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體驗”與“品味”: 誰的審美化?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始終與兩個關鍵詞聯系在一起: 第一個關鍵詞是“體驗”; 第二個關鍵詞是“品味”(“趣味”、“格調”或其他“家族相似”的概念)。
不難發現, 當代消費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消費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它越發地傾向於消費性的愉悅“體驗”。說到“體驗”這個概念, 它與審美聯系非常密切。毫無疑問, 體驗是一種主體的感性活動, 它不是抽象思辨的玄想和演繹, 而是直接訴諸感官的過程, 是經由感官而獲得某種愉悅。顯然, 體驗是一個主觀範疇, 它關乎主體對外部實在世界的某種感覺。但是, 在消費社會中, 消費品在轉化為“奇觀”的過程中, 設計成為生活各個層面的基本要求時,…
Continue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5pm — No Comments
消費社會和文化的興起在中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仔細考量這個概念的流行, 一方面與文化研究在中國的勃興有關, 另一方面又與消費社會的在中國的發展關係密切。今天, 西方學者所津津樂道的種種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在中國似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假如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話題(或主題)的話, 那麽, 如今的“後革命時代”的話題之一,就是日常生活的審美化。
近代以來, 中國遭遇了太多的屈辱和悲劇, 驅逐韃虜富國強民的變革成為最具吸引力的社會發展方案。革命的激進主義和理想主義深刻地塑造了人們對“審美”的激進式的理解, 革命“美學”往往在演變成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工具的同時, 也以某種“非美的”方式實施了對人心靈和肉身的徹底改造。
於是, 日常生活充滿了革命的意味, 日益淪為殘酷而又刻板的範式。不存在什麽人類普遍的美的標準, 只有帶有階級論烙印的美的理解, 無產階級或勞動階層的美才是惟一具有合法性的美。革命把美學邊緣化的同時,…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4pm — No Comments
如果我們把這些觀察,轉移到中國當代文化語境中來,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進程中, 也有一些同樣的行動者, 他們當然不一定完全等同於西方發達社會的中產階級, 但是他們卻是本土化的中產階級, 是“小康”社會發展出來的一個獨特的社會階層。
他們擁有較高的收入、較好的教育、較多的文化資本, 因此也就形成了對日常生活“體驗”和“品味”更高的要求。
因此, 我以為, 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並不是一個無差別的普泛化過程, 而是一個充滿了文化和意識形態鬥爭的“場”。佔據這個“場”的主導社會力量,就是中產階級。提倡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身,也就反映出某個社會階層的現實狀況和文化利益。
但是, 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是, 這種中產階級的審美化訴求, 卻往往會作為某種普遍的社會和文化傾向呈現出來。或者換一種更為直接的說法, 那就是大眾媒體和文化產業往往把這種帶有特定社會分層意義的審美化,…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00pm — No Comments
然而, 問題是“品味”如何形成的呢? “體驗”又如何實現呢?
