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68)

胡惠林〈文化產業正義: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地理學問題〉(10)

在這個時候,這種「價值認同」的差異性就在人和景觀的關係中表現出來了。盡管,在它們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即所謂的「普世價值」,這就是當年司徒雷登曾經努力過的,但是,司徒雷登沒有成功。



這就需要在今天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把「消費認同」和「價值認同」有機地融合在文化產業景觀的設計與建設之中,以「價值認同」為導向,融「消費認同」與「價值認同」認同之中,並以此來建構文化產業正義:實現人的、民族的和國家的正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把迪士尼項目引人中國大陸構成了對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一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矛盾和衝突,同樣也無法通過引進迪士尼項目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因為,在景觀的文化認同上它構成了對中國文化產業的「逆正義性」。

 …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March 13,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沈聯濤:人才最關鍵 馬要發展需邁向3T(上)

(八打靈再也18日訊)國際經濟學家丹斯里沈聯濤說,馬來西亞如果要全面取得發展,就需朝向3T即技術(Technology)、旅遊(Tourism)和人才(Talent)的戰略方向邁進,而以第三個T最關鍵。



他說,唯有提高對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13, 202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3)

因此有了如下的斷言,知識只因被人類認知(即「我」)所理解而成為智識。意涵只因與人類實踐相關而具有意義,想像則只能在人類的幻想中被創造。而其他的想法將會顯得荒誕無稽,逾越了(人類理智)的合理界限。如果康德必須放棄物自體,從而使「我」得以興盛,最終使自由的自主性得以矗立於磐石之上;

如果海德格爾必須以詩的主宰來回避物自體的難題;如果形而上學必須消逝,從而使認識論(以及文化研究等)得以繁榮;又如果藝術世界和知識界僅以人的意義來評判價值,難道我們踏上的復活物之世界的努力,復興物自體的舉動不是一個與時相違,自我折磨的險惡之途嗎的?也許是的,但多年之前海德格爾就在《何為物?》一書中試圖再論物時亦面對了同樣的挑戰:「如果將常識作為衡量萬物的唯一標準,那麽哲學就不免是某種精神錯亂之舉。」

 …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March 13,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聊天機械人敘事訓練材料〈魯班:隱藏工匠群體代言人〉(上)

【一】

東南亞森林的酸枝木被砍倒,裝上輪船運到廣州港口。木材商批發給家具商,家具商將木頭運到木材加工廠,裁成規格不等的方木。方木運回家具廠,木匠繼續分解、加工。每年,有大量的紅木家具,以這樣的流程被製造出來。

41歲的楊耀輝,現在管理著一家有著三十多個工人的小型家具工廠,每年他要購買上百噸的紅木。這些紅木真正能用於家具生產的,只有質地最堅硬的心材部分,占全數的不到1/3。在繼續的加工過程中,不斷的剔去、雕刻、打磨,使得最終成為家具的木材僅占一棵樹的20%左右。…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March 12,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5)

葛蘭西所討論的「現代君主」是一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黨,他們構築了一個文化領導權(hegemony)從根本上打破了無產階級作為革命主體的本質主義規定。因為政黨領導權的重要意義在於整合各種可能革命的力量,構築一個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變遷的革命主體,其中不僅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以及資產階級都有可能成為革命的主體,這一點與經典馬克思理論中徹底而清晰的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較量相差很遠,它的產生基於更為複雜而多變的革命主體與革命形式。嚴格說來,基於被規定下來的、靜止的主體而構築的政治理論不是真正的主體政治。因為被規定的主體只能構造出被規定的政治秩序,而一旦一種秩序成為一種永恒的理念,就會變成為社會發展新的桎梏。從馬基雅維利以來構築的主體政治從來都是充滿著非確定性的,因此充滿著多種可能性的政治策略。



他圍繞君主討論政治,所凸顯的正是這種非確定性,因為君主是一個生活在特定歷史時期,在特定社會關係中存在的現實的人,正因如此,它的創製活動之所以能夠產生所需要的是作為主觀條件的能力…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March 12,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Ian Buchanan & Adrian Parr〈德勒茲:快跑,舊世界就在你身後〉6

薩帕塔主義者的運動始於11項要求——工作、土地、住房、食品、衛生、教育、獨立、自由、民主、正義與和平——但隨著安全、反腐、信息和環境保護的增加,最終擴大到15項。他們聲稱擁有異議和叛亂的權利,但選擇實行民主而不是為此發動戰爭(Weinberg 2000:201)。充分利用電子媒體,扎帕塔斯主義者向全球政治底土撒下了強有力的密碼式口號。在扎帕塔斯主義者發布的眾多口號中,在第一世界最具吸引力的無疑是娜奧米·克萊因(Naomi Klein)最近提出的收回公地的烏托邦口號的核心:「一個世界,多個世界」。對克萊因來說,這決定了當前鬥爭的利害關係。這意味著反對她所稱的麥格政府所珍視的中央集權、整合和同質化邏輯。麥格政府是「減稅、服務私有化、監管自由化、破壞工會的快樂大餐」的提供者(克萊因2001:89)。這意味著給予當地社區「根據自身的特點規劃和管理學校、服務和自然環境的權利」(克萊因2001:89)。…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rch 12,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5)

