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ung Po Tsai Cave
  • Male
  • Gua Musang, Kelantan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Cheung Po Tsai Cave's Friends

  • INGENIUM
  • Eamman Habibatah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比雷艾弗斯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 ucun estutum
  • Zenkov
  • KyrGyz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Gifts Received

Gift

Cheung Po Tsai Cave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Cheung Po Tsai Cave's Page

Latest Activity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3)

「獨」另外有個「獨立」的意思,這就是莊子在〈大宗師〉所說的「見獨」。每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不能複製的「獨體」。我今天生成這個樣子,不管外在的形體或內在的才性,都是獨一無二,沒有影印機可以完全複製。一個人能自覺其生命是「獨體」,而徹悟到他「當體自足,了無缺憾」,在精神上根本不必依賴別人的愛賞、讚譽,當然也就不必在乎別人的鄙棄或毀謗,甚至生命本身的死生壽夭也可以順其自然,這就是「見獨」了。 一個人假如不能徹悟自己的生命是個「獨體」,就經常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比較」是挫折的来源,我比人美,固然高興;但是,相對的比別人醜,不就傷心了嗎?我比別人尊貴,固然高興;但是,相對的比別人卑賤,不就傷心了嗎?在這種「比較串」的世俗價值體系中,一輩子都比不完,因此人們就生活在悲喜哀樂的鎖鏈之中,解脫不開来。其實,一個人活著最好不要比来比去,只要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便是「見獨」了。…See More
Mar 3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2)

一般人處「逆境」,往往心境「悲苦」,就如突遇風雨而「同行皆狼狽」;但是,東坡卻獨能順著這個一時無法改變的「處境」,以歡樂的「心境」對應它,這就是「隨緣」。而一般人處「順境」,往往心境「歡樂」,就如雨後放晴而面對「山頭斜照卻相迎」,那些同行者必然非常歡欣;這當然也是常情,沒有什麼不對。不過,如此一来,人的心境苦樂,不就完全被客觀「處境」所支配了嗎?我們可以再想想,一個人是否可能「超越」客觀「處境」的支配?所謂「處境」,就是「命遇」;能超越處境,則順逆雖由客觀之「命」,而苦樂卻可以由主觀之「心」。這就是老莊、禪宗所追求的「曠達」:從「心靈」做修養工夫,能通透「命遇」之理,而遣除窮通、貴賤、得失的分別心,以達到莊子在〈養生主〉中所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境界;這境界也正是禪宗所說「平常心」的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象徵這樣的境界。這境界超越了客觀處境之順逆與主觀心境之苦樂,乃是人生終極理想的安頓處。因此詞中說「歸去」,就不僅只是回到各人身軀所居住的家而已,更象徵著「心靈」最終所回歸而安頓的「家」。這個「家」不是磚瓦蓋出来的房屋,而是一種心靈的「境界」。而這等境界,不是只從理論的認知…See More
Feb 28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1)

每個夜晚,一輪明月高掛,她面對浩瀚無垠的碧海青天,會是懷著怎樣的「心」呢?各位一定可以體會到,那是一種永遠無解的「孤寂」之心呀!所以李商隱才會認為她「應悔」。嫦娥在人間面對種種命遇所帶来的煩惱,以為只要逃離這個事事都不完滿的現實世界,奔向另一個「想像」中完滿的世界,必定從此過得幸福快樂。誰知道,當那「想像」中完滿的世界一旦變成現實之後,另外的煩惱也跟著来了。那麼,是不是再奔向另一個「想像」中完滿的世界,就能解脫煩惱呢?我們對這首詩自由感發之後,不妨再做個「情境連類」。我把這種不滿現實、逃離當前的處境,而奔向「想像」中完滿世界的心態,稱為「嫦娥心態」。而這種人其實非常多,李商隱以自己的存在感思體會到奔月之後的嫦娥那顆孤寂之心,他當然便是像「嫦娥」的那種人了;而說不定你我也都是呀!我們就叫這種人為「嫦娥族」或「奔月族」吧!由於不滿現實,相對將一個遙遠的地方,在想像中給美化了;等到想像變成現實時,才發現原来任何存在處境都同樣不完滿,而人間煩惱也無所不在。台灣這種「嫦娥族」非常多;美國、澳洲等地就是他們想像中的月宮,然而「奔月」以後呢?是不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只有他們能切實感受。那麼假如…See More
Feb 26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0)

