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2

在伊德看來,後現象學的第一步就是將實用主義移植到現象學上。伊德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中主要抽出了自由變更(free variation)概念和生活世界(lifeworld)概念,從海德格爾現象學中借鑑了解釋學和存在主義的有關思想,從梅洛-龐蒂抽出了知覺(perception)和體現性(embodiment)概念。伊德認為,變更理論、體現性以及生活世界等概念都能在胡塞爾那裡找到,他從現象學中抽出這三個核心概念,以闡明對經驗的嚴格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借鑑杜威的有機體與環境概念,通過對環境變更,分析現象的多重穩定性。

後現象學的第二步:從實用主義的現象學進入後現象學領域。伊德以變更理論為中心方法,並利用體現性概念,從而對經驗進行嚴格的分析。在分析中,包括了積極的知覺的接合,反映了身體知覺的內置性和透視的本質。在現象學的變更分析中,包含了技術的物質性、身體技術、實踐的文化語境等因素,但伊德不同意胡塞爾的如下觀點,即通過自由變更而達到現象的本質,伊德認為,通過自由變更可以揭示現象的複雜的多重穩定性,或多重的穩定結構。在具體的經驗分析中,現象的多重穩定性又與歷史文化環境(context)相聯系,也就與生活世界聯系起來了。

後現象學的第三步:被荷蘭技術哲學家阿基塔爾尤斯(Achterhuis)稱之為「經驗主義的轉向」。伊德認為,人類經驗者將被發現是與環境或世界在本體論上聯系著,兩者都在這一關係中發生了轉變。現代技術哲學不再將技術人工物當做被給予的東西來看待,而是分析了它們的具體發展和形成,這是一種包含了許多不同參與者的過程。後現象學特別關注具體的案例分析。後現象學研究者忙於關注實驗設計的特征,並置身於相關的科學共同體中。伊德將他們所研究的現象稱之於研究開發場所(R&D sites)②。

一般來說,現象學把現象作為一個新的審視問題的視點,展開新的角度,提出面向事情本身的方法論原則,揭示現象更為豐富的意義。後現象學起源於現象學,它是在當代哲學情境下,對現象學的某種程度的調整,是一種新的歷史轉變。簡言之,所謂後現象學就是實用主義與現象學的整合。從方法論上看,後現象學包括了經驗主義的轉向,經驗者總是與環境聯系在一起的。如果用一個簡要公式來表達:後現象學=現象學+實用主義+經驗主義轉向。另外,伊德本人也師從法國著名哲學家利科,利科的交叉學科的特點也影響了伊德的後現象學。

二 伊德的後現象學的基本概念

伊德的後現象學涉及非常寬的范圍,而且研究的范圍不斷拓展,目前,國際上不少的學者、博士或博士後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系的技術科學研究小組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合作與開拓,這表明了後現象學所具有的學術生命力。國內對伊德後現象學的介紹與研究集中在他的技術現象學方面,下面簡要介紹後現象學的幾個重要概念。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現象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但在不同的現象學中的表現有一些差別。意向性原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術語。布倫塔諾用它來區分物理現象和心理現象,認為心理現象是以意向的方式把對象納入自身之中。為此,胡塞爾認為,意向性是意識活動的根本特征,它總是「對某物的意識」,即必然是指向某種對象的。意向性涉及到兩個基本概念NoesisNoema,兩者都是希臘詞。胡塞爾用NoesisNoema這兩個詞來分別指稱意識的兩種不同組成,表明意識體驗中行為一側與作為對象的另一側的關聯與區別。Noesis譯為意向行為,Noema有不同譯法,如意向對象、意向內容或意向相關物。胡塞爾所說的意向對象也已經不同於近代哲學中的客體概念,因為意向對象不同於實在對象,它是一種觀念的本質存在,是純粹自我意向性活動的構成物。

【注释】

②Don Ihde, "Postphenomenology Research", Human Studies, 2008,31(1),pp.1-9.

原載《哲學動態》2009年4期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