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著名地理學家段義孚(TuanYi-Fu)的代表作《戀地情結》(Topophilia),簡體中文版已經在2018年由商務印書館發行,這一著作的合作譯者是志丞、劉蘇兩位老師。
國內地理學界對段義孚不會陌生,他是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的重要代表人物。段義孚早年學習地貌學,但很快便將學術興趣轉向人地關係與人文主義地理學。他將地理學、現象學、符號學、生理學、歷史學等多門學科融會貫通,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地理學研究。《戀地情結》就是這樣一本代表了他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水準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由…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January 29,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rna Gor on January 29, 2023 at 9:58am — No Comments
黑夜里,當你在針葉樹林中,知道在你的頭頂上睡著巨鳥——那大生物時代的最後遺物——的時候,針葉樹林變成個什麼樣子,真是難以言傳的。所謂睡覺,其實並不那麼安靜,不是這兒微微一動,就是那兒在搔癢,再不然就是另一個地方發出嚓嚓聲……我夜間獨個兒在這里,不僅不覺得恐懼,反而好像是來親戚家做客過新年。
只可惜太潮濕了,天氣又冷,要不然我就會在這里和松雞一起進入甜蜜的夢鄉。近旁什麼地方有一個水窪,水珠從高高的大樹樹枝上均勻地滴進這個水窪里,那樹枝有高的,也有低的,那水滴也就有大的,有小的,我細細體味著這種聲音,一待領悟過來,一切都成了美妙無比的音樂,替代了我曾經為之陶醉不已的那種優美的平凡的音樂。而正當樹林中的整個夜景和水滴的旋律配合得恰到好處的時候,忽然傳來了大殺風景的鼾聲…… …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9, 2023 at 9:58am — No Comments
我很冷。透明的春天
彼得堡身披綠色的絨毛,
但是,涅瓦河的波浪,海蜇般,
引起我輕微的憎惡。
沿著河流的右岸
汽車的螢火蟲在奔馳,
鋼鐵的蜻蜓和甲蟲在飛舞,
星辰的金色扣針閃爍光芒,…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anuary 29, 2023 at 9:56am — No Comments
編按:2021年12月13日,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主辦、台聯大暨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協辦講座,邀請到了密西根大學歷史與人類學博士蔡秀敏,以「成為馬來世界的華人:殖民、移民與新加坡歷史」進行演講,談及對於「華人離散」論述的質疑與反思,以及以「馬來世界」作為方法的研究路徑,探討華裔移民在馬來世界的身份建構中、所涉及的充滿動態與互動的歷史。
| 講者簡介 |
蔡秀敏(Sai Siew…
Continue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anuary 29,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Philip Wright St James Ethics Centre in Sydney
Higher purpose
According to Philip Wright, who works with the St James Ethics Centre in Sydney, misaligning a mission statement with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a business is a common trap.
“Whenever I ask people about purpose they usually come back with a mission statement. But we’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higher than a mission statement. What is the higher purpose?”
