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56)

奇思妙想視界·狄爾泰《體驗與詩》體驗的個體性(內在性)

個體性就是講體驗的內在性,

講藝術家在感受生活時,

必須有一個先在的意象結構,

它決定藝術家們感受生活的方式向度和敏感性

用哲學家克爾凱戈爾的話說:

就生命來說,

重要的不是在於遭遇多少奇特的經歷,

遭遇過多少悲苦的磨難,…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32pm — No Comments

石雲濤〈3至6世紀中西間海上航線的變化〉9

《那先比丘經》譯者失名,《大藏經》附入東晉錄內。“阿荔散”,一般認為即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公元530年(中國南朝梁武帝時),埃及人科斯麻士曾至印度西海濱及錫蘭島(斯里蘭卡)經商,後歸國而為僧人〔32〕



《洛陽伽藍記》卷4也記載斯調國與西域各國的交通,云:“與西域大秦、安息、身毒諸國交通往來,或三方四方,浮海乘風,百日便至。”如張星烺所言:“大秦國之名,實為總名,其境內有無數屬國、部落、郡邑之名。”〔33〕



故大秦有時指西亞,有時則指埃及,有時則指東羅馬。《南州異物誌》和《神丹經》卷下記載,歌營國西南海邊有個加陳國,有學者認為該國在古波斯銘文中叫Kusa,指古代居住在埃塞俄比亞和努比亞的庫施民族。…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31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7)

問題在於何種整體性?誰的因果聯系?通過「心物平行論」(psychophysischer Parallelis-mus)狄爾泰想要表達的是,一方面,任何精神現象都不可能脫離其相應的物理過程獨立存在;另一方面,精神現象又無法通過對物理進程的了解得到窮盡的揭示。因此,狄爾泰既反對物理主義還原論,又反對笛卡爾式的實體二元論。(cf.Dömback,S. 166-168)



狄爾泰實際上肯定了這樣一種立場:精神的上層部分不同於與生理學緊密相關的感知活動,前者具有複雜獨特的分化結構。因此,在認識論上精神必須就其自身而被研究;而在本體論上,精神可被還原到自然因果性之中。狄爾泰說:「人的精神生命只是通過抽象…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2)

伍、結語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已成為對抗課程主流理性典範的最有力的論述,藉著其創生的、意像的、隱喻的、詩性的語言,探討課程中的靈性的、精神的層面。經十餘年的努力,課程已「重新劃定疆界」,或「跨越疆界」,自傳的、美學的、敘說的、詮釋學的課程研究也取代了實徵主義的研究方法,成為課程研究的顯學。

課程是靈性的、詩性的旅程,我們要創造靈性的空間,教師、學生伴隨著陌生人,走進生命的神祕之旅,走進持續的、不斷變化的、未完成的旅程,我們與兒童在一起,一直在旅程中。我們就像織夢者和譜曲者一樣,永恆的、即興的奏著活潑的曲調,說令人驚奇的故事,來型塑、形成或轉換課程,讓它在鑑賞人的靈感和動力(agency)中新生。課程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機會駕駛華麗的馬車,透…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15pm — No Comments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4)

僅僅知道詩人屬於內傾型或外傾型,這還並不夠,因為任何一種類型的詩人,都可能一會兒以內傾態度進行創作,另一會兒以外傾態度進行創作。從席勒的劇本不同於他的哲學著作,從歌德有著完美形式的詩歌不同於《浮士德》二部中材料的難以駕馭,從尼采的優美的格言不同於《紮拉圖斯特拉》的激情迸發,都特別容易看出這一點來。同一個詩人在不同的時期可以采用不同的態度創作他的作品,正是取決於這一點,才有了我們現在所不得不應用的這一標準。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30,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3)

筆者所說的五要素活動論中的文學本體論采用的是20世紀重建形而上學派的現代哲學本體觀。這種現代哲學本體觀認為,本體不是與存在者存在整體相隔離的唯一的最後實在——某個特殊存在者。就是說,一方面不能把「存在」(本體)混淆於存在者,「確實不能把『存在』理解為存在者,enti non additur aliquanatura: 令存在者歸屬於存在並不能使『存在』得到規定」。 [8]與此同時,「不要靠把一個存在者引回到它所由來的另一存在者這種方式來規定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種可能的存在者的性質似的」。 [9]