首先, 被當代消費社會大眾媒體所渲染,和強調的這種“品味”,是人所共有的嗎? 這種“品味”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馬克思給出了兩個不同的說法, 一方面, 他認為,人的類本質決定了“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 另一方面, 他又強調, 食不果腹的窮人對再美的風景也會視而不見。
從前一個方面來看, 的確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從後一個方面來看, 愛美不愛美或什麽條件下愛美還,要取決於其他社會條件。由此推論, “品味”並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或人所共有的一個傾向或能力。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對品味(或趣味)作了深刻的歷史批判。他認為品味是社會的產物, 是文化和教育的產物。他寫道: “消費是交往過程的一個階段, 亦即譯解、解碼活動,…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19, 2020 at 1:00pm — No Comments
文化心理學的第四個積極意義與中國人的心態調整有關。中國人長時間以來受到西方列強的侵辱, 有強烈的羞恥感, 所以外國人一幹什麽事情就特別憤怒。這種自然的反應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強國, 其實並沒有必要過分的去在意人家的看法。
這個強國的心態怎麽才能建立呢?一定是要在全球範圍內來考慮問題。只有走出中國範圍考慮問題, 自己這才是強國心態。文化心理學提供了一個跨文化的視野, 幫助我們了解自己, 對調解我們的心態有積極的意義。
如何利用文化心理學發揚光大中國的文化
美國人想到中國人, 認為中國人很玄、很神秘、不科學、不民主, 認為中國的東西沒有實用價值。怎麽破除他們的這些誤解?不能老說他們妖魔化中國, 得利用文化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和方法來教育美國人。中國的東西其實是不玄的,…
Continue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35pm — No Comments
研究文化心理學的意義
首先是知識創新, 文化心理學提供新的研究範式, 用實驗、邏輯、數量的方式來研究我們長期以來認為是主觀的、人文的、理念性的東西。這種方式對很多學科都會有一些新的挑戰和貢獻。知識創新來自於範式的沖擊和轉移, 所以說文化心理學對知識創新一定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中國在去年達到了人均GDP三千美元。所有心理學家做社會研究都知道, 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3千美元的時候, 社會的問題, 人的問題, 心理的問題是非常明顯的, 在此之前大家關心的是生計, 在此之後大家關注的是心理。
第三,…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28pm — No Comments
第四個定義, 也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最有意義的定義, 就是把文化作為認知的風格加以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是不同的, 尤其是如何追求真理、如何發現事實的方式是不同的, 這就是文化的心理維度。
近年來文化心理學的幾個經典研究
最近MIT幾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測驗。在左邊給出一個框, 框內有一根線, 右邊給出一個稍大的框, 讓你畫一條跟那根線一樣的線, 你畫多長?有兩種畫法, 第一種畫法是參照那個框和線的比例畫一條同樣比例的線, 這叫相對判斷; 另外一種是畫一條絕對長度相同的線,…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24pm — No Comments
心理學是自然科學, 也是數量科學, 跟經濟學一樣需要定量分析。很多年以來, 心理學家不知道該怎麽研究文化, 後來才逐漸發現可以找到一些客觀的指標來定義文化。方法之一是通過語言研究文化。研究者發現, 不同文化下說不同語言的人的心理活動是有差異的。一個很有名的例子是,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 英語有很多方式表達虛擬語氣, 而中文沒有這些表達方式。
哈佛大學這位教授指出, 由於中文沒有虛擬假設的幫助, 中國人進行一項心理學的任務會有困難, 這個任務叫“反事實思維”。例如, “如果所有圓都很大, 這個三角形若是個圓會大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被自己的語言限制了。這個結論是否正確目前還沒有定論, 仍有很多人研究到底中國人的反事實思維有什麽特性。…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21pm — No Comments
三、“微觀的”歷史敘事