A mission statement…
ContinueAdded by No Agency on January 29,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由此觀之,詩性智慧的課程典範為課程研究,提供了非常深遠而且有價值的視野和角度,尤其是開創了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如 Webber 和 Reynolds(2004)借用 Deleuze游牧的想法說,靈性或詩性智慧的思考打開了有建設性的逃逸路線。
Deleuze 認為,理論建構要來自於非居住的空間,才能說沒有說過的話,游牧者發現知識和感情是非結構的,模糊的、共同地方的,游牧不佔主體的地方,只是暫時性的拜訪,以獲得豐富理解的洞見。
游牧研究強調重新定位(dis/position),尋找逃逸路線…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9,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January 29,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體驗」這個詞的鑄造顯然喚起了對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的批判,這種批判從盧梭開始就使生命概念發揮了效用。這可能就是盧梭對德國古典文學時期的影響,這個影響使「所經歷存在」(Erlebtsein)這個標準生效,而且由此也使「體驗」一詞的形成有了可能。但是,生命概念也構成德國唯心論思辨思維的形上學背景,並且像在黑格爾那裡一樣,在費希特那裡,甚而在施萊爾馬赫那裡也起了一個根本的作用。相對於知性的抽象,正如相對於感覺或想像的個別性一樣,生命這個概念就暗含對整體、對無限的關係,這一點在體驗一詞迄今所有的特徵中是顯然可見的。
施萊爾馬赫為反對啟蒙運動的冷漠的理性主義,而援引富有生命氣息的情感,謝林為反對社會機械論而呼籲審美自由,黑格爾用生命(後期是用精神)反抗「實證性」…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anuary 29, 2023 at 12:20am — No Comments
在十幾章的內容中,僅僅只有兩章是直接涉及這個概念的,而在其他地方幾乎鮮有提及……所以我現在才明白,《戀地情結》這本書用來傳達其最重要思想的方法就是少說,或者不說」[1]。或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才致使許多學者在涉及地方情感問題的研究時,常提及「戀地情結」的概念,或作為修飾語來用,但其實與段義孚所指的「戀地情結」本質關係並不大。那麼,「戀地情結」的本質到底為何?另一位針對該書的評論者道格拉斯·坡科克 (Douglas Pocock) 說道:「段義孚為了探索戀地情結的主題,采取了廣泛的哲學視野」…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8,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The poem is highly metaphorical reflecting the imagination of a rejected lover who is viewing his beloved’s
honeymoon with someone else. The rejected lover is
viewing the honeymoon as a kind of ‘post-mortem’. The
key metaphorical words are ‘bread’, ‘platter’, ‘knife’, ‘flesh’
and ‘hunger’. Bread is the frigid and unwilling beloved,
whose flesh is cut across by the maleness (knife) of her
husband. Hunger is the reflection of carnal desires of her …
Add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anuary 28,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28,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認同一個地方是因為使用一個地方。」這又是一個很多搞規劃和建築的人容易遺忘的樸素真理。通常,他們只想把建築變成一種展示、炫耀,給人一種震撼的效果。但他們卻忽視了,城市,作為一種與人們朝夕相伴的日常的空間,需要的恰恰是一種親切的效果。沒有人會認同一個抽象的、叫做「地區」的地方。我們之所以會認同一個地方,往往是因為我們通過使用這個地方或者在這個地方四處走動,對這個地方產生了親切感、信賴感。因為周圍很多不同、有趣、方便且有用的東西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們。所以,認同一個地方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使用,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展示。人文空間並非一個跟我們無關的純凈空間,而恰恰是一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日常使用關係最密切、最親近的一個空間,是一個充滿了意義的人文世界。…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8,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介紹藝術作品的文字總傾向為藝術家定位、作一判斷、把他放在塑像的臺階上或摔在腳下踐踏。我想作一些別的事:看看仍然活著、仍有可能的人們在做甚麼,為甚麼這樣做。讓我們交談,通過作品。結論嗎?遲一點吧。
