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22)

彭凱平: 文化與心理: 探索及意義(6)

西方人不明白中國人談的小我、無我、非我是什麽東西。實際上中國人談的是一個辯證自我的概念。李小龍在去世前接受最後一個采訪時, 美國記者讓他描述一下中國人的基本元素。他說中國人就像水。水無形無狀, 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狀, 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狀。水可以到處流, 但水同時也可以沖破一切。美國人聽了這個描述後, 一頭霧水。實際上李小龍講的就是一種辯證的自我, 即存在矛盾和多樣性的自我。中國人的自我是由時間和空間界定的一個整體性的自我。

中國人對反饋信息的態度與西方人相比也是不太一樣的。一般而言, 反饋的信息有時候與自己的認識一致, 有時候不一致。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如果在第一次實驗給美國學生一個與他判斷不一致的信息, 他第二次做心理測驗時會有一種極化傾向, 會證明你說的不對。例如, 如果第一次測驗說你是一個外向的人, 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並在第二次測驗時變得更加內向,…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9pm — No Comments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8)

這里伯格的運用,是一系列帶有隱喻含義的概念,諸如“中心”、“燈塔”、“安排”等等,意在表明我們視覺所接觸的世界是有序的、被安排好的,而這種安排在宗教的意義上就是上帝,在透視法的意義上,就是作為世界中心的那只眼睛。



馬丁·傑認為,透視作為一種現代視覺體制,與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密切相關。隨著中世紀關於光線的形而上學觀念的衰落,“線性的透視開始象征著光學的數學規則,和上帝的意志之間的和諧關係。



                                                                              畢加索…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艾略特詩選《窗前的早晨》

她們在地下室廚房里弄得早餐盤子叮噹響,

而沿著眾人踐踏的街邊

我知道女仆們潮濕的心靈

正在院子門邊沮喪地發芽。

棕色的霧的波浪把一張張扭曲的臉

從街底向我拋了上來,

從一個穿泥汙裙子的過路人身上

撕下一個無目的的微笑在空中盤旋…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October 30, 2020 at 6:30pm — No Comments

旅遊體驗誌 (35)

1 路南石林位於昆明以東公里的路南彜族自治縣,“路南”是彜族支系撒尼族的方言,意思是“長滿黑色石頭的地方”,現更名為:石林縣,多少沾了撒尼族少女阿詩瑪的光,一段阿黑哥和阿詩瑪的傳奇故事,讓這片黑沈沈的石林,有了一股神奇的靈氣。 

2 有時候,在旅行中,你會遇到一輩子的好朋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的兩個人,就這麽簡單的走到一起。

3 旅途中失去的,我們不妨讓其失去,因為它可讓我們少些惆悵;得到的我們不妨少些滿足,因為它可讓我們多些清醒。

4 我在時間的軌跡上徘徊,踏上每一列經過的車。沿途的風景在漸漸遠去,我舉著那快叫思念的車牌,等待著最後一站——故鄉。 

5…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October 30, 2020 at 6:25pm — No Comments

馮唐·到底愛不愛我

早在和小翠見面之前, 就聽過她的種種傳奇:說是典型北京姑娘, 性格豪爽、蔑俗、自在、粗糙。說是祖籍南方, 長相娟秀、高挑、內斂、桃花。說是十四歲出道, 敢喝能喝、敢睡善睡, 艷名飄揚。總而言之, 近幾年北京街面上的各路男女名人、老少另類如果只有兩個共同特點, 第一就是都喝不過小翠, 第二就是都睡過小翠(或是被小翠睡過)。 

如今小翠坐在我面前, 傳奇繚繞不散, 我開始懷疑這些傳奇的真實程度。小翠一身職業裝, 長髮, 黑襪子, 配件搭配精練老到, 話不多不少, 飯桌上的氣氛不濃不淡。如果她不是談笑間喝了三瓶啤酒, 我會懷疑她到底是不是那個傳奇中的小翠。

 

小翠一笑,…

Continue

Added by Pabango on October 30,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藝術攝影靈感 (上)

提要:

1.闡述靈感產生的原因以及它是怎樣融入藝術領域之中的,產生的效果和結論又是怎樣。

2.淺析在攝影過程中本人與“大師們”是怎樣領悟靈感的含義,例舉拍攝實例來證明這一事實。

3.綜上所述內容,歸納總結靈感在藝術攝影中的體現。



一.分析靈感出處,找出成敗原因…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30, 2020 at 4:00pm — No Comments

徐 賁·精明的公民是自我教育的公民(上)

