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琳娜
  • Female
  • Kuala Pilah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瑪琳娜's Friends

  • Passion for Style
  • INGENIUM
  • Copil
  • Syota ElNid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Baghdad Janim
  • baku
  • Taklamakan
  • SRESCO
  • Kaki Bukit
  • Passion for Form
  • TV Plus
  • 楊薇
  • Jambatan Tamparuli

Gifts Received

Gift

瑪琳娜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瑪琳娜's Page

Latest Activity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7)

這與我們過去接受的啟蒙教育(黑暗的中世紀、野蠻的遠古時代)是大相徑庭的。弗洛伊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文化發展越高、壓抑越重、心理症越多的文明圖景,他曾把一個城市過去的歷史比作心理的過去,如羅馬就是一個有著悠久多變歷史的心理實體。可能有人以為,筆者不應該從近代繪畫、城市和人的身體的異常推演到整個近代西方文明。按照近代西方傳統,藝術對社會是無直接利害關係的,這就否定了藝術與社會及人的行為的密切關係,現代人缺少的不就是維柯所說的"各民族創建者具有的詩人的本性"嗎? 文明和城市一起成長,城市本應是人類文化藝術的大宗遺產,可許多現代城市建設是一種"破壞性建設",這種城市只有經濟價值。土耳其詩人納喬姆·希克梅有句名言: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永遠不會忘記的,這就是母親的臉龐和城市的面貌。過去人們對近代西方文明的評價總是從經濟、科技的角度出發的,而沒有從繪畫(美術總是走在時代的最前鋒)、城市(文明的標誌)以及人的身體(包括內心世界)這三個視角去分析,這三個方面有可能是未來文明的評價尺度。因為,藝術、城市和人的身體不僅是文明發展的結果,而且還是影響文明演進的重要因素。…See More
Monday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6)

英國藝術史家E·H·岡布里奇在《藝術和幻覺》中指出:"原始人的藝術和兒童藝術使用的是象征語言,而不是"自然符號"。"他們不去觀察樹只是滿足於樹的"概念圖式",而這種概念圖式並不與任何實在相符合。"這種依賴於建構而非模仿的特征歸結於兒童和原始人的特殊心智狀態。"⑿不論是原始人的繪畫或兒童繪畫,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抽象和概括。皮亞傑對兒童繪畫的研究也表明,兒童繪畫不是基於模仿而是根據圖式--外部材料與主體結構的同化。弗洛伊德關於夢倒退中轉換出的"視形象"與阿恩海姆的最基本"形"以及岡布里奇和皮亞傑的"圖式",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原始思維,而原始思維與理性思維不是分割獨立的。列維·布留爾晚年轉而承認原始心靈的前邏輯思維與現代人的邏輯思維是共存的,不是互不相關的。列維-施特勞斯特別贊賞印第安人的一個說法"神話是人獸未分時的故事",他認為,神話的價值在於它們是野蠻人思維的寶貴文本,原始思維和現代思維之間沒有鴻溝,原始思維形式始終存在、活躍在我們中間,我們常常使用這些思維形式。施特勞斯主張神話與科學的會面即兩種思維方式的交匯,當務之急是使野性思維的原則合法化並恢復其權力。筆者以為,只有認識到兩種思維…See More
Mar 17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5)

第三,弗洛伊德還提出了夢倒退的觀點。在他看來,夢過程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倒退或退化,神經病的幻覺及正常人的幻象也相當於倒退(復古),在倒退中夢思想的結構物還原為原始材料即"轉換為形象的思想","用視形象重造其概念內容","這種變形的思想與保留在潛意識中的記憶密切相連"。夢不僅是了解無意識的利器、理解原始生命的捷徑,更進一步講,"倒退"就是向早期生活體驗的復歸,這里的"早期"既有個體早期--兒童時期,也有人類的早期--遠古時代。因為,弗洛伊德把夢與神話及童話看作本質相同的東西,了解夢的語言也就了解另一個語言--維柯的所謂"一切民族共同的心頭語言"。弗洛姆認為"弗洛伊德只希望從神話-如從夢境里-發現非理性、反社會的本能,而無意發現以象征語言,即象征,所表現的古代智慧。"⑩這就歪曲了弗洛伊德的本意。因為,對夢和神經病的分析同時就是對人類的"精神古物"--人性的原始部分的探索,夢是保留原始精神古物的樣本,個體發展是人類進化的簡本。因此精神分析學說也是關於人類進化的學說。精神分析從夢的釋義中挖掘出久已被人遺棄的、保存原始精神機構運轉的方法--短時間的倒退復古,由此去獲得關於古代人類遺產的知識,這…See More
Mar 16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4)

