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56)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6)

第三節 台灣的地方理論實證研究



台灣學者在地方感的研究取向多元,其中一部分是從文化儀式活動去看人們認同地方的方式。梁恩嘉、黃琇玫、黃進福分別以竹山鎮、大廍、小琉球的地方文化元素或象徵, 如地方信仰、宗教慶典、特色習俗、儀式活動等來觀察地方認同的議題。 黃琇玫(2003)在《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中的研究對象——社寮地區是純樸農 村,居民大多世居在此,地方團體活動頻繁,且宗族組織發達,近幾年來因地方政府積極舉辦地方文藝季、基金會辦社區活動,及廟宇紫南宮的宗教慶典等,點燃居民參與地 方的熱情,研究者設計問卷、經由統計數據得到驗證,認為地方文化活動的舉辦有助於 增加地方認同。…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8,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江飛·隱喻與轉喻:雅各布森文化符號學的兩種基本模式(5)

雅各布森以卡梅古洛夫對烏斯賓斯基文體的研究來證實他的理論期待,卡梅古洛夫表明:烏斯賓斯基對轉喻特別是提喻有著一種特殊偏好,他將此種技法運用得非常嫻熟,以至於讀者在一個有限的語言空間中被無法承受的大量細節所壓垮,完全不能把握整體。[1](113)不可否認,烏斯賓斯基的轉喻風格(the metonymical style)顯然受到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文學規範(即 19 世紀後期「現實主義」)的推動,但他本人的個性特征使他能夠以其極端的表現力適合於這一藝術潮流,並且最終在他精神病的語言特征之上留下了這一潮流的印記。…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8,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5)

這一說法清楚地表明,對胡塞爾而言,任何一個經驗事實(對象)的顯現,都不是純粹的偶然事實,一個「此處的這個」,而是在本質規定性之中的。基於這一關係,本質直觀將一個事實看作在本質規範下實現了的諸多可能性之一,想象力變更就是去想象式地把握這一本質的可能性邊界。因此,胡塞爾認為,無論歷史意識如何相對化,世界觀哲學如何多樣化,現象學家所關注的只是這些精神對象的先天本質。例如,當我們從一個事實的宗教形態中看到與它不可分離的「宗教」本質,我們才能判斷其他被稱為「宗教」的組織形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宗教」這一本質的可能的個別化,這就是胡塞爾所謂的「對事實的相對價值」進行的判斷。

作為狄爾泰學派的繼承人,米施延續了狄爾泰與胡塞爾的對話,他試圖在與胡塞爾的通信中進一步求證狄爾泰的洞見。米施強調的核心仍然是,對生命體驗及其範疇性質的把握,旨在從根本上拒絕對生命經驗的強迫式理解。在米施看來,「歷史流傳下來的理念派…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8,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1)

[摘要] 當下,「世界—作家—作品—讀者」的四要素文學活動說,已經成為了中西文論界特別是中國當代文論界,解釋文學現象通用的和處於主流地位的文學活動範式。但現代傳媒語境的形成,使文學傳媒要素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得以凸顯,新的社會現實讓我們看到,包括語言在內的文學傳媒不只是文學的工具,更是其本體性構成要素。20世紀以來現代傳播學、語言學、符號學、文化理論的相關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建構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重要理論資源。作品、世界、作家、傳媒、讀者五個基本要素形成的整體結構和動態關係構成了完整的文學活動。建構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推動文學活動論由四要素範式向五要素範式革命,是文學活動的實際存在和當代文學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 …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anuary 28,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Harshness:什麼是社會本體論(上)

某種意義上說,「社會本體論(social ontology)」是個umbrella term,這個能指被好幾樣所指所共用。這些所指相互之間各有勾連,但總體上還是各自為營的。大略區分,可以辨明以下幾條線索:

所指A:「社會學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意義上的社會本體論所指

所指B:作為形而上學分支的社會本體論研究領域所指

所指C:社會研究方法 …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28, 2023 at 9:38am — No Comments

[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教育是不斷的進入生活的新奇、新鮮和驚奇/超越的旅程,發現了生命的活力和存有的更多和超越。被給予的,被期待的,已知的不斷地超越,不斷的打開新方式、新知識、新關係和新覺醒的可能性,創造求知、生活和存有的新方式。

三種研究方法論



1. 科學: 著重技術、實用、 控制(愛墾註:實證主義)

