里。你用宣言和聲明去澆灌它。你讓積極思想的陽光照耀它。你拔掉長出的消極思想的雜草。當你第一次看見一點點微弱的積極行為的跡象時,不要去踐踏它,不要說:“這遠遠不夠!”你應當看著自己的第一次突破,歡呼道:“噢,天哪,開始了!有效了!”然後你看著它一天天長大,逐漸變成你期望的樣子。…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其次,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分析工作是由一種無法忍受的苦難推動的,這種苦難將主體放到了與自身分離的狀態,同時,這一狀態又重復地維持着這一苦難。只要意識和無意識和解,治療就見效,這麼説是不對的。治療是無法中斷的,因爲主體的被剝奪,它的受制於異質性,正是治療的組成部分。他身上所剩有的嬰兒期里的東西,無法適應這種道説的東西,是無法被還原的。恰恰相反,美的快感正如斯湯達爾和阿多諾所冩,是一種”幸福的許諾”,或者如康德所説,是對主體與自身與他人形成的一種感性共同體、對那種sensus communis的許諾……
像我這里所説的重冩顯然涉及對”那東西”的回憶。不光涉及那所謂的”個人”的獨特性的啟動,而且也涉及到那縈繞着”語言”、傳統的東西,那種我們使用、反對和處身的好多種材料。這樣,這種重冩起自比今天的美的問題性顯然更加大的崇高的問題性。這就打開了審美與倫理的關係這個大問題。…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七、結語
審美活動與吃飯、行走和休息一樣,也是自然而然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自然而然地進行審美活動,不需要某種特別的規範與制約,人爲的因素很多時候都是狗尾續貂。在日常生活中審美反應才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的基石。可以説,沒有審美反應,其它的美學問題都無從談起,審美反應是一切審美活動與美學的前提,這就審美生活形式的中心,是審美實踐的主導。如果忽視審美反應或者審美體驗,其它所謂的美學問題就無足輕重了。…
Continue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笛卡兒主義者還利用它們的權威貶低語言學研究。笛卡兒不是說過他的拉丁文知識還比不上西塞羅的女仆嗎?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嚴肅學問在16、17世紀的作家們那里已到了窮途末路。對東方語言的研究被限制在新教徒的範圍內;荷蘭是唯一一個仍在研究法律的國家。那不勒斯著名的瓦萊塔圖書館藏有豐富的精裝本的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由於書籍貶值,祈禱團的教父們以不到原價一半的價錢慷慨收購了這個圖書館。法國的卡迪那爾·杜布斯圖書館沒有找到買主,被以低價銷售。君王們不再喜愛優美的拉丁文,他們當中也沒人想通過純拉丁文的學問流芳百世,甚至像只有第二次迦太基戰爭才能與之相比的西班牙繼承權戰爭這麼重要的事件,他們都不想讓它彪炳史冊。…
ContinueAdded by Uta no kabe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00am — No Comments
摘 要:認知詩學融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文體學和 20 世紀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於一體,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視角並激發了許多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本文探討了詩學和認知詩學的多面性、認知詩學的科學性及存在的問題,指出認知詩學是文學理論和批評實踐,由經典詩學到後經典詩學發展過程中文學科學的一次革命,是「文學學」的具體體現,也是認知轉向下其他藝術研究的參照範式。…
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00am — No Comments
我們實際上正在經歷這個過程。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越來越集中到結果這一端。我們住在樓房裏,不知道樓房是怎樣蓋起來的,打開餐盒,裏面是大米飯,但我們沒見過水稻長在地裏是什麽樣子的。我們通過各種屏幕看到海底世界、太空、非洲的動物,世界各地的騷亂,但沒有哪樣事情是我們親歷的,沒有哪樣東西是我們親力親為的結果。不斷進步的技術把人類勞動一項一項接過去了,我們不必經歷勞動的艱辛就能夠享受勞動的成果,這讓技術樂觀主義者歡欣鼓舞——技術把苦活累活難活都幹了,我們享受成果,有何不好?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那就是,我們只享受結果,不再能感知產生結果的過程。僅僅感受結果是薄瘠的感受,而我們的感受正在變得越來越薄。…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4, 2023 at 7:00am — No Comments
認知詩學醞釀於20世紀70年代,21世紀以來發展日益迅猛。彼得·斯托克維爾在《認知詩學導論》中說:隨著認知語言學、認知心理學和文學批評等認知研究的迅猛發展,認知詩學也獲得了新的理論動力,「正在走向快樂自信的黎明」。在中國,文學的認知研究最初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而引起學界關注,近年來也引發了許多文學研究者的興趣。
堅守比較立場 依托認知理論…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4, 2023 at 6:30am — No Comments
