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後來 Physics Today 雜誌上的一篇書評[7]將這個列表擴展到了通信、經濟和工程領域。阻挫(Frustration)是自旋玻璃中的一個關鍵概念,Peter Wolynes 和他的合作者最近發表了一篇綜述《生物分子中的阻錯》(Frustration in Biomolecules),對這個概念及其許多應用進行了全面的回顧[7]。…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24,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而西方在驅逐游牧(匈奴)的入侵重新建立自己國家的過程中,建立起二元論的文化概念(文明 V.S 野蠻 / 公民 V.S 蠻族),最後他們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最後對世界的人類影響歷史。游牧的精神最後演變為一種民族主義,被內化為西方個人冒險的圭臬。西方征服者建立起自己的帝國征服者航行,將自己預設為文明的社會,對立面則是野蠻、落後之地,將佔領領土設定為一種正當的合法性,宛如一個帝國建造者的企業,眾多古老的史詩(埃涅阿斯紀或非洲史詩)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慾望的誘惑。
在關係的詩學上,游牧運動已經從原始的游牧到西方國家的生活定居的方式,演變一個發現和征服的領航旅途,取得新大陸領土。對於征服者西方民族而言,隱含著鞏固壯大自身─「我的根是最強」,並且明確導出為一個價值─…
ContinueAdded by moooi on August 24,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在其著作《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冩道,人作爲一個主觀實體,能對其所生存的世界進行認識和把握,思維的本質是思考(reflexion),人們對世界思考總結得出的結果可以叫做“世界觀”,這種記錄和認知自身以及宇宙規律的世界觀,是獨立於“人”和“世界”之外的第三個獨立客體,作爲一個獨立個體,它會反作用於人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這便是洪堡特在早期關於語言和思維之間關係的認識,可惜他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Continue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24,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利奧塔的後現代主義政治學是一種異教主義(paganism)。利奧塔用“異教主義”來表達一種反正統、反權威、反特權的思想。異教主義反對以主體和理性爲基礎的人類中心主義,也反對以西方思想看待一切的西方中心主義,承認異端的合法性,在真理和價值問題上採取對所有主張一律平等的民主主義。人們可以在任何問題上做出自由的判斷,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判斷是否正確。…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4,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藝術家要擁有自己觀看世界的“取景器”
孫嘉:是否有很多從事媒體藝術、生物藝術的藝術家會與科學家進行合作?在您看來,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合作通常是怎樣的?您也曾提到過,許多藝術家也會自己編程、做硬件。在您看來,這是否算作“跨界”?在媒體藝術等領域,是否諸如編程這樣的技能已成爲一種必需品?
張尕:我經常打這樣一個比喻,那就是當你使用一個135畫幅或120畫幅相機的時候,不管是數字的還是膠片的,你看世界的視角是已經被預先設定的,被相機的設計所固定,即一個是135的長方形,另一個是…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24,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叔本華說,人的精神痛苦是隨著智慧等級的上升而上升的,越是智慧和優秀的人,活得越痛苦。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在長達十余年時間裏,極富人文底蘊和音樂才華的刀郎,一個具有敏感心靈和纖細情感的歌者,在遭到糾集成為某種強大勢力打壓的時候,當他被作為超級力量的國家電視臺——它已經變異為某種程度上的價值尺度——視為「無」、視為「不在」的時候,他會多麽痛苦。不要認為《愛是你我》僅僅是在描述愛情,它何嘗不是這個優秀而苦悶的人對外部世界的熱切尋覓!何嘗不是想得到知音和依傍的悲情傾訴!
