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京力林漫:論思想史的“全球轉向”(7)

除了進行主觀的普遍性建構, 我們實際上更容易觀察到,生活中和歷史上無處不在的、客觀存在的普遍性, 這提示我們更多地關注和討論思想史的全球化進程。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 意味著一種規範性的現代生活,被帶到更加廣泛的空間範疇當中去。

因此, 思想的全球化多多少少意味著,思想觀念的傳播與價值規範的共享, 這就必然帶來普遍性的擴大化。盡管不同的思想史家,對“全球轉向”的期待不盡相同, 但現有的很多全球思想史研究的確著眼於此, 試圖從思想史角度回答全球化的問題。


今日所見之世界(全球)是如何一步一步發展、演變而來的? 從觀念史的後視視角看, 這些普遍規範都是經由人們的想像建構出來的, 所以應該有一個建構的過程, 而這一建構的過程正是全球思想史家關注的重點。

阿米蒂奇就是這類史家的代表之一, 他對《獨立宣言》的研究,實際上描繪出一個全球的民族國家化進程。從帝國解體到民族國家的建立, 是現代早期世界歷史上的重要議題, 這類大題目往往需要一種宏大的敘事架構才能加以把握。
 

 

(一)阿米蒂奇與《獨立宣言》的全球思想史研究 

 

《獨立宣言———一種全球史》是一部關於《獨立宣言》的全球思想史, 是迄今第一部將《獨立宣言》作為全球現象來加以考察的著作。它嘗試了三種全球史的研究思路, 包括先後考察《獨立宣言》誕生的世界背景、《宣言》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走向世界的歷程, 以及自1776年以來世界各地所出現的多種獨立宣言。在考察過程中, 《獨立宣言》分別被看作是一個事件、一份文件和一種嶄新的文體[10](P8) 

首先, 作為“一個事件”的《獨立宣言》,指的是北美殖民地人民為擺脫英帝國的統治、獨立建國而進行的抗爭, 這是一場在當時的國際法框架下進行的政治博弈。為了將大英帝國內部的一場內戰,轉變成帝國之外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大陸會議的代表們認為有必要,把個體的反叛者轉變成一個合法的交戰方。

《獨立宣言》便是出於這種考慮而誕生的。另外, 發佈《獨立宣言》對於爭取國際支持也至關重要。《宣言》宣告著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不再是大英帝國的成員, 而與“世界各國”站到了一起[10](P20)
 

 

而作為“一份文件”的《獨立宣言》,指向了《宣言》進入流通領域之後在世界各地所激起的反響。正是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 《獨立宣言》的效力才真正地發揮出來。事實上, 單純發佈《獨立宣言》這一行為,並不能直接帶來獨立, 它不過是宣布通過其它手段所取得的東西[10](P50)

因此, 一方面, 美利堅繼續通過革命、外交等手段, 爭取國際社會對美利堅獨立的承認;另一方面, 圍繞著如何界定反叛行為,和承認新興國家主權等相關問題, 國際法學界展開了一場論辯, 美國革命儼然成為了,國際法實證建立過程中的一個經典案例。
 


隨著時間的推移, 美國獨立已然成為既定事實, 《獨立宣言》對美國自身的意義,也悄然發生了改變。它不再是一份具有確切含義的歷史文件, 而漸趨成為一種流行文體, 成為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人民,各取所需的文學資源。


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 美國各地的多個群體興起了模仿《獨立宣言》的潮流, 人們通過發佈各式各樣的獨立宣言,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10](P58-59)

因而《獨立宣言》具有兩面性, 一面是為了應對1776年的具體場合, 另一面則指向未來, 具有一種持久的、普世主義的內涵。作為一種新興文體的獨立宣言,隨後被運用到世界各地的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


阿米蒂奇隨後介紹了自1790年開始持續到20世紀的四次獨立宣言發佈浪潮, 並以佛蘭德、海地、委內瑞拉、利比里亞等地所發佈的獨立宣言為例, 來說明世界各地人民是如何靈活使用獨立宣言這一文學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政治訴求的。

在這一部分, 美國的《獨立宣言》作為一種“原型”,被拿來和世界各地的獨立宣言進行比較。不過, 阿米蒂奇在這一部分中所進行的, 是一種“不對稱的比較”, 其要旨是突出一種民族國家生成的普遍模式。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