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20)

〔馬來西亞〕柏一·火水燈下

夜幕低罩,霓虹燈光著亮。鬧市街頭,一盞火水燈在艷夜里微弱閃爍。它本不應引起多少注意,偏周遭圍了一堵人墻。火水燈的主人坐在小凳上。他有張馬臉,正圓睜著金魚凸眼,伸長頸脖說:“先生小姐,圍觀不收錢,把戲免費看。哪有此便宜?呵呵!盡管此處討。”

“免費?你怎找吃啊?”人堆里的小鶴說。

“別多事嘛!看就好。”

身旁女友悄悄道,說著捏了捏他翹翹的臀肉。



“這位先生,別著急,看過就知曉。我老來妙說了必算數,乾看不收錢,交易慢慢談。”…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November 1, 2020 at 5:00pm — No Comments

也斯《路上的人們》幾個外國人

「那當然,你們中國人有最古老的文化呀。」說到歐洲比美國有文化的時候,那個德國女子說。她在巴黎住了十年,她說自己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在那兒渡過。她愛那兒,她剛來了一星期,但她說也喜歡香港。

「為甚麼?」

「因為這兒這麼多人,好像充滿活力的樣子。」



「那你去了甚麼地方呢?」

大嶼山?噢,沒有。長洲,本來要去的。香港仔?還沒有機會去,赤柱?我真渴望去,但你曉得哩………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1,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林燕妮《智慧之燈》我相信……

我相信人只要天天對自己不滿,便天天有進步。

不過,在對自己的成績不滿之中,也要學習接受自己和喜歡自己。

憎厭自己的人是會沉淪的,那種心理會令到人不但憎厭自己,也會憎厭別人。

我相信寬恕。



愛人不是那麼容易遇得上,想起幾經辛苦,才在茫茫人海中結伴攜手,便很多小事也可以寬恕。

跟個你喜歡,但卻常常會做錯事的人共走人生路,總好過跟個自己不大喜歡、但卻永遠不會做錯事的人同行。…

Continue

Added by Sena Wang on November 1,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徐 賁·蹣跚起步的公民覺醒(上)

自治是公民變聰明的必由之路,托克維爾在美國所看到的,也正是梁啟超希望在中國看到能夠實現的。他在《國民淺訓》中說,立憲國的特點,在中央為國會,在地方則為自治。自治辦好了,把它放大起來,便是絕好的國會。國民學會了自治,自然也就學會了管理國家。地方自治的好處是普通人便能勝任,而且與國民切身利益相關,容易激起人的興趣。地方自治是人民參政最好的練習場所,是憲政基礎的第一級。



梁啟超還提出,自治是與官治對立的,預備立憲期間以及袁世凱當總統期間,都是讓官員來辦理所謂的自治,其實是南轅北轍。真正的自治“須不假官力,純由人民自動起來”。人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聯合起來是出於“人性發自然”,是“不必待教而後能”。從私益出發,從本性出發,是最容易辦的事,國家頒行自治制度,無非是代擬一章程而已,具體事情應由人民自行處理。…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November 1,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藝術攝影靈感 (下)

從情與景來論正:如王文波所攝的《傣家情》這幅作品,就是一靈感的準確表現。作者為力圖表達黨和國家對傣家的關懷,從許多方面著了償試,都不能如願。在一次深入傣族山區生活過程中,見一年青母親正準備用水管噴水給孩子洗澡,母與女的歡笑加之水管噴水的嘩嘩聲融會在一起,母女明快的色彩與傣家(瓦)樓的冷色調形成對比,主體與陪體產生強烈的縱深感,這優美的畫面讓作者心中一顫,靈感突生,這不正是所要表現的主題嗎?



