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流水能回頭
  • Male
  • Melbourne
  • Austral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假如流水能回頭's Friends

  • 罗刹蜃楼
  • Passion for Style
  • Host Workshop
  • Kolkata Bachcha
  • Malacca 皇京港
  • Jemaluang 三板頭·
  • Chiron人馬
  • Suyuu
  • baku
  • Ashgabat
  • Gwadar 瓜達爾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Gifts Received

Gift

假如流水能回頭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假如流水能回頭's Page

Latest Activity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歌與詩 4

《春秋》何以能代《詩》而興?因為《詩》也是一種《春秋》。他又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下篇》一壁以詩書並稱,一壁又說必須知人論世,孟子對於詩的觀念是雪亮的。在這點上,《詩大序》與孟子的話同等重要: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詩即史,當然史官也就是「詩人」。但《序》意以為《風》、《雅》是史官所作,則不盡然。初期的雅,尤其是《大雅》中如《綿》、《皇矣》、《生民》、《公劉》等是史官的手筆,是無疑問的,《風》則仍當出自民間。不過《序》指出了詩與國史這層關係,不能不說是很重要的一段文獻。如今再回去看《詩序》好牽合《春秋》時的史跡來解釋《國風》,其說雖什九不可信,但那種以史讀詩的觀點,確乎是有著一段歷史背景的。最後從史學的一分較冷僻的訓詁中,也可以窺出詩與史的淵源來。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篇》辭多則史。——《義禮·聘禮記》捷敏辯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韓非子·難言篇》米監博辯,則以為多而史之。——同上《說難篇》「繁於文采…See More
Tuesday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歌與詩 3

3.《襄三十年》:「《仲虺之志》云:『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案即《仲虺之誥》,此真古文《尚書》的佚文。4.《國語·晉語》四:「禮志有之曰:『將有請於人,必先有人焉。』」5.同上:「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注》:「志,記也。」案《左傳·僖二十七年》作「《詩》、《書》,義之府也」,是所謂法志者即《詩》、《書》。6.《晉語》六:「夫成子導前志以左先君,導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注》:「志,記也。」7.《晉語》九:「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注》同。8.《楚語》上:「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注》:「故志謂所記前世成敗之書。」9.《周禮·小吏》:「掌邦國之志。」司農《注》:「志謂記也,《春秋》所謂《周志》,《國語》所謂《鄭書》之屬也。」10.同上《外史》:「掌四方之志。」鄭《注》:「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禱杌》。」11.《孟子·滕文公上篇》:「且志曰:『喪祭從先祖。』」趙《注》:「志,記也。」12.又《下篇》:「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注》同。13.《荀子·大略篇》:「《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財侈則…See More
Nov 25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歌與詩 2

若有人兮山之阿,初薜荔兮帶女蘿。試把兮字省去,再讀讀看,還是味兒嗎?對了,損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兒。你說那不過是聲調的關係,意義並未變更。但是你要知道,特別是在歌里,「意味」比「意義」要緊得多,而意味正是寄托在聲調里的。最有趣的例是梁鴻的《五噫》: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作者本意是要這些兮字重新擔起那原始時期的重要職責,無奈在當時的習慣中,兮字已無這能力了,不得已,這才在「兮」下又補上一個「噫」以為之輔佐,使它在沾染作用中,更能充分地發揮它固有的力量。因此,為體貼作者這番用意,我們不妨把「兮噫」二字索性捆緊些當做一個單元,而以如下的方式讀這首歌: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記住「兮」即「啊」的後身,那麽「兮噫」的音值便可擬作「O……O……」了。這一來,歌的面目便十足地顯露出來了。此刻若再把「兮噫」去掉,讓它成了一首四言詩,那與原來的意味相差該多麽遠!以上我們反復地說明了感嘆字確乎是歌的核心與原動力,而感嘆字本身則是情緒的發泄,那麽歌的本質是抒情的,也就是必然的結論了。二至於「詩」字最初在古人的觀念中,卻離現在…See More
Nov 23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歌與詩 1

一想像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蕩,而發出有如「啊」、「哦」、「唉」或「嗚呼」、「噫嘻」一類的聲音,那便是音樂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語言。聲音可以拉得很長,在聲調上也有相當的變化,所以是音樂的萌芽。那不是一個詞句,甚至不是一個字,然而代表一種頗複雜的含義,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語言。這樣界乎音樂與語言之間的一聲「啊……」便是歌的起源。不錯。「歌」就是「啊」,二者皆從可陪聲,古音大概是沒有分別的。在後世的歌詞中有時又寫作「猗」。斷斷猗無他技!——《書·秦誓》河水清且漣猗!——《詩·伐檀》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莊子·大宗師篇》載孟子反子琴張相和歌候人兮猗!(《呂氏春秋·音初篇》載塗山氏妾歌)或作「我」,有酒我!無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詩·伐木》烏生八九子,端座秦氏桂樹間。我!秦氏有遊遨蕩子,工用睢陽強(弓),蘇合彈,左手持強(弓)彈兩丸,出入烏東西。我!一丸即發中烏身,烏死魂魄飛揚上天……——《樂府古辭·烏生》什九則作「兮」,古書往往用「猗」或「我」代替兮字,可知三字聲音原來相同,其實只是啊的若干不同的寫法而已。至於由啊又輾轉變為其他較遠的語音,又可寫作各樣不同的字體,這里不能,也…See More
Nov 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說舞 下