德勒茲這樣做是對福柯所犯錯誤的翻版,福柯聲稱效忠拉康,因為他聲稱「表明[…]結構、語言本身的整個系統而不是主體是如何通過患者的話語和他的神經症症狀說話的,」因此,通過主體說話的只是一個沒有主體的匿名配置(一個陳述或一個言說的匿名配置):正如伯特蘭·奧格爾維(Bertrand Ogilvie)所指出的,這種解釋歸因於拉康「他所言說的另一處(the opposite of what he says)」,即有效地消除了主體,將其簡化為網絡中的一個導數節點。[25]

例如,德勒茲和拉康各自對受虐狂的主體的理解。拉康將「原始受虐狂」與嬰兒早熟和依賴的原始脆弱性聯系起來;受虐狂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主體在經歷痛苦的最早階段,發現「對死亡的預期」。[26]相反,就德勒茲而言,利奧波德·馮·薩謝爾·馬爾索(Leopold von…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2,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聊天機械人敘事訓練材料〈魯班造傘〉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沒有傘。



那時候,人們出門很不方便。夏天,太陽曬得皮膚火辣辣地痛。下雨天,把衣服淋得濕漉漉的。



魯班想幫人們解決這個困難,心里很著急。他心里想:要能做個東西,又能遮太陽又能擋雨,那才好呢。

魯班動了好多腦筋。後來,他跟幾個木匠一起在路邊造了一個亭子,亭子的頂是尖尖的,四面用幾根柱子撐住。接著,他們隔一段路造一個亭子,造了許多亭子。這樣,走路的人就方便多了。雨來了,躲一躲;太陽曬得難受了,歇一歇,喘口氣兒。…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March 12,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西爾瑪·拉格洛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48)

“正當他站在那里陷入沈思的時候,有一塊巨石從他身邊的峭壁上呼嘯著滾了下來。他縱身躲閃,那塊巨石剛剛擦身而過,他倒僥幸沒有受傷,可是那頭公羊卻正好壓在石頭底下,活活被砸死了。農夫仰起頭來朝峭壁上看去,他看到一個身體高大、孔武有力的女巨人正在把另一塊巨石朝他推下來。‘喂,你究竟要幹什麼?’農夫高聲叫喊道,‘我既沒有招惹你,也沒有同你的同族有什麼過不去。’…

Continue

Added by baku on March 12,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3)

這就導致了如下問題的產生:既然作為表象世界的戲劇舞臺與真實如此遙遠,古希臘悲劇如何帶人把握到古希臘世界精神的實質、也就是酒神精神呢?在尼采看來,《俄狄浦斯王》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絕佳範例。在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有兩個概念十分重要,一是「夢」(Traum),另一是「醉」…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2,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劉永謀:福柯:不同政見者並非瘋子(上)

從一開始起,精神病學的目標就是要發揮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權力的眼睛》

在一次談話中,福柯曾經暗示,把對立面的思想或持有異議的思想歸於發瘋,是西方現代以來統治者的慣常做法。談話者們提到了前蘇聯赫魯曉夫釋放政治犯的事情。當時,赫魯曉夫的目的是為斯大林時期的冤假錯案平反昭雪,人們發現很多政治犯被診斷為「精神病」並被關在精神病院或者集中營,但是赫魯曉夫1958年發表的談話中仍然講這些持不同政見者定性為精神異常。他們還提到了著名的恰達耶夫的例子。恰達耶夫是一位生活在沙皇俄國時代的思想家,和普希金是好朋友。普希金曾寫過一首題為《致恰達耶夫》的著名政治抒情詩,其中有這樣膾炙人口的佳句——

 …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March 12,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夏瑩:無主體的主體性:當代法國哲學中的主體政治系譜學(4)

然而對於這一問題最為敏感的是當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馬克思主義思想中激進性維度要求一種主體性原則,其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強烈的主體政治。但由於晚年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科學研究留下了一個問題:即晚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探尋的鐵的自然規律與早期馬克思的激進的主體政治立場是否存在矛盾?換言之,如果笛卡爾式的純粹思維的主體哲學被瓦解之後,我們該如何處理歷史規律與人的能動性之間的協調關係。當馬克思讓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關註現實的人的時候,歷史究竟是被人構造的,還是歷史構造了人?當我們在要麽肯定主體性原則,要麽否定主體性原則的思維框架下,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得到一個非此即彼的回答。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是一個事關社會變遷是否還需要革命,以及如何革命,怎麽革命等問題。這一問題是一個事關全局性的問題,這對於馬克思思想而言是如此,對於所有試圖揚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理論家來說也是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March 11,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4)