噴淋的水管解決了她們幾十年來的飲水問題(喻意著黨和政府的有效措施與關懷),傣胞們安居樂業,那樂融融的、濃郁的鄉土氣息不正是我的焦點嗎?喀嚓!讓它成為永恒。…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1,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劉子曦〈故事與講故事:敘事社會學何以可能〉(3)

三、“敘事”的概念化:四個特質及其理論意涵

 

如上文所述,社會學的敘事研究受惠於語言學轉向、敘事轉向等思潮,吸納了文學、歷史學等學科在多個研究議題上的成果,而敘事的社會理論面向,也吸引著社會學家結合本學科傳統,作進一步的概念挖掘。筆者認為,這些概念化工作圍繞敘事的四個特質展開,分別是:敘事的普遍重要性、具體時間性、內在因果性與潛在反抗性。

 

(一)敘事的普遍重要性…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1, 2020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陳冠學《田園之秋》十月十一日

通常寫日記,是記錄作記者個人的日常生活狀況,以及環繞著作記者本身四周圍的人與物的種種。這本日記寫的是我自己的生活,十分單純,幾乎每日都是一樣的。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實在也沒什麼好記的,即使記下來,總是千篇一律。這是實話。不過,我自己卻覺得每一個日子都很新鮮,永遠有著嚐不盡的味兒。這其中的關鍵是生活者的心活著,只要是心活著,日子就是怎樣重複都是活日子;否則,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著死了。田園的生活確是每日同是一樣的,這一點在我覺察過來之時,令我吃驚,我怎會在無盡的重複中覺著不曾重複呢?一種同一的味道怎能對同一的舌頭產生永遠新鮮的刺激或感覺呢?我所驚訝的是人的心靈與感官的差異,這個差異可真大啊! 

這個令我想起了糖果之於兒童,若兒童對於糖果會起厭倦,就不再是兒童了。田園的日子,像一粒粒的糖果,對於我永遠是那樣的甜!…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 2020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雷頤:一個時代的“閱讀史”(2)

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有關社會思想著作開始受到重視。上世紀80年代的“韋伯熱”使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著作成為閱讀熱點。“法蘭克福”學派也於此時在中國大規模“登陸”,《單向度的人》、《愛欲與文明》、《逃避自由》等都暢銷一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自1990年代末開始、至今仍在出版的“西方現代思想叢書”尤引人注目,迄今已出《秩序自由主義》、《道德的市場》、《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等15種。而在1980年代很少被提起、甚至鮮為人知的哈耶克在90年代後期也開始受到關注,其主要著作《法律、立法與自由》、《自由秩序原理》、《通往奴役之路》等全都翻譯出版。無論贊同還是反對,亨廷頓的《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文明的衝突》、《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本本都引起激烈爭論卻也十分難得。

 …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November 1, 2020 at 3:30am — No Comments

旅遊體驗誌 (36)

1 我喜歡出發。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 

2 我想一個人旅行,可以不帶相機,也不要帶上手機,但一定要背上幾本書,在花海里,草叢旁悠然品味,閑淡時光里徜徉書海。 

3 世俗的紛擾,生活的瑣碎使人精疲力盡,黑夜下,撕開那張面具盡是怠倦的容顏,無神的瞳孔,我迫切想逃離這周遭被鋼筋混凝土堆架的城市,停止每日在車水馬龍的市井里忙碌的穿梭,可是,我卻邁不開步伐,怎麽也走不出那個圈。 …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November 1,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塞林格:獻給愛斯美(下)

他蹲下用桌布蒙著全身,只露出眼睛憋著嗓門說:“一對桔紅色的眼睛。”

“請原諒。這是我的小弟弟查爾斯。按他的年齡說也聰明極了。”愛斯美深情地說,“他非常懷念我父親,父親特別驕寵他,可是不久前,父親在北非戰場被殺害了……”原來這姐弟倆是戰爭孤兒。我的心不由得一沈。我靜靜地聽她講述,一邊低頭看查爾斯。他發現我看他,就把頭倚在椅子上假裝睡著了,那安詳的樣子像小天使一樣可愛。隨後,他又把舌頭伸出來老長做出鬼臉。“快別那樣!”姐姐的喊聲還沒停住,他就蹦起來,用小拳頭打了我胳膊一記,尖聲道:“這面墻對那面墻說什麽了?這個謎語請你猜!”我佯裝仰天思考,接著便用被難倒的表情表示認輸。



