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8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14章)

第十四章·韓非和法家

西周封建社會根據兩條原則辦事:一條是“禮”,一條是“刑”。禮是不成文法典,以褒貶來控制“君子”即貴族的行為。刑則不然、它只適用於“庶人”或“小人”即平民。這就是《禮記》中說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曲禮》上)



法家的社會背景…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40am — No Comments

黃蕉風:中國電影史上首個自殺的女演員艾霞

黃蕉風:廈門明星輝映黑白默片年代——中國電影史上首個自殺的女演員艾霞佚事



翻開泛黃發黴的老畫報,欣賞滄桑留痕的舊圖文,你會驚訝於廈門電影人曾經創造的輝煌。早在20世紀20年代末,當中國影壇還處於黑白默片的時代,來自鷺島的女明星艾霞即已紅遍上海演藝圈。她如曇花般的盛放與雕零,更是一段美麗惆悵的前塵舊夢。

 

逃避婚姻出走十裏洋場

 …

Continue

Added by Chiron人馬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40am — No Comments

阿城《哈爾濱人》流人文化

當哈爾濱這座城市進入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時候,從哈爾濱去全國各地、甚至去海外謀生謀發展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也越來越火了,以致形成了一股潮流。

在哈爾濱這座年輕城市的歷史上,僅僅有一次市民外流的舉動,那就是在日寇侵入東北三省的時候,大批的仁人志士,大批的學生,大批的愛國同胞,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的骨肉同胞,流向關內、流向北京等地。在當時,曾有一支很著名的歌,《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支歌記載了這些東北人(當然也包括哈爾濱人)當年被迫離開家園的心情,吶喊著他們渴望收復失地,迫切回到自己故鄉的悲憤情緒……

在這之後,哈爾濱總是作為接納各種各樣的流人(甚至還包括外國的流亡者)、罪人的一個大驛站。…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34am — No Comments

麥家·匆就歲月生成的刀子

我說過的,這幾年,我靠讀、寫小說而變得更加自由、輕逸。有時候,似乎比飛翔還自由,還輕。相對於讀來說,寫是沒什麽好說的。寫是潛行,是抵達內心秘密的傷痛,是朋友說的“黑夜裏最黑的花”,只適宜品味,而不適宜說的。讀是看人鬧,聽人說,聽了看了總有些看法、說法。總體講,這些年,讀當下小說,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好話居少,難怪有人說:不讀活人的作品。不過,振振有詞地這麽說、這麽做,我以為也是一種招搖,沒什麽好學習的。所以,我一直鼓勵自己要讀身邊人的作品,哪怕讀得興意索然也要讀,一邊惡語交加一邊讀。甚至,我還等著讀某些人的新作,看他們的武功是高了,還是廢了。高了我高興,廢了我也高興,反正總是找得到樂。…

Continue

Added by Suan Lab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33am — No Comments

劉暢·一個美國“紅二代”的困惑

★ 60多年前,陽和平的父母為了共產主義理想,放棄了美國的生活,奔向延安。

★ 陽和平還沒出生的時候,身份就已經定格為“中國牛場工人的兒子”。

★ 緩解文化沖突成為他人生的重要主題。

上完一整天的課,坐在小餐館裏灌下一碗酸辣湯後,這個大鼻子老外甩出一口京腔“沒有中國革命,我媽肯定不會嫁給我爸,更不會有我”。

在中國出生,度過少年時光;到美國求學工作;最終回到北京定居。現在59歲的陽和平是對外經貿大學的一名講師。和他的中國同齡人一樣,他的一生被時代左右,只是左右的方式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33am — No Comments

陳剛:南中國海局勢與“海上絲綢之路”

崛起中的中國雄心勃勃地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和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這“一帶一路”戰略普遍被認為是“中國夢”總體國家戰略的海外延伸,極大改變了中國先前過度重視國內問題、缺乏與其大國地位相配套的清晰對外戰略的狀況。通過觀察地理路線圖可以得知,中國的“一帶一路”國際戰略(大國的國際戰略有時又被稱為“大戰略”),是基於自身所處的東亞特殊地緣政治環境所制定出來的,無論是海上還是陸上的新“絲綢之路”,其方向都是最終向西,只是陸上“絲綢之路”是穿越亞歐大陸直接向西,而海上“絲綢之路”則遵循古法,必須先向南,途經東南亞和南中國海,穿越馬六甲海峽並路過南亞,最終達到中東、歐洲或東非等地。…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31am — No Comments

賈平凹·醜石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醜石:它黑黝黝地臥在那裏,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留在這裏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醜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



於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墻,但苦於它極不規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麽大氣力,因為河灘並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蘑,奶奶又說:用這塊醜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采用。…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房龍《人類的故事》14 古希臘城邦