第二首,我要請你們一起来讀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首詩怎麼讀?字面意思很容易懂,第一句「雲母屏風燭影深」,寫的是室內情景:鑲嵌著雲母石片的屏風圍繞著床鋪,燭光昏暗。接著第二句「長河漸落曉星沉」,「長河」是天上的銀河。這一句寫的是室外天空的情景:銀河漸漸消失,而破曉時分,星星也一顆顆沉落了。第三、四句運用了「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詩人認為嫦娥應該會後悔當年偷得丈夫后羿從西王母那兒求来的靈藥,奔到月宮,卻必須夜夜對著廣漠無邊的碧海青天;這時候,她到底懷著一顆什麼樣的心呀!字面的意思就這麼簡單,然而這首詩的深層涵意究竟在寫些什麼?這首詩,古人有很多種解法:有的說是詩人在譏誚不耐孤寂的女道士;有的說「嫦娥」比喻詩人所悼念的妻子;有的說詩人以「嫦娥」自比,懺悔自己為什麼依違在牛、李兩黨之間,以致落到這般淒涼的處境。他們都自認為說中了「作者本意」;然而誰能證明呀!其實,我們可以不管「作者本意」是什麼,就從這首詩本身的意象来自由感發、情境連類吧!我們一起来發揮想像力,讓自己設身處地進入第一句所描寫的情境中:房間內整個色調、氣氛是那樣冷清、昏…See More
Feb 24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9)

坦白說,比起「詩可以興」的自由感發、情境連類,這麼「專業」的論詩,真的很無趣;然而,那是我的學術工作,不得不如此。在中國古典詩中涵泳了四十年,我所體驗到的讀詩樂趣,不是在做研究、寫論文的時候;而是當我閒来無事,一個人、一杯茶,坐在書窗前、花月下,以我自己的生命存在感思,自由地品賞一些好詩,當有所體悟,便欣然忘食。就是這種情境、這類體悟,讓我覺得「詩是人生智慧的燈」。我想各位不一定做學者,你就這麼讀詩吧!一定會讀出趣味、讀出智慧来。(二)讓我們一起用「心」来讀幾首詩,讀出人生的智慧!最後,就讓我們一起来讀幾首詩,看看能讀出什麼人生智慧!第一首詩是唐代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来征戰幾人回!這首詩非常有名,文本原来的意思是描寫邊塞的士兵,手上拿著一杯葡萄美酒,正要好好享受時,琵琶所奏出的軍樂卻忽然響起,催促他立刻上戰場。「醉臥沙場君莫笑,古来征戰幾人回」,這两句非常沉痛,卻用一種戲謔的態度来表達,將悲涼、無奈的情感隱藏在深層。各位撥開這個士兵戲謔的面具,細細體會他所隱藏的悲涼及無奈。他的背後有一個國家大機器在運作,迫使人們非要上戰場拚命不可。這種情…See More
Feb 22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8)

而王國維則曾經用「詩可以興」的態度及讀法,實際詮釋了幾首詞。他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這是一個「詩可以興」典型的讀法。王國維也知道用這種方式讀詞,不合「作者本意」,所以他說「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當我們從「作者本意」去解詩時,就必須符合詮釋的「客觀有效性」。因為「作者本意」相對於讀者而言,具有「客觀他在性」;你說自己對這首詩的詮釋乃是「作者本意」,那麼在方法上,你就必須拿出證據、符合邏輯,以論明作者是否真有這個意思,才能保證你的詮釋具備「客觀有效性」。假如,我們只是對詩自由感發、情境連類,不把讀到的意思轉嫁給作者,說那是他的「本意」,就可以像王國維這樣閱讀了。在原詞的文本中,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帶天涯路」,並沒有王國維所說「成大事業、大學問」第一種「境界」的意義;但是,王國維卻從這幾句詞…See More
Feb 19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7)

