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Link
  • 大巴窯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Story Link's Friends

  • Bir Tanem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Zenkov
  • KyrGyz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Gifts Received

Gift

Story Link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Story Link's Page

Latest Activity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7)

一如影片《影》所展現的,如果僅止於此,這部影片也就是一部極其普通的勵志類影片,而影片的獨特在於,它在第一層模仿結束之後,又出其不意地為我們呈現出了第二層模仿。 而有意思的是,它使第一層模仿再度成為「模仿」,以一種「二次曝光」的方式,完成了從第一層模仿到第二次模仿的直接轉換,而其轉換的方式,是暗含了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可然律和必然律的。 在這部影片中,當敘事進入第二故事——李問自身的段落時,我們才恍然,第一層敘事只不過是李問借助警察吳志輝(周潤發飾演)的形象,以一種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可能性,模仿自己的現實生活,而積極建構起來的一種「影像」,至此,第一層模仿直接轉換為第二層模仿,而第一層模仿則還原為「現實」,從而完成了敘事上的一種巧妙轉換,以及一種意想不到的敘事修辭。…See More
Mar 5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6)

在影片《影》中,境州八歲就被收養於子虞家,作為子虞的替身和影子被加以秘密訓練,在此,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影片的開始,張藝謀卻有意突出了其中的差異,境州不但不會操曲,還在復製傷疤的過程中,特別突出自己的身份,以求「自我」的彰顯和不同,在這兒,境州是作為一個「模仿的被動者和犧牲品」而獲得觀眾的同情的,但隨著劇情的發展,特別是當他的母親被殺死後,作為與自我身份唯一聯系的血緣、記憶、歷史等被抹除後,在徹底成為一個「孤兒」後,他開始走上了某種可說是「復仇」的道路,然而,與其說他最後的行為是一種復仇,倒不如說是「模仿機制」開始真正運作更為合適。至此,「第二天性」開始取代「第一天性」而使他真正變成了「子虞」——那個他一直模仿的對象本身,所以,他最後選擇留下也就變得合情合理(有人認為境州應該帶小艾出走,如此,將是全片唯一的亮點。但從現在這個角度看來,出走卻是敗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藝謀完成了對於「權理念」的深層次挖掘,並借此給予現實以某種歷史性的預言和反思。 (二)外生型敘事與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作為柏拉圖的高足弟子,其理論學說,可說是既批判師說,又繼承師說。以「模仿論」而言,亦是如此…See More
Mar 1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建中·構建以「講述」為中心的故事學範式(5)

在某種程度上,張藝謀的《影》便是這種「內生型敘事」的完美案例,因為這部影片的敘事就是建立在一種「層層模仿」的敘事機製基礎之上的。這部影片中,以「權」為中心的理念,構成了此影片的本質,也就是說,張藝謀首先為影片設置了一個「理念的床」:即「權」(它充斥占據「權力、權謀、權術」等的所有內涵與外延);而沛國國君沛良作為一名「工匠」,通過自己的書寫(書法)及種種怪異行為,「仿造」出了一個「可見」的「床」——「權床」;最後,沛國大都督子虞作為一個「藝術家」,通過塑造他的替身——境州,完成了對於「權床」的再次模仿。建立在這種「內生型敘事」上的《影》,顯示出了張藝謀的某種獨特性。一方面,它使我們跳出了簡單的所謂的「陰陽-太極」的「象征性表象」,從而真正跳脫開張藝謀所有意製造的「迷霧」。在諸多的影評文章中,對於「陰陽-太極」所建構起來的敘事、造型、影調、美學等的分析滿目皆是,但本文認為,這種對應於「真身-影子」的敘事策略,只是張藝謀的一個「幌子」而已,或者說,這只是張藝謀所尋找的一種切口,而其背後的深意,恰是對於「是誰在真正操縱這個陰陽的」一連串的追問與思考;另一方面,由於這種「內生型敘事」自帶「內漩」…See More
Feb 24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4)

