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4)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3)

現代符號學誕生於,對人類“心靈的永恒結構”的探求, 始於建構具有嚴密邏輯的“人的物理學”的初衷。“精神符號學是研究人類精神運動,和意義生成的學科, 側重於符號的精神價值性內容及邏輯。



精神符號既區別於索緒爾二元論為基礎的符號學, 區別於探討具體符號文化內涵的文化符號論, 也區別於皮爾斯作為廣義邏輯學的符號學, 它重點關注的是人類精神現象中的符號過程。”



對應於人們的符號需求, 我們可以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大類, 一是功利需求, 二是精神需求。前者追求功利性目的, 其符號只是功利行為的代碼, 只是因為符號的應用而與物質經濟現象保持一定距離, 而其本質與物質經濟並無不同。後者追求符號的精神價值, 它之所以與物質打交道, 只是因為精神需要獲得一定的物質形態作為精神的載體。

人類精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6,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4)

3 旅遊者符號實踐的理論支撐

旅遊者符號實踐,是典型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到旅遊學、社會學、符號學、地理學、文化學、歷史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相關理論。本文只探討與旅遊者符號實踐直接相關的三大理論支撐:符號學理論、實踐理論和(身體) 現象學理論。



3.1 符號學理論…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鄧京力林漫:論思想史的“全球轉向”(6)

這種對文化“他者”主體性的忽視, 也延續到之後的歷史書寫當中。班克斯1778年起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直至去世。他在任內通過建立起一個由旅行家、行政人員和農業學家組成的全球通信網絡, 塑造出大英帝國的植物學知識體系, 同時也指導了歐洲殖民地的農業發展。



但令史密斯不滿的一點是, 到目前為止, 大部分對班克斯“科學帝國”的研究,都建立在“文人圈”的解釋模式上, 即將其看作歐洲科學共同體的成員之間,進行跨國交流的產物。這在史密斯看來, 其結論帶有一種明顯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 因為他們始終沒有意識到無文字社會里的那些知識貢獻者的價值 [6](P91)





土著向導從來只被當做歐洲人在進行知識采集過程中的線索提供者, 大部分時候他們連名字都不會被提及。史密斯力圖恢復這些文化媒介,在歐洲人的知識體系建立過程中的獨特貢獻,…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3)

2.1 親身體驗

旅遊者符號實踐建立在其臨場身體體驗的基礎之上。

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感悟到杭州西湖的晴天水光瀲灩,好比濃妝的西子,而雨天則山色空蒙,好比淡妝的西子,於是才創作了《飲湖上初晴後雨》。

親身體驗不僅是杭州西湖“西子”符號產生的根源,而且也是後來旅遊者符號實踐的前提,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是臨場感。離開慣常環境,身臨杭州西湖現場賦予了旅遊者…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化研究:為何並如何?(4)

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研究則指出了另一種現象。他認為特定文化場域里的象征資本數量是相對固定的, 為已佔據了文化場中特定位置的行動者所分有。但是, 象征資本又是流動的, 這取決於“新來者”加入引發的位置的變化。



“新來者”擠入場域的常用策略,是宣布原有規則作廢, 借倡導新規則之勢進入場域,並而佔據相應位置。這時, “新來者 “ 就從原有者那里獲得了某種象征資本。把兩種理論結合起來考量, 可以揭示出今天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之爭的某種知識社會學意義。





顯然, 今天消費社會和網絡電子文化的出現, 導致了傳統的印刷媒介文化的深刻危機和轉變, 新的文學現象和其他相關文化實踐大量湧現出來。囿於傳統的文學研究理路顯然無法應對, 這正是知識從 “ 常態 “ 轉向 “ 反常 “ 的表征。



範式的轉換使得文化研究,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 面對新的情境和新的文學或文化時間,…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5,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2)

然而,對旅遊標誌符號的過度關注,已經引發了學術界的擔憂,如楊振之、鄒積藝指出旅遊的“符號化”讓遊客停留在對目的地文化的表面參與上,已經構成一種悄然滋生的危機[11]



針對麥肯奈爾的觀點,勞(Lau) 指出旅遊者
對景物的訪問確實可以從符號學角度加以概念化,但這時能指是景物本身,而所指則是真實歷史事件…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陳崗〈西湖:旅遊者符號〉(1)

提要:旅遊者符號實踐概念的提出,旨在進一步凸顯旅遊者在旅遊吸引物符號建構中的主體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詩詞為例,初步探討了旅遊者符號實踐概念的基本內涵、理論支撐與研究價值。旅遊者符號實踐並不是對已有符號記憶的被動接受,而是借助旅遊者的親身體驗,不斷將其運用到旅遊實踐中去加以檢驗、深化和再創造的動態演進過程。…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古清生《坐在黃河岸邊的小鎮上品飲》遙遠的地衣 (5)