愛·O·威爾遜等人結合現代科學提出了社會生物學理論,他認為人是由文化與基因的相互作用塑造成的,人的基因影響著社會行為。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由於現代兒童與原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生物學家反對關於"個體發生是種族發生的重復"的觀點。然而,社會文化演進過程與個體心理演進過程之間沒有截然分開的鴻溝,二者之間有內在的必然聯系。維柯經常把一個人從兒童到老年的人生,同一個民族從初建到最後瓦解相類比。恩格斯指出:個人意識的各個發展階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識在歷史上所經過的諸階段的縮影"。⑨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與人類意識的發展相一致,這已經被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所證實。皮亞傑認為兒童思維與原始思維一樣都具有主客體不分、自我中心狀態、泛靈論等心理發展特征,在思維具體性和繪畫方法上也有相似之處。澳大利亞哲學家、美術理論家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siderlus…See More
Mar 13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3)

相比較之下,弗洛伊德作為人文科學思想家比作為精神病專家對人類的貢獻更大些。有些人認為弗洛伊德在晚期才轉向人類歷史命運的研究,弗洛伊德的社會歷史觀只不過是他心理學說的應用。事實上,弗洛伊德在創立精神分析之日起,就把對人的研究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把他的理論"借助於大膽的加速度應用於全人類"。他以超強的獨創力和想像力對現存的社會行為規範、價值體系進行了批判,在此意義上,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紀學術"批判理論轉向"的先驅者,也是最富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人文知識分子。其次,弗洛伊德是從早期創傷理論引申出他獨特的文化演進理論。1885年弗洛伊德在巴黎向沙可(Jean-Martin Chcot)學習期間,曾聽到沙可說:"這類病症(指精神神經病症-筆者注)的根子總是性的問題",這對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啟發,他認為歇斯底里不是身體原因造成的,而是在於情感或精神的失調。在與布洛伊爾(Josef…See More
Mar 1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2)

米歇爾·福柯在1964年宣讀的題為《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思》論文中,把尼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稱之為懷疑大師,他們對於西方當代批判思想的意義在於,各自發揮了根本性"去中心"作用,是繼哥白尼、達爾文之後人類思想史上第三次革命。占統治地位的地球中心論、人類中心論、意識中心論被摧毀了。在1966年發表的《詞與物》中,福柯認為精神分析和文化人類學以及結構語言學都面對著無意識,這三種理論都"得出危及了使人被認識成為可能的事物本身",在此意義上,這三種理論就是對啟蒙運動以來理性科學的反動--"反科學"。由此可見,弗洛伊德思想具有後現代的意義。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釋義和實驗室科學實驗相仿,他對觀察研究比對實驗研究更有濃厚的興趣,他宣稱"精神分析觀點所依賴的可靠觀察材料獨立於實驗的證實"。他打比方說,精神分析像文化人類學或考古學一樣成為一門觀測學科。1933年,弗洛伊德在給愛因斯坦的信中說:"你也許會覺得我們的理論宛如一種神話……但是每一門科學最終都成為這樣一類神話,事情難道不是如此嗎?對於你今天的物理學難道就不能這麽說嗎?"⑤在弗洛伊德看來,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拒絕假說。令人遺憾的是,人們普遍承認物理學…See More
Mar 8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1)

美國特納出版公司最近出版的《20世紀人類全紀錄》,把1900年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夢的釋義》的出版作為20世紀的開端。這決不是別出心裁,而是把精神分析理論的問世當作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從此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所以有些西方學者把20世紀稱之為"精神分析的世紀"。《夢的釋義》出版100年來,人們對精神分析學說毀譽參半,研究弗洛伊德的著作就達幾千部,特別是許多思想大師都對弗洛伊德做出了評價,這就使人們常常戴著大師們的眼鏡去看待弗洛伊德,由此產生了一些"錯誤認同"。正如當代意大利哲學家恩貝托·埃柯(Umbereo…See More
Mar 3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馬來西亞泉州人(5)文化、宗教社团