第三,電影敘事學作為敘事學的一個分支,一如敘事學本身,不僅依靠各種其他相關理論,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依靠文學敘事學的研究成果,這使得電影敘事學雖可作為一門學科,但不免總有掣肘。此外,由於沿用了語言學以來的二分法,使得電影敘事學多傾向於表達敘事學的研究,而忽略了姚曉濛所謂的對於表意系統的研究,從而使電影敘事學在很大程度上僅是一種偏技藝性的能指敘事學。因此,當電影敘事學不能充分表達自身的理論訴求時,也便更多淪為電影文化研究及其他研究的一個附屬物。與此相關的理由還可以舉出很多,但以上三點,是制約電影敘事學發展的根本原因。那麽,該如何推動敘事學及電影敘事學的發展呢?本文認為,首要的就是需要糾正方法論的偏差,使之從二分法的非此即彼中「跳脫」出來,並使其漸漸由表層的敘事研究逐步深入到其內部結構的研究之中;其次,電影敘事學應該進入泛文本領域,而非僅僅只研究電影本身。然而,這樣的調整絕非一朝一夕能夠一蹴而就的。就目前看來,重返有關的敘事理論本身,重新尋找「敘事動力源」,或許是一種可行的辦法。譬如,對「模仿說」的重新解讀,對於敘事學的研究,可以提供一種啟發。二、電影敘事學與「模仿說」在西方美學及哲學史上…See More
Feb 17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3)

毫無疑問,這一波高潮將敘事學研究,特別是電影敘事學研究,推到了一個非常顯要的位置,而電影敘事學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吸收和運用了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範疇,而且第一次開始將電影技術因素作為敘事因素來考慮,改變了傳統的,只把主題和人物性格變化過程作為敘事因素來研究的做法,電影敘事學也進一步擺脫了過去那種把電影敘事作為一種靠主觀想象和領悟的藝術和美學,而是一種進行深入細致的,更加精確的、繁瑣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從而不僅推動了電影敘事技巧的發展,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諸如場面調度、攝影、機位、景深、景別、燈光、音響等的運用。因而,電影敘事學研究雖然在根本上是理論問題,但它對創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⑦然而,曾經一度繁盛的電影敘事學研究,卻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越來越走向「失語」的境地,曾經滿懷激情、意氣風發的新老學者紛紛轉向其他研究領域。雖然波德維爾和克莉絲汀·湯普森等人仍在堅持他們的「敘事學研究之旅」,但他們的研究與「經典敘事學」顯然已拉開了一定的距離。⑧那麽,緣何造成了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停滯」與「失語」的呢?本文認為,至少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是其中的關鍵:第一,方法論的偏差。誠如姚曉濛所言,…See More
Feb 14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2)

之所以對俄國形式主義進行如此較為詳細的描述,一是因為他們的學術思想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才被重新發掘,而此時,則正是「敘事學」這門學科醞釀、初創之期;二是它一經發掘,便迅速與其他各種思潮或主義相結合,並由此開創了敘事學研究的新熱潮,其後的塔爾圖學派、布拉格語言學派、結構主義敘事學,以及大衛·波德維爾開展的新形式主義分析等等,都與此有關。而在俄國形式主義衰落(20世紀20年代末)至敘事學確立(20世紀70年代初)這段時期,就電影敘事研究而論,影響較大的是愛森斯坦所代表的蒙太奇學派和巴贊的電影本體論哲學。蒙太奇學派建立在「沖突論」基礎上的各種組合觀念,以及巴贊所推崇的「完整神話」所由此形成的對於敘事和空間及鏡頭語言的影響,都非常巨大。由於這是電影史上眾所周知的基本事實,在此略述。「敘事學」確立後,首先在文學領域大盛,產生了諸如熱拉爾·熱奈特等一大批敘事學巨擘,隨後,其研究的熱潮迅速波及電影領域,從7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90年代初,形成了電影敘事學研究的第一波高潮。在這一時期,一系列代表作集中出籠:弗朗西斯·瓦努瓦的《書寫敘事,影片敘事》(1979)、安德烈·加爾迪的《影片敘事研究》(19…See More
Feb 11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1)

內容提要: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電影敘事學研究曾一度在全球範圍內興盛一時,但隨著這股熱潮的消退,其研究卻一直處於低迷狀態而未見有任何起色。緣何會造成如此局面?又該如何重新振興電影敘事學的研究?本文從重談模仿說說起,認為在一時難以改變方法論的前提下,重新從「動力學」角度進行探索,或許是一個新的方向。敘事,古已有之,且無所不在,羅蘭·巴特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中描述道:世界上敘事作品之多,不計其數;種類浩繁,題材各異。對人類來說,似乎任何材料都適宜於敘事:敘事承載物可以是口頭或書面的有音節語言,是固定的或活動的畫面,是手勢,以及所有這些材料的有機混合;敘事遍布於神話、傳說、寓言、民間故事、小說、史詩、歷史、悲劇、正劇、喜劇、啞劇、繪畫、彩繪玻璃窗、電影、連環畫、社會雜聞、會話。而且,以這些幾乎無限的形式出現的敘事遍存於一切時代、一切地方、一切社會。①然而,相較而言,「敘事學」卻出現較晚,目前公認的「敘事學」一詞,是由托多羅夫在1969年提出來的。不過,敘事學作為一門學科,卻更多地歸功於另一位法國思想家拉熱爾·熱奈特(Gérard…See More
Feb 8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11)