一個彎又一個彎,汽車在彎道向上爬升,公路的外面就成絕壁,河從兩山的峽谷向後流去。生命中第一次獲得這樣的際遇,高原的風從峽谷鼓蕩而出,一個漂泊者,從南方到京都,從京都到黃河,沿著黃河到了高原。



我在西寧曾想過到貴德去吃一罐燉雪雞湯的,沒想到追求雪雞湯的道路如此險峻。多少年了,多少個夢想,在激越的冰雹中行進,升華。這是我第二次上高原,對高原仍然深感神秘。已經很少寫作詩歌了,在鄭州黃河邊上時,聽到昌耀去世的消息,我認為昌耀是中國惟一的大詩人。

 …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黃銳傑譯〈朗西埃·德勒茲、巴特比與文學句式〉(12)

這一做法是有問題的。但是事情就這麽發生了,似乎這一通過強力建立的一致性,馬上亂成了一團。德勒茲歌頌靈魂偉大的自由之路。可是我們如何才不會被他將要提供的世界圖景擊中?一個“過程中(的世界),群島”,上面住著友愛的個體:“一堵由自由的[libres]、沒有用水泥固定的石塊砌成的墻,其中的每個元素都有獨立的價值,但這價值又是通過與其他元素的關係體現的。”[27]

我想,這是德勒茲最後留給我們的最宏大、最強烈的圖景之一。同時也是最奇怪的。我們知道用於共同體的與建築學規劃相違背的“自由的…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25,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鄧京力林漫:論思想史的“全球轉向”(5)

這里我們需要再次提及, 為什麽麥克尼爾要提出文化之間的互動? 麥克尼爾的世界史,是以文化為基本單位, 其間存在著一個又一個的文化中心。或許在他看來, 強調互動實際上就是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來相互消解掉彼此的文化中心主義。



而此時我們發現, 這種由實質性的文化交往,帶動的文化中心主義的消解, 思想史家通過主動地進行跨文化思考也同樣可以達到。的確, 希羅多德、司馬遷和伊本·卡爾敦,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國度, 分處不同的歷史時代, 他們之間沒有發生過任何實質性的交往。



如果不是因為思想史家自覺采用了多元比較的方法,把這三者放在一起進行考察, 那麽他們之間永遠也不可能發生任何聯系。全球思想史便是這樣打破固有文化思維的制約, 於以往不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建立起新的歷史聯系的。



因而, 就批判性的全球思想史而言, “互動”應該是一種主動地跨文化思考。
 …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鄧京力林漫:論思想史的“全球轉向”(4)

(一)解構文化中心主義

威廉﹒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率先提出了,驅動歷史發展的引擎是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 而這種互動被後來的全球史家,演繹為跨區域的物質交往、商貿往來、疫病傳播等具體內容 [7](PⅩⅥ), 但全球思想史對全球史的核心———“互動”應該作何理解呢? 全球性的“互動”在思想史研究中又意味著什麽?

 

實際上, 在全球性跨區域的經濟交流,和人口流動中必然攜帶著觀念的交流和傳播, 由此我們可以考慮思想史的全球化進程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October 25, 2020 at 9:00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化研究:為何並如何?(3)

二、範式轉換中的資本流動

文化研究在當下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對它的質疑甚至抵觸時有發生。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關係的論爭。這里, 我無意評述各方觀點, 我關心的是這一論爭後面的某種複雜的知識社會學意義, 尤其是學術場域中悄然發生的象征資本的流動和重新分配。



首先需要提請注意的是, 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大多是一些人文學者, 尤其是一些文學研究者, 他們組成了庫恩意義上的文化研究的 “ 科學家共同體 “ 。比較說來, 人文學者中的文學研究者,對文化研究的興趣似乎遠勝於哲學、社會學和歷史學學者。惟其如此, 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爭奪領地和勢力範圍的衝突也就異常凸顯。



其次,…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5,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張晶 李曉彩:“中國故事”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5)

《我和我的祖國》之《北京你好》中的張北京貧嘴、逗趣、大方、善良、愛面子、愛吹牛等性格特征代表了部分北京人的形象,同時他又是一個不靠譜的父親和丈夫。圓形化、本土型人物塑型包含著本土視野中的同質性與異質性,也包含著異域視野中的異質性與共通性,成為中國故事本土化與國際化敘事的張力所在。 …

Continue

Added by 邊鄉 岸 on October 25,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帕里·塞勒:相互了解(下)

一個月前,蒙特爾商店進貨時,她跟我嚷過要買那條圍巾。對她來說,穿戴最要緊。我甚至還能記得那個星期六下午我們去逛商店時,她打量貂皮圍巾的貪婪目光。無怪乎她今天不願告訴我買了什麽。真可惡!我上前幾步站到她身邊。 

“你這個撒謊的小人!”我眼盯著她,一字一頓狠狠地說,“我知道你買的是什麽。你只想自己的穿戴,根本就不考慮我們的婚姻,竟視我們的共同利益為兒戲!” 

