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三,人工智能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的複雜性源於人的複雜性,可以說,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學少、學慢、學難,甚至有時會求「拙」,讓孩子的靈魂跟上。少就是多,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性。人工智能不是讓孩子做更多的題,而是讓孩子成為不一樣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為什麼數據聚不起來,教育應用不起來?核心原因是我們組織觀念和教育觀念沒有改變,如果整個人工智能都往應試方面走,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6,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在各自的领域中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尽管他们的理论起源于不同的哲学和学术背景,但在某些方面可以找到一定的关联。狄尔泰的“认知体验”(Das Erleben)理论与雅各布森的“语言结构学”中的诗性思想在表面上可能属于不同领域,但都在探讨人类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体验与语言)来理解和感受世界。二者都强调了感知和体验在理解意义中的核心作用,只是表达和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
相关:愛墾APP:…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弦論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少數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發現,弦論雖然是一個失敗的強作用力理論,卻可能是統一所有已知交互作用與物質的理論。一根弦描述的不是介子,而可能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這個大膽的猜想的基礎,是根據一項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亦即物理學家發現弦論中自動包含了重力理論,而且可以有數學上自洽的量子化。如前所述,重力場論的量子化是一個極其困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不論弦論是否真能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單是看它可以解決重力場的量子化問題,就值得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因此,弦論的第一次革命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其研究工作。可惜的是,不多久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剩下許多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似乎過於複雜艱澀,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許多物理學家就又離開了此一領域,直到弦論的第二次革命。…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證據之一即她在欽定美國版《佔有》時,特意選擇該畫作為封面。克里斯塔貝爾對「梅林與薇薇安」故事的反思,恰構成了對格洛弗前述願望的解構——女性習得男性的強力來奴役男性(在格洛弗是真摯的願望,在莉奧諾拉則是方便的手段),甚至為之喪失了自己的女性特質,究竟價值幾何? 拉斐爾前派繪畫的藝術特征鮮明,「欠缺陰影和欠缺明暗對照法,特別著墨於細部」(17);講究每一片花瓣、每一根髮絲都栩栩如生,如該派理論家約翰·羅斯金所言,「即使最微小的細節也是來源於自然,並且只來源於自然」(18)。拜厄特曾深入思考過拉斐爾前派的藝術特征,在其理解中,小說(按:以福特的小說為例)對拉斐爾前派的視覺世界的回應,表現為「作者內心深處的時斷時續地,迷宮般復雜地顯明」,同時「堆積精確的視覺細節」(Portraits:11)。…
Added by Zenkov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在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同時,不忽視、不放棄傳統文化產業。要在改革、融合、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等關鍵點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Continue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在有人類文明以來,植物就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能早在人類還在穴居時期時,植物就已經被認為具有治療疾病的功效,而在文獻記載中,植物的使用則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1770年巴比倫人的紀錄。
臺灣的植物對於好學深思的人士,是一個極有趣的研究題材。
馬偕博士…
對於一位宣教師而言,每一片葉子都有言語,每一朵花都有聲音。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ugust 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August 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假如生活不總是充滿詩情畫意,它至少是富有悠揚韻律的。從思想軌道的路徑來看,人的內心體驗呈現週期性。不知彼此距離有多遠,不知橢圓軌道有多長,不知運行速度有多快,不知循環週期有多久。但是,週而復始的循環往復確定無疑。
上週或去年內心曾經遭受的痛苦,現在煙消雲散了;但下週或來年痛苦仍然會捲土重來。快樂不在於我們經歷的是是非非,而取決於心靈的潮起潮落。疾病是帶有節奏規律的,行將就木之際疾病來襲的週期愈來愈短,身體復原時疾病的發作週期愈來愈長。
因為某事,痛不欲絕,這種痛楚昨日曾不堪承受,明日也將不堪承受;今日卻不難忍受,儘管傷心事並未過去。甚至未解的精神上的痛苦負擔,也定能讓內心得到片刻的寧靜;悔恨本身並非駐足不去,它只不過是再度光臨。快樂令人又驚又喜。倘若覺察到快樂來臨的路線,我們可能會翹首以待,因此快樂如期而至,而非突如其來。…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其三,加強緊缺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儲能技術等領域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加快重型燃氣輪機、病毒學、國土空間規劃等緊缺領域新形態教學資源建設,加強兒科學、精神醫學、公共衛生、臨床診斷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支持高校佈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增設種業、農林智能裝備、食品營養、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專業。加強外語非通用語種、涉外法治、國際新聞傳播等關鍵領域涉外人才培養,重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研制《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等。…
Continue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August 5,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我們再舉一個小孩玩“剪子石頭布”遊戲的例子。如果只有兩個小孩玩這個遊戲,那麽輸贏的結果就是確定的,也就是說結果是線性的。可是要是有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小孩玩這個遊戲,那麽輸贏的結果就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的、交叉的。再中國有水、土、火、木、金五行,要是只有水火那麽生克關係就很簡單了,可是現在有五行,所以生克是循環的,而不是線性的。…
