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营销 0.2:天字第一號工具

口號是傳播地方形象的頭號工具,它激发人們的熱忱,協調所有的地方營銷作業。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2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OVEPI on January 16, 2025 at 9:50am

「利他心」商業場景微電影

摘要:2019年11月7日,第二十一界中國零售業博覽會(CHINASHOP)在青島正式開幕,商米科技受邀第四次參展,攜手軟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具特色的「商米數字小鎮」。除了可以一覽來自全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的零售行業新發展外,商米科技策劃了一場「觀影會」值得關注,它是由泰國神級導演塔諾柴拍攝的年度品牌微電影《無價》。

11月7日,第二十一界中國零售業博覽會(CHINASHOP)在青島正式開幕,商米科技受邀第四次參展,攜手軟件合作伙伴一起打造最具特色的「商米數字小鎮」。除了可以一覽來自全球的近千家參展企業的零售行業新發展外,商米科技策劃了一場「觀影會」值得關注,它是由泰國神級導演塔諾柴拍攝的年度品牌微電影《無價》。

在「商米數字小鎮」,體驗18個不同商業場景的新零售變革

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的商業場景,從滿足大眾日常需求的餐館、水果店、服裝店、理發店到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寵物店、母嬰店、足浴店、酒吧夜店等等。

但這些支撐人們吃喝玩樂需求的門店,是怎樣緊跟新零售的步伐的呢?

眾所周知,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給眾多中小商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有的甚至是顛覆。在本地商家信息化已經是勢在必行的情況下,一些中小商家面對互聯網卻仍然只有不知所措。

在CS展會現場,商米科技攜手16家軟件合作伙伴,以近700平方的最大展位、覆蓋18個不同商業場景的「商米數字小鎮」,通過一站式未來數字門店場景體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商米科技以豐富的設備和專業的場景方案營造了餐廳、寵物、足浴、夜店等等一系列真實商業場景,向每位走進「商米數字小鎮」的商戶,在真實場景下,針對性地講解不同行業變革新零售的痛點及解決方案。在此之外,商米科技還聯合支付寶一起打造了可以讓大家體驗黑科技購物刷臉支付。

這也是商米科技創立的初衷:以「利他心」為准則,利用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來為傳統商業建立信用體系,讓商業服務透明化,讓消費者更加放心,同時為平台上堅持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商家提供更多的客戶資源,促進商業的良性循環。

因此,今年的展會,商米科技還有一大亮點:首次對外發布商米嚴選數字化門店解決方案。商米方案專家從9000+商業應用中嚴選12款軟件,從行業痛點出發,為商家提供從硬件到軟件的一體化服務,實現合作共贏。

生活不止18個商業場景,「利他心」需要被更多地傳遞

「商米數字小鎮」營造了18個商業場景,但生活中的商業場景,卻遠遠不止這個數字。而在每個行業乃至每個門店,背後都站著一個不同的商人。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有一種「無商不奸」的看法,而「商人」逐漸成為了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詞,也成了一個容易被誤解的職業

其實,很多從事某一個行業的商人,是秉承著想一直傳承干下去的心,他們秉承著一顆利他心,踏踏實實地在自己的領域裡貢獻著價值,成為了員工、家人、顧客眼中了不起的大人物。

在此次CS展會,商米策劃了一場「觀影會」,第一次為商人正言,並借此傳遞「利他心」是商業最本真的心態,願喚起這個商業社會的善意,願每顆善心都不被辜負,就算在無利不獲的商業中。影片故事是從幾十個國內外真實的商家故事中篩選而來,並由泰國國寶級導演塔諾柴執導,歷時3個月打磨、攝制完成。

11月7日,在利他心年度品牌電影公映的同時,商米聯合支付寶、有贊、付唄、美味不用等、收錢吧、錢方、生意專家、銀豹、客無憂、博卡、車店無憂、天財商龍、康銘泰克、貨寶寶、九點半15位行業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了【利他心商家故事】征集,尋找在自己的領域裡,懷揣著商業的本心,默默無聞地服務顧客的每一位老板、每一個商家的故事。

(2019/11/07 极客 原題:一部泰國神級導演的TVC作品,說能喚起商業的「利他心」?)