實用性的意義西方學者每分舞為模擬式的與操練式的二種,這又是文明人的主觀看法。二者在形式上既無明確的界線,在意義上尤其相同。所謂模擬舞者,其目的,並不如一般人猜想的,在模擬的技巧本身,而是在模擬中所得的那逼真的情緒。他們甚至不是在不得已的心情下以假代真,或在客觀的真不可能時,乃以主觀的真權當客觀的真。他們所求的只是那能加強他們的生命感的一種提煉的集中的生活經驗——一杯能使他們陶醉的醇醴而酷烈的酒。只要能陶醉,那酒是真是假,倒不必計較,何況真與假,或主觀與客觀,對他們本沒有多大區別呢!他們不因舞中的「假」而從事於舞,正如他們不以巫術中的「假」而從事巫術。反之,正因他們相信那是真,才肯那樣做,那樣認真地做(兒童的遊戲亦復如此)。既然因日常生活經驗不夠提煉與集中,才要借藝術中的生活經驗——舞來獲得一醉,那麽模擬日常生活經驗,就模擬了它的不提煉與集中,模擬得愈像,便愈不提煉,愈不集中,所以最徹底的方法,是連模擬也放棄了,而僅剩下一種抽象的節奏的動,這種舞與其稱為操練舞,不如稱為「純舞」,也許還比較接近原始心理的真相。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動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種生命的真實感(一種覺得自己是活著的感覺)…See More
Nov 19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說舞 中

所當注意的是,畫家所想盡方法而不能圓滿解決的光的效果,這里借野火的照明,卻輕輕地抓住了。而野火不但給了舞光,還給了它熱,這觸覺的刺激更超出了任何其他藝術部門的性能。最後,原始人在舞的藝術中最奇特的創造,是那月夜叢林的背景對於舞場的一種鏡框作用。由於框外的靜與暗,和框內的動與明,發生著對照作用,使框內一團聲音光色的活動情緒更為集中,效果更為強烈,借以刺激他們自己對於時間(動靜)和空間(明暗)的警覺性,也便加強了自己生命的實在性。原始舞看來簡單,唯其簡單,所以能包含無限的複雜。律動性的本質上文說舞是節奏的動,實則節奏與動,並非二事。世間決沒有動而不成節奏的,如果沒有節奏,我們便無從判明那是動。通常所謂「節奏」是一種節度整齊的動,節度不整齊的,我們只稱之為「動」,或亂動,因此動與節奏的差別,實際只是動時節奏性強弱的程度上的差別。而並非兩種性質根本不同的東西。上文已說過,生命的機能是動,而舞是有節奏的移易地點的動,所以也就是生命機能的表演。現在我們更可以明白,所謂表演與非表演,其間也只有程度的差別而已。一方面生命情緒的過度緊張、過度興奮,以致成為一種壓迫,我們需要一種更強烈、更集中的動,來宣泄…See More
Nov 18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聞一多·說舞 上

一場原始的羅曼司假想我們是在參加著澳洲風行的一種科羅潑利(Corro…See More
Nov 16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致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5)

據我所知,斯蒂格勒來過這幾次日本,讓我一一列舉:2005 年 5 月 12 日,“技術與時間:貝爾納爾・斯蒂格勒的著作”2007 年 5 月 7 日,國際會議“無處不在的亞洲媒體轉型”(Ubiquitous Media Asian Transformation)上的演講《什麼是愛好者?》(譯註:斯蒂格勒提出在研究領域以 Amatorat 的稱呼代替 amateur [業餘愛好者],以避免可能造成的貶義。另,日本影評人蓮實重彥也參會了)2009 年 5 月 “什麼是媒體藝術”(What is Media Art)藤幡正樹等參會(譯註:斯蒂格勒對藝術家藤幡正樹的論述,見《“從黑夜中誕生了白晝”,是不完全的克服》)藤幡正樹代表作《驚人的速度》 的海報2014 年 5 月 5 日,日本符號學會大會“雜交閱讀”(hybrid reading)(譯註:石田英敬爲東京大學設計了電子書項目“雜交閱讀”,試圖網架化閱讀)2016 年 3 月(12 日)數碼研究討論會上的演講《數碼時代的夢和權力》(Dream and Power in the Digital…See More
Aug 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緻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4)