編者按:當「詩與遠方」融合,文化旅遊大勢已至。在不久前舉辦的「2018旅遊集團發展論壇」上,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指出:「廣大旅遊企業要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以文化引領,以科技、教育和人才為支撐,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微觀市場主體活力,穩步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好,又要活起來,要用文化提升旅遊項目和旅遊產業的品質內涵,用旅遊傳播文明,用旅遊彰顯文化自信。」
但具體該如何融合促進呢?只能靠企業自己來摸索。福建新藍海集團在旅遊資源並不突出、文化優勢並不明顯的福州郊區創立的「瓷天下旅遊區」對這個問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通過前期精密策劃、突出核心吸引物,以讓遊客「嗨到極致」為追求,剛剛開園,就引爆市場。他們如何將文創園區建成「第五代」文化旅遊的新寵?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福建新藍海集團董事長陳小興講述她心中的文化旅遊。…
Continue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September 3,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在新加坡文學史上,「想像新加坡」或以「新加坡作為創作的方法」,不能忽略許雲樵在《西夷室詩文集》中的「地方」書寫特色,尤其是他的系列「石叻話舊」「風土圖像」,以及日軍占據新加坡面臨的種種「血色記憶」。
在新加坡華文文學史的建構中,自然無法回避古典詩的存在,尤其具有在地認同的創作,或以自己所處的時代與存在情境、經驗作為書寫的敘事,征顯詩言現場體驗和情感結構,貼著新加坡社會、歷史、政治和地理民俗等情境脈絡。這些作品所具有的想像位置,及隱含的「在地知識」展現,是與其所處的土地相互連結為一種生命的精神,這類以「新加坡」的現實經驗,書寫出屬於自己與新加坡的意識圖像的古典詩,可以與新文學共構為文學史的重要素材。…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September 3,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每當禪師俱胝在解釋有關禪的問題時,他都會舉起一個手指。
師傅從來不會做任何不必要的事,即使是舉起手指。不必要的事已經消失,師傅只是最基本的存在,如果不是基本的,他不會做一個動作、一個姿勢,非基本的是與無知同在的,於是,無論你做什麽都是瑣碎的、不必要的——如果你丟開它,不會有什麽損失。
…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3,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另外,這里的雲彩我們還可以利用概念合成理論來加以分析。既然「我」作別西天的雲彩,那麽「我」其實是將雲彩擬人化了。因此這里的兩個輸入空間的內容分別是西天的雲彩和一個傾聽者。類指空間所提取的內容為優美而沈默的特征。合成空間中的層創結構是如雲朵般遙遠卻優美而沈默的傾聽者。
本小節同樣使用了腳本理論,正因為我們都熟知離別的內涵(曾經相逢並共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所以作者無需很多的筆墨讀者就都可以領會作者離別時的心境。關於本小節的認知指示中心的設定,我認為既然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稱,那麽他應該是希望讀者站在他的角度來品評這首詩的。所以在本小節中我們不妨就將認知指示中心設定為「我」,一切都是從作者的視角出發來感悟與離別。
本詩的第二小節:
那河畔的金柳,…
Continue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September 3,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落基山北峰一位
住印第安帳篷的朋友帶上
點22口徑獵槍出門
去打弗吉尼亞鹿,在沙發床般的
山地匍匐,逼近,摒住呼吸,射中
一只他以為是公鹿的家夥。
「結果是母鹿,還懷著
一頭小鹿。」…
ContinueAdded by 邊鄉 岸 on September 3,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上海一直浸潤、成長在江南文化中。可以說江南文化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色。在學者胡曉明看來,江南文化精神絕不僅只是一種地方認同,而且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意義感,是對於什麽樣的生活更好、更值得追求的主張。今天我們探討江南文化,實際上就是在探討一種極其可貴的文明理想。——編者
南宋時杭州城的慶春門內,有一個叫做聽潮寺的寺廟,後來改名為歸德院。為什麽改名呢?因為那里靠近錢塘江,有一次宋高宗在寺廟里過夜,晚上聽到潮聲,就以為是金兵殺過來了。他覺得這個名字太有殺氣,就改名為「歸德院」,隱喻著金人和平歸順大宋。
寺里面有一塊宋高宗的題詩石刻,題的是蘇東坡的《書李世南所畫秋景》: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September 3,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