2-體育社團 馬來西亞華族體育社團,由泉籍人士組建或任主要負責人的約100家,以國術、球類為多。 泉州是南少林的發源地。目前在馬來西亞源於泉州的國術團體據不完全統計有50餘家。其中以南少林五祖拳和南少林正宗為多,還有六合、七星螳螂拳等門派團體。 馬來西亞的五祖拳團體,主要是永春五祖拳宗師乾德源的門下創建。據1982年新加坡中華國術館出版的《福建永春五祖門宗師幹德源紀念特刊》載。新、馬乾德源門下所創國術社、院、隊、會,在砂拉越的古晉、詩巫、美里、峇南、民都魯計有10家,在麻坡及麻坡峇吉里有3家,在吉隆坡和沙巴斗湖、峇株巴轄各一家。 1957年,南少林正宗第49代弟子高參上人在檳榔嶼創辦檳城少林國術健身社,該社主席現為駱麗水(惠安人)。1958年續創少鎮山國術體育會。高參的俗家弟子在新、馬等地創設約40家國術圈體,有部分在馬來亞,如檳州日落洞少雲山健身社(南安人尤傳明任主席)等。 3-文化、藝術、文娛社團 據不完全的統計,在馬來西亞由泉籍人士創建或起主導作用的各類文化、藝術、文娛團體有30多家。…See More
Jan 31,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馬來西亞泉州人(4)文教社團

 (三)文學藝術 早年的馬華文學藝術包括新、馬兩地,而以新加坡為核心。1919年以前,馬來亞的華文文藝,只有個別舊詩和八股文作者。 1919年以後,受中國“五四”運勤的影響,馬來亞華文文學藝術開始出現新潮流,各主要華文報先後開辟文藝副刊;如《光華日報》的《檳風》,《星洲日報》的《文藝春秋》,《南洋商報》的《讀者文藝》、《小說天地》、《商餘》等。至30年代,西馬開始有了一些華文作家、詩人、書法家、畫家,其中泉籍的有洪絲絲、曾蘿筆、許清昌等。 抗戰勝利後至馬來亞獨立前,著名的泉籍作家和詩人、書法家、畫家有: 李家耀,永春人,為劉海粟的高足。曾出版《家耀書畫集》等一系列書畫集。曾蘿筆,1930年起在《檳城新報》編《詩詞專號》周刊,著述甚多。蔡天定,晉江人,作品曾在都柏林、悉尼和東京的畫廊、博物院展出,甚受好評。 莊金秀,惠安人,著名畫家,歷任吉隆坡拔萃畫廊主席、巴生皇城藝術家協會會長等。張少卿,惠安人,南渡後先在仰光,繼在檳城任教。歷任檳城藝術學校教務長、檳城鶴山吟苑首屆社長、曾獲國際桂冠榮譽文學家、20世紀國際詩人榮譽哲學博士、美國耶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等榮銜。…See More
Jan 27,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馬來西亞泉州人(3)文化教育

三、文化教育  (一)華文教育 泉籍華僑在馬華文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 1786年,當萊佛士初抵檳榔嶼,就發現該地有華人老師張理三的墳墓。1805年至1880年,馬六甲、檳榔嶼和砂拉越的古晉等地都辦有私塾,從國內聘塾師任教,用方言教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等。  1902年,檳榔嶼設立第一間新式華文學校——中華學校。至1911年,新、馬地區先後創辦了100所華文學校。 1912年至1925年,馬來亞的華文學校得到迅速發展。由泉籍華僑主辦的著名華校有:檳榔嶼鐘靈學校、雪蘭莪中華學校、巴生中華學校、馬六甲培風學校、麻坡中華學校(後與化南學校合並為中化學校),峇株巴轄啟蒙學校、亞庇樂育小學、吉隆坡尊孔中學、古晉福建學校、沙巴丹南閩南學校等。 受“五四”運動的影響,20年代起各華文學校逐步用普通話(即華語)代替方言教學,學科也不斷增多。據調查,1931年馬來亞有華校696所、43960名學生,英屬婆羅洲的砂拉越、沙巴有華校30所。 1930年,沈鴻柏發起馬六甲培風、培德、平民三學校會考,自任會考主任。…See More
Jan 25,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馬來西亞泉州人(2)職業與經濟

