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 榮格原作 / 馮川 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與詩歌(5)

我們必須解釋,我們必須找出事物的意義,否則我們就根本不可能對他們進行思考。我們不得不把生活和事件(它們本來是自身包含著自身的過程)碎裂成意義、表像、概念,雖然明知道這樣做只是使我們更加遠離那生動的神秘。在我們自己也被卷入創造過程的時候,我們當然是既不明白也不理解;而且的確我們也不應該理解,因為對於直接經驗沒有比認識(cognition)更為有害的事情了。但是為了認識和理解的需要,我們卻必須使我們自己與創造過程相分離,以便從外面來觀察它。只是這時,它才變成了一種表像,這種表像表達了我們必然稱之為「意義」的東西。一種純粹的現像,在它與其它現像發生聯系而成為某種東西之前,是具有意義的。它扮演著確定的角色,服務於一定目的的,發揮著有意義的影響。而當我們看見了所有這一切,我們就獲得了一種感覺,仿佛我們已經理解了某種東西。這樣我們也就迎合了科學的需要。

在此之前,當我把藝術作品說成是從肥沃的土壤中長出來的一棵樹的時候,我們同樣也可以拿它同孕育在母胎里德嬰兒相比。但既然一切比喻都是跛腳的,所以我們最好還是堅持使用較為清楚的科學術語。你們會記得,我曾經把孕育在藝術家心靈中的作品說成是一種自主情結。我用它來指出一種維持在意識閥下,直到其能量負荷足夠運載它越過並進入意識門檻的心理形式。它同意識的聯系並不隸屬於意識的控製之下,因而既不能被禁止,也不能自願地再生產。這一情緒的自主性表現為:它獨立於自覺意志之外,按照自身固有的傾向顯現或消逝。創造情緒同別的自主情緒一樣,具有這一特性。在這方面它為病理過程提供了一個類比,因為這些病理過程也是以自主情緒的存在為標志的,特別在精神躁動的病例中是這樣。藝術家那種神聖的迷狂,危險地接近於病理狀態,盡管兩者並不是同一件事情。比較的中介就是自主情緒。然而自主情緒的存在本身卻並非病理現像,因為正常人也會暫時地或持久地落入它的控製之下。這種事實不過是心理的一種正常特性。對一個人說來,意識不到自主情緒的存在僅僅表明一種高水平的無意識。任何一種在某種意義上是分化了的典型態度,都顯示出想要成為自主情緒的傾向,而在多數情況下,它實際上也做到了這一點。重說一遍,每一種本能或多或少都有一種自主情緒特征。因此,自主情緒本身,並沒有任何病態的成分。只有當它表現出頻繁的騷擾的特征,它才是疾病的癥候。

自主情緒是怎樣形成的呢?由於某些我們不能在此詳加討論的理由,心理中迄今尚未被意識到的一部分開始了活動,並通過激活與之有聯系的臨近區域而發展了勢力。這一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當然要靠從意識中提取,除非意識碰巧與自主情緒保持一致。但這種情形若不發生,能量的疏導就產生了那種被讓內稱之為「精神水準下降」的情形。自覺興趣,意識活動的強度漸漸減弱,或者導向淡漠——一種對藝術家說來十分常見的情形,或者導向意識功能的退向性發展,即意識功能回歸到童年的和古代的水平並經歷了某種類似退化的演變。讓內所說的那些「意識功能的低級部分」被推到了前臺;人格中本能的方面壓倒了道德倫理的方面,童年的方面壓倒了成熟的方面,不適應的方面壓倒了適應的方面,而這也正是我們在許多藝術家身上所看見的那種情形。這樣,自主情緒就依靠從人格的自覺控製中汲取的能量而得到發展。

但是自主的創造性情緒究竟存在於什麽地方?關於這一點,只要藝術家的作品還沒有給我們提供一種可以窺測其基礎的手段,我們也就幾乎什麽也不知道。作品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幅完成了的畫面。這一畫面,只有在我們能夠承認它是一種像征的時候,才是可以進行分析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從中發現任何所像征的價值,我們也就僅僅證實了:它並沒有什麽言外之意,或者換句話說,它實際上的價值並不會超出它看上去的價值。

(馮川 譯自《榮格文集》第15卷,紐約,1971年版,本文前面部分略有刪節,本文摘自《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伍蠡甫 胡經之 主編 1987年3月第一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見: 讀睡詩社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