孔子教他的學生去讀詩,說:「詩可以興」。他對詩的觀念與讀詩的態度,就是不把「詩」只當做與讀者生命存在感思無關的知識客體。讀詩,非常自由,可以隨意感悟,經由文本的啟發,打開自己的人生境界。我們就舉《論語.學而》一段孔子與子貢「言詩」的故事,来說明「詩可以興」的道理: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来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是《詩經.衛風.淇奧》的詩句,本義是磨製玉器與骨角,涵有「精益求精」的意思。子貢卻將它移到與孔子對話的場合,意義也轉成道德實踐必須「好詩是還要更好」。子貢所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是消極的「有所不為」,孔子所說的「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更是積極的「有所為」,後者比前者的道德實踐境界更高。磨製玉器與骨角是一種存在「情境」,道德實踐又是另一種存在「情境」。從經驗事實来說,這兩種「情境」不同;但是,從價值理想来說,二者卻有「類似性」,那就是「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將這兩種情境聯想在一起,就是「興」,我稱它做「情境連類」。子…See More
Feb 17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6)

大兄無逸的女兒謝道韞隨後說:「未若柳絮因風起。」這一句充分展現謝道蘊的想像力,雪花的「潔白」、雪花的「輕柔」、雪花飄飛的那種迷濛的情境之美,都可以用「柳絮因風起」去譬喻,這就是詩;而且是一句「好詩」,比胡兒高明了許多。想像力,可以把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因著某些外在或內在相似的特質聯想在一起。這就是漢代孔安國解釋《論語.陽貨》:「詩可以興」時,所說的「引譬連類」。「興」是詩得以產生的主要因素,也是「詩性心靈」的特質之一。它從「心理層」而言是「想像力」或「聯想力」;從「語言層」而言是「譬喻」。詩的語言有隱喻、象徵種種特質,都是建立在人類的想像力上。而心理之想像、語言之譬喻則又建立於「實在層」之宇宙萬物原本就具有的「類似性」。因而,「興」做為詩歌創作的動力因、質料因,必須整合「實在層」、「心理層」、「語言層」的各因素才能充分理解。假如單從心理層来說,「想像力」就是「詩性心靈」的特質之一。沒有想像力,白雪只是白雪、鹽巴只是鹽巴、柳絮只是柳絮,好詩或壞詩都產生不了。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做一個歸結:「詩性心靈」是什麼?第一,它是人們對自身生命存在經驗及意義的感悟能力。第二,它是人們不受抽象概念思維及功…See More
Feb 16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5)

各位深深的、細細的體會:詩人就真切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情境中,與草木鳥獸渾和一體。到了夏天,草木生長,群樹欣欣向榮。他看到鳥兒有了很好的棲息之處,非常快樂地啼唱著,所以說「眾鳥欣有托」;而他自己的「家」雖然簡陋,卻也在這一片自然之中,覺得生活非常安適,所以說「吾亦愛吾廬」。詩人不但自己過得快樂,也希望鳥兒過得快樂;因此,「眾鳥欣有托」,不只是客觀的說鳥兒「欣有托」,更是詩人主觀的為鳥兒感到「欣有托」,這就是「同情心」。我們再合情合理的想像,要讓「眾鳥欣有托」,詩人當然就不會隨便去砍樹,而保存鳥兒的棲息之地,所以說「繞屋樹扶疏」。詩人推擴他的「同情心」,順隨自然,讓草木、鳥獸各安於其生存空間。古人認為「人」與天、地並為「三才」,而能「參贊天地之化育」、宋代理學家張載在〈西銘〉中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道理很高深,陶淵明這幾句詩卻很平實又很透徹地將它表現出来。詩人、草木、鳥獸就在大自然中,各在其自己卻又渾化如一,這不就是《莊子.齊物論》所說「萬物與我為一」的存在境界嗎?因此,我們可以說陶淵明這幾句真是古今第一等好詩,而它全由詩人的「心靈」在生活實踐中自然流露而出,非刻意從技巧而得。這種「同…See More
Feb 12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4)

