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寶德《風情與文物》 中國骨董愛說謊(下)

我注意到這本書,是因上面畫了周、秦明堂與王城的圖解,普遍為建築史學者引用。我得到這本書的影印本如獲至寶。到後來我喜歡文物,查該書上的禮器圖,才發現這是一本妄書!隨便舉例來說,古書上有穀璧與蒲璧這兩個名詞,今天略通玉器的人就知道其意指為何,聶老先生畫的圖卻是,穀璧者,璧面上刻了四束穀子,蒲璧者,璧面上刻了四束蒲草!這樣望文生義,隨意翻譯,居然都會成為宋朝的制度,豈不荒唐!

至於繪畫,其真假莫辨,則是無知之外,另帶欺騙的結果。中國古來就喜歡收藏字畫,據說唐太宗曾為得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不惜使用欺騙的方法。但是字畫的材料,不論是紙或絹,其保存之困難尤其勝過銅器與玉器。大凡上流社會寶愛之物,就會有聰明的商人,在落魄文人的協助下,製造贗品,換取財富或地位。因為古人的作品幾乎沒有實物存在,後人也就無對證的可能,只要有高明的做舊技巧,加上三寸不爛之舌,大概可以過關。


這些東西一旦到了名收藏家手上,再轉到宮中,蓋上乾隆皇帝的大印,就鐵證如山,當真品看待了。所以故宮博物院有不少六朝、唐代、宋朝的古畫,實際上都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東西。

 

為甚麼說「自欺欺人」呢?

 

大凡這種贗品如果收藏家沒有一點自我欺騙的心態,就沒有那麼容易被人所欺。如果今天有人示你以一幅宋代的偽畫,你怎會輕率的接受它是宋代的作品?自己沒有心理上的弱點,這種事是不容易發生的。

讀書人心理上的弱點是甚麼?一是貪,就是希望得到一幅宋代繪畫的貪念。由於這一絲念頭,在真假莫辨的情形下,會偏向於承認其為真而放棄心防。一是傲,就是不肯承認自己實在不能分辨的傲氣。由於商人大多能言善道,又喜逢迎,就糊裏糊塗的上當了。

 

貪與傲就形成心障,自欺而不自覺。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中國讀書人不走考古的路子以求證,而用欺人的方式以求肯定。這就是中國書畫上慣有的題簽的原因。一幅偽作或真假不辨之作,把自己說服了,怕別人不相信,就在上面題了大字,某某人真蹟等等。張大千的收藏中有些題字是如此,古人的例子更是太多了。中國的古畫,認真的說,真品恐百不得一,而多少知識分子就把精力耗費在真偽之辨上!

試想過去的讀書人,人人會畫,個個臨摹,做假畫早已合理化為教育系統的一部分了,要在成千上萬的作品中找一張真品,豈不是大海撈針?所以美國的大拍賣公司很誠實,他們盡其可能去鑑定,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真是假,請君自己負責!正是這種真真假假的懸疑感,才有戲劇性,才把中國人迷惑了千百年,投入其間而不克自拔!

Views: 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