2.這給我們帶來了第二個區別,關於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地位

拉康將「分析」的對象和方法,定位在人際關係的這一特定現實中。「[17] 心理分析的特殊關注點、媒介和環境是言語,而言語根據定義是一種跨主體的活動。語言與認識的需要和鬥爭緊密相連,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的關係是這樣的:「語言先於某物的所指,而指示至某個主體」[18] 語言是一個誘惑、依賴、欺騙、侵略等問題,在這之前,它是一個信息或描述的問題。拉康的「我在/因為我與他人交談,我的「無意識」是由我與他人分享或競爭的語言構成的——「符號位於人類之外的事實正是無意識的概念。」[19]…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1,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玄玖爺·語言學和詩學:雅各布森六要素理論(3)

詩性的,情緒的,意動的,交際的,元語言的和指稱的,這就是語言的六種功能。雅各布森同樣使用一張圖表來表現這六個功能。

Poetic, Emotive, Conative, Phatic, Meta-linguistic and Referential - these are the six functions of language. Jakobson also uses a diagram to represent these six functions.…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March 11,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张尕〈齊物等觀~那個朦朧的欲望之物〉(2)

2.物之困境是「我」對「它」的勝利

很久以來,「物」總是謙順兼讓,以彰顯「人」之卓越。「物」義無反顧地成為人間戲劇的背景道具。「物」之背運顯然是現代性所為,是啟蒙運動之造化。啟蒙運動構築了一個以人類為中心並作為萬物之尺度這一主體的「物之秩序」,一個推崇同一性和差異性之比較的秩序,一種建立在對「相像性」(resemblance)的拋棄之上的秩序,如福柯(Foucault)所說:…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March 1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香港記憶·魯班先師誕

位於西環青蓮台的魯班先師廟,光緒十年(1884年)由一班從事三行的工人籌款興建,冀望魯班保佑,工作平安。這座廟宇在造型和裝飾都獨具一格,內外均有精美的壁畫和灰塑,盡顯建造技術。它屬兩進式設計,有兩座屋頂,每條正脊前後均有豐富的石灣陶塑。兩側的山牆為五嶽朝天式,垂脊前端迄立了日神和月神,氣派不凡。

該廟現由香港廣悅堂管理。正中供奉的魯班像穿上官服(因他曾被追封為北城侯),其前方有兩個門徒像,分別拿著「墨斗」和「魯班尺」,傳說是魯班發明的其中兩種工具,後人藉此勸勉世人處事要有「規矩準繩」。

 

魯班師傅…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March 10,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3)

這就是為什麽最一般意義上的藥理學,在對分裂症的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上會如此重要的原因。對分裂症的新陳代謝的研究,開啟了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在其中,分子生物學扮演著一個十分關鍵的角色。化學是強度的和實驗性的,它似乎至少在兩個方面可以超越傳統的有機體/精神的二元性:(1)由酶斯卡靈(mescaline),紫堇堿(bulbocapnine)和***等導致的實驗性的分裂症狀態;(2)治療上需要鎮靜分裂症的焦慮,消除僵直症的表現,來啟動分裂症機器,讓它們再次運轉(「強安定劑」,甚至***的使用)。

(二)作為過程的分裂症

Section…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10,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Ian Buchanan & Adrian Parr〈德勒茲:快跑,舊世界就在你身後〉5

包括中間部分

公理理論的運作本身——即它不停地尋找新的實現模式——產生了它無法解決的問題。

世界範圍內的不言自明原則越是將高工業和高度工業化的農業置於外圍,暫時將所謂的後工業活動(自動化、電子、信息技術、征服太空、過度軍事化等)保留在中心,它越是在中部、內陸第三世界、內陸南方地區設置周邊欠發達地區(德勒茲和瓜塔里1987:469)…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March 10,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3)

簡言之,德勒茲的總體努力假設,人類唯一獨特的努力是試驗和發明適當的方法,使自己生成非人性或超人。德勒茲不可能「生成-男人」。相反,成為一個人總是成為一個超人:生成動物,分子,不可察覺…「超越人性的界限,這就是哲學的意義和方向」(德勒茲1986,124-125)

相比之下,精神分析學以某種形式保留著與成為人類的特定約束和環境的組成聯系。盡管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是一位反人道主義作家,但他在1964年發表的《弗洛伊德與拉康》(Freud and…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0,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姚雲帆:從真理的劇場到治理的劇場:福柯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2)

因此,在亞里士多德的悲劇解釋框架中,《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呈現人的認識有限性的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突轉」情節暗示:對事情本身的真正認識總是在人刻意獲得的知識和信息之外。由此我們發現,經過亞里士多德的解釋,《俄狄浦斯王》已經具有了「哲學劇場」的某種特質:主人公俄狄浦斯通過求知來避免自身悲劇命運的「行動」和他對自身命運的「認知」之間,存在著必然的悖謬關係。這種「行動」和「認知」之間的張力,影響了後世哲學家和戲劇理論家對《俄狄浦斯王》的解釋。

到黑格爾為止,大多數西方思想家比較重視亞里士多德《詩學》中有關「行動」和「認識」關係的論述。在解釋《安提戈涅》時,黑格爾也強調行動的衝突成為安提戈涅(Antigonie)和克瑞翁…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0,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