另一方面,存在或者本體並不脫離存在者,即「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anuary 30,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郝婷 楊蕾磊〈中國網絡文學作家成長制度研究〉(1)

愛墾引言:正當不少傳統創作人對網絡文學抱著質疑甚至嗤之以鼻的時刻,2022年12月29日,中國國家版本館舉行了「首批網絡數字版本入藏儀式」,《復興之路》《大國重工》《朝陽警事》《寫給鼴鼠先生的情書》《秦吏》《慶餘年》《斗破蒼穹》《全職高手》《他從暖風來》《斗羅大陸》10部網絡文學作品的數字版本入藏,成為載有中華文明印記的資源庫中的一員。所入藏者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彰顯中國精神、展示中國形象的職責,被認定是網絡文學的典型精品。而…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January 30,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3)

2 經驗的本質

在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中,經驗是對本質的例示,即事實性的經驗世界僅僅是無限可能世界的特例而已[13]。研究經驗在於對經驗進行「純化」,進而達到對經驗中所蘊含的普遍先驗意識的把握。

經驗,同樣也是段義孚開展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概念,他曾說:「經驗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家詞典裏的關鍵詞匯」[16]。而在他看來,經驗的本質是一種需要純化出來的先驗模式,這與胡塞爾對待經驗的態度總體一致。比如,段義孚在《地方:一種經驗的視角》(Place: An…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9,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應鳳凰 鄭秀婷〈永保赤子之心的希世珍琦──琦君〉(上)

琦君,一個感動各個世代的名字,她的作品涵括小說、散文、評論、兒童文學,讀其書如其人親臨身邊,「真實不造作」的親切風格使她風靡文壇五十年而不衰,《琴心》、《桂花雨》、《橘子紅了》皆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也是琦君一生經歷的心靈寫照。



難忘的童年經驗…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January 29,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1)

這就是前述的課程重新疆域化(deterritorialized),教學和學習往往是不可預測的、不確定的、不可量化的,較少依據既定的活動,是不可控制的複雜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但統一、確定、安全、普遍性仍深藏於教育人員的思考中,從未被質疑。因此要提供給教師空間,鬆弛思考的疆界,進行解神秘化的工作。Huebner(1999)將教師比喻為「陌生人」(stranger),這個隱喻讓教師「變臉」,也深化了課程是靈性的旅程的理念。(Wang,…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周啟超〈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間性」理論及其生成語境〉(3)

透過文本間性的棱鏡,世界呈現為巨大的文本,在這個文本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什麽時候曾經已然被說過的,新的東西要有可能也是根據萬花筒的原理:一定元素的混合提供出新的組合。對於巴特,任何一個文本——乃是一種獨特的「回音室」(巴特:《文本的快樂》,1973,p.78)。

這樣,文本性與文本間性被理解成彼此相互決定的兩個現象,這就會最終導致「文本」概念——作為被清晰地顯示出來的自主自律的現實的文本概念——被消滅。…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3)

現在我們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可能從詩人們自己提供的證據作出回答。這確乎是一個只有心理學能夠加以解決的科學問題。正如我過去所略略提及的那樣,很可能詩人,當他顯然是在自己內心中進行創造並且創作出正是符合他自己自覺意願的東西的時候,卻仍然完全被創作沖動所操縱,以致他根本意識不到有一種「異己的」意志。正如另一種類型的詩人,意識不到在那種似乎「異己」的靈感中,正是他自己的意志在對他說話,盡管那顯然正是他自己的聲音,詩人們深信自己是在絕對自由中進行創造,其實卻不過是一種幻想:他想像他是在遊泳,但實際上卻是一股看不見的暗流在把它卷走。…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3)