這在我們已經失去的八十年代是可能的嗎?這在一個公平正義的世界裏是可能的嗎?這在每一個個體都可以自由發出聲音的地方是可能的嗎?這在刀郎被法律呵護、擁有同樣話語權的世界裏是可能得嗎?不要裝作什麽也沒看到,莫要說極為廣大的擁有知識的社會人群,即便是在腳手架上攀爬的農民工也知道我們所置身的這個世界出了什麽問題!…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August 24,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我们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另一方面抵御相对主义和帝国主义,同时还要协调人权的普遍性与文化的多元化?法兰西学院院士、专攻法律国际化问题的法学家米雷耶·戴尔马-马蒂(Mireille Delmas-Marty)就此问题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倡“互利互惠的混融…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23,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這種情況便導致知識與社會和國家之間一種新的關係,它在原則上是一種方法與目標的關係。科學家們認爲只有政府的政治(換句話説,也就是政府的全部政策)是正義的,他們才可能與之合作。假如他們認爲自身所處的市民社會被政府弄得非常糟糕,他們就可能拒絶政府的規章政策。這種類型的合法化賦予他們權威,並認爲作爲實踐着的人類,他們可以拒絶以學者的身份幫助一個他們認爲不合乎正義的政府,換言之,即它不是一個建立在真正嚴格自律基礎上的政府。他們甚至可以用他們的專長來揭示這種自律在社會和政府中並沒有真正實現。這使人們又重識了知識的批判功能。然而事實卻是,除了由實踐主體,也就是自律集體所提出的預計目標外,知識顯然無法達成其他的終極合法目標。[15]…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3,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消解主體。17世紀以前,基督教是最高權威,評價一切的標準是上帝制定的,而不是人制定的,從而它們是“客觀的”。17世紀之後,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其位置被人所代替,標準是作爲主體的人所選擇的,從而也變成主觀的。用康德的話説,人爲自然界立法。後現代主義消滅掉主體之後,任何標準都沒有了,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由此必然陷入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是一種關於真理(理論)的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是一種關於價值(實踐)的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可以不要標準,但沒有辦法做到不要規則。於是這種沒有標準的規則就變成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而語言遊戲的規則是約定的。…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物理學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在1998年出版的著作《現實之布》(The Fabric of Reality)中指出,雖然知識總量呈指數級增長,一個人想要無所不知依然是有可能的,至少可以掌握闡釋的工具,但前提是把握以下四大核心理念——量子物理和多重宇宙理論、進化論、計算機理論以及認識論。誠然,多伊奇列舉的核心理念是否充足或是否正確依然有待商榷。但他的想法在邏輯上無懈可擊,即在知識總量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今天,學習和闡釋知識的工具與知識本身至少同等重要。…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August 22,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2. 作為統一範式的湧現
什麼可以代替還原論者的方式來理解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湧現行為? 簡短的答案是一個新的起點:認識到理解湧現行為需要關注可以刻畫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湧現集體特徵,並尋找它們的起源。它意味着通過實驗或觀察來識別湧現的集體模式和規律,然後設計出體現集體組織概念和原理的模型來解釋它們。這些模式、原理和模型是通向研究的系統中觀察到的湧現行為的路徑。只有通過研究這些中間路徑,我們才有希望在一個大的、統一的尺度上把握湧現行為。
圖3. 納米線,例如圖中在硅晶體上由原子生長產生的納米線,是具有湧現性質的新型人造材料。|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22,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文化比較學的主體內容是繞一個學術用語的圈子來證明本族文化的優越。無怪乎弱勢民族特喜歡這門學問,因為強勢民族要表明自己優越性的時候通常會采用直接的手段。文化比較學家赤誠可感,唯於事無補耳,就像誰要想成為工業強國,有效的辦法是自己生產出像樣的產品來,靠不上一場又一場抵制洋貨的運動。
比喻在不同類的事物中發現共同點,比較則從同類事物的差異入手。…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22,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前幾年不知道因為什麽事情,我與久已失去聯系的一位朋友聯系,這位在我印象裏不大識字卻在人際交往上擁有獨到才能的寫作者,劈頭就告訴我:「我已經出版了17本書!」我大駭,竟一時有些森然。然而轉念想想,心境也就平復了:有什麽奇怪的事情不能發生呢?人們之所以活得異常沈重,異常疲憊,不正是因為這個世界經常就會有太多奇怪的事情發生嗎?當年,就連擁有深邃靈魂的叔本華先生也郁郁於熱鬧著文壇的都是一些庸才和蠢材,下斷言說優秀作品從來都是形單影隻、孑然而立,不配有好的命運的……我完全能理解,這位不被人理解的偉大作家說這些話的時候有多少苦澀在心頭!直白了說,眼前這個世界不僅僅經常會有奇怪的事情發生,它簡直就是在癲狂,各種野蠻力量爭先恐後地向良知和本分撒野,肆無忌憚地欺淩無權無勢的弱者……活到了這個歲數,如果連這些也看不明白,那不就等於白活了嗎?…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August 22, 2023 at 6:30am — No Comments
「Deterritorializing」-破除領地
20世紀八零年代後期,隨著後現代理論而崛起的後殖民理論,帶起了一波消解中心(decentraling)和破除領地(deterritorializing)的運動,一直以來處於邊緣地帶的理論紛紛而起,破除長期以英美文本為中心的主流地位,也促成了後來的文化研究,文學研究研究超脫了以往傳統文學研究的範圍,將傳統菁英學者所鄙視的次文化與大眾文化與傳播媒介納了進來,除此之外還有文化身份、文化消費、權力話語、性別研究、殖民主義與後殖民寫作/話語為主的種族研究理論等。…