Comment by OVEPI on January 13, 2025 at 11:43pm

愛上脱口秀:近年來,脫口秀成為都市青年的社交新方式、打卡新去處、減壓新手段。在北京,走進酒吧、咖啡吧,看看開放麥(脫口秀演員實驗段子的免費或低價演出),你會在這裡與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當下,脫口秀是年輕人情緒的共振場,也成為他們的職業新賽道。青年人為什麼愛上了開放麥?北京青年報記者帶你走進線下開放麥與新人演員的故事。

開放麥表演:觀眾花費不到30元,就可近距離欣賞表演

入夜了,高大的寫字樓陷入黑暗,咖啡吧的橘色燈牌在大廈一角獨自明亮。屋內昏暗靜謐,微弱的暖白光盞中,兩位工作人員低聲指引著來客。窄小的旋轉樓梯蜿蜒向下,燈光照亮沿途橙色牆壁,通向隱秘的熱情與活力。

「假期第二天,約不到男朋友就約女朋友來看脫口秀是吧?」棒球帽、小卷髮、金屬項鏈配綠毛衣的男孩蹦跳著上台,看著台下三十來位青年男女,女孩佔了約三分之二,他不禁如此調侃。隨後,他提醒觀眾:「演出過程中,如果好笑就笑,不好笑就鼓掌。」這是北京某著名脫口秀的開放麥現場。新老演員在此實驗段子,觀眾花不到30元就可以近距離欣賞一場表演。

綽號「船長」的21歲男孩收獲了當晚最多的笑聲。他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專業學霸,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是,光環之下也有許多苦惱:同學「卷」到在廁所背單詞、用教高數的方式追女生卻遭拒絕。

他的表演常常伴隨著豐富、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角色反串。講到喜歡的女孩與別的男孩親密喂食,他微微仰頭張嘴,模仿女孩的可愛表情和聲音。而另一邊,作為旁觀者,他剖析了自己的心境:不屑、嫉妒、羨慕。

演出的「炸場」效果還與一個意外有關。演出前的互動中,一位觀眾自稱在「北京末流985」就讀,並兩次強調「是985唉」,引起全場觀眾大笑。演出後半段,一個完全無關的場景中,演員再次巧妙地提到該觀眾就讀學校,這次call back(脫口秀經典表演技巧)讓全場氣氛達到高潮。

當晚的演出效果不錯,幾乎每位演員都成功逗笑了觀眾。但有時候,演員和觀眾都不得不面對另一種境況——冷場。

9月下旬,南鑼鼓巷一家酒吧,一位在法律行業工作的女孩第一次登台講脫口秀。她講述了年輕人的職場困境,辛苦完成的工作被領導親信搶佔功勞,她因此自閉、自殘。她原本想笑著調侃,卻講著講著就哽咽了。

10月上旬,美術館附近的文創園區,一位相對成熟的演員也出現突發狀況。說到「家庭教育讓我特別不自信」時,她突然躬身道歉:「唉,謝謝大家,對不起對不起。」隨後,她匆匆下場,簾後傳來號啕大哭。

在這兩個時刻,台下響起了鼓勵的掌聲。

開放麥就像一個試驗場,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用一位觀眾的話形容,觀看開放麥就像體驗和參與脫口秀這個果實成熟的過程,幫助演員們鍛造真金。

Comment by OVEPI on January 13, 2025 at 5:11pm

(續上)脫口秀演員·不願做不溫不火的工作,學霸稱要在這行「搏一搏」~~學歷是脫口秀行業的眾多人設標簽之一,觀眾熟知的不少演員都畢業於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呼蘭、北京大學的李雪琴和鳥鳥、北京科技大學的徐志勝、上海交通大學的龐博、吉林大學的趙曉卉和周奇墨……