2. 批判理論: 著重解放實踐

3. 詩性智慧: 著重美學、道德、形上學的課程論述…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28,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

要:段義孚的《戀地情結》核心方法論為理念論,以此為基礎實現環境研究的綜合性。首先,《戀地情結》從理念出發的「規範性視角」實現了環境研究的綜合性。其次,理念論的核心內涵為榮格精神分析學所提倡的圓形(曼陀羅)意象,象征人類對理想環境的追求,是「戀地情結」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圓形(曼陀羅)意象跨越歷史與地域呈現在不同的城市空間裏,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形式的演變,這構成段義孚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容。目前,中國地理學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思考,傾向於注重其地理知識的差異性,忽略其規範性;對環境中人的理解,也體現出了單向度人的特征,《戀地情結》理念論體現出的規範性與整體性視角,無疑能給予新的啟發。



引言…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7,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oetry: A not so elusive link by Naveed Yazdani , Hasan S. Murad and Rana Zamin Abbas (3)

Some specific examples from English poetry

Metaphoricity or symbolism of Yeats is occult in nature.

He uses metaphors of hound with one red ear, a white

deer with no horns, and an island in the sea to capture the Irish legendary characters. He also uses many metaphors to represent the Kabalistic traditions. The

metaphors of ‘Immortal Rose’ and the ‘seven lights’

capture Rosicrucian flower and the seven planets and

astral lights (William York Tindall as in…

Continue

Add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anuary 27,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1)

討論分析心理學對詩歌的關係,這一任務,盡管困難,卻為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就心理學與藝術的關係這一眾說紛紜的問題,勾劃出我的基本觀點。心理學與藝術盡管不能進行比較,但它們之間無意存在的緊密聯系卻需要我們加以研究。這些聯系來自這一事實:藝術實踐是一種心理活動,既然如此,也就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加以考察。從這一點考慮,藝術也想所有一切心理動機而產生的人類活動一樣,對心理學說來是一個適合的課題。盡管如此,這種從心理學觀點出發的表述,如果付諸實踐,卻必須包含一個明確的界限。可以成為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只是那屬於創作過程的方面,而不是那構成藝術本質屬性的方面。藝術本身是什麽?這樣一個問題,不可能由心理學家來回答,只能從美學方面去探討。......…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于海·城市呼喚人文空間(1)

人文空間的內涵

作為一個具有人文「尺度」的空間,不僅要有適宜的物理尺度,還得有平等的社會尺度、實用的功能尺度、意義充滿的象征尺度和可持續的自然尺度。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中文直譯是「更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換言之,環境的品質決定生活的品質。好的城市,一定是一個人文盎然的城市,一個充滿人文空間的城市。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7,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7)

所以課程理論化是「信心滿滿的行動,是人的生命願景的表示」(p.112),需有第三種方法論,即詩性智慧的想像,詩性智慧的想像特別著重洞見、視覺化和想像,詩性智慧質疑:「為何是存有(being)?」我在那裡?我是誰?我為何到這裡?為何這個就是世界?我為何來到世界?...這些都表示了意義中的詩性的實際的興趣,這是「為何這樣」(so what)的方法論,追尋意義、整全感和幸福感(wellbeing)



科學重視預測和控制,沒有處理終極的意義;批判理論重視實踐,但忽略了無限(infinity)、永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7,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羅貝托.卡薩提(Roberto Casati) 《絶冷一課》(中)

我站在一處高地,利用難得的缺口望向前方風景。這是做繪畫練習的好時機,問題是要掏出紙筆實在太冷。



於是我在心裡完成了一幅草圖,把眼前這一幕所有細節一個一個記下來,用眼睛描繪它們的輪廓,彷彿之後要依樣畫在素描本裡。



舉例來說,我往下看,看不出山丘側面輪廓,眼前一片雪白,只能靠雪地後方的樹木勾勒其形,憑藉的是感知,完形心理學派應該對這一點很滿意。



是感知,抑或是幻覺。我意識到自己快要墮入非現實深淵。我跟小黑在佛蒙特州基靈頓(Killington)的滑雪纜車站旁散步,成堆滑雪客中我們是唯二在走路的,非常不合群。我穿的衣服不倫不類,又是外地人,看起來就是個異類。這裡到處都有薄冰覆蓋,非常滑,又很容易崩裂。各種金屬反光差點把我們的眼睛閃瞎(好像有賣小狗專用的太陽眼鏡,我考慮一下)。…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January 27,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5)