從宏觀到中觀,再下來自然就是微觀。微觀的歷史敘事在這里,主要是指關於視覺文化,甚至更加具體的、特定視覺文化領域的歷史敘事,比如藝術史或電影史或工藝史等。微觀的歷史敘事著眼於,視覺文化內部的發展,著重於解析其內部各種視覺要素的歷史轉變。諸如藝術史的路徑。
顯然,藝術史討論的是各類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等)的歷史發展,不同的藝術家、藝術品及其相應的風格類型的歷史發展和差異。顯然,藝術史模式與視覺文化研究關係更為密切。
藝術史家夏皮羅(Meyer…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進入古典藝術階段,精神自身漸臻完善,逐漸找到了完善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樣一來,藝術就走出了象征型的簡單粗糙形態,使得精神觀念與外在物質表現之間達到了和諧一致。
這種藝術最典型的形態,就是希臘的雕塑和悲劇。到了浪漫型藝術階段,理念超越了所有藝術的表現手段,因此導致了精神內容壓倒物質形式的特點。浪漫型藝術中,絕對精神的進一步發展,超越了物質形式的表現範圍,出現了與象征型藝術相反的不和諧,亦即博大精深的精神,越出了物質形式的桎梏,使得物質形式無法恰當地表達精神觀念,精神觀念壓倒了物質形式。
所以,我們在浪漫藝術中常常看到,新奇怪異的表達形式和強烈奔湧的情感。盡管黑格爾的模式,並不是針對視覺文化現象提出的,但對分析視覺文化卻具有參照作用。
如果我們去除其唯心的理念而加以改造,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分析方法。至少,我們可以從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的內在邏輯和差異角度,來審視視覺文化的歷史發展,並把握到不同歷史形態各自的美學特征。…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00am — No Comments
第三種認知型,是19世紀至今的現代話語。從古典話語到現代話語,有兩個重要的轉變:
第一,福柯認為,表征是欲望、需求和生物的反面,意味著限制和蒙蔽,於是突破這個限制,就必須打碎表征的認知範式。這個轉變始於法國作家薩德(Marquisde Sade)。
第二,現代話語的出現,將語言自身凸現為重要因素。福柯認為,在古典時代語言,並不是獨立自足的存在,表征成為統轄一切的“君主”,因而語言自身的功能和位置顯然被貶低了,被表征物佔據著顯赫地位。…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9, 2020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影片《雲圖》上映之後,毀譽參半,還有許多人暗暗抱怨看不懂,卻又被媒體上“高智商大片”之類的說法劫持,怕說自己看不懂《雲圖》被人笑話,只好硬撐著不聲不響,甚至違心地跟著說好話。
我對《雲圖》評價很低,可以說相當失望。且讓我們心平氣和地嘗試分析一番。 …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19, 2020 at 9:42am — No Comments
一個人在發怒的時候,最難看。縱然他平夙面似蓮花,一旦怒而變青變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滿臉的筋肉扭曲,眥裂發指,那副面目實在不僅是可憎而已。俗語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變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變色的。年少氣盛,一言不合,怒氣相加,但是許多年事已長的人,往往一樣的火發暴躁。我有一位姻長,已到杖朝之年,並且半身癱瘓,每晨必閱報紙,戴上老花鏡,打開報紙,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響,吹鬍瞪眼,破口大罵。報上的記載,他看不順眼。不看不行,看了嘔氣。這時候大家躲他遠遠的,誰也不願逢彼之怒。過一陣雨過天晴,他的怒氣消了。…
Added by Bir Tanem on October 19, 2020 at 9:41am — No Comments
至元十三年的冬天,元朝軍隊渡過江來,到達天臺。有一個千戶擄掠到一個婦人王氏,她的丈夫家是臨海人。此婦容貌艷麗,身材苗條,美色傾倒眾人。千戶為之神魂顛倒,殺盡了她的公公婆婆及丈夫,想要強迫王氏嫁給他,但王氏不肯。
冬去春來,在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千戶驅使王氏與他一道北行。到嶸縣清風嶺,王氏仰天暗嘆道:“我知道自己用什麼辦法去死了。”隨即咬破拇指,在崖石上用血題詩道:
君王無道妾當災,棄女拋男逐馬來。
夫面不知何日見,妾身料得幾時回?…
ContinueAdded by 梭羅河畔 on October 19, 2020 at 9:21am — No Comments
四、法蘭克福學派——救贖與“震驚”的美學
法蘭克福學派美學十分強調審美的現代性,就是與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相對抗。在阿多諾看來, 資本主義商品的生產和交換法則已廣泛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體現為他為的原則和可替代原則, 而藝術本質上是自為的存在, 它是不可替代的自律存在。