主持人車洪君是復旦大學大四學生,當他的同學們出國、保研時,他選擇更換賽道,參與喜劇表演。他戲稱自己——「在職大學生,全職脫口秀演員」。

車洪君說,他發現自己從小就具備某種喜劇天賦,其中一個典型特征是——上課喜歡接話茬。他善於快速從對方的表達中找到漏洞,這恰好符合喜劇的反邏輯特徵。另一個天賦的發掘在於,英語課上,他在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中吐槽室友引起同學哄堂大笑,老師對他說:「你身上有美式喜劇演員的氣質。」

7月,家在山西、學在上海的他來到北京,靠著「硬闖」進入了脫口秀行業,在網絡平台購票,通過票務詢問開放麥機會,現場試講。從愛好者到新人再到簽約演員,常人通常需要花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用兩個月就做到了。車洪君把這歸結為運氣——在兩場接近「炸場」的演出中,恰巧碰到了俱樂部老板。

或許更重要的是積累和學習。作為社科專業學生,車洪君對脫口秀有基本的底層邏輯理解:一門解構的藝術,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意義。落實到行動上,他把知名演員們的表演聽了上百遍,熟知他們的人設風格、精彩段子,聊天時對周奇墨、邱瑞等人的表演信手拈來。

當他模仿完邱瑞講媽媽把秋褲縫在牛仔褲上這段,記者隨口一句「這是溫暖啊!」他卻立即反應道:「我是覺得離譜,但你這個角度還沒人講過。」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記下了「代溝-溫暖」。在他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的聊天框中,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記錄。這就是他的日常,把素材收集、段子創作融入生活。

對於名校畢業生選擇成為脫口秀演員,他說,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求職難度,與其做些不溫不火的工作,不如在脫口秀行業上升期裡搏一搏。「人的選擇是自由、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正是學校給了我選擇的底氣,即使這條路走不通,我相信我也會有自己的路。」

脫口秀觀眾·從脫口秀中找到情緒共振,紓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無論線上綜藝節目,還是線下開放麥演出,脫口秀或許都是最能捕捉社會情緒的地方之一。《脫口秀大會》引領的社會熱點討論包括:996、內卷、催婚、副業、朋克養生、容貌焦慮等等。

北青報記者在開放麥現場則聽到了身邊的「熱點」:身處女性為主的護士職業群體中,護理專業的男孩吐槽自己一再被小朋友稱呼「護士姐姐」;滿臉痘痘的男孩把自己的臉比喻成餅干「趣多多」;職場打工人說髮際線後退,為疾病所困……

據《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所言,脫口秀的用戶群體多為一二線城市精英人群或新中產,年齡在25歲以上,65%以上擁有本科學歷。他們有較高的生活、工作、社交壓力,需要宣洩的出口,且需要尋求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的支點。

喜歡看脫口秀的張女士在北京工作10多年了,工作、照顧孩子、運動,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在快節奏生活中,有時覺得自己需要釋放一下情緒。」她起初聽相聲,後來開始看《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有時連續刷上幾天。早幾年,她偶然觀看過線下演出,現在則集中在線上觀看,時間成本是她的重要考量。線上演出經過篩選、排練展出了最精華的部分,還可以在不喜歡的部分快進。

25歲的思佳去年進入北京一家國企工作,身處大城市加之初入職場,看一場脫口秀就成了她排解情緒的方式。

今年「十一」假期,家在本地的朋友們各有安排,思佳無人陪伴,甚至在小紅書上瀏覽「95後誰出來玩」相關帖子,但最後還是決定獨自一人觀看脫口秀演出。

在咖啡吧不大的空間中,與其他觀眾坐在一起,時不時被台上的演員逗笑,這讓她感到一切值得。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困擾自己的一些事情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加油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潮流檔案

騰訊視頻聯合笑果文化在9月推出的《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指出,2018年,全國脫口秀俱樂部數量不到10個,而截至今年5月,全國已有超過150家俱樂部。