今天自然生態之所以被破壞殆盡,就是因為我們總把自然景物當做「功利性」的資源,而不是將它當做「觀賞」的對象。什麼紅尾伯勞、黑面琵鷺,再珍貴的保育類動物,也會被吃光光。一個沒有詩的時代、人們普遍缺乏「觀賞心」,大自然中最美好56的景物就都逐漸在走向毀滅。想要讓自然生態回復生機,其「本」不在法律,而在「美育」;從生活教育去找回人們的「觀賞心」、找回人們的「詩性心靈」,才是「務本」之道。手握著權力的爺們,怎麼到現在還不能覺悟,我們這個社會最根本需要的並非人民在經濟上的「競爭力」,而是在生活上的「觀賞心」!(三)同情心「詩性心靈」的第三個特質是「同情心」。「同情心」與詩有何關係?我們就用蕭統〈陶淵明傳〉所記載的一段故事来說明:(淵明)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資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這段故事很感人,其中蘊含著讓我們沉思的道理。陶淵明離家去擔任彭澤令,沒有攜帶眷屬。他很關愛自己兒子,就派遣一個僕人到家裡,協助砍柴挑水的勞務;但是,他又特別叮嚀兒子:「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這句話雖然沒有格律,卻是「詩」;它表現了詩人陶淵明真誠流露的…See More
Feb 8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3)

桓溫「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這二句話,就是道道地地的「詩」。雖然它不成篇章、不具格律;但卻充滿「詩意」。因為桓溫以「意象」語言表現了自己最真實的生命存在感受,逼近了生命存在的本質,而非僅是虛假的套語。余光中先生收在《掌上雨》這本書中的一篇文章:〈新詩與傳統〉,提到新詩既不押韻,又怎麼判斷「是詩」或「不是詩」?他就舉出桓溫「木猶如此,人何以堪」這二句,說它是真正的詩,而相對舉出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這首詩的最後二句:「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說它雖符合格律,卻不是詩。為什麼?因為這二句「是敷衍話,是門面話,不是詩人性靈的自然流露」。這也讓我們知道「詩性心靈」的特質之一,就是對生命存在最真實的感受。(二)觀賞心「詩性心靈」的第二個特質是「觀賞心」。「觀賞心」與詩有何關係?我們就用《莊子.秋水》所記載「魚樂之辯」的故事来說明:莊子與惠施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施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See More
Feb 3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2)

桓溫從當年種柳到現在重過金城,前後已隔了二十八年。 他見柳樹老了,因而感受到自己也老了,都經不起歲月的摧殘, 因此才掉著眼淚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桓溫是大將軍, 擁有那麼高的權力、地位,在沙場上又是何等驍勇!然而對著 自己手種的柳樹,卻怎麼脆弱到掉眼淚呢?這是非常深沉的生 命存在悲情。生命存在的基底就是「時間」。用權力、金錢可以 買得一切,卻買不到「時間」。歲月的流逝,生命的有限與無常, 就是存在的本質;再大的權力、再多的金錢也改變不了它。人 一旦感受到這種生命存在的有限與無常,悲涼之情就會從心靈 深處湧現出来。 生命的「存在」,不能只從先驗本體,以抽象概念去認知, 那只是理論。柏拉圖所說的「理型」、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第一因」,對我們来說都非常遙遠,太抽象、太理論了;一點兒都不 切身、不實在。依照中國莊子或西方存在主義者的說法,生命 的「存在」就是:一個獨特、具體的「自我」;沒有誰問過這個 「自我」同不同意,他就被「拋擲」到某個特定的時空場所而 誕生了;這個「自我」便如此的在現實世界中生存了。接著,…See More
Feb 1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