再次,引領各民族文化交流,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心理基礎。具體而言,一是要引領各民族間的價值互認,正確處理自我與他者的文化敘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實現,有賴於各民族打破文化壁壘,自覺實現文化交流融合,彼此尊重各自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價值理念和思維方式,在包容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價值融合,培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共創歷史的心理訴求。 二是要積極引領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價值歸屬,正確處理一元主導與多元創造的文化敘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需要有一個價值靈魂來引領,這就需要進一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領地」,培育中華各民族對共同價值認同的心理基礎。三是要推動各民族在「和合共生」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再創造。…See More
Jan 13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10)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是政黨認同的核心要素。中國共產黨致力於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契合。近代的民族屈辱使中國被迫開啟了現代化進程,「師夷長技以制夷」不僅表明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態度,更宣誓了中國人抵抗西方的民族決心。屈辱的民族傷痛使我們始終處於既學習西方技術和制度又反叛西方本體文化的矛盾當中。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國人發現了一種既批判西方文化精神、又能指導中華民族實現現代性文化構建的理論樣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化精神既契合了中國人集體本位的價值情愫,又規避了中國在「西化」現代性選擇中的矛盾心理,進而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全新的現代性啟蒙敘事。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構建路徑文化認同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敘事結構中的根基性作用,但這種文化認同不會從精神文化理念內部自發實現,因此,努力從經濟、政治、文化層面去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就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構建的歷史課題。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推進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互利,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認同的物質利益基礎。隨著民族存亡危機的消解,和平時期人民所關注的重心已經轉移到謀求各民族的發展上來,各民族…See More
Jan 8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9)

從哲學視角看,「認同」具有兩重含義:一是指「認可、肯定、贊許」之意,表示以自我認知和評價系統為標準對差異性他者的肯定性理解。二是指在交往實踐中,表征著具有同質性和異質性的主體求同存異和相互融合的過程。這兩重含義都蘊含著對多樣性的容忍和對他者的贊許與肯定,具有「二位一體」的特質。文化認同對於中華民族的健康發展有著根本的意義。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第253頁)文化認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完整的認同體系構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的實踐證成。 (一)文化認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基礎性地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石。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一直被奉為中國人崇高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聚合的核心力量,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認同和價值認同同樣要訴諸文化認同的力量。其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形成之所以成為歷史的選擇,就在於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政治統一體。新中國的締造和建設過程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See More
Jan 6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8)

(三)「我們往哪里去」:中華民族對共同體發展方向的文化導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中華民族具備了「民族國家」的合法政治外觀,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族」。盡管中國沒有遵循西方民族國家的話語邏輯和建構範式,但當代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不但具有現代民族國家的公共特質,而且厚植於五千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是現代民族國家與從未斷層的歷史文明的復合體。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認為:「世界上有許多種文明……但中國是唯一的文明國家。中國人視國家為文明的監護者和管理者的化身,其職責是保護統一。中國國家的合法性深藏於中國歷史中,這完全不同於西方人眼中的國家。」(Jacques,p.228)在這樣一個獨特的民族國家話語體系中,中華民族「往哪里去」就成為一個特殊的歷史命題。作為一個致力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夢」這個國族夢想實現「我們往哪里去」的價值導引。2012年,習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第36頁)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時刻,中國夢的提出無疑具有其深刻內涵:第一,中國夢指明了中華民族前行的價值…See More
Jan 5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7)

(二)「我們是誰」:中華民族共同體對文化身份的價值甄別相對封閉的生存發展環境容易使各民族停留在本民族的「小民族主義」,局限於「夷夏之防」的民族文化等級觀念和對抗意識,難以形成中華民族「大我」的整體性價值自覺,甚至將「我是誰」和「我們是誰」對立開來。近代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文化入侵使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在抵抗外民族的侵略擴張和救亡圖存的歷史實踐中,各民族關於「我們是誰」的文化身份才逐漸清晰起來。正如個體只有在面臨共同挑戰和威脅時才能求同存異一樣,一個民族的存亡危機方能真正深刻喚醒其整體的民族意識。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啟超說過:「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於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之一員也。」(梁啟超,第1-2頁)孫中山摒棄了「驅除韃虜」的大漢民族主義情愫,進而轉向對中華民族「大民族主義」的集體身份構建。他指出:「民族主義,當初用以破壞滿洲專制。……何來我們要擴充起來,融化我們中國所有各族,成個中華民族。」(《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392-393頁)「他者」是一個民族自我意識生成發展的參照系,也只有在與「他者」比對和衝突的張力中才能反思自我的存在方式及價值。在與「他者」抗爭和被…See More
Jan 1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6)