如今在開放麥現場,你或許可以與各行各業的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企業高管、創業公司老板……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脫口秀也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職業新賽道。1990年出生的安子,在老家洛陽推銷過保險、做過直播,去年來到北京,白天做天貓超市客服、便利店售貨員,晚上就去開放麥試段子;1996年出生的研三學生小瑜,2019年曾在廣州試講過一次開放麥,冷場效果讓她時隔兩年才敢重新打開脫口秀綜藝,如今面臨秋招,她打算報名脫口秀訓練營試試看。(原題:青年人為什麼愛上脫口秀|北京青年報|2022-10-25作者:陳靜 林豔 張彬 http://m.cyol.com

Comment by OVEPI on January 10, 2025 at 11:05pm

胡小胖·短視頻的社區营銷學

短視頻對新零售最大的幫助,就是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問題。我問大家,新零售最好成交的人群在哪里呢?

在本地同城,很多大團隊長的發家史就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以前想引流本地人群,我們一般是做(内容营銷)地推,做實體店引流等一些常規的方式。但現在有了短視頻後,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引流方法。

短視頻,你想把影響力做到全國,想做一個大網紅,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幸運兒。但如果你把野心收一收,把范圍縮小一點,你就不要想著全國出名,你就先從本地同城開始,或者先從你小區觸達開始,行不行?

這樣操作也會變得相對簡單很多,發短視頻的時候,順帶把地點選好就可以了。勾選地點發佈的情況下,本地的觸達率是非常高的。

我有一位社群會員,她是某品牌的代理商,她每次發短視頻的時候,都會勾選她小區的位置,堅持一段時間後,她小區的人都知道她了。有了影響力後,你再去做引流和成交,就會變得很輕鬆。

她的代理商和客戶,很多都是她小區的住戶。類似的案例,特別多,大部分團隊長的發家史,都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我們現在操盤的品牌方中,我們都鼓勵代理商要學會用短視頻去打造本地化影響力。先從自家小區開始,慢慢拓展。

原題:短視頻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短視頻助力本地同城傳播;作者:胡小胖,《品牌運營手冊》《微商操盤手冊》作者 2024-11-14)

Comment by OVEPI on November 28, 2024 at 2:54pm

幻影

我認清了這些道路,原來如此這般,知道它們直奔什麼所在,在什麼地方可以拐彎抹角,此時,我記起來了,這幾條道路我曾走過,當時正思念著斯代瑪麗亞小姐……我看,這條條道路已變得單調乏味了,但賦予我性格特徵所追隨的軌跡以精神意義。這是很自然的,然而並不是無關緊要的;條條道路提醒我,我的命運只是追求幻影,我夢寐以求的生靈,很大一部分是我想像出來的現實;的確有些生靈——我從小就是這種情況——對他們來說,凡有固定價值的東西,別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什麼財富呀,功績呀,高官厚祿呀,都視為身外之物;他們所需要的,恰恰是幻影。他們為此耗盡了餘生,不惜一切代價,想盡千方百計去和幻影見面。但幻影稍縱即逝;於是又追求另一個幻影,哪怕再回過頭來重新追求第一個幻影也在所不惜。……斯萬……曾是幻影的熱心追求者。幻影形形色色,有被人追求的,有被人遺忘的,有被人重新尋覓的,也有時只求一晤的,目的在於接觸一種不現實的生活,這種虛無縹緲的生活一縱即逝,巴爾貝克的條條道路到處有幻影神出鬼沒。一想到沿途的樹木,梨樹呀、蘋果樹呀,檉柳樹呀,這我死後它們仍然生機盎然,我似乎從它們身上得到了教益,把精力撲到工作上吧,趁長眠安息的時刻尚未敲響的時候。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OVEPI on November 4, 2024 at 9:35pm

維舟·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有這麼一個故事:據說當年伏爾泰的父親看到他詩寫得很好,起初很高興,後來又擔憂他「培養起這種根本不能賺錢的才能」。這想必很能讓中國人產生共鳴。40年前,「文學青年」仍然是個高級的褒獎,然而到了經濟繁榮的時代,這個詞早已變成了一種揶揄:按照中國人的實用主義,文學不僅無用,甚至還有害,助長了一種脫離現實的傾向。想必也是被人問得多了,作家莫言有一次坦率地說:「文學與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它沒有用處。」

