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文創需要怎樣的文化哲學?詹姆遜如是建議 上

在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的文化理論中,後現代主義不僅是一種藝術風格或美學趣味的轉變,更是一種與晚期資本主義緊密纏繞的歷史條件。

他指出,後現代主義是「一個將新的文化特性與新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秩序聯繫起來的周期性概念」——這意味著文化不再是相對自主的領域,而是被納入全球化、資訊化的經濟體系之中。文化的變化不再源自內在的創造衝動,而是反映生產方式、傳播機制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德勒兹:虚擬][鲍德里亞:擬像物]

在詹姆遜的觀察中,1980年代的文化出現了一種明顯的轉向:創新不再被視為核心價值,取而代之的是對既有文化符號的再利用與再組合。流行音樂採樣、電影的懷舊風潮、時尚的復古設計、藝術的拼貼與再挪用,都成為後現代文化的顯著特徵。這種文化形態不再追求突破性的「新」,而是以對「舊」的戲仿(pastiche)和再包裝為策略。它的創造性,存在於如何重新編碼與混合已有的媒體內容之中。

詹姆遜將這一現象視為一種「全媒體社會」的產物。在此社會裡,文化符號與影像的流通速度超越了物質生產本身的節奏。媒體技術使得影像與文本得以無限複製、剪貼與拼合,形成一種表面上多樣卻本質上同質化的全球「國際風格」。

這種文化風格不再依附於地方性或歷史性,而以光滑、流動、可交換為特徵——如同建築師們在全球都市中重複使用的玻璃幕牆與鋼構結構,後現代文化的每一個創作都帶有可被全球傳播的中性符號語法。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樣的文化生產已不再直接面向「現實世界」。詹姆遜以柏拉圖的洞穴譬喻指出,後現代的創作者與受眾皆被困於由舊媒體構築的「影像之牆」之中——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已是媒介再現的世界。影像不再指向某種外部真實,而是彼此引用、彼此構成。文化成為一種自我迴圈的體系,在無限的再現與再利用中喪失了歷史感與批判性。

這種狀態在今日的數位時代尤為明顯。社交媒體的內容生產往往建立在對舊素材的「再創造」上——迷因(meme)文化、重製影片、懷舊復刻的影像風格,都體現了詹姆遜所描述的後現代邏輯。創作不再是「創造新意」,而是如何在既有符號庫中「玩」出新意。創作者不再面對世界,而是在無窮的影像鏈條中不斷回收、轉貼與拼貼。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內向折疊」:世界的經驗被轉化為媒介經驗,現實被轉化為影像的回聲。

然而,這樣的批評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全盤否定後現代文化。詹姆遜的理論提醒我們,這是一個歷史必然的階段,是資本主義邏輯滲透至文化深處的結果。它揭示出創作自由與媒體技術之間的張力,也提示了文化工業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矛盾:我們在享受資訊流動與創意拼貼的快感時,同時也失去了歷史的縱深與現實的重量。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