ContinueAdded by Temer Loh on August 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歌德在二十歲時感到很驕傲,因為他的詩寫得很好。康德給歌德寫信說:“你才二十歲,不應該這麽老氣橫秋,你就像一位牧場詩人。”什麽是“牧場詩人”呢?一個詩人坐在牧場上,周圍的一切都是和平、安靜的,詩人沈浸在這種環境中做出美好的詩。然而真正的世界並不會如此和平、安靜,真正的世界是疾風暴雨式的世界,是帶危險性的。人類總喜歡把獅子催眠,使它無害,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把世界圖象化的做法。…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卑劣地、愚蠢地、放縱地、邪惡地活著,與其說是活得不好,不如說是慢性死亡。
追求對靈魂好的東西,是追求神聖的東西;追求對肉體好的東西,是追求凡俗的東西。
應該做好人,或者向好人學習。
使人幸福的並不是體力和金錢,而是正直和公允。
在患難時忠於義務,是偉大的。
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
做了可恥的事而能追悔,就挽救了生命。…
Continue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August 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克里斯蒂瓦的“符号态”(the semiotic)与“象征态”(the symbolic)确实可以被理解为处于一种“呼唤性”(vocativity)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动态互动与相互影响。这种“呼唤性”强调符号态和象征态之间的相互召唤、回应与转化。二者之间的呼唤与回应构成了她诗性语言革命的核心。通过这种呼唤性关系,克里斯蒂瓦展示了语言如何在表现理性秩序的同时,捕捉和表达深层次的情感、无意识和原始体验。
符号态与象征态的辩证关系:…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August 5, 2024 at 5:00am — No Comments
如果語言中的唯一變異形式只是「平面上的」個體變異,我相信我們將難以解釋方言如何產生,為何一個語言原型會逐漸分裂成多個相互無法理解的語言。但語言並不僅僅是展現在空間中,它更像是同一幅永恆畫面在個體心中的一系列反映。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沿著它自己創造的流動前行。它具有漂移性。如果語言沒有分裂成方言,如果每種語言都保持為一個獨立的統一體,它仍然會不斷地偏離任何可分配的規範,不斷發展新的特徵,並逐漸轉變為一種與其起點截然不同的新語言。…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5,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為了創新而學,將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指向。而創新需要多樣的大腦、理解的環境和突破的能力。人工智能時代對於教育改革和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將聚焦於人的創造力培養,而這需要不斷地推進教育的多樣化。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為孩子們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塑造出千百萬不一樣的大腦,其中也必然會湧現出極具創新力的人。
李佐文:人工智能時代給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人機共生環境下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組織信息、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以讀寫能力培養為例,過去,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百科全書裡查找信息,並相信這些信息是准確和真實的。現在,互聯網會給出上百萬個答案,沒有人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或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技術允許人們搜索和獲取的知識越多,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處理模棱兩可信息的能力就越重要。…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3,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一、粒子物理
根據現今普遍被接受的物理理論,宇宙中的物質是由一些所謂的「基本粒子」所組成。例如原子是由電子及原子核所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與中子所組成,而質子與中子又分別是由夸克以不同的方式組成。其中只有電子與夸克被認為是基本粒子,在實驗上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顯示,他們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組成。除了電子與夸克,還有其他許多種基本粒子,共同組成宇宙中所有的已知物質。根據現有的理論,基本粒子不但說明了物質的組成,也解釋了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2,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還需要注意的是,胡適不僅強調「白話」(口語)入詩,而且屢屢提醒「文法」(語法)的重要性。關於中國古代的文體,他批評得最為激烈的就是律詩和駢文,言其「不講文法」、「不通」。[32]胡適的看法若孤立起來看,顯得頗為獨斷、偏頗。但是,若從前文所述之韻律與句法之矛盾關係來看,胡適的做法有其不得不為的初衷。因為律詩和駢文這兩種文體,恰好就是詩與文中受到韻律法則支配最深的體裁。
對於胡適而言,最為迫切的是讓邏輯關係明確的現代語言用文學的方式「催生」出來。他優先考慮的顯然是如何讓現代漢語在詩歌寫作中「立足」,而不是建設詩歌的韻律形式。所以他反復強調把話說「通」;而且他屢屢提醒人們要注意語法,不要因為詩律的需要去寫一些「病句」,這說明他對於傳統詩文中語法與邏輯受到韻律的擠壓這個根本問題是有直覺的感知的。…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2,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前言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相关:呼唤型造物 …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2,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雅各布森的另一項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種分析溝通的方法。按照雅各布森在1960年出刊的論文《語言學與詩學》(Linguistics and Poetics),溝通可以分成六種元素:
1. 傳送者
2. 接受者
3. 符碼(code,例如語言系統,或索緒爾語言學底下的 langue)
4. 訊息(message,指說話的行為,或稱 parole)
5. 脈絡、語境
6. 媒介(指傳送者與接收者之間存在著的精神上或物理上的聯繫)
這些元素各自能達成六種不同的功能,例如傳遞情感…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2,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最終的結果是,她讓畫家與肖像畫參與了她的思考,讓繪畫藝術作為文學語言的「腹語術」,隱微卻直觀地將她的古今思索表達出來。正如她明確指出的,「腹語術」對解讀《佔有》尤其重要。(13)而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繪畫就是其表達對女性主義質疑的最顯著的「腹語術」之一。之前有論者指出,《佔有》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繪畫藝術特征。(14)
但經筆者統計,《佔有》中出現「拉斐爾前派」凡三次,每一次都隱含作者的負面評價。首先是一篇虛構的學者論文蓋棺論定地判定,女詩人克里斯塔貝爾的神話史詩《仙女梅盧西娜》是受布蘭奇·格洛弗這位同居女畫家的畫作啟發後的創作,僅在拉斐爾前派時期被少數批評家欣賞…
Added by Zenkov on August 2,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