文學確實不能當飯吃,因為它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非物質需求——那是「精神食糧」。只不過,很多人都難免有一種錯覺,認為沒有這樣的精神生活也能過得好好的,但話說回來,「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不是為了吃飯」。文學不僅僅能讓人擁有良好教養,還因為文學本身是精神生活的產物,證明了人不是動物、不是工具,而是有著複雜感受的萬物之靈,畢竟動物是沒有文學的。正因此,沒有文學滋養的社會文化和心靈,注定是粗鄙、蒼白和貧瘠的,無法體會到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那樣的生活其實只是「生存」。

對現代人來說,如果還想在人生中擁有豐富的內心和體驗,文學就是必不可少的。那倒並不一定是要你日常閱讀文學經典,而是說具備基本的教養——例如,至少知道《紅樓夢》,並對小說中主角的命運有所觸動。這就是安格斯·弗萊徹在《文學發明》中所說的,文學和那些物質生產的工具不同,「這些工具面向外部,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而文學則面向內心,幫助我們活出自己」。

也就是說,文學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它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它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說到底,這是因為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從遠古時代起,「講故事」就是創造人際聯結、激發內心感受的重要方式。文學的獨特能量永遠在於虛構,但我們天生就能通過這些虛構的故事去想象那些超越現實的存在,觸及他人的感受,由此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

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嗎?但這可不是誇大其詞。

這本《文學發明》最新穎獨特之處,就是從文學作品中發現某種心理效用,「這種效用或許有醫學價值,或許能提高心靈的福祉,又或許對大腦別有一番好處」,並且它們都可以用神經科學來加以證實。文學當然能喚起人的種種情感,正如閱讀浪漫小說也能為讀者提供情感濡養,但本書並不只是寬泛地談論文學的心理寬慰作用,而是具體地論述不同的文學體裁會激發不同的情感,從而引發大腦神經的反應乃至重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推薦書《文學發明》,作者:[美]安格斯·弗萊徹,譯者:郭澍|天津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

Comment by OVEPI on November 4, 2024 at 5:24pm

(續上)全書25個章節,每一章都從不同體裁的文學經典出發,論述了文學帶來的心理效應。例如:詩意的措辭可以促進釋放舒緩大腦的多巴胺,幫助我們結合既有記憶和新的思維模式;莎士比亞的悲劇通過進展緩慢的情節和悲慟欲絕的角色,起到了「悲傷療愈」的功能,幫助人們放下重負,解放心靈;曹雪芹的小說則能讓讀者大腦神經中的額內側回對文化規范進行長時間的沉浸式吸收,從而讓我們的大腦感到自在,真正接受自我;而旅行可以挑戰我們對人的預期,因而旅行文學本身就可以給人帶來新體驗,激活大腦的前扣帶回皮質,阻止我們倉促做出論斷,從而助益我們的心理健康,讓我們做出精確的最終決斷。

從詩歌到戲劇、小說,不同的文學體裁可以在不同方面拓展我們的外在視野和內心世界,對愛情、憤怒、痛苦、悲傷等種種情緒的刻畫,則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體驗,讓讀者的情緒得到濡養和慰藉,塑造了一種「心智複雜性」。這不僅僅是把文學的功用還原為某些顱內化學物質的分泌,也是科學地證明了一點: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文學的確是一份至關重要的營養。

要好好理解這一點,有必要補充一個關鍵概念——神經可塑性。這一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認識自己,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未來。這個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如果你每天都自信地看待自己,積極地回答「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這類問題,大腦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你自我實現。自我定義和暗示之所以能產生這樣驚人的影響,正是因為人類的大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不斷根據外部刺激和內部信念重新塑造自己。