古希臘的城市其實是獨立的國家

我們現代人總喜歡“大”這個字眼。我們為自己屬於世界上“最大”的國家、擁有“最大”的海軍、出產“最大’的柑橘和馬鈴薯而自豪不已。我們喜歡住在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死後被葬在“全國最大的公墓”。

如果一個古希臘公民聽見我們諸如此類的說法,他很可能一頭霧水,根本不明白我們的意思。“萬事追求適度”,這是他們對理想生活的準則。單純的數量與體積的龐大根本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並且,這種對適度與節制的熱愛並非特定場會的空洞說辭,它滲入了古希臘人由生到死的全部日常生活。它是他們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他們造出了小巧而完美的神廟;它在男人穿著的服裝和女人佩戴的手鐲裏,也表現出自己的特性;它還隨公眾來到劇場,使他們對任何膽敢違反高雅趣味和優良理性的劇作家報以一片噓聲。…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李慶芳·以人類學的精彩故事,活化敏銳度 (sense)

之前,我們已經說明調適性學習之三種調整行為的能力:(1)從線索喚起知識體系的能力,即「見微知著」之能力;(2)連結與重整知識體系的能力,即「溫故而知新」之能力;(3)修正並運用於問題的動態過程,即「臨機應變」之能力。透過這個格「物」致「知」過程,人們學習新的知識體系。然而,面對這種非線性動態的學習歷程,我們究竟要如何運用「科技」來培養半導體工程師的Sense呢?傳統上,組織將知識編碼後進入知識管理系統的作法,顯然無法解決實務上半導體經驗傳承的問題;那麼,像台積電、聯電這類公司,除了師徒制外,組織要如何協助他們迅速累積經驗,縮短學習曲線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半導體公司近四十年。 …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25am — No Comments

鮑汁飛:四海美食攬舌下 獨戀家之味

愛好美食的人似乎都有顆不安分的心,飛哥也不例外,從97年便穿越羅布泊,到07年自駕由北至南穿越中國,一路上,美食滲透進每個瞬間,為異鄉的聲色增添了酸甜苦辣的味道。回到家中,把記憶中的美味和內心的向往結合,研發出一道道全新的味道,才是最讓飛哥享受的時刻。

鮑汁飛:四海美食攬舌下 獨戀家之味



人物名片:何偉生,筆名鮑汁飛,人稱飛哥,以資深餐飲顧問、獨立食評人、專欄作家的身份為人熟知。主張美食的烹飪需要尊重當地文化和食材的特性,突出本味。他的私廚家宴是眾多飲食行家趨之若鶩的賞味殿堂。TVB飲食節目《蘇GOOD》客席主持人;暢銷食譜《阿飛正菜傳》作者。…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25am — No Comments

鄭石巖·人生路這麼走 3

飛越野心的牢籠

人被物欲所牽,就等於被羅網所系,

執迷於名利和野心,就無異入自己於牢籠。

欲望和野心,會催促著自己想要占有更多名利。人一旦陷入野心的溝壑,就爬不出來,成為物欲的囚徒,失去開放自由的心情,即使你擁有許多名望,也一樣快樂不起來。但是人們只要想到擁有,無論是名是利,總是多多益善。事實上,野心愈大,失去的自由也愈多。…

Continue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24am — No Comments

余華《內心之死》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

新世界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由當前最具實力的四位小說家余華、莫言、王朔、蘇童聯手推出的“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四位作家以一流小說家的洞察力和領悟力,選出了他們苦讀和苦練數十年對自己創作影響最大的小說。讀者可從中看到作家與作家間的心有靈犀或神合貌離,選家與選家之間的大相徑庭或不謀而合,由此對這4位作家的個人文學特色有了更進一步了解。

幾位作家在各自書前“序”裏,對自己所選的每一篇作品都進行了非常深刻而又感性的分析,本報從中摘錄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溫暖的旅程《青魚》…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23am — No Comments

川端康成:花園的犧牲

校長的兒子長吉郎,雖然已經過了三十歲了,但是,依舊穿著木頭靴子在泥田裏追趕別人家鴨子的日子還不少呢。

“長吉,我看鴨子的班還請你替我值一值吧。”

“好辦!”他從農民手裏接過木靴和竹鞭,在泥田裏認真地替別人幹半天,堪稱任勞任怨。

澱川的水向南流去,那裏是遼闊的大阪平原,沿岸一帶全是潮濕的水田。除了有稻秧的時候以外,只好放養鴨子,除此之外別無辦法,因為這裏全是根本不能栽培越冬作物的水田。至於蔬菜,各家院子就是菜地,不過面積不大產量也微乎其微。從冬到春,村莊周圍就是荒涼的泥田。因為澱川的河堤畫了一條單調的線,說起來這一帶的風光也就僅此而已。…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23am — No Comments

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22)

他們首先去拜謁的就是那棵刻了字的樹,字跡深陷在樹皮裏,已經陳舊變形,不象是出自人手刻寫了,字母變得粗大:柯希莫,薇莪拉——靠下一些——佳佳。

“在那上面?誰刻的?什麽時候?”