1787年9月,參加費城制憲會議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在離開最後一次會議時,碰到一位婦女。她問:“富蘭克林博士,你們給了我們一個什麽樣的政府? 共和制還是君主制?”富蘭克林答道,“夫人,是共和制,如果你們能夠守住它的話。”制憲會議只是“制定”了一個共和,而不是“建立”了一個共和國的實體,只有守住共和,共和國這個實體才算建立起來。

如何守住共和?守住什麽樣的共和?又由誰來守住共和?這是每一個被稱為共和國的國家民眾必須回答的問題。他們需要知道,自己要守住的是一個什麽樣的共和?他們在接受一個為自己制定的共和政體的時候,是否已經有知識,已經在民主政治上足夠地精明和能幹,來守衛這個制度?如果要獲得這種能力、知識和智慧,又該從哪里去接受這樣的教育?…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October 30, 2020 at 4:0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2)

出於這兩方面的考慮,本文在梳理中西方文獻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敘事研究涉及的關鍵概念,歸納出敘事社會學主要的研究進路,並結合相關研究主題,剖析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特點。最後,本文嘗試在中國故事這一語境下,指出整合多元研究進路的必要性,並對整合的可能性與方向進行展望。 

 

二、從邊緣到中心

 

盡管自亞里士多德起,故事就已經成為一個議題,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敘事研究並無合法性可言。1935年貝恩…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30, 2020 at 1:3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1)

原題〈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兼談如何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社會學系

(原文載於《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2期)

摘…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30, 2020 at 11:30am — No Comments

阿萊桑德雷詩選《在生活的廣場上》

陽光之下,置身於人群之中,

是那麼美好、和諧、信賴、朝氣而且深沈,

被人們裹進隊伍里,受大家鼓舞,

隨人潮歡樂前進。

獨自留在岸邊,

不是上策,太孤苦零丁,

像堰堤或軟體動物以石灰去模仿巖石。

還是純潔與寧靜地投進…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October 30,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彼得·梅爾《品味》紳士戀物有道(上)

在倫敦,有兩三家作風謙抑的老店,數代以來一直在供人一逞人性中較為隱晦的小惡。他們的字號不作時興廣告,純靠口耳相傳。他們的店中一派悄無聲息,叫人不敢大聲說話,或是有急促的動作。對話一概是輕聲細語、沈吟良久才說出來,而由偶爾一兩聲低低的吱嘎聲作斷句。顧客幾乎像是一個模子打造出來的,或坐。或站,都低垂著頭,眼睛朝下看,仿佛在思索什麽大事。不錯,他們是在思索人生大事。畢竟這些紳士,可是一舉便得投下至少1300美元,押在一雙手工切割、手工縫制、手工定型的鞋子上;這鞋是專為紳士獨一無二的尊足上與眾不同的腳趾頭、跌打損傷的後遺症,還有外突的骨頭等等特殊需求而特制的。

 …

Continue

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October 29,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李思屈:符號經濟與文化產業的內在邏輯(6)

物質產品的價值越用越少, 蘋果被吃一點就少一點, 明顯是對物質財富的耗費; 但就一部小說而言, 則越讀越有內容, 其精神性價值一般會隨著消費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一部藝術品從來就沒有被消費過, 其精神價值就是沈睡的, 其符號的價值就是零。





一部小說或電影一旦被消費, 其文字符號或影像符號,就開始發揮作用: 符號啟動消費者的思維, 激活其情感和想像, 形成鮮明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情節, 在自己的頭腦中再造一個生動的藝術世界, 同時得到思想的啟迪和藝術的享受, 這就在實現文化產品的精神價值的同時,使其增加了內容和價值。



之所以會增加, 是因為消費者的二度生產受制於其各自不同性格、人生閱歷、藝術修養和思想背景。可見, 眾多的消費行為, 實際上是符號產品實現精神價值的必要條件。文化消費為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作出了貢獻, 觀賞為符號的精神增值提供了動力。



隨著消費數量的增多, 被消費的文化產品價值也就隨之增大。電視產品的市場價格以收視率來衡量,…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October 29, 2020 at 3:00am — No Comments

北斗之光:解構與生成—後現代哲學從德里達到德勒茲(8)

(四)最後提出了遊牧思想。



1.他把欲望的擴張和潛抑的模式應用於社會思想領域,提出了“遊牧思想”和“城邦思想”的對立。

1.1城邦思想的特點是等同、相似、真理、正義和否定,它的運行規則是這樣一個否定式:“X=X=非Y”。



這是理性的模式,確定性的模式,自然科學的模式。



1.2 遊牧思想的特點是流動性、多樣性和開放性,它的運行方式是一個開放的肯定式:“……X+Y+Z+A+……。”…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28, 2020 at 11:16pm — No Comments

周憲: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7)

五、結語或進一步的問題

 