我想我和斯蒂格勒都非常感同身受的,是 1970 年代的生存狀態;像他説的那樣,那是一個“槍桿子的年代”(les années de plomb。譯註:法國、意大利等國充滿政治恐怖主義的時期)。年青人的探索一走到底,就會發現這是個非常閉塞的世界,可以説是“晴空亂流”(譯註:air pocket,原指飛機遇到氣阱而驟跌,這里應是指在社會中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的時代。他和我都有通過思想的嘗試,在那個對現在仍有影響的可怕的時期里,尼采式地療治自己的經驗。(至於我的療治經驗,可以點這里 [譯註:這是作者對德勒茲的《尼采與哲學》的評論])四壁徒牆的五年牢獄生活,造就了哲學家貝爾納爾・斯蒂格勒。如今這已廣爲人知。有一天,他開始打聽能不能在獄中學習,當然這在日本的監獄是不可能的。當時的答案則是可能的。但他説:現在也許是不行了。我可是很頑固的。他説他絶食抗議了三週,才獲得了一個單間。你可以在兩個月里不用和任何人説話。據我所知,是格哈奈勒送來了“阿里阿德涅之線”(Ariadne’s thread。譯註:希臘神話中忒修斯在迷宮中的生命之線,比喻走出迷宮、解決複雜問題的線索…See More
Aug 19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致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3)

有趣的是,研討會後,我們去澀谷喝酒,然後回本郷,結果本郷校區似乎在晚上把赤門(譯註:一個大門)和正門都關了,得翻過有 4 米高的鐵柵欄。回住處的時候,他們三個都笑了:他們一個是格瓦拉的前革命戰友(譯註:指戴布哈),一個是登山家(譯註:指布儂),還有一個是前銀行搶劫犯。後來,斯蒂格勒出版了《技術與時間》卷二。96 年 3 月,我在巴黎八大負責一個繁重的課程。我們和他的前女友(我在想要不要冩這個,記得她是雕塑家)在拉丁區吃了晚飯後,他住在貢皮埃涅那個方向,於是告別時就給我叫了輛車。我手冩的字都沒法看了。他説。不過,他的確冩了很多難讀的字,對此貢獻良多。他得到了法國視聽研究院( 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副主任的職位,但他説有好幾年都沒能好好冩本書了。他聊到了馬拉美、布朗肖,還聊到了電視。NHK 電視台當時有了所謂的高清電視(HDTV),可他説這在數字時代行不通。那時,他還出版了與德里達合著的《電視的回聲影像學》(Échographies de la télévision)。97…See More
Aug 16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致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2)

於是,作爲悼念的工作,我只能得對自己再配置一個跨個體化(日語“橫斷的個體化”)了。就好像在當下的意外中丟失了一部分身體那樣的幻肢體驗,我的意識還不能接受這個變故,仍然試着把你當成另一個自我。這暫且需要一些時間。你的哲學正是起於一個意外,可非要如此突然地打斷這個嘗試嗎?還是只是要懸置(Epoche)這個陷入瘋狂的世界?在我們分享過的馬拉美的詩中,死是“湛湛清溪與死神爭訟千古”(Un peu profond ruisseau calomnié la mort)這樣,輕易就能超越的嗎?(譯註:詩出《魏爾蘭墓》[Le Tombeau de Verlaine],中譯出處同上,第 100…See More
Aug 13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石田英敬:緻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1)

1 夏日里,突如其來的死當我在這里落筆冩下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回憶時,一直淚不能止。在以阿蘭-傅爾尼葉(Alain-Fournier)的《美麗的約定》(Le Grand Meaulnes)聞名的小鎮艾皮納伊-勒-弗勒里艾勒(Epineuil-le-Fleuriel)上,在夏日的艷陽下,你突然消失在了黑暗中的另一端。我無法讓自己相信。爲什麼?就這樣消失在世界的另一頭,實在是太突然了。“英敬先生,啊,很高興見到你”(Hidetaka, ah, je suis enchanté)熟悉的聲音還在我的耳邊回響。過去整整兩個星期,我都在想這個問題。而現在,我覺得我開始理解一點了。你是自己從這個世界消失的。你化身一個魂靈、幽靈(Spectre、fantôme),在那個月夜,最終走進了死亡的地道里的漆黑之中。是在重讀《永遠在衝擾之中》(Dans la disruption)第 12 章“38 年後”的第 91 節“阿米替林與書冩”(Laroxyl et écriture。譯註:阿米替林是使用最廣的一種三環類抗抑鬱藥)記述的 2014 年 8…See More
Aug 6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9)