(三) 全球性地方感之形成



地方感這個概念,在人文主義(humanism)與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脈絡下, 強調人對於所處環境和地方的主觀,即主體感受,就社會科學的視角觀之,人的感覺、 情緒、慾望和意念等,正是人文地理比較少處理的部份,因此,在空間的社會分析裡,借取地方感的概念,具有彌補與平衡的作用,也可以將人的意義與價值重新放在中心。而現象學正是對於實證主義的教條法則的反動,於強調意義,所以現象學關於地方感的 研究,詞藻都十分優美且富想像力,故地理學家紛紛嘗試地方感連結至全球性之理論。



 1.…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7,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江飛·隱喻與轉喻:雅各布森文化符號學的兩種基本模式(4)

雅各布森認為,隱喻和轉喻手法非此即彼地占據優勢,並不僅限於語言藝術,在非語言的文化符號系統中,這種搖擺於隱喻和轉喻兩極之間的現象同樣存在。比如,就繪畫來說,「立體主義」常表現出鮮明的轉喻傾向,在這一畫派的作品中,對象被轉換為一系列的提喻(如畢加索): 而超現實主義畫家則以一種鮮明的隱喻態度對對象做出回應(如薩爾瓦多·達利 ): 就電影而言,隱喻和轉喻是「電影結構的兩種基本類別」。[1](460)



 自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7,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4)

與狄爾泰相反,在《邏各斯文》中胡塞爾完全正面地使用了「形而上學」一詞。他區別了作為相對文化樣態的宗教和作為理念的宗教、作為相對文化樣態的藝術和作為理念的藝術,前者是相對的「變動中的有效性」,而後者則具有絕對的「客觀有效性」。(cf. Husserl,1987,S.44)



對後者的研究,即以絕對理念為對象的研究,構成了胡塞爾「形而上學」概念的內涵。米施指出,「狄爾泰所反對的『形而上學』和胡塞爾所承認的『形而上學』並不是相同的東西」。(Misch,1994,S.279)從絕對理念出發,胡塞爾在《邏各斯文》的一處腳注中對狄爾泰提出了進一步批評。在胡塞爾看來,即使狄爾泰肯定了哲學的普遍性訴求,他也無法真正地滿足這種訴求:…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7,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6)

維柯的意義

維柯的《新科學》對後世學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柏林所說,維柯在他的時代開啟了比較神話學、哲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史以及人類古代史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他的研究在黑格爾、馬克思、康德、塗爾幹、韋伯、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論體系中得以延續。



他以經驗的方式洞察了社會變遷過程中繁複歷史經驗下的秩序與意義,維柯認為我們與早期人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距離,這一看法使得任何試圖解釋遙遠社會的人們都必須具有強有力的——但是並非不可能的——想像力的跨越(Isaiah…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27,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也斯·天青劇團的《管理員》(下)

演員之一:麥秋

麥秋說他最初贊成演這劇,其中有一個原因是覺得香港青年跟劇中管理員的處境,頗有相像的地方。但後來在演出期間,經導演的解釋,發現了這戲劇還有許多豐富的意義。

麥秋在劇中飾演哥哥雅士頓一角。麥秋說這角色是一個仁慈而有耐性的人物,但他的性格卻不為社會接受。比方他常常說:「我以後不和任何人交談。」這就顯示出他欲與人溝通,受了挫折後就退卻的性格。這人物就像一隻蜆,當他張大口時,會吐出美麗的泡沫,但如遇到意外,立即緊閉起來,愈是推他,就愈是閉得緊緊的。…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January 27,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1)

結 語

過去教師一直被視為「研究者」,後來又被期待為「藝術家」,最近更有 A/r/t 的概念,強調教師游移於研究者/藝術家/教育者的角色之間,進行研究、教學和創作,由此將理論、實踐和創造結合起來。詩性智慧和 A/r/t 都是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概念,放棄傳統認識論或方法論的典範,轉而重視存有論和詮釋學、美學、藝術的觀點,探討理論與實際的辯證關係,期待教師在自我研究、生活探究或實踐者的研究中,將課程理論化,以發展自己的實踐智慧。



本文主要從理論、實際及其辯證關係的觀點,探討詩性智慧和 A/r/t…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7,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