這種認為個人可以不斷調適、重塑的成長心態,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關鍵特征。早有研究鄉村社會的社會學家發現,農民的移情能力很低,他們很難設想自己還能扮演別的什麼角色,而文學正是提升移情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只要你沉浸在小說、戲劇之中,很自然地就會代入角色之中,跟隨著他們的經歷而心潮起伏。珍妮斯·A.拉德威的《閱讀浪漫小說》一書證明,浪漫小說的最重要讀者群體之一,就是那些情感上匱乏的家庭主婦,她們通過閱讀可以極大地滿足自我。

在文學史上,文學一直具有社會化工具的潛能——有時被看作政治啟蒙的載體,有時視為道德灌輸的渠道,還有時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教化社會的工具。直到100多年前的美國,英語文學研究仍經常被視為一種用來警告、規勸和指導的政治教育工具。實際上,在文學研究專業化之前,「文學的視角應該是社會的,而非自我中心的」這種古老的觀點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只不過,以往這種「文以載道」的工具性視角注重的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古典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古人的作品是對人類精神最高的培育。」

不過,在很長時間里,文學作為良好教養的必需品,接受文學教育通常也就意味著分析研究經典作品的文本,這樣一來,文學就勢必從屬於語法、語源學、修辭學、邏輯學、演說、主題寫作等等,難免枯燥乏味。直到現代大眾文學興起後,這種觀念才逐漸遭到挑戰,更多人開始意識到,文學不是文本,它真正重要的地方,是深入刻畫並呈現人性本身。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還是個大學教授時,他就曾主張:文學「有一種感動你的特質,只要你不是完全冷血就不會弄錯。它還有一種教導你的力量,有效而潛移默化,沒有哪種研究或系統方法可以與之匹敵」。他相信文學不是用來分析的,堅持「不存在關於文學的科學」,「文學的本質純粹是精神」,「你必須感受它,而不是過於有條有理地分析它」。

文學確實能有效地激發、引導、塑造人的情感,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時這正是傳統社會提防它的原因——想想看,明清時代將《西廂記》斥為「淫詞豔曲」,正是因為它所激發的「情」對僵化的禮法秩序而言是危險的顛覆力量。然而,對現代人來說,情感卻是文學最重要的功用之一。把文學看作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培養感受力和移情能力來達成自我成長,這是現代個人主義的信念使然。瑪莎·努斯鮑姆在《愛的知識》中雄辯地證明,人的感知同時涉及情感和理智,在建立這樣一種倫理理解時,文學是比哲學更好的表達形式,那才是人之所以為人。

1930年代,文化批評家萊昂內爾·特里林在哥倫比亞大學執教時,曾將文學當作社會學和心理學來討論,激怒了不少學生。而在當代社會,至少可以證明,文學確實能對人的心理產生複雜深沉的影響,它並非無用,恰恰是有著大用——讓我們成為更完善、更豐富的自我。(原題:從神經科學出發剖析文學為何有用; 作者:維舟;來源:文匯報;2024年11月03日)

Comment by OVEPI on July 2, 2024 at 3:18pm


重温孙春徳医生的《六四后的中国》


这是一部很好读的游记,连文带图加上旅行团成员名单,共110页,半个晚上就读完了。可是,孙春徳医生在这部《六四后的中国》一书里提到的许多事物,在庆祝马中建交50周年纪念的这两天,非常值得有心人细细地回味。

此书出版于1990年6月4日,砂拉越诗巫慕娘印务印刷,拉让书局发行。第二年,孙医生开始了他长达4届的立委生涯,期间依然笔耕不息,结册多部。虽以政论与民生议题为重,但其“有碗说碗,有盘说盘”的医生本色,在《六》书中早见其风格。

34年后翻出旧书来,我依然读得很有味道。想想,主要是因为我从1992年开始,便因为工作所需或背包包自助行,出入中国无数次,孙医生所说的城市或景点,我几乎都去过了。重温起来,是那麽的有共鸣感。

在旅游信息图文泛滥媒体的今天,此书更显得它的历史价值可贵。要看旅游消费的内容,去看小红书、抖音或任何旅游网站吧,随便一个一秒钟就扳倒孙书。

然而,好些有趣的记载,恐怕是那些网红闻所未闻的“好东西”。若“改编”、“搬演”到平台去,特别有话题性。很多很多故事,甚至令人感到现在的自己其实很幸福很幸福。

 