中國的城市空間同樣形成於自己特有的國情和城市發展歷程。在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空間生產都是服從於工業化戰略的。那時,以工廠為核心,以提供無所不包的社會職能的單位聚合而成的單位空間,成為當時中國城市主導性的景觀。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城市空間生產的方向和機制開始有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文化和藝術逐步成為城市最重要的中心地帶的核心功能;以空間效益本身為目標的空間戰略,成為各大城市謀求更新與發展的主導模式。在此模式下,有利於發展商業、大都市景觀和中心城市功能的空間,被快速地開發並成片地興起了;同時走向衰敗和消失的,則有舊式弄堂等。…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0)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也需找尋這樣的逃逸路線,如 Morris(2004)就從不同的「鍵」或不同的逃逸路線來探討課程,她認為,詩性智慧的課程和教學不是浮於雲端的,而是存在於沒有地方的地方,存在於自我消融的地方。因此她不斷的重新思考或探討參照架構,或不依據參照架構 ,覺醒自己沒有做什麼(undone),沒有自己的家(home),將自己重新定位(dis/position),重新找自己在課程研究上的位置,脫離自己是神學文本或自傳文本的課程理論者,這種自我的矛盾讓她感覺到回到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家,但不受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限制。「在徘徊流連中,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神秘-自傳-神學的課程研究者」…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6)

三、現象學的超越論

在思想史的意義上,胡塞爾與狄爾泰的思想對話並未隨狄爾泰的離世而終結。胡塞爾20年代後期的《現象學心理學》講稿充分肯定了狄爾泰的貢獻。在導言中,胡塞爾指出,正當人們盲目期待心理學也可以像自然科學那樣走上精確的方法論道路時,狄爾泰的柏林講座《論描述-分聯的心理學的觀念》出現了。狄爾泰的描述心理學批評了哲學中的自然主義傾向,反對將整個精神生命徹底解釋為自然生命,胡塞爾完全贊同這一立場。(cf.Husserl,1962,S.5-6)可以說,胡塞爾關於意識意向性的本質學與狄爾泰的生命範疇學,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辯護了精神對象的自立性…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泰戈爾《再次集》庫帕伊河

我在心里望著帕德瑪河流入迷濛的地極——

帕德瑪河此岸的沙灘不抱奢望,安於清貧,因而無畏。

彼岸有青翠的竹林、芒果園、蒼老的榕樹、粗壯的榴蓮樹,不和諧地混雜其間的一堵斷壁。池塘畔是黃燦燦的油菜地,路旁生長一叢叢荊棘。一百五十年前靛藍主建造的房屋已破敗不堪,庭院里一株闊葉樹終日沙沙地哀鳴。

拉賈種姓人的村莊那龜裂的土地上,躑躅著他們的山羊。離集市不遠有一爿糧店。懼怕無情的河水的村莊總讓人感到在瑟瑟戰栗。…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29,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文心講壇: 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

文心講壇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的常設活動,秉持「用心為文」的初衷,旨在加強國內文學藝術研究領域的交流。2021623日上午,第二期文心講壇「體驗的詩學——狄爾泰與理解的科學性問題」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本次報告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負責人李修建研究員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黃雨倫主講,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方維規教授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哲學與藝術史研究中心張穎研究員評議。

報告人黃雨倫以「狄爾泰詩學理解的科學性」為主題,將如今時常被視為「過渡時代哲學家」的狄爾泰還原至19世紀德國「科學」…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40am — No Comments

江飛·隱喻與轉喻:雅各布森文化符號學的兩種基本模式(6)

精神分析學說成為可能。在《字符的代理作用》(1957)中,他將這一象征性的修辭結構與弗洛伊德釋夢邏輯中的凝縮和移置關聯起來,即凝縮等同於隱喻,用於掩飾,移置等同於轉喻,用於揭示,雖然他對雅各布森的觀點有所修正,①但不可否認,拉康正是因為置身於弗洛伊德和雅各布森之間,正是因為與雅各布森在 1950 年代的親密交往,才使得他同樣選擇了這種跨學科的比較研究,重新解釋弗洛伊德模式和無意識,並最終得出「無意識也具有語言結構」的著名結論。②



三…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2)

一、符號的互文性



1967 年,克里斯蒂娃在法國《批評》雜誌上發表題為《巴赫金:詞語、對話與小說》的論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 她宣稱:「『文學詞語』是文本界面的交匯,它是一個面,而非一個點(擁有固定的意義)。 它是幾種話語之間的對話:作者的話語、讀者的話語、作品中人物的話語以及當代和以前的文化文本……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語的鑲嵌品構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



互文性的概念代替了主體間性,詩學語言至少可以進行雙聲閱讀。 」[1](P145-146)…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