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丹·李鵬·朱竑〈國外「家」的地理學研究進展及啟示〉(1)

(原載:第34卷 第7期2015年7月《地理科學進展》;本文作者封 丹,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文化產業與文化地理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李鹏,華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廣州 510631)

要: 「家」是西方地理學近年研究一個豐富且重要的新話題。國外對「家」的地理學研究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現已成為文化地理學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文首先厘清了「家」的概念和內涵,發現人文地理學者對「家」的理解經歷了由積極意義到批判的過程,本文據此闡述了國外「家」的地理學研究進展,主要從身份與「家」的內在關係展開,並梳理了當前研究的兩大熱點話題 — —跨國移民和無家可歸者。 「家」是理解社會和空間的關鍵場所,而當前國內仍缺乏相應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期對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有所裨益。
 

1 引言

人對環境的情感依戀一直是人文主義的核心話題,人與環境的關係被認為是「個人和文化身份以及安全感的關鍵因素」,而「家」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環境,也因此被賦予了至關重要的意義。人文主義代表人物Relph(1976)將「家」形容為「人類存在的參考位置」,是個人意義的來源;同樣地,Marcus(1995)把人類居住的房子看作是自我的鏡子, 「家」則像徵著人們對精神完整性的追求, 「我們所有人,畢其一生,都在向完整性(wholeness)的狀態努力,成為一個完整的自我。

不管我們自己是否意識到……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是這一過程的反映,事實上,在我們通往完整性的旅程中,地方具有強大的作用……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中國文化中,「家」不僅僅是發現自我的地方,更是人的靈魂最終安息的地方(Su, 2014)。因此, 「家」是一個極具情感和力量的詞匯(Duncan et al, 2003),是理解社會和空間的關鍵場所(Domosh, 1998),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價值。

然而,長期以來,相對於公共領域,例如商業、政治或者公共休閑, 「家」並沒有受到地理學者的廣泛關注,一是因為家的空間尺度較小,二是因為這個術語本身比較模糊(Duncan, 2003)Domosh(1998)則指出, 「可能是因為家這類空間的意義過於豐富,過於複雜,過於親密,以至於我們的研究傾向於遠離它們;或者可能最近的地理學還沒有能邁出第一步」。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文化轉向」,尤其是新文化地理學對日常生活實踐、全球化時代的空間生產、身體和情感的興趣日益增加, 「家」的研究開始獲得重視。本文將梳理國外對「家」的研究文獻,分析和總結人文地理學對「家」的研究進展和脈絡,同時也關注其他學科或跨學科的研究,進一步揭示和闡述「家」的概念和內涵,以期對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有所裨益。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