且举三个例子——


往东飞的方向朝西
 

以前的詩巫人去中国,首先得飞吉隆坡,住一晚再飞广州。现在,大家不仅可以省下许多不必要的飞行时间直飞大陆,有的城市甚至有直透班机。多好。

不再需要“若想往东飞,就得先往西飞”,符合逻辑多了。


大马内政部训诫


第二件事,精彩啰。我在1992年头一趟飞中国,绕道香港,可没这遭遇。

而孙医生伉俪一行人在吉隆坡梳邦机场登机前,首先要聆听内政部官员的循循“教诲”:有机会出去玩,当然要玩得开开心心,但千万别忘了签证期限,免得逾期逗留需要动用国际外交程序把你领回来。 

还有,随时随地顾好自己的护照;留意扒手、小偷和气候变化。 

回来时,切忌藏了中共宣传品,还得意忘形到穿上毛主席行头。这在马来西亚是严禁的事,乐极生悲就不好。 

最重要的,去人家国家玩耍,要懂得礼貌,不要口大大批评人家的政府、经济与社会等现象。 


这一项真有趣。


1990年的首相不就是老马吗?这些对华“友好条例”肯定是其内阁规定的,怎么到了2018年众望烧天时二任首相访华,他居然就忘了底线,在人家国境内批评他们的内政?

(下續)

Comment by OVEPI on July 2, 2024 at 3:10pm

机场故事

第三件事,讲讲机场。

在1990年代上半叶,中国境内航班所使用的,很多都是军用机场。连普通民用机场都没有,更别说国际机场。

我1992年去海南岛,因为航班有限,得先在香港呆一晚,隔天再飞海口大英山机场。

此军用机场距离市区只有二三公里,设备很简陋。由于下雨起大雾,飞机没法下降,又返回香港等待消息。

熬了好几个小时,未知喝了多少咖啡,才再次起飞。可是抵达时,天色已提早暗下来,机场照明条件不良,机师没敢降陆,唯有原途返回。

虽然航空公司赔偿了酒店住宿与晚餐,但从马来西亚出门算来已足足两天,还没法子抵步海南岛。 

最后,虽然有志者事竟成到达了目的地,下了飞机可没有雨伞。细细春雨中走到机场建筑物,也算一种海岛风情。

去领发旅行箱时,发现躺在地板上的旅行箱,虽然防水,却裂了。 

重温孙春徳医生1990年出版的《六四后的中国》,再想想自己在时间上相距不久的一次海南岛商旅,不难看到在刚改革开放十余年,一切还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阶段,很多让人苦笑的类似现象,其实都很普遍。

唯一分别的是,孙医生伉俪参加的,是行程早已安排得紧紧的旅游团,班机有误,很多景点就要错过了;接待服务一时不到位,对经验丰富的国际旅人来说,难免会摇头。

我呢,因为是受托做投资前作业,考察性质,时间安排比较自由。且行且看,随时随地都是珍贵的亲身体验。 

旧事重提它干嘛?就只想说明一点,看看今天中国的所有建设、提升,对比曾有的情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多么果断、迅速而神奇的蜕变。 

反观当时事事看中国都带点优越感的马来西亚人,這些年当然不能说没有与时俱进。但请时时记住,我们曾有一位首相说过:“我们有世界一流的建设,管理却三流!” 

话是在2004年左右说的,“三流”?指的是那个时期的水平。现在?自己估计吧。
(21.6.2024)

愛墾評註:为何不换个角度,由海外有丰富“中国体验”的人,在社媒直播中叙說“小”故事,“深”意义?

延續閱讀:每当变幻时/朋友你好吗?