二、職業與經濟  宋代以後,泉州商人每年冬季揚帆南下,載去布帛、綢緞、大黃、瓷器、鐵器及家畜之類商品;到了夏季,乘東南風運回錫塊、珊瑚、玳瑁、明珠、藥材、香料等;並有一些人留在當地從事開采和冶煉錫礦。 18世紀,華僑在馬來亞的經濟活動進一步擴大。據馬來亞森美蘭永春會館資料,18世紀中葉起,較早移入馬六甲的永春華僑,以舢舨和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沿著海岸線抵達叻務真那、寧宜河,擇地築舍。 繼而沿河逆水而上,至宴斗、瓜拉沙花、雙勾芙蓉、亞沙、丹絨、四道坪等處,或商或墾,慘淡經營,為森美蘭州的建設作出貢獻。嗣後,大量泉屬各縣華僑湧向全馬各地。他們胼胝手足,披荊斬棘,開辟成片的田莊、種植園和錫礦山。 由於無數華僑付出生命和血汗,至19世紀後期,當地經濟趨向繁榮,出現了一些富商。 其中較著名的泉籍富商有: 陳金聲、陳憲章、陳篇恭、陳敏政為首的陳豐興家族。他們以祖先陳臣留的陳豐興商號為基礎,事業迅速發達。陳氏家族在19世紀初開始的近百年中,一直是馬六甲、新加坡的著名富商。…See More
Jan 24,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馬來西亞泉州人(1)移居與人口

一、移居與人口 唐代,砂拉越的桑多邦已出現包括泉州人的華人聚居區。 宋代,趙汝適《諸蕃誌》載有泉州至馬來亞的吉蘭丹、佛羅安、登流眉等地的航路、航程,是泉州人到達馬來亞的明證。元代,汪大淵曾親往吉蘭丹,其著述《島夷誌略》較詳細地記載了當地的情況。 1511年8月,葡萄牙殖民者攻佔馬六甲。嗣後漳、泉人往者漸多。1641年1月,荷蘭殖民者攻陷馬六甲,有7000人被殺,1萬人離開馬六甲。有的華僑轉到柔佛等地,留下來的僅三四百人。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對華僑的管理都采用華人甲必丹制度,在荷蘭統治馬六甲的180多年間,先後委任13任(一說為14任)華人甲必丹。據考證所有甲必丹均為閩南人。 1824年,英國殖民者佔領馬六甲,廢除甲必丹制度。青雲亭成為華僑活動中心,青雲亭主成為華僑領袖。自1824-1915年的6任青雲亭主中,除薛佛記(任期1839-1847年)外,均為泉籍人。他們是——祖籍南安的梁美吉(1824-1839);祖籍永春的陳金聲(1847-1864);金聲之子意章(陳明水,1864-1884;憲章之弟篇恭(陳明若,1884-1893);意章之子陳若淮(1893-1915)。…See More
Jan 22,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20)華人南移經歷 (完)

第二節 華人南移經歷 歷史上華人南移,直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此,《馬來西亞研究:民族與公民》一書的作者總結道:他們在中國遇到了困境、華南政治不穩定而馬來亞穩定、錫和橡膠工業的發展、移民設施(汽船和移民機構)的進步,以及華人的勤勞和喜歡遊歷的性格等均是其南移的原因。…See More
Jan 9,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19)

還如,唐代赴海外求法的僧人中,不僅有“遇疾而殞”於東南亞一帶的,也有主動留居國外而不願回歸者,隨義凈赴海外4弟子的結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法朗傾住訶陵國,在彼經夏,遇疾而卒。懷業戀居佛逝,不返番禺。唯有貞固、道宏相隨,俱還廣府”。當然近代以前乃至整個近代,也有出於其他原因而移居國外的,如漢代移居馬來半島並在此建都元國(屈都乾)者。…See More
Jan 5,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18)

