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2)

伍、結語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已成為對抗課程主流理性典範的最有力的論述,藉著其創生的、意像的、隱喻的、詩性的語言,探討課程中的靈性的、精神的層面。經十餘年的努力,課程已「重新劃定疆界」,或「跨越疆界」,自傳的、美學的、敘說的、詮釋學的課程研究也取代了實徵主義的研究方法,成為課程研究的顯學。

課程是靈性的、詩性的旅程,我們要創造靈性的空間,教師、學生伴隨著陌生人,走進生命的神祕之旅,走進持續的、不斷變化的、未完成的旅程,我們與兒童在一起,一直在旅程中。我們就像織夢者和譜曲者一樣,永恆的、即興的奏著活潑的曲調,說令人驚奇的故事,來型塑、形成或轉換課程,讓它在鑑賞人的靈感和動力(agency)中新生。課程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機會駕駛華麗的馬車,透過對世俗與靈性的參與,透過與神性的共同創造,邁向更高的境界,超越自己的或集體的極限。

當然我們要覺醒詩性旅程的陷阱,有人擔心:課程由物轉化為故事,如何加以控制?有人質疑:在這些異端中徘徊,教育理論或課程理論是什麼?異端與課程理論有何關係?有人會害怕:走進未知,與陌生人境遇是有威脅性的,放棄自我的某一部份,以創造新的自我,是令人挫折的;越過了舒適區,情緒是難忍受的。「去皮、植皮」過的課程是危險的、被禁止的,因為在此我們不能確定任何事情,除了一直追問我是誰,否則我將永遠迷失。有時美夢也做了,音樂也響了,故事也說了,但我們把它們掩蓋起來,只因為我們做過了。這些疑問是永遠與旅人在一起的,師生要不斷的超越,去傾聽和回應陌生人的呼喚。

註:跑、動詞(currere)、地下莖等課程隱喻為課程提供了更豐富的想像,陌生人、重新定位、飄泊、變臉(un/skinning)等意像為師、生和課程、教學間的關聯性賦以生命。

(原載:臺灣課程與教學季刊 2007, 10(3), 頁 1~16;作者現職:大同大學講座教授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研究方法]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之啟示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唐亞華 翟婷婷《道家詩性精神——兼與海德格爾比較》評介

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

趙曉彬《詩性功能》

伽達默爾:「體驗」一詞的歷史

萬建中·構建以「講述」為中心的故事學範式

張多·抖音里的神話:移動短視頻對中國神話傳統的重構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

劉陽 ·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