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7)

我們已經看到,在時間問題上,尼采和海德格爾的思考有同有異。尼采着眼於“當下/瞬間”,而海德格爾着眼於“將來/未來”。尼采轉向了藝術和創造性活動,而海德格爾在前期哲學中更加重視此在實存經驗和實存結構。但兩者都肯定一點:時間是圓的,時間不是直線的。後期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我認爲這個概念肯定是從尼采的“瞬間”(Augenblick)發展來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1927年)時期幾乎絶口不提尼采,但他肯定已經讀了不少尼采,可能是故意不説罷了;到《哲學論稿》(1936—1938年),海德格爾開始在弗萊堡大學講尼采(此後連續講了十年),尼采的影響已經十分顯赫了。在海德格爾《哲學論稿》里首次出現的,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傳達,英文譯成site of the moment,我試着把它譯成“瞬間時機之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以這個概念,海德格爾是要從尼采出發思考一種新的時空觀,他名之爲“時—空”(Zeit-Raum)。

海德格爾在《哲學論稿》中説:“時間與空間本身乃源自時—空——比起時間與空間本身及其計算性地被表象的聯系來,時—空是更爲原始的。”這話的意思不難理解,意思是説,“時—空”原本不分,後來被分割開來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從那個原初的時空不分的狀態衍化出來的。現在我們都採納了科學的、物理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我們被科學化了,我們多半只知道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空間是長、寬、高三維,時間是線性的一維。它們都是可測量的、可計算的。我們並不反對可計量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我們的日常思維被這個時間和空間概念所佔領了,但我們要想一想:這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嗎?還有別的可能性嗎?有非科學的時間和空間經驗嗎?如果沒有了其他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實際上都會變成機器人,用不着再造什麼人工智能機器人,我們自己就是機器人,只剩下了測量和計算。藝術人文學科就都不要了,直接在理學院里設一個教研室或者實驗室就行了。我們當然不會這樣想,我們也不能忍氣吞聲,我們是要抵抗的。我認爲,尼采和海德格爾的哲學就構成了一種抵抗的勢力。

海德格爾在《哲學論稿》中提出,“時—空”原本不分,後來被分割開來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是從那個原初的時空不分的狀態衍化出來的。

海德格爾説,“時—空”是一種神秘的“開裂”(Erklüftung),就是尼采那里説的“碰撞”。我覺得他們是故意用這種令人緊張的詞語的。如果要進入現代哲學和現代藝術,我們一定要理解這一點,一定要擺脫古典和諧、理性和規則的思維習慣。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爲什麼如此重要?是因爲他首先告訴我們,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和諧、理性和規則,而在於緊張、衝突和鬥爭。這就是現代性美學。以前和諧、規則的審美標準已經不再是我們主導性的審美經驗了,不再適合我們已經變化的經驗方式了。尼采説“碰撞”,“碰撞”很重要,要是生命中沒有“碰撞”的張力,那還有什麼力量?還有海德格爾説的“開裂”,説裂開了而不是説彌合了。到底什麼東西裂開了?是神秘的“時—空”裂開了,是“時—空”的“之間”,但這種“開裂”不是指時間與空間的分離。

海德格爾爲什麼要説“時—空”?我們先來看時間與空間的分離傳統。傳統的時間和空間概念都是很自然的,都基於自然生活世界的物經驗。這個太自然了,物的運動或者物的形態,它的長寬高的結構,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近代物理學把這種自然的時間經驗和空間經驗抽象化,把時間線性化、維度化,時間成了一維的直線,如上面所引的牛頓的説法,是“與外在的東西無關的”“絶對時間”;進而又把空間三維化,成了三維的“絶對空間”,同樣地,牛頓説“它自己的本性與任何外在的東西無關,總保持相似且不動……”這種科學的時間和空間觀已經成爲全人類的習慣思維。科學史上根本的質疑來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爲,我們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運動分開來,沒有絶對時間,也沒有絶對空間,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而尼采和海德格爾從另外的角度已經達到了這種思考。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