因此, 現代主義藝術的審美現代性, 就呈現為一種對日常生活的否定功能。阿多諾認為, 日常生活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啟蒙的工具理性發展到極端的產物, 理性壓制感性, 道德約束自由, 工具理性反過來統治主體自身, 啟蒙走向了它的反面, 其最極端的後果乃是法西斯主義及其奧斯威辛集中營。
在他看來,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嚴峻現實, 破除工具理性壓制的有效手段之一乃是藝術, 因為藝術是一種世俗的救贖。所以, 現代主義藝術必然拋棄傳統藝術的模仿原則而走向抽象性。
在此基礎上,…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19,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摘 要] 記憶再現或記憶表述,是記憶研究中的根基性問題,其本質即為符號化的建構過程。通過語言和敘事,記憶實現了在社會層面,而非自然層面的“第二次誕生”,成為可供認知、交流和建構的文化現象。
記憶的文本化使記憶的真實性成為問題,但身體記憶的實在性和記憶的主體間性為記憶劃定了邊界,並把價值和倫理問題引入記憶領域。記憶言說應當是多元化的,記憶的使命就是記憶的倫理意義。
記憶是近年來學術界理論研究的熱門詞匯,我們在文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都可見到記憶研究的興起和蓬勃發展,這充分證明記憶,“具有一個觀察被忽略了的和司空見慣了的東西的嶄新的視角”,“具有融合力的、跨學科的潛力”…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三、先鋒派的藝術哲學——“非人化”
從歷史角度說, 對審美現代性特征作出理論上最早系統表述的, 也許是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他率先對先鋒派藝術(他稱之為“新藝術”)進行了界定。在他看來, 20世紀西方社會和文化出現了巨大的變遷, 突出地體現在大眾的出現, 這些沒有差別的“平均人”充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
過去只是少數達官顯貴出入的場所, 如今人頭攢動。大眾的出現導致了文化的分裂, 先鋒派藝術和大眾文化截然對立。前者是為“選擇的少數”而存在的, 而後者則是大眾的消費方式。奧爾特加發現, 以前藝術從不流行到流行有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 但新藝術則注定是不流行的, 根本原因就在於它不是大眾的文化。
新藝術與大眾文化的對立, 不只是藝術與其受眾關係的體現;…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在位於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一層的展廳里,正在進行的“食物:改變美國人的餐桌1950-2000”展覽前,不時看到一波又一波來客湊近展櫃的玻璃,竊竊私語地討論。這個從2012年開始推出的常設展覽,以美國移民和食物傳統的文化演變為主題,已持續7年,熱度一直不減。
艾希莉·羅斯·楊是博物館的一位食物歷史學家,她最近正與同事忙於更新這一常設展覽,補充增加2000年以來的新變化。艾希莉沒有嚴肅、拘謹的學究氣,是一位相當健談的聊天對象。她介紹,外地遊客來華盛頓旅遊,除了逛博物館外,食物也是很多人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博物館的“食物歷史”項目正是為了契合公眾的這一需求而推出的。
博物館里做頓飯…
ContinueAdded by Suyuu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回憶我童年時代的姑娘,
有的已經成了幽靈
帶著淒涼的、敏感的眼晴;
有的有著高高的胸脯,以及
從古老沼澤地繼承下來的強國的聖書。
在收獲季節里利嘴尖舌的叫聲;
谷倉里的贊美詩的歌聲;
蕪青堆中跪著的夢想;…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October 18, 2020 at 11:19pm — No Comments
2)敘事2:武漢是英國當年抗擊鼠疫的埃姆村。在我們的敘事里。武漢應當是英國當年為抗擊霍亂,而自我犧牲的“埃姆村”而不是“切爾諾貝利”。“埃姆村”和“切爾諾貝利”在西方現有的話語體系中具有特定的象征含義。將武漢比作“埃姆村”就是要擊破西方將武漢封城,描述為“極權政府剝奪人民的自由”的敘事。武漢封城之所以成功,不是靠極權,而是建立在全體人民自覺、自願的集體犧牲之上的。武漢就是超級的“埃姆村”,選擇封城是自由的人民自願付出的崇高犧牲,是人性的光輝!從全中國源源湧入武漢的逆行者和海量物資,國家不計任何經濟代價的生死救援,不是“極權制度”的強暴,而是全國人民絕不會放棄為他們殊死抵抗的武漢人民的集體意志。中國各省與武漢這種生死與共的關係,應當是今天全球抗疫中各國生死與共的光輝樣板。…
Continue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18,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