“墻角見!”他歡快地喊出這句妙語,哈哈笑著,樂不可支。…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November 1,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金悅磊·博物館里的食物歷史學家(下)

目前,她正在寫一本關於新奧爾良街頭食物歷史的書,主要研究奴隸中的女性和來自歐洲的新移民在新奧爾良當地食品經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她希望探究那些居住在新奧爾良的人,尤其是在政治和經濟上被剝奪權利的人,如何塑造當地的食品經濟。 

對於這一課題研究的思考,萌發於她大學期間在新奧爾良“南部食品和飲料博物館”實習的經歷。她在編纂與美國南方飲食文化相關的文獻材料時,接觸到一本1901年左右出版的克里奧爾食譜。她好奇地一路追尋,開始深入研究這段歷史,挖掘被主流歷史敘事所忽略的民間食物史。

 …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November 1, 2020 at 12:00am — No Comments

韋叢蕪《我踟躕,踟躕,有如幽魂》

陰風慘慘地吹,

細雪紛紛地落,

這屠殺後的古都,

埋葬在死的恐怖。



繁華的哈德門大街,

此刻已無車馬馳奔;

我,血衣依舊在身,

踟躕,踟躕,有如幽魂。

 …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31, 2020 at 9:45pm — No Comments

艾略特《荒原》一、死者葬儀

“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裏。孩子們在問她:西比爾,你要什麽的時候,她回答說,我要死。”

(獻給埃茲拉·龐德——最卓越的匠人)

一、死者葬儀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Continue

Added by 1 Dimensional Man on October 31, 2020 at 9:43pm — No Comments

南帆:講個故事吧:情節的敘事與解讀 (8)

結構主義敘事學傾向於抽象地描述“行動”。然而,這種描述無法顯現情節的魅力指數。對於結構主義敘事學說來,“一條龍搶走了國王的公主”“一個竊賊盜走了美術館的名畫”與“一只大公雞奪下了小雞嘴里的蟲子”的敘述意義等值,但是,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能察覺,這些情節的吸引力大相徑庭。所謂的“吸引力”顯然進入了結構主義敘事學拒斥的心理領域。事實上,結構主義敘事學無法徹底避開心理主義的誘惑。



喬納森·卡勒在《結構主義詩學》之中談到懸念的時候如此表述:“……完全應該能區別什麽是讀故事的願望,什麽是從所謂的懸念(即存在著一個具體的問題)中了解事情的結局的願望,我們之所以要讀下去,並不是為知道得越多越好,而是為發現有關的答案。



為了知道下一步又發生了什麽的願望本身,並不成為架構結構的重要力量,而為了知道一個疑團,或一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才的確會引導讀者將語序組織起來,以滿足我們的願望。”…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October 31,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彼得·梅爾《品味》紳士戀物有道(中)

他對你自是以禮相迎,不過,他那雙眼睛不由自主就是會朝下瞟一瞟,打量一下你的鞋子。他不會說什麽,但你就是會知道;搞不好這是你生平頭一遭,有別人對你的腳丫子主動有興趣呢。 

他們會請你坐下來,替你把鞋子脫掉。你這雙鞋這時突然間看來可憐兮兮的,還有點破爛!你可別放在心上。這主辦使現在才不關心它們呢!現在吸引他的,是你的腳丫子。在確定這腳丫子有兩隻,大小也大致相同之後,他叫來了他的助理。這助理可能是剛由修鞋部門升上來的小徒弟,也可能是個枯瘦乾癟的老跟班。但不論是哪一種,他一定捧著一本大大的皮面簿子,打開露出空白的兩頁紙面。

 …

Continue

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October 31,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張昕宇《侶行~愛到極致,行到極端》(19)面朝大海  夢的伊始

這次航行是成功的,我和梁紅完成了最初的承諾——在南極結婚,並且活著回來了;這次航行是失敗的,因為有些船員,再也回不來了。 

回想起過去的八個月,我仍然心有餘悸。有好幾次,我處在崩潰的邊緣,甚至動過殺人的念頭,也做好了被殺的準備。再看看依偎在身邊的梁紅,她早已眼噙淚水,“在海上九死一生,但好歹結局圓滿。” 