地理空間的互嵌性佈局呈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生長的自然邏輯。中國地理空間廣袤且環境複雜,海拔由西向東順次遞減,西北部的戈壁和西南部的高原孕育了蒙、藏、維等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明,中原及東部沿海的平原地帶則為漢民族的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西南山區是眾多少數民族的集散地,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則成為滿、回、朝鮮族的棲息地。「自然條件,一個民族國家的地理特征,對民族的歷史生活過程有著最強烈的影響。」(郭聖銘、王晴佳,第220頁)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不同民族獨特的文化形態,但歷次的政治動蕩和人口大遷徙使各民族走向交往融合,憑借人口流動、族際通婚等方式,各民族形成了地理分布互嵌的居住格局和血緣交融的親緣格局,為各族文化的交流、互認和融合奠定了基礎。經濟生產的相互依賴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生長的生產邏輯。各民族依據各自棲居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獨特的生產方式和文明樣態——西北、北方的大漠遊牧文明、東部平原的農耕文明、東北平原的漁獵耕牧文明、東部及南部的海洋文明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未阻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交往和依存,大漠遊牧文明逐水草而居的不穩定性使其對中東部地區的農耕文明十分向往,東北的漁獵耕牧…See More
Dec 31, 2022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5)

第二,從政治和文化雙重屬性的互構邏輯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高度政治覺解和文化認同基礎之上的「國族共同體」。在政治屬性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主權國家為載體的政治共同體。在文化屬性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以中華兒女共同認可和遵循的中華文化為紐帶構建起來的文化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標示著成員對共同體的法權和組織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表征著對共同體的價值和心理認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聚合起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構建「共同體」,就在於其政治取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精髓和文化走向,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的理想結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性構成了文化歸屬的基礎底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屬性亦對其政治認同具有價值滋養效應。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以政治認同為基礎的國家成員和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華人群體的有機統一。第三,從民族結構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由文化共性和文化個性有機結合的共同體。多元一體是對各民族與中華民族之間關係的結構性表達,它源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深沈的文化張力:「多元」指稱的不是事物的多重始基,而是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表達範式;「一體」指稱的是中華民…See More
Dec 28, 2022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4)

從邏輯意義上講,民族共同體就是沿著「血緣-地緣-文緣」的遞進模式而構建起來的。民族共同體發端於共同的血緣紐帶,在共同生活的地緣聯系中形成了彼此承認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與利益聯系,進而在長期的歷史積澱中形成了共同的歷史傳統與文化記憶,塑造著全體成員的文化生命,成為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標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雙重特征的民族共同體。中國的民族國家構建依憑的不是國家的政治強力,而是中華民族各成員對中華文化的深度認同。中國自古以來奉行王朝國家的構建模式,雖然產生過「華夷之辨」的歷史分殊,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特質亦希望憑借文明的吸引力來實現「華夷融合」。正所謂「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文化認同始終是聚合中華民族的核心紐帶。中華民族兼具政治與文化的雙重屬性。相比於政治屬性,中華民族的文化屬性更為明顯。在以文化屬性界定中華民族時,亦曾出現表達民族復仇情緒的「小民族主義傾向」。近代革命黨人把對封建遺毒的仇恨傾瀉到清王朝身上,喊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隨著西方殖民者對我國國土的踐踏和民族文化的侵略,在巨大民族危機面前我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中華民族文化…See More
Dec 25, 2022
Story Link posted a blog post

鄒廣文: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敘事結構(3)