“我,當年。”

薇莪拉很感動。

“這是什麽意思?”她指了指那兩個字:佳佳。

“我的狗。也是你的,矮腳狗。”

“圖爾加雷特嗎?”

“佳佳。我這麽叫它。”…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白靈小詩 1

本事

落地的長髮小比丘尼掃凈後

不知倒向院後何方去了

從蒲團上,緩緩她立起------

欲撩發的手指半空中卻停住

風吹涼,青青微亮的頭頂

想抖抖肩上殘留的發屑

(那些細黑、不易看見的心事)

幾只小鳥廊柱間吱吱喳喳…

Continue

Added by 邊鄉 岸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卜伽丘 《十日談·第五日》故事 5

吉島托臨終,將女兒托付給好友。後來姜諾與敏納兩個青年同時愛上了這位姑娘,引起械鬥。經過一段曲折,終於查明姜諾和她原是同胞兄妹,她遂嫁給敏納為妻。

小姐們聽了夜鶯的故事,一個個都笑得前俯後仰,等到菲洛特拉托把故事講完了,她們還是笑個不住。女王等到大家笑完了,然後說道:

“你昨天的確使我們姐妹苦夠了,今天可也叫我們笑夠了,所以我們再也沒有理由來埋怨你。”說著,她就叫妮菲爾接下去講,妮菲爾開始愉快地講下面的故事:…

Continue

Added by Pabango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梁惠明·飯店的床這麼好睡,玄機解密

飯店的床為甚麼睡起來就是比較舒服?有報導指出一項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床組都是純白色的!



許多人不惜重金也要入住好的飯店旅館,除了象徵身分地位以及想要獲得更好、更安全的服務品質之外,也有人覺得飯店的床睡起來就是比較舒服。除了入住者可能旅途疲勞,睏累到倒頭就睡之外,有報導指出,其實其中有個非常簡單但是深奧的原因,那就是口碑優良的飯店床,「都是白色的!」



●一隻螞蟻、一根頭髮也能馬上現形…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14,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張愛玲·我看蘇青

蘇青與我,不是像一般人所想的那樣密切的朋友,我們其實很少見面。也不是像有些人可以想象到的,互相敵視著。同行相妒,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何況都是女人——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可是我想這裏有點特殊情形。即使從純粹自私的觀點看來,我也願意有蘇青這麽一個人存在,願意她多寫,願意有許多人知道她的好處,因為,低估了蘇青的文章的價值,就是低估了現地的文化水準。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別分作一欄來評論的話,那麽,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甘心情願的。…

Continue

Added by A'Lessy on December 14, 2016 at 9:00am — No Comments

加拿大當代詩人里歐納德 柯恩(Leonard Cohen 1934 - 2016): 尼加拉大瀑布一哩外上方

當我離開父親的家
日頭已上三竿,
父親拿著它到我下巴
像一朵毛茛花。

父親是陰險的人,
一個術士,騙子,說謊者,
但這是他最好的計策,
我們在火熱中吻別。

尼加拉大瀑布一哩外上方
一隻鴿子捎來他過世的
消息。我沒失足過,
今我也沒有什麼可失去。

今晚我不知道
明天我將發明什麼計策,
吹風,柱子會告訴我是什麼
還有友善眩目的輝光。

詩人是跨國跨時代的天才,不僅寫歌詞也唱歌,也寫小說也作畫,他的詩歌談政治,談宗教,談孤獨,也談兩性關係,頗受世界各方的崇拜。
黃瑛子譯

Added by 摘星 on December 14, 2016 at 1:06am — No Comments

陳忠實·馬羅大叔

星期六回到家中,剛落坐,母親說:“你馬羅兒叔不在了。”

“什麼時候?”我問。

“昨日夜裏,還弄不清辰時卯時咽的氣。”母親嘆了口氣,“今日清早人才發覺。”

這也許不奇怪。一個老光棍兒,夜裏獨自一個人睡在窯裏,死一百次,大約也不會被誰及時發現的。盡管這樣想,我的心裏仍然禁不住悲哀起來了。

“啥病也沒添,昨日後晌還在村裏轉悠。這倒好,幹幹脆脆,免得受罪。”母親這樣說,言語中伴透著哀傷,“昨日後晌在街巷碰見我,還問你回家來沒。回回碰見我,都要問你回沒回來。我問他有沒有啥事,要幫忙,他都說沒有,只是想……問問。”…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December 13, 2016 at 9:51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