一、詩,是人生智慧的燈 今天,我来到這兒,想從年輕人的身上找到詩;因為年輕的生命,就是一首詩。大約二十幾年前,我在大學課堂上講詩, 向台下望去,一張張年輕的臉龐都是詩,教室氣氛非常「唐代」。 可是,二十幾年後,最近我在一些場合講詩,看到的臉龐就很少有詩意了。我懷疑,這果真是一個沒有詩的時代呀! 沒有詩的時代,不僅指我們這個時代不寫詩、不讀詩;更指的是我們的生活已不存在「詩」的質素,人們的心靈沒有詩的美感,也不需要有詩的美感。 或許,清華大學不一樣吧!這兒是頂尖的大學,最優秀的年輕人才可以到這兒讀書,所以我 期望今天在這兒,從各位身上能找到詩。 現在,我已經找到詩了,從一張張燦爛著笑意的臉龐,連接到窗外那排洋溢著生意的花樹,都是詩。 幾年前,我曾經提倡過「生活詩人」這個觀念,也幫一個 出版社主編過一系列稱為「生活詩人」的書。什麼是「生活詩 人」?從字面意義来說,就是「能將生活過得像詩一樣的人」。 我這麼說,是為了要和「紙上詩人」對照。所謂「紙上詩人」, 就是能拼湊文字,以符合某種詩的語言形式而自以為會寫詩的…See More
Jan 30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林德俊的詩《老街》

脫掉昨晚的那件寂寞不小心踩到雨後老街的一灘鄉愁「詩是童年派來臥底的嗎?」突然我成了背著彩虹出遊的蝸牛愈走愈慢愈走愈慢,趕不上名叫急促的文明病 甘脆坐下來聽老樹下的阿公說故事搭乘時間的捷運看五顏六色的人生賣力生長跟著一把折扇輕輕搖晃仿佛又要扇走一個夏天 See More
Dec 20, 2022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林德俊《在城市的身體中旅行》

一節一節的日子串起 生活一格一格的窗景串起 人生雖然心境時常被莫名的雨下得一塌糊塗今天卻意外聽見大廈和老樹辯論誰是誰的家具昏黃中行過一座呢喃的城市一首詩隨電動車門驟然開啟那些閉目養神的星星突然回過神來See More
Dec 13, 2022
Cheung Po Tsai Cave posted a blog post

葉櫓·詩性何物?(4)

一個詩人在面對現實時,是妥協迎合還是抗爭批判,是一種生存的姿態。這種生存姿態決定著他詩的視角和品質。記得多年前《詩刊》以“遠去的帆影”為題征請詩人寫“同題詩”,其中有寫得很優美的,但是唯獨牛漢的那首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在於,他的視角是迥異於一般人的。他在詩題下寫了“這個美妙的命題,是立在岸上的人擬的”,明確地揭示出不同的觀察視角和“在場者”身份的不同,是怎樣決定著詩的內涵和品質的。被人們口耳相傳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成為一種悠遠遼闊的詩境而凝定成畫面,有多少人會想到這兩句詩也許還包涵著李白無盡的人生感慨呢。牛漢同樣在感嘆這一美妙的命題時,提醒著人們: 我是一葉帆滿是補丁的粗麻布帆我只能在波峰浪谷中掙扎命運沒有給過我安詳的藍天和平靜的海面颶風糾集霹靂,閃電和暴雨撕裂著焚燒著我單薄的布帆…See More
Nov 1, 2022

Cheung Po Tsai Cave's Blog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3)

Posted on February 24, 2023 at 9:23am 0 Comments

「獨」另外有個「獨立」的意思,這就是莊子在〈大宗師〉所說的「見獨」。每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不能複製的「獨體」。我今天生成這個樣子,不管外在的形體或內在的才性,都是獨一無二,沒有影印機可以完全複製。一個人能自覺其生命是「獨體」,而徹悟到他「當體自足,了無缺憾」,在精神上根本不必依賴別人的愛賞、讚譽,當然也就不必在乎別人的鄙棄或毀謗,甚至生命本身的死生壽夭也可以順其自然,這就是「見獨」了。



一個人假如不能徹悟自己的生命是個「獨體」,就經常會拿自己和別人比較。「比較」是挫折的来源,我比人美,固然高興;但是,相對的比別人醜,不就傷心了嗎?我比別人尊貴,固然高興;但是,相對的比別人卑賤,不就傷心了嗎?在這種「比較串」的世俗價值體系中,一輩子都比不完,因此人們就生活在悲喜哀樂的鎖鏈之中,解脫不開来。其實,一個人活著最好不要比来比去,只要活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便是「見獨」了。…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