ContinueAdded by moooi on August 22,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這就提到另外一個概念,觀察者效應,電子收到某一種瞬時傳來的信息(也許是作為「麥克斯韋妖」的我們對其輸入了信息),1927年波爾提出了「互補原理」來解釋這一現象,即粒子存在波粒二象性。不過在某一時刻它不可能即是粒子又是波的,其狀態取決於有沒有人在觀察它,沒有人觀察的時候就是波(波函數疊加狀態彌漫於整個空間,在任何位置,概率大小不同而已),有人觀察的時候就瞬時從空間收縮集中在一點變成粒子(所謂的「坍縮」),人們用其他的任何亞原子粒子來做此實驗都得出完全相同的結果。
粒子是實體,而波是一虛無縹緲的概念,波爾原理認為當我們沒有看電子的時候,電子就不是實體,如幽靈一般散佈在四周,以波的概率形態漂浮在空間中。但當你睜開眼,幻象立即消失,電子的波函數瞬間坍縮,變成實實在在的粒子,讓你能看見它。…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20,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但大家想一想,我看着你們同時也總是在聽你們,我的看會影響到我的聽,反過來也一樣,我聽着你們,如果你們中間突然有人發出大笑聲,或者發生別的奇怪狀況,我對你們的看立刻就變了。看和聽是相通的,聽會影響看,看會影響聽。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相通的,兩者的分離是因爲科學技術造成的異化的後果。我所謂的“圓性時間”根本上就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海德格爾的説法是“時—空”(Zeit-Raum),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加了一橫(連字符),以示兩者交合不分的狀態。這是1930年代中期海德格爾的思想,我們下面再講。總而言之,尼采是以“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學説來反對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揭示出一種“圓性時間”,當他用過去與將來的緊張碰撞即“瞬間”來描述這種“圓性時間”時,根本上是要啟動一種時空一體的經驗。所謂“瞬間”是“時之間”也是“空之間”,更是“時—空”“之間”。…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0,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在具有豐富精神內容的人那裏,對傾訴的深切渴望並不比被荷爾蒙折磨的人的欲望輕弱,反之,它更加尖銳,更加深邃,更加綿長,也更加無邊無際。此種類型的對知音的尋覓、對生命外部力量的渴望,就不簡單是人類主體對客體的「反應」了,反之,這是主體對客體的頑強追尋,一種主動的試圖「進入」的過程。實際上,人類生存尤其是知識分子生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表現為這種帶有悲情意味的精神尋覓。屈原先生當年愴然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的就是這種精神尋覓,他心中是有太多的塊壘需要澆濯,他需要找到一個地方,能夠讓自己的靈魂得以安歇和小憩。…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August 20,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極端的進步觀把形形色色的文化都排在一條直線上,分出它個上下高低來。文化特殊論的立論正相反:每種文化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價值標準,因此是無法比較的。你打橋牌,我下圍棋,怎麽比得出誰高超?任何衡量標準都與特定文化相關,沒有超乎一切文化之上的自然標準。說不定拿各種文化來一比高低這種想法就是某種特定文化的產物呢。形形色色的文化只有不同,沒有優劣之分。
中國人先前認為華夏文明世界第一,後來在可以直接比較的方方面面都比不上西方,終於產生了一種文化自卑感。文化獨特論既不自稱高人一等也不承認低人一等,算是中平之論。
但我們說所有文化都平等,只是面對西方文化時才說的。倒不是咱們中國人采用了雙重標準,說實話,坦桑尼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哪兒有什麽文化呀,所以也談不到平等不平等。…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19,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在這篇文章中,利奧塔區分了三種藝術和文化的呈現(presentation)方式: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也許同樣出現在其他批評家的作品中。但準確地理解清楚利奧塔使用它們的方法是重要的。在其他後現代主義的討論中(例如,參看Hutcheon 1988 或 Jameson 1991),這三個概念描繪了一個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他們的討論中,現實主義被描述爲19世紀的主導美學形式,其代表作家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或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現代主義挑戰現實主義的再現…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August 19,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曾幾何時,「教育」似乎一目了然——接受教育意味著在校學習。一般而言,學習的年限越長,受教育的程度就越高。可在當今時代,關於「教育」的傳統共識已不再適用。有證據表明,在校學習與教育之間的因果關係若非蕩然無存,也已然岌岌可危。
近期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報道,調查了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兒童接種可預防的兒科疾病疫苗之間的關聯。該報道援引了多項發展中國家的權威研究,結果均顯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兒童疫苗接種率之間存在正相關。換言之,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接種疫苗的幾率就越大。這一關聯毫無爭議。…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August 19,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