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白話版《摩羅詩力說》1

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經窮盡了,將要去追尋未來的源泉,那新的起源。兄弟們呵,新生命的興起,新的泉水,從深淵中噴湧出來,那日子不會遙遠了。——尼采


人們讀古代國家的文化史,隨著時代往下讀,直到最後一頁,一定會感到有些淒涼,仿佛脫離了春天的溫馨,而墜入了秋天的蕭瑟;一切萌芽生機都消逝了,眼前只顯得一片枯萎凋零。這種狀態我不知道該叫什麽,就姑且說他是蕭條吧。人類流傳到後代的文化,最有力量的大概要算語言文學了。古代人們的想像,奔馳於大自然那神秘的領域,同萬物暗暗地相吻合,在心靈上溝通,表達他們所能表達的,於是就成了詩歌。他們的歌聲,經歷過無數年代,而深入人心,不但沒有同他們的民族一起沈默而消失,反而比他們民族更加發展了;人民群眾停止了歌唱,光輝也就消失了。這樣,讀歷史的人那種蕭條的感覺,就會突然湧現出來,而這些古代國家的文明史,也就漸漸地接近最後一頁了。凡是在歷史開頭時期享有盛譽美名,曾經閃爍著人類文化的曙光,而如今早已滅亡了的古代國家,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啊!

如果要舉一個我們中國人熟悉的例子,最恰當的就是印度。印度古代有經典《吠陀》四種,奇麗而深遠,被稱為世界上的偉大作品。他們的《摩呵婆羅多》和《摩羅衍那》兩大史詩,也是非常美妙的。後來產生了詩人迦梨陀娑(Kalidasa),以戲劇創作著稱於世,有時還寫些抒情的詩篇。德國大詩人歌德(W. Von Goethe)甚至推崇為天地間的絕唱。等到印度民族逐漸失去了活力,文化也一起衰頹了,雄偉的歌聲慢慢地再也不能從他們國家人民的心靈中產生出來,就好像逃亡者一樣流傳到別的國土去了。其次就是希伯來,他們的文學雖然大都涉及宗教信仰,但以深沈而莊嚴著稱,成為宗教文化的源泉;對於人們精神的影響,直到今天還未停止。而在以色列民族,也只有耶利米(Jeremiah)的歌聲。以色列歷代帝王昏憤無能,上帝極憤怒,於是耶路撒冷被毀滅了;這民族從此也就寂然無聲了。當他們流亡異鄉時,雖然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國,而且還念念不忘祖國的語言和信仰,但是耶利米的《哀歌》以後,就沒有續期的作品了。再其次是伊朗和埃及。這兩個古國都是半途衰落下來的,就好像割斷了的汲井的繩索,在古代是光輝燦爛的,如今卻都蕭條了。而我們中國竟能逃出這樣的行列,那麽人世間的最大幸福,沒有超過這個的了。這是為什麽呢〉英國人卡萊爾(T. Carlyle)說過:「能夠發出清晰的聲音,而豪邁地抒唱民族的心志而生存的,乃是國民頭等意義的事。意大利雖然四分五裂了,但是實際上是統一的,因為他產生了但丁(Dante Alighieri)。他有意大利語言,龐大的俄羅斯的沙皇,有兵刀炮火,在政治上能統轄廣大地區,創立了宏大的事業,但是為什麽寂然無聲呢?他們內部也許有什麽偉大的東西吧,但這個龐然大物,其實是啞巴。……等到兵刀炮火都摧毀了,而但丁的歌聲仍然存在。有了但丁,國家就會統一,而沒有聲音跡象的俄國,卻終於只能支離破碎了。」

尼采(Fr. Nietzsche)不厭惡野蠻人,認為他們中間有著新的力量。這種說法也得確是有推不翻得道理的,因為文明的萌芽本來就孕育在野蠻之中;在野蠻人那種未開化的形狀中,就蘊藏著隱隱約約的光輝。文明仿佛是花朵,野蠻好比蓓蕾;文明猶如果實,野蠻則有似花枝。人類就這樣往前發展,希望也正在這里。然而,文化發展已經停滯的古代民族卻不是這樣。他們的發展已經停頓了,衰敗就跟著來了。更何況長期以來,依靠老祖宗的光榮,曾經高高地處在周圍落後的鄰國之上,暮氣發作,往往自己不知道;卻自以為是而又愚昧無知,汙濁得仿佛死海一樣。他們在歷史的開端有輝煌的地位,而終於在歷史的末頁衰亡消隱了,大概就是這個緣故吧。

《摩羅詩力說》為魯迅文學的開山之作,尚用文言寫作。文章批評中國古代的無為思想,主張摩羅一般的浪漫主義思維,充滿了文化革命思想。這里轉發的,是後人翻譯的白話版。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