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對上古時代審美文化遺產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困難。如《詩經》「國風」中許多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詞詩句,詞意淺簡重複雜沓,令人難以體會其中的趣味。經學研究者為了發掘其中的微言大義往往曲意引申,結果愈失其旨。但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一書中通過對詩歌活動現場的想像體驗而另覓神悟之境。
如《芣苢》一首字句幾乎全部重復,令詁者無從措辭。方氏卻從歌者現場情境體驗出詩中聲應情和的韻味:
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
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15]…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2,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他爲什麼需要那樣?因爲從物質—影像的無限性到思維—影像的無限性的過渡,也是一種救贖的歷史,一種總是被挫敗的救贖。電影創作者通過從身體狀態中攫取影像並將其置於一個純粹事件的平面上來對影像進行感知;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賦予了影像一種思維上的安排。但這種思維安排也始終是重新施加不透明屏幕的邏輯,即中心影像的邏輯[14],它捕捉在各個方向上運動的影像,以便從自身出發對它們重新排序。恢複原狀的姿勢總是一種新的捕獲的姿勢。這就是爲什麼德勒茲想要“癱瘓”影像的心智安排的邏輯,即使這樣做,他就被迫要賦予故事中人物的虛構屬性一種自主的存在。
毫不奇怪,德勒茲應該會把這種處理方法應用到最優秀的操縱電影的創作者那里,對他們來説,電影就是一種被嚴格組織起來的影像裝配,以對觀衆産生定向和迷惑的影響。德勒茲翻轉了希區柯克虛構的癱瘓,那種癱瘓是電影創作者出於表達目的將他的操控思想強加於人物的結果。而翻轉意味着從概念上把它變爲真正的癱瘓。值得注意的是,戈達爾在《電影史》(Histoire(s) du…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12,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人物小傳: 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6年,他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創立了研究與創新學院,出任院長。
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列火車,我們全體人類正坐在這列火車上,向著未知,呼嘯前行。是為速度歡呼,還是追問我們正駛向何方?本版今日起推出的「前沿觀察」系列訪談,便始於這樣的疑惑與追問。
技術是造就變化的時代力量。來自法國的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正是作為現代技術哲學研究的開創者而被世人所熟知。…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1,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據我所知,斯蒂格勒來過這幾次日本,讓我一一列舉: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11,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在哲學、系統論、科學和藝術中,當一個實體被觀察到具有其所有組成部分本身沒有的屬性時,湧現 emergence 就出現了。這些屬性或行為只有當各個部分在一個更廣泛的整體中相互作用時才會湧現。例如,當一輛自行車和騎手互動時,平穩的向前運動就出現了,但是兩個部分都不能獨自產生這種行為。
湧現的概念在整合層次理論 theories of integrative levels 和複雜系統 theories of complex systems 理論中扮處於核心地位。例如,生物學所研究的生命現象是化學的一個湧現特性,而心理現象是從生物的神經生物學現象中湧現出的。…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但進一步追問,人們在這個大眾傳媒時代到底忘掉了什麼?僅僅是客觀的時間或文化傳統嗎?未必如此,筆者認為,更深層地考慮,應該是忘掉了自我的存在,忘掉了本屬於自己的靈魂,而此時他只有以從眾的方式參與了「地球村」里信息和欲望的狂歡。我們知道,大眾傳媒主導下的消費文化在最大程度地為人的豐富和發展提供現實前提的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的自我關懷和自我肯定的消解和否定,因為它包含的普遍交換原則和技術優先原則,在削平一切價值的同時,也必然包含著對人自身價值的削平,對人真正靈魂的忽視,最終也讓人遺忘了自我的存在。…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我在“媒體藝術21—2000年以來全球媒體藝術實踐與反思,及其教學探索”的後人類章節的序言里提到過,“後人類狀況”其實始於後現代。而後現代則是被遮蔽的後人類。最簡單的原因即:如果説人類中心論是現代性立足之本,像海德格爾所説:“我們所謂的現代時期,是由人類成爲存在的核心和標準這一事實來界定的。而人就是一切存在的基底,用現代的話來説,就是一切客觀性和表現的基底。”( [德]…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1,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ChatGPT問世,人工智能話題再次成爲關注焦點;蘋果公司發佈Vision Pro頭戴式設備,宣稱是其十年來的重磅産品……近期,科技發展引發了一系列新舊話題的再討論,而文學也在其中尋求自身的位置。
本次的青年作家漫談是以青年作家慕明的小説集《宛轉環》出版爲契機進行的三人對談:慕明和青年作家雙翅目,播客《不在場》的主播重輕,前兩位雖被歸爲科幻作家,但她們其實更多的是將科幻作爲一種方法去進入想像力所構建起的“可能性的森林”。換言之,她們所關注的從來都是廣義的文學問題:什麼是文學的愉悅?文學的真實與遊戲中的擬真有何不同?小説作爲一種古老的敘述,還是編織世界的有效方式嗎?