那天晚上黃仁達不是坐在我的上首或下首,而是對面。我忽然想起,就問:你巴黎的那組照片,拍攝人們的背部,給予我一種沉鬱的感覺,好像跟我認識的你有點不同。他回答說是那環境的關係,在巴黎,在那種天氣和雲層之下,光線是如此柔和,他想捕捉那種氣氛。他認為光線是重要的。至於整輯照片選擇背部,他是著意的,想從背部也能表達出那表情來。…
ContinueAdded by Suyuu on January 28,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所以詩性智慧不僅不是反社會的,而是強調更積極的參與社會,揭露社會的不正義和不公道,並加以消除。前述對詩性智慧的偏見或誤解都是神話,教師要解構這些反功能的神話,代之以社會正義的、自由的、責任的故事或神話。詩性智慧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個嚴謹的解神秘化(demythologize)的過程,追尋現象的根源、核心範疇、本質、原型、假定、信念和偏見等,利用詮釋學的想像,揭露神話的不適宜性,加以解構,以適合時代的神話代替失去功能的神話,或發展新的神話使它更豐富。這個過程不因發展了新的神話而終止,而是依變動的脈絡和視野對新的神話不斷的詮釋、再詮釋,這就是詮釋學的循環,在教育情境中做詮釋學是一種詮釋學的想像。所以 Haggerson(2000)說:「詩性智慧的研究者對教育、學校、課程和教師、學習者等有關的神話加以研究、詮釋、再詮釋,然後將這些詮釋用詩性的…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8,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日落之前,西風照例漸漸靜息了,太陽突然將萬道金光投入森林。我用兩手兜著耳朵,繼續諦聽,聽到在山楊樹葉的輕微抖動中,有采擷樹葉的聲音,這聲音比重濁的滴水聲更為沈悶,更為刺耳。於是我小心翼翼地站起來,悄悄去尋獵,我並不是在松雞高唱春歌之際大步流星地跑去。
松雞全神貫注在悠揚的歌聲里的時候,倒是什麼也聽不見的。眼下使我特別感到困難的是要走過一個大泥窪,那個泥窪里,看上去好像鋪滿了厚厚的楊樹葉,實際上卻滿是水苔和泥濘。要想那泥濘在你拔腳時不發聲響,需得將腳掌伸直,和大腿成一線,像跳芭蕾舞一樣。而當你輕輕地把腳從泥濘里拔了出來時,粘在腳上的泥濘卻又滴入水中,聲音之響,真會嚇煞人。…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8,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正如在春天
你可以在一隻點火鏡中捕住太陽
觀察熱量收縮
紙張變黑,
它上面的一個微點
開始發熱,
那當然就是絕望
要在沈默中燒出洞孔的方式。
董繼平 譯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January 28,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韓少功的詩性智慧主要不是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而是更多地具有西方思辨哲學的特征。這種以理性思維為基礎,從現象出發轉而直逼事物核心的闡釋方式,一旦與智性的大腦、豐沛的心靈相結合,自然會帶來一派散文的新景觀。這可以在他的一系列《詞語新解》中得到印證。他根據社會生活的不斷演進,跟蹤動向,搜奇抉怪,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詞語進行解釋,既直擊社會世態人心,顛覆了既定的思維習慣,又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加之筆調的幽默,讀來令人捧腹。…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January 28, 2023 at 9:29pm — No Comments
後來談到想拍而沒拍的題材,我們很高興發覺,宋存壽原來想過要拍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他認為他寫得很好,但在台灣,要拍妓女的題材不容易,在香港,又好像跟現實距離太遠,結果沒開拍,真是可惜!
他又想過,要拍朱西寧的《狼》,他想過了,最好到韓國去拍,那種草兒微黃,寥廓開闊的秋野的氣氛,已經在他腦中構想好,由他口中說出來,教我們為之動容。可以用一頭狗來扮狼……他甚麼都想好了。曾經有一位外國人想跟他合作,等看了英譯的劇本,卻又改變主意。
要拍《浮生六記》,宋存壽覺得這題材不適合自己,結果沒有拍。想自己拍,但賣埠的片商知道內容,都不感興趣。沒有人支持,這計劃只好擱下了。一部電影開拍以前,往往需要跟賣埠的片商洽商,如果沒有這些經濟上的保障,就很危險了。…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anuary 28, 2023 at 9:28pm — No Comments
能夠在大自然中稱霸的只有大自然,始終如此,從未改變,如果發現有啤酒罐或香菸盒擋路,很快就能找到方法接納它,再以不明的古老手段使其折服,如果失敗,就將之吞噬,使其消失。
為了向大自然挑戰,奇特壯觀的美國基礎建設紛紛出現,在一片荒蕪中無中生有。為看似玩具的小火車興建了耀武揚威的鐵橋,為了給大型公共工程計畫中的高速公路讓出位置,一塊塊巨大的花崗岩就地切割,彷彿每一個州都必須要有一項驚人壯舉,每一個縣都要有一座金門大橋。不
再像佃農那般辛勤耕作,不再像樵夫節制有度地砍伐,而是狂傲自大地把北半球森林當作自家後花園的附屬品。不過有一種美正來自於這種橫衝直撞。高速公路沿途的休息站空間和視野都寬敞,不吝於用炸藥破開岩石,打造避難所和美不勝收的觀景露臺。…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January 28,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