唐代僧人義凈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卷1)則記載:郎迦戌(即狼牙修)、杜和缽底、臨邑(林邑)諸國,“並悉尊三寶,多有持戒之人,乞食杜多,是其國法”。杜佑《通典》亦謂丹丹國,“其大臣八人,號日八座,並以婆羅門為之”。其實,唐時東南亞一帶堪稱佛教文化傳播重地的應屬佛逝(即室利佛逝),不僅著名僧人義凈一度於取經途中在此“經停六月,漸學聲明”,回程時並存經“三藏五十余萬頌”,其弟子貞固等4人,後也“附舶俱至佛逝,學經三載,梵漢暫通”。此外,王圻《續文獻通考》卷236記載明代的彭亨,“俗尚怪,常刻木香為人,殺人血祭禱,祈福禳災,喜供佛”。佛教似也開始為當地人所信仰。另據汪大淵《島夷誌略》,“(彭亨)風俗與丁家盧小異”,或許至明代,馬來半島東海岸一帶亦開始有佛教傳播。 中國佛教僧侶沿海路或隨商船赴印度“求法”者,首先應提到晉代法顯。法顯於隆安三年(399年)由長安出發,取陸路,在外15年,回程搭商船,走海路,途中所經耶婆提國,據說就在東馬砂拉越境內,或蘇門答臘。法顯《佛國記》提到該國“外道婆羅門興盛,佛法不足言”,但亦足以呈顯印度文化之影響。…See More
Jan 2, 2021
瑪琳娜 posted a blog post

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17)

實際上,當年奔忙於海上貿易之路而唱主角的,還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商人。他們的活動雖不像朝貢使團那樣較為集中地見諸史乘,但海上貿易這條商路本身就是為他們而存在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說晉代法顯《佛國記》所載內容均屬實的話,那麼,在他那個時代已有至少能乘載200多人的大型商船來往於中國到印度的海路上。…See More
Dec 20, 2020

瑪琳娜's Blog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7)

Posted on March 1, 2023 at 2:00pm 0 Comments

這與我們過去接受的啟蒙教育(黑暗的中世紀、野蠻的遠古時代)是大相徑庭的。弗洛伊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文化發展越高、壓抑越重、心理症越多的文明圖景,他曾把一個城市過去的歷史比作心理的過去,如羅馬就是一個有著悠久多變歷史的心理實體。可能有人以為,筆者不應該從近代繪畫、城市和人的身體的異常推演到整個近代西方文明。按照近代西方傳統,藝術對社會是無直接利害關係的,這就否定了藝術與社會及人的行為的密切關係,現代人缺少的不就是維柯所說的"各民族創建者具有的詩人的本性"嗎?…



Continue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5)

Posted on February 24, 2023 at 2:00pm 0 Comments

第三,弗洛伊德還提出了夢倒退的觀點。在他看來,夢過程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倒退或退化,神經病的幻覺及正常人的幻象也相當於倒退(復古),在倒退中夢思想的結構物還原為原始材料即"轉換為形象的思想","用視形象重造其概念內容","這種變形的思想與保留在潛意識中的記憶密切相連"。夢不僅是了解無意識的利器、理解原始生命的捷徑,更進一步講,"倒退"就是向早期生活體驗的復歸,這里的"早期"既有個體早期--兒童時期,也有人類的早期--遠古時代。因為,弗洛伊德把夢與神話及童話看作本質相同的東西,了解夢的語言也就了解另一個語言--維柯的所謂"一切民族共同的心頭語言"。弗洛姆認為"弗洛伊德只希望從神話-如從夢境里-發現非理性、反社會的本能,而無意發現以象征語言,即象征,所表現的古代智慧。"…

Continue

張子中·百年《夢的釋義》~重新認識弗洛伊德(4)

Posted on February 22, 2023 at 2:00pm 0 Comments

愛·O·威爾遜等人結合現代科學提出了社會生物學理論,他認為人是由文化與基因的相互作用塑造成的,人的基因影響著社會行為。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由於現代兒童與原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以生物學家反對關於"個體發生是種族發生的重復"的觀點。然而,社會文化演進過程與個體心理演進過程之間沒有截然分開的鴻溝,二者之間有內在的必然聯系。維柯經常把一個人從兒童到老年的人生,同一個民族從初建到最後瓦解相類比。恩格斯指出:個人意識的各個發展階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識在歷史上所經過的諸階段的縮影"。



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與人類意識的發展相一致,這已經被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所證實。皮亞傑認為兒童思維與原始思維一樣都具有主客體不分、自我中心狀態、泛靈論等心理發展特征,在思維具體性和繪畫方法上也有相似之處。澳大利亞哲學家、美術理論家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siderlus…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