我們對“文學中的愉悅”的期許不同…
Continue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11,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我告訴波羅維克,實際上我還參與了此案的被告辯護工作。我建議蘇美兩國律師和記者共同努力在兩國改善侵犯人權的狀況。對我們來說,和蘇聯對手的舌戰是一場勝利。我們利用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把夏蘭斯基案帶到美國的千家萬戶。
《紐約時報》評論道:
這場辯論的第一輪就已證明,它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抗爭。俄國人在對付赫斯伯格神父提出的人的起碼尊嚴,或德肖維茨教授為蘇聯持不同政見者所做的積極主動辯護時,都無法招架這場轉播精彩地告訴我們,這個國家提倡自由概念,也實行自由概念。
威廉巴克利,我在淫穢黃色物品問題上的辯論對手,比《紐約時報》更為捧場:…
ContinueAdded by desafinado on August 11, 2023 at 5:00am — No Comments
王國維在評論元曲時說,元曲「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那麽這種粗樸稚拙的草根藝術價值何在?「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11]王國維所說的「意境」是「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即自然生成的生命直觀——這就是生自草根的詩學。王氏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的「意境」這個審美範疇,正是直指民間粗拙鄙俗趣味深層之靈性的草根美學。…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1,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這樣,爲了恢復美學上的雙重關係,就要制定一個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計劃,一種可以取代主宰阿多諾美學的審美政治的形式,而利奧塔的美學矗立在阿多諾美學的頭頂上。我們可以將這種反-運動的原則概括爲兩個基本要點。首先,要恢復美學的區分,或美學的奇異性,這可以讓美學單獨承擔一個新的感性世界的諾言。如果最艱巨的藝術自律性的對手往往來自於馬克思主義,這並不是因爲在對藝術的熱愛和社會解放的要求之間存在任何和解的精神或內在的衝突。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並不準備反教條的馬克思主義。相反,這就是兩種彼此對立的審美元政治的形式。在這個對立中,解放的承諾與審美形式在感性上的異質性關聯起來。…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這種公然的歷史化嚐試顯然把我們帶回到最初的悖論:一種符號類別的分類何以能被外部歷史事件一分爲二?“歷史”——作爲在《時間—影像》開頭就被給定的,除了認可運動—影像內部的危機,即運動—影像內部的斷裂(而這一斷裂本身對時代的苦難和戰爭的恐怖毫不關心)之外,還能做什麼呢?在《運動—影像》最後一章,德勒茲上演的正是這樣一場危機。德勒茲戲劇手法的突出之處可見諸他對希區柯克(Alfred…
Continue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11,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這一點,確實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産中,物質生産的過程已經成爲科學技術的對象化實現的過程的一些預見性的分析,但馬克思不可能提出什麼文碼化和生産流水線等問題。然而,“儘管《大綱》是以我所説的第三持存的形式描述知識的物化, 但工業社會中關於知識的一般問題,並沒有被辯証唯物主義真正提出來:技術沒有被主題化爲知識和非-知識的一個要素,沒有(提出)一種知識的器官學或力比多經濟學——即昇華的欲望意義上的一種知識經濟學”[17]。
這個第三持存⑦是斯蒂格勒技術哲學中的關鍵詞。這沒有説錯,可是讓斯蒂格勒預見在…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11,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我説”蘋果來了”,你問”蘋果來了”是什麼意思,我改説”張三來了,張三帶着蘋果”。你若再問”張三來了”是什麼意思,我就沒辦法了。不是毫無可能解釋,而是可能性太多了,我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里。我們聽到一句話,通常直接就理解了。在話語和理解之間,不需要什麼中介。各種意義理論,指稱論、概念論、圖象論,其中都有一些論證希望提供溝通從語句到理解的鴻溝。沒有什麼東西能帶我們越過鴻溝,因爲本來無鴻溝。維特根斯坦倒轉了思考的方向:理解是一個自然的、直接的、無中介的過程。當然,有時需要解釋,需要中介,但最終要來到直接理解。理解需要天賦,你無法教會一隻母雞這是指體積、那是指歲數,但你卻可以教會一個六歲的孩子。…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1,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對於人的記憶而言,這些圖像無疑方便於人進行記憶,並可讓人從中獲得更多更廣的信息。但問題也正在於此,大眾傳媒所帶來的快餐化消費,雖然讓人瀏覽到了更多的信息,但往往是「轉瞬即逝」的。更重要的是,圖像化的媒介往往使人丟失了基於文字而生發的想象力,記憶雖然方便了,人卻變得更具惰性了,人不再願意花費時間去記憶,一切皆是觸手可及可看的,何必再特意記住它?這就是前文所論述的現代技術加速了記憶喪失的原因所在,不過在這個角度上,大眾傳媒技術無疑比其他技術讓記憶力衰退得更強。再加上消費文化的浸入,記憶存在價值的意義就很小,甚至記憶本身也可能變成一次性消費了。所以,在大眾傳媒時代,記憶媒介的圖像化特征最終會導致人記憶力的衰退,而消費文化的內在消極功能之一也正是體現在這種記憶力衰退後的遺忘癥候上。
