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 要:認知詩學融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文體學和 20 世紀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於一體,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視角並激發了許多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本文探討了詩學和認知詩學的多面性、認知詩學的科學性及存在的問題,指出認知詩學是文學理論和批評實踐,由經典詩學到後經典詩學發展過程中文學科學的一次革命,是「文學學」的具體體現,也是認知轉向下其他藝術研究的參照範式。
認知詩學是認知轉向下一個新興的文學研究流派,也是一個融語言學、文體學和文學批評理論與方法於一體的語言文學界面新視角。認知詩學研究始於 20世紀 70 年代初以色列學者發起的認知詩學項目。雖然楚爾(1983)的《何為認知詩學?》比認知文體學和認知詩學的直接理論來源——認知語言學理論著作出版還要早(Steen & Gavins, 2003: 3),但以塞米諾(Semino)和庫爾佩珀(Culpeper)(2002)編輯的文集《認知文體學》和斯多克維爾(Stockwell, 2002)的《認知詩學導論》為標誌的認知詩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
眾所周知,認知詩學通過認知語言學運用認知科學和認知心理學原理進行文學語篇闡釋,吸收了 20 世紀後半葉以來文學批評和理論的許多內容和方法,與文體學和敘事學等學科發生了交互和重疊,激發了文學的認知研究(cognitive studies of literature)和文學交流(literary communication)的認知研究等不同分支和跨學科領域。20 世紀 20 年代俄國形式主義者的「小說詩學」(poetics of novels)、60 年代法國結構主義者的「詩學新科學」(new science of poetics)、美國結構主義者的「語言學詩學」(linguistic poetics)和 70 年代喬姆斯基理論影響下的「生成詩學」(generative poetics),都以結構語言學為基礎。
70 年代興起的語用學、社會語言學和語篇分析,為書面交流(文學交流只是其一)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認知科學則通過認知心理學、心智哲學和認知語言學,使「詩學新科學」及文學符號學和敘事學等發生了轉向。新世紀的認知詩學已是一個被公認的對象明確、理論充分、規模宏大、成果斐然的學科領域。本文擬從詩學的多面性出發,探討認知詩學的多面性,結合詩學由經典到後經典的發展歷程分析認知詩學的科學性及其問題,參照相鄰學科的後經典理論,凸顯認知詩學作為一門後經典文學科學——「文學學」(literaturology)的價值。
1.「詩學」的多面性
顧名思義,「詩學」以詩為學,是詩之學問。但亞里士多德的經典之作《詩學》所討論的是戲劇和史詩的藝術理論。現代意義的詩學有兩種意義演變:狹義的「詩之學」和詩論,廣義的「詩性之學」和文學理論,也可以是「文學形式的理論」(Genette, 2005: 14)。詩學在術語上的多義性和多面性反映了這一領域本身的寬泛性和不易界定性。
從亞里士多德的經典詩學到 20 世紀的新經典詩學,都以詩為優先研究對象。柏蘭德(Eavan Boland)與斯特蘭德(Mark Strand)合編的《詩之大成:諾頓詩歌形式文選》(The Making of a Poem: A Norton Anthology of Poetic Forms, 2001)只限於詩。福賽爾(Paul Fussell)的《詩歌音部與詩形》(Poetic Meter and Poetic Form, 1965 年第 1 版;1979 年修訂版)是詩之學,區分了詩的四種音部:
音節主音(syllabic)音部、重音(accentual)音部、重音—主音節(accentual-syllabic)音部、量化(quantitative) 音部。凝聚了幾代人心血的《普林斯頓詩與詩學百科全書》(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1965/1993/2012)是詩和詩藝理論的大薈萃。葛迪思(Gary Geddes)編輯的《二十世紀詩與詩學》(20th-Century Poetry and Poetics, 2006)收錄了 20 世紀一批詩人的詩作和詩學理論。布魯姆(Harold Bloom)在詩歌理論著作《感化的焦慮》(The Anxiety of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1973)中也提出了所有文學文本的理論,他的另一本詩學理論著作(The Poetics of Influence: New and Selected Criticism, 1988)直接以「感化詩學」為題。奎擬(Laura Quinney)研究華茲華斯等詩人作品的《失望詩學》(The Poetics of Disappointment, 1999)、斯托林(Jonathan Stalling)從美國詩歌中研究思想轉換的《空虛詩學》(Poetics of Emptiness, 1995)、施密特(Christopher Schmidt)研究美國詩人格特魯德·斯泰因和約翰·阿什伯里等詩
人作品中過度主題的《荒廢詩學》(The Poetics of Waste, 2014)、梅休(JonathanMeyhew)從 20 世紀西班牙詩歌中研究自覺意識的《自覺意識詩學》(The Poetics of Self-consciousness, 1994)等都是詩之學和詩性之論的典型代表。
(原載:(認知詩學 / 熊沐清主編 .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 2017,頁1-14;作者簡介:封宗信,男,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言學理論、文學文體學、敘事理論和認知詩學研究。)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