Comment by OVEPI on May 27, 2024 at 5:00pm

徐賁·官員如何學會說話

200811月,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批評一些中國高官不懂得如何同外國人交流,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吳建民認為,交流力缺失是中國社會的一大浪費。

前不久,又有報道,"人民網"推出了"怎麽看領導幹部找替身開會"的專題調査,說是會太多,而且開會聽報告太辛苦,不能不請人代勞。還有報道說,2007年12月26日,廣東省委開會,有一成人缺席,惹得廣東省委書記對地方會風開炮。2007年7月份針對華南虎事件,陜西省召開處級以上幹部大會,在整風大會現場,臺下幹部卻睡得正香。

開會的"逃會"、"睡會"、"替會",這都與會上說話的人說話不得法,叫人厭煩、提不起興趣有關係。看來一些官員說話能力成問題,不是在國外不會說話,只會在國內說,而是他們在國內也不會說活,否則怎麽能把聽話的人說得睡著、煩得逃走呢?

說活不只是一種動嘴巴的能力,而更是一件需要花心思,去與聽話者有效溝通的事情。說話是涉及人與人實際社會關係的話語行為。平等、尊重的話語是討論、探尋式的。它不自大、有自省意識,因此而親切、幽默。相反,居高臨下的話語則是指示、命令式的,它聽上去很權威、很正確,但讓人覺得壓抑,無法親近。

今年八月雲南某高層論壇開場白就客套了80分鐘。不能說是不會說話,但卻是根本不會替聽話人的感受著想。居高臨下的話語是官場文化的產物,要改變這種話語,需要改變"我說,你不能不聽"的心態,更要改變"上面說,下面不能不聽”的社會關係。說話的人不妨先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說話前在心里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個平凡的公民,我會要聽這樣的講話嗎?平等的話語是在替他人設身處地,顧及他人感受和理解的人際關係中建立起來的,它必須在平等的公民互動、交往關係中才能得到發展。

公元前4世紀,在雅典有很多教人說話的修辭學校,其中最有名,也是最特別的,是由伊蘇格拉底辦的。伊蘇格拉底把說話當作一種能幫助公民秉性和德性成長的普適教育,而不只是一種可以用來作法庭辯論或公開發言的技能。說話可以是顯示真實的方法,但也可以是遮掩和扭曲真相的伎倆。光教人如何說話,而不教人如何說真話、為何說真話,會把受教者引入歧途。伊蘇格拉底說,學習說話要有進步,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說話人的自然秉性,不光是動嘴的天賦,而且也是真誠地說話。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關於說話技巧的知識,如何運用排比、比興、講究用詞鏗鏘、自圓其說等等。第三是練習,練習的實踐比光有知識要來得重要。

放到今天的公共生活之中,伊蘇格拉底對說話本領三要素的看法仍然相當有用。

一個人說話,首先要明白自己為什麽要說話。在雅典的自由公民城邦里,一個公民要爭取公共權力就必須先得到其他公民的支持,演說成為一種很現實的公共生活需要。在現代民主國家里也是一樣,政治人物大部分是靠對選民或公眾說話,並取得他們信任才當選的。他們不是在要麽說官話,要麽悄沒聲的權力體制中被提拔起來的。

至於說話的技巧知識,現代人已經遠不如古代人講究。我們並不期待現在的政治人物都像古希臘、羅馬政治家那樣去做流芳百世的演說。現代人只要說大白話就行,而且越是大白話,越是大實話越好。在現代民主社會里,反倒是那些用說話和發言來遮掩事實的人,才特別需要研究一些以假亂真、似是而非、專按自己的辯證的"技巧"。倫理學家博克說,這種說話的技巧其實是"說謊"的技巧。

說話的本領是在實踐中鍛煉出來得。公共人物,尤其是官員,與民眾交往越緊密,越經常,自然就越有練習說話的機會。這種練習與作報告、下指示的說話是不同的,它要求理性平和的對話,不是頤指氣使的獨白。理性對話是一種公民社會的話語,它據理勸說,但並不能預期勸說的效果,因為被勸說者可能有他自己的理性立場,公民社會中的對話因此必須是一種多元協商、生動活潑、言之有物的公共話語。(2008年12月09日 南方都市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