“後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顯然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文化現象。對它作任何簡單化的價值評判都是不恰當的。

顯然, 我們不可能再回到往昔的革命年代, 也不可能用那一時代的價值觀來臧否今天的日常生活審美化, 需要有某種觀念的轉變和視角的變化。中產階級的興起在中國應該說是一個需要充分肯定的發展趨勢, 其審美化的品味的普泛化有其積極意義, 確實是在社會發展基礎上對日常生活本身提出的必然要求。但問題並不是這樣正面的肯定就可以解決的, 一些更為棘手的難題有待探討。



首先, 當代消費社會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與歷史上無數先哲們所心儀向往的理想審美境界是否一致?…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51pm — No Comments

徐贲·精明的公民與受過教育的公民(下)

這樣的公民受到過兩個方面的教育:第一是知道自己的權利,第二是對暴政保持高度警覺。人民之所以需要一個政府,一個政府之所以具有合法性,乃是因為政府能夠保障個人的自然權利。受過教育的公民具備關於政府形式的知識,了解那些既能夠制衡政府權力,又能使政府運行的政治制度。他們清楚地知道,即便是“最佳”的政府形式,對於民眾的自由權利也不是充分安全的。因此,全體民眾要隨時對政府保持一種明達的、不松懈的警覺,否則不可能把政府權力關進籠子里去。

與美國公民的“受過教育”相比,智利和肯尼亞公民的“精明”更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啟蒙的含義。美國有比較健全的政治、社會制度、公民社會文化,學校公民教育也為美國人成長為民主公民提供了方便的教育環境。與美國相比,智利和肯尼亞的外部教育條件就要遜色得多。在這些國家里,公民更有必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聰明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44pm — No Comments

周憲:文化研究的新領域——視覺文化(5)

盡管我們還可以羅列出更多的,關於視覺文化問題結構的看法,但有一點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視覺文化研究關心的,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中,人們對視覺形象的理解和解釋,它不但包括主體對形象的關係,也涉及到個體與群體、現在與傳統、人與環境的複雜的互動關係。



由此出發,我想提出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結構。



西方視覺文化研究已經相當成熟,且成就可觀,顯而易見,這種新的文化研究將,會在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展開。於是,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問題意識和問題結構,便不可忽略。所謂中國視覺文化的問題意識,主要是指我們在考察中國視覺文化時,必須具備某種中國的本土視野和理論,但本土問題意識又是建立在對本土問題結構的深刻體認基礎上的。…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41pm — No Comments

江作蘇·講好記者故事的敘事學意義

一般來說,記者是隱身在新聞作品背後的人,他們的傾向性通過事實的傳遞而呈現。但是,記者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又有機地與整個社會密切關聯,他們的工作場景和情感經歷,也是人民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揭示這些內容的故事同樣具有意義。

目前,“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已延續到了第七屆,媒體不分新老大小,地方不分東西南北,各地一大批新聞工作者走上講臺,講述自己采寫新聞過程中的獨特經歷,展示與作為新聞主體的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感情。



最後還要選拔一批各具特點的講述者,直接面向全國受眾敘說精彩故事。

 …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8,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潘魯生·關於設計藝術職業技能教育的斷想(7)

中國的文化研究也在近幾年興起。我們也有了《文化研究》雜誌,還有好些刊物所登的文化研究文章也多了起來,關注文化熱點,分析文化現象,涉及教育、家庭、男性、女性、扶貧、下崗、腐敗、汙染、色情、暴力、黑社會、全球化等等,都是社會關注的現實問題。



我們的美學也在面向現實,剖析當代審美文化現象,出現了多部研究當代審美文化的專著,使人耳目一新,令人鼓舞。依我看,美學如能面對當下現實,更多關注文化現象,進一步發展,正可走向文化美學。…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28, 2020 at 6:00pm — No Comments

張昕宇《侶行~愛到極致,行到極端》(18)只有看到世界够大

只有看到真正足夠大的世界,才知道自己有多小

                                                          —— 優酷總裁 魏明



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見證偉大的事件;

去端詳窮人的面孔和偉人的手勢;

去看奇異的事物——機器、軍隊、人群、叢林和月亮的影子;

 …

Continue

Added by KyrGyz on October 28,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韋叢蕪《詩人的心》

詩人的心好比是一片陰濕的土地,

在命運的巨石下有著愛的毒蛇棲息;

他歌吟著,輕鬆心頭的苦楚,

毒蛇在吟聲裏吮取著他的血液。

在生之掙扎裏更痛感著生之悲淒,

他躑躅於人間,卻永味人間摒棄。

唉,何時啊,能爬出那血紅的毒蛇,…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28,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