與大海緣起二十年前,還是小青年的我和梁紅,騎著自行車,從廊坊跑到天津,去赴和大海的第一次約會。記憶里那天的天氣不太好,我們倆站在海堤上,面前的大海的顏色和天空一樣陰暗。沒有無垠沙灘,沒有驚濤駭浪,我們眼前的渤海太過溫柔,甚至沈悶。

 …

Continue

Added by KyrGyz on October 31, 2020 at 5:30pm — No Comments

楊 牧·疑神(之二十)(下)

霍普金斯斯曾經逆志戒絕詩藝,因為怕分心不得事主,此與皎然黜筆硯的故事很像。後來是耶穌會長老教士勸他放心寫作,才重操舊業,可是終其一生也不輕易示人。他的作品都是死後才發表的。霍普金斯的詩一向不易理解,以其用字冷僻艱深,涵蘊特異之故,唯與神學無關──是文學問題。翻譯霍普金斯尤難,因為他遣辭造句殊為大膽,志在創格趨新,每每逸出常態,所以語言次序可能顛倒相反,非入神揣測是無從領略的。又,霍普金斯愛用單音節字眼,盎格魯.撒克遜本色辭藻,其全稱晦澀而語意拮摋,令讀者一時困惑,一時又覺得驚喜不置。…



Continue

Added by 楊薇 on October 31, 2020 at 1:59a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回顧時如何感知虛構》(6)

垃圾簍又髒又高。我多想要這個蘋果,可以為此花費一整天或是半天的時間。我把蘋果咬過的那面朝下,小心翼翼地放在長椅上,有時如果沒人瞧見我,還會放在外窗臺上。我把蘋果咬過的那面朝下放,就像把手稿有字的那面朝下放一樣。是偶然嗎?現在沒有想起比較咬過的蘋果和寫了字的稿紙。我頭腦里已經開始作這個比較了,當我把蘋果咬過的那面朝下放時。如果我不把紙的臉朝下放,又會讓我想起這些句子來,就如我不把蘋果的臉朝下放,又會想起它。很顯然,我把稿紙有字的那一面稱為它的臉,也把蘋果被咬過的那面叫做臉。我作用的那一部分通過不安和過度改變了事物。就這點而言,它是臉,也可以說給了它們另外的表達。給臉總也意味著破壞。 …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30, 2020 at 11:22pm — No Comments

彭凱平: 文化與心理: 探索及意義(6)

西方人不明白中國人談的小我、無我、非我是什麽東西。實際上中國人談的是一個辯證自我的概念。李小龍在去世前接受最後一個采訪時, 美國記者讓他描述一下中國人的基本元素。他說中國人就像水。水無形無狀, 如果放在杯子里就是杯子的形狀, 放在瓶子里就是瓶子的形狀。水可以到處流, 但水同時也可以沖破一切。美國人聽了這個描述後, 一頭霧水。實際上李小龍講的就是一種辯證的自我, 即存在矛盾和多樣性的自我。中國人的自我是由時間和空間界定的一個整體性的自我。

中國人對反饋信息的態度與西方人相比也是不太一樣的。一般而言, 反饋的信息有時候與自己的認識一致, 有時候不一致。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如果在第一次實驗給美國學生一個與他判斷不一致的信息, 他第二次做心理測驗時會有一種極化傾向, 會證明你說的不對。例如, 如果第一次測驗說你是一個外向的人, 他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 並在第二次測驗時變得更加內向,…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9pm — No Comments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8)

這里伯格的運用,是一系列帶有隱喻含義的概念,諸如“中心”、“燈塔”、“安排”等等,意在表明我們視覺所接觸的世界是有序的、被安排好的,而這種安排在宗教的意義上就是上帝,在透視法的意義上,就是作為世界中心的那只眼睛。



馬丁·傑認為,透視作為一種現代視覺體制,與笛卡兒的理性主義密切相關。隨著中世紀關於光線的形而上學觀念的衰落,“線性的透視開始象征著光學的數學規則,和上帝的意志之間的和諧關係。



                                                                              畢加索…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October 30,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