她仍不作聲。“但願那件鬼玩藝悶得你透不過氣來!”我什麽也不在乎地繼續怒吼道,“我原以為你是我理想的妻子,如今才知道你和那些亂花錢的女人並沒有什麽兩樣!”…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25,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帕里·塞勒:相互了解(上)

朱偉一譯 

 

我坐在起居室里,伸展了一下書桌下的雙腿,伸手拿起一封信把它拆開。原來是蒙特爾百貨商店寄來的帳單。看見我們欠的175美元的帳,我大吃一驚。 …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October 25,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南帆:講個故事吧:情節的敘事與解讀 (3)

如果說,因果關係中止喻示的某種深刻異動,造就了一批現代主義文學寓言,那麽,多重因果關係交疊,帶來的多向解釋與相對主義更為接近後現代的文化觀念。安伯托·艾柯曾經在分析電視節目時指出,相同的故事素材並非必然制作為唯一的“情節”。



事實上,“一個是生活,它是不定型的、開放的、有多種可能,一個是情節,即導演將選擇和隨後播出的事件之間的單義的、單向的聯系組織起來——盡管是即興地組織形成的情節”。



二者關係並非兩個相互鎖扣的齒輪。艾柯的“開放”敘事,倡導解放隱藏於生活內部的多種可能:“這種敘述的本質,它有可能被以多種方式理解,有可能促成多樣的相互補充的解決辦法的本質,正是我們可以定義為敘述作品的‘開放性’的本質:在放棄情節中承認如下事實——世界是由可能性交織構成的,藝術作品必須再現這種情況。”④…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25,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南帆:講個故事吧:情節的敘事與解讀 (2)

因此,敘事考察的時候,情節可以視為某種話語成規。通常的小說或者劇本寫作必須遵循這個話語成規,無論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作家,還是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人們置身的世界混沌而雜亂,各種類型的話語成規,試圖賦予不同的視野和展開方式。



亞里士多德《詩學》表明,作為一種話語成規,“情節”已經在古希臘時期獲得了嫻熟的運用。解剖古希臘悲劇包含的各種成分時,亞里士多德不僅肯定了“情節”的優先地位,而且表述了這種話語成規的基本程式:

 …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24,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南帆:講個故事吧:情節的敘事與解讀 (1)

內容提要:“情節”是敘事依循的一種話語成規,一個“好故事”是多數讀者對於敘事作品的期待。盡管亞里士多德《詩學》賦予情節優先地位,但是,文學研究之中的“情節”概念並未升溫。



論文討論了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並且考察了情節研究可能展開的三個維度:



首先,是情節與社會歷史的關係,分析了情節、人物性格以社會歷史的交織形式,並且認為典型人物的意義,必須追溯至社會關係而不是抽象的“共性”;其次,分析了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特征,指出了結構主義敘事學的視野缺失;最後,考察了情節與欲望邏輯的關係,繼而描述了情節內部社會歷史、敘事學與欲望三者的交織及其張力所形成的文化癥候。
 …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24,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加藤嘉一《中國的邏輯》 中文比英文重要(下)

有些中國學者最好不要出於炫耀自己英文水平或顯示自己的學術地位去亂講英文,這是對同聲傳譯者的不尊重。有個中國學者跟我說,他說英文是為了減輕同傳的負擔。對不起,您錯了。作為經常做同聲傳譯的人我很清楚,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聽清楚,這樣才能保證說清楚。前者比後者更迫切而關鍵。最好的方式是聽母語,說外語。中國學者自以為是地亂講英語,還說不清楚,這對同傳者來說才是頭疼的問題。

我曾在國際會議上遇到過一位研究美國的中國學者,他表現得很低調,與其他如前所述的學者不同,踏踏實實地用中文演講,把溝通任務徹底委托給同傳。到了茶歇時間,我看到他和英國學者私下聊天的場面,大吃一驚,他英文簡直是perfect!絕對是在會場上說英文最好的中國學者。在我看來,那個人才是合格的參會者。…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24, 2020 at 11:27pm — No Comments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3)

從相似性到自指性 

視覺範式從傳統到現代的發展,還呈現為圖像符號從相似性,到自指性的一個發展演變邏輯。福柯曾論證過三種依次承遞的話語模式,那就是相似性模式、表征模式和自我指涉模式。



在相似性話語中,符號的價值是因其與某物的相似而構成的。它的根據是一種“符合論”的真理觀,一部藝術作品的價值並不在這部作品自身,而在作品與所表現的世界之間的相似關係。所謂表征的話語,就是“古典話語”。其特征顯著地體現在比較變成一個重要範疇。話語的能指/所指/相似三元結構逐漸被能指/所指的二元結構所取代。第三種話語是符號自指性。符號自身的重要意義被凸現出來。“詞所要講述的只是自身,詞要做的只是在自己的存在中閃爍。”…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October 24, 2020 at 10:4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