人類社會始終致力於對共同體價值的理論籲求和實踐探尋。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學就曾率先發出了對「共同體」的價值追問:我們需要何種城邦共同體以實現正義、民主和公共善?亞氏指出:「當多個村落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以及為了生活得美好結合成一個完全的共同體,大到足以自足或近於自足時,城邦就產生了。」(《亞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第5-6頁)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了「共同體」與「社會」的區分,他認為「共同體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會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滕尼斯,第54頁)社群主義基於對西方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批判,試圖以「共同體主義」整飭西方現代性文化取向,提出將「個人責任的行使必須納入社會責任的框架,因為我們的行為只有在兼顧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時才可取得最顯著的效果」。(科爾曼,第128頁)社群主義雖然對自由主義起到了一定的規制效用,但其現實基點並未擺脫「個體原子化」的藩籬。而在馬克思哲學視域中,共同體關係著人以何種方式實現類群價值確證的問題。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來的「私人性生存」中,主張以真正的共同體克服人的異化狀態,推動「自由人的聯合體」的實現,這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See More
Dec 17, 2022

Story Link's Blog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7)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11:30am 0 Comments

一如影片《影》所展現的,如果僅止於此,這部影片也就是一部極其普通的勵志類影片,而影片的獨特在於,它在第一層模仿結束之後,又出其不意地為我們呈現出了第二層模仿。



而有意思的是,它使第一層模仿再度成為「模仿」,以一種「二次曝光」的方式,完成了從第一層模仿到第二次模仿的直接轉換,而其轉換的方式,是暗含了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可然律和必然律的。




在這部影片中,當敘事進入第二故事——李問自身的段落時,我們才恍然,第一層敘事只不過是李問借助警察吳志輝(周潤發飾演)的形象,以一種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可能性,模仿自己的現實生活,而積極建構起來的一種「影像」,至此,第一層模仿直接轉換為第二層模仿,而第一層模仿則還原為「現實」,從而完成了敘事上的一種巧妙轉換,以及一種意想不到的敘事修辭。…



Continue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6)

Posted on February 8, 2023 at 12:00pm 0 Comments

在影片《影》中,境州八歲就被收養於子虞家,作為子虞的替身和影子被加以秘密訓練,在此,模仿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在影片的開始,張藝謀卻有意突出了其中的差異,境州不但不會操曲,還在復製傷疤的過程中,特別突出自己的身份,以求「自我」的彰顯和不同,在這兒,境州是作為一個「模仿的被動者和犧牲品」而獲得觀眾的同情的,但隨著劇情的發展,特別是當他的母親被殺死後,作為與自我身份唯一聯系的血緣、記憶、歷史等被抹除後,在徹底成為一個「孤兒」後,他開始走上了某種可說是「復仇」的道路,然而,與其說他最後的行為是一種復仇,倒不如說是「模仿機制」開始真正運作更為合適。至此,「第二天性」開始取代「第一天性」而使他真正變成了「子虞」——那個他一直模仿的對象本身,所以,他最後選擇留下也就變得合情合理(有人認為境州應該帶小艾出走,如此,將是全片唯一的亮點。但從現在這個角度看來,出走卻是敗筆),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藝謀完成了對於「權理念」的深層次挖掘,並借此給予現實以某種歷史性的預言和反思。…

Continue

萬建中·構建以「講述」為中心的故事學範式(5)

Posted on February 5, 2023 at 12:30pm 0 Comments

在某種程度上,張藝謀的《影》便是這種「內生型敘事」的完美案例,因為這部影片的敘事就是建立在一種「層層模仿」的敘事機製基礎之上的。這部影片中,以「權」為中心的理念,構成了此影片的本質,也就是說,張藝謀首先為影片設置了一個「理念的床」:即「權」(它充斥占據「權力、權謀、權術」等的所有內涵與外延);而沛國國君沛良作為一名「工匠」,通過自己的書寫(書法)及種種怪異行為,「仿造」出了一個「可見」的「床」——「權床」;最後,沛國大都督子虞作為一個「藝術家」,通過塑造他的替身——境州,完成了對於「權床」的再次模仿。…

Continue

萬黎明 萬傳法:當下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從重談「模仿說」說起(4)

Posted on February 4, 2023 at 12:00pm 0 Comments

第三,電影敘事學作為敘事學的一個分支,一如敘事學本身,不僅依靠各種其他相關理論,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也依靠文學敘事學的研究成果,這使得電影敘事學雖可作為一門學科,但不免總有掣肘。此外,由於沿用了語言學以來的二分法,使得電影敘事學多傾向於表達敘事學的研究,而忽略了姚曉濛所謂的對於表意系統的研究,從而使電影敘事學在很大程度上僅是一種偏技藝性的能指敘事學。因此,當電影敘事學不能充分表達自身的理論訴求時,也便更多淪為電影文化研究及其他研究的一個附屬物。…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