(二)遺忘:消費文化的內在消極功能…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10,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只有在對自然的分析研究和感悟中,融入文化和個人的情感、哲思,才能張開想像、聯想的翅膀,才能出現詩性寫作,我想這也是自然寫作的本義。如果文字抒寫的是自然物中規律性的東西,即能抵及物事的本質——真,作品也不至於過時。
科學與美在山頂之上相與攜手。科學和詩意是生態散文的雙翼,我希望能奮力張開這樣的雙翼,建構風格獨具的生態散文文體。…
Continue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10, 2023 at 11:08pm — No Comments
據尼采自述,有一天他在塞爾斯-馬利亞的一個湖邊散步,腦海突然跳出來一個概念,令他無比興奮,趕緊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概念就是“相同者的永恆輪迴”(die ewige Wiederkunft des Gleichen)。尼采認爲這個概念解決了根本問題。確實,生命的本質是追求更大的力量,而另一方面,生命又是在每一個瞬間創造性地展開的,“相同者”在每一個瞬間復返和輪迴。這樣一個想法爲什麼會讓尼采興奮呢?我們知道尼采哲學要解決一個生命問題,早期尼采的表述是:生命如此短暫而悲苦,每一個人都是要死的,而且生活中苦多樂少,我們爲什麼要苟活於世?有限而痛苦的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到後來,尼采的問題提法有了變化,變成了一個有關“重復”的問題: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自己的生活,有些事情我們做了千萬遍了,爲什麼要不斷重復?如果你做的是同樣的事情,那麼做一遍和做一萬遍有區別嗎?我們爲什麼願意重復呢?重復的意義在哪里?…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0,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討論構思能力(ideation)時,強調了人的用其“純語法”去即興編目的首要性。作出自己的元編目(meta-categorization)的能力,正是端正個人意向,對付大數據對我們的捕捉的關鍵。而這正是我們今天在大學里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動用的所有元語言幾乎都是top down(自上而下)的(如阿甘本説,手機這樣詭異的東西,搞不清裏面的這麼多讓我們上當的陰謀裝置機關,我們卻也敢拿來就用。詐騙電話就是對我們這一點的懲罰)。可以説,大學本身也已成了各種app的奴隸,苦不堪言。如何救大學?須知,教師構成的記憶網已不足以傳輸知識,跨學科團隊也不足以讓我們想象新突破和新遊戲。需要進入這樣一個過程:必須走bottom up(從下到上)式,peer to peer(平等互聯)式地重新去居有元語言,由大學領頭,去開創出一個元語言的新時代。否則,大學就會像今天這樣成爲被各種app支使的傻逼,那樣的話,你再是研究莊子和鬍塞爾,也都沒用了。…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0, 2023 at 3:16pm — No Comments
維特根斯坦的私有語言論證引發了大量反駁、辯護、澄清、再反駁、再辯護。本書無法細論,只在愛耶爾一節再有涉及。
自然理解vs充分分析
從維特根斯坦中期的筆記看,他的注意力已經不集中在經過分析之後得出的”邏輯語言”,而是語言的日常的實際使用,至少是在科學工作中的實際使用。所以,研究者常把維特根斯坦後期的思想轉變概括爲從對邏輯語言的關注轉向對日常語言的關注。這個評論雖然不錯,但不夠中肯。在我看,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特點是把邏輯分析和自然理解結合起來了。邏輯分析的最終目標不再是簡單名稱或簡單對象,而是自然理解,因此,也就不存在抽象的充分分析。分析是有目的的分析,是把隱含在理解中的東西擺上明面,從而使某些混亂或模糊得到澄清。…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0, 2023 at 3:13pm — No Comments
我們的土壤媽媽,
是地球工廠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設計劃中,
她擔負著
幾部門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著礦物、植物和動物,
還有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質,發展生命,
經營著無機和有機
兩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層,
由幾寸到幾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區。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殼。
她是礦物商店的店員。
在她雜色的櫃檯上,
陳列著各種的小石子和細沙,
都是由暴風雨帶來的,
從高山的崖石上衝下來的。
她是植物的助產士。
在她溫暖的懷抱里,
開放著所有的嫩茶和綠葉,
搖擺著各色的花朵和果實,
根和她緊密地擁抱。
她走動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搖床上,
蹦跳著青蛙和老鼠,
遊行著螞蟻和蚯蚓,…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10,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