在現實的文學活動中,傳統四要素之間都不是直達關係,而都需以傳媒要素為中介獲得連接。因此圖示中世界、作家、作品、讀者之間沒有箭頭標識。 作家的文學創作或文學信息生產並不是直接完成的,世界對於作家的意義要通過肖像、指標、記號等符號媒介形式傳遞給作家,作家則同樣通過這些符號媒介從世界中選擇所需信息才能進行文學信息的生產。 這樣就有了「世界→傳媒→作家」之間的關係。作家對來自於世界的材料進行程序化處理(審美變形),或對來自世界的原始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可能作品」。同樣,這一活動也要經過傳媒的中介才能實現。不過這時的媒介不再是世界與作家之間的事物原始的符號媒介了,而是人類文化積澱的重要成果——語言符號。從這個角度說,文學創作活動不過就是作家把世界中的意義(通過原始符號傳播)符號化的活動,即作家將從「世界」(現實世界與信息世界)捕捉到和加工成的語義內容物化於語言符號或符號媒介之上,與作者對文學符號成功運用形成的審美信息一起組構成文學信息。…See More
Mar 9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8)

很顯然,這種思想認為,世界1、世界2是世界3的基礎和源泉。這些看法所持的還是一種傳統的「世界」觀。今天,電子傳媒特別是計算機網絡已經為虛擬空間(賽博空間)的開拓提供了技術可能,這使波普爾說的世界3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前面提到的穆爾認為,虛擬空間是不同於三個世界的新世界,它與自然地理空間、人的心理空間、傳統的文化空間等相互纏繞、相互交織,今天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是一種「混雜的空間(mixed spaces)」。 [33]而在鮑德里亞看來,今天電子傳媒製造的影像世界即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這是一個「沒有起源和真實性的真實模型」,是一個「以真實的符號替代真實本身的「超真實」世界」。[34]…See More
Mar 5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7)

五要素文學活動模式的直接提出,也經歷了一個過程。2003年筆者於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馮憲光教授的課堂教學中最初聽到文學活動五要素的說法。筆者完成於2006年3月的博士學位論文《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研究》中,對文學傳媒是文學本體性要素和五要素文學活動問題作了相關討論。 李玉臣先生發表於2006年11月的文章《由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引發對藝術媒介的理論探討》,也明確提到了「構成藝術整體活動的基本因素應該有五個,即世界、作者、媒介、作品和讀者」…See More
Feb 25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6)

上述理論研究在活動要素、要素之間的關係和整體活動過程方面,為我們建構新的文學活動範式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但對信息在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實踐性質,或意義生成性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John Fiske的傳播符號學研究則把信息的生產、傳播與接受視為「意義的產製」,他說:「對符號學派而言,訊息(信息)是符號的建構,並透過與接收者的互動而產生意義。」 [24]斯圖亞特·霍爾在他的著名論文《編碼·解碼》中充分論述了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扭曲」與「誤解」。他設計了一個塔型電視節傳播模式,強調編碼者(作者與傳播者)生產「作為意義的話語節目」(作品)時的編碼活動與解碼者(觀眾)接受節目(作品)時的解碼活動存在著差異。霍爾解釋道:『編碼、解碼的符碼也許並不是完全對稱的。對稱的程度——即在傳達交流中『理解』和『誤解』的程度——依賴於『人格化』、編碼者-生產者和解碼者-接收者所處的位置之間建立的對稱/不對稱(對等關係)的程度。」…See More
Feb 23

假如流水能回頭's Blog

聞一多·歌與詩 4

Posted on November 11, 2023 at 2:30pm 0 Comments

《春秋》何以能代《詩》而興?因為《詩》也是一種《春秋》。他又說:

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萬章·下篇》

一壁以詩書並稱,一壁又說必須知人論世,孟子對於詩的觀念是雪亮的。在這點上,《詩大序》與孟子的話同等重要:

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Continue

聞一多·歌與詩 3

Posted on November 8, 2023 at 7:30pm 0 Comments

3.《襄三十年》:「《仲虺之志》云:『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案即《仲虺之誥》,此真古文《尚書》的佚文。

4.《國語·晉語》四:「禮志有之曰:『將有請於人,必先有人焉。』」

5.同上:「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注》:「志,記也。」案《左傳·僖二十七年》作「《詩》、《書》,義之府也」,是所謂法志者即《詩》、《書》。

6.《晉語》六:「夫成子導前志以左先君,導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注》:「志,記也。」

7.《晉語》九:「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注》同。…

Continue

聞一多·歌與詩 2

Posted on November 7, 2023 at 5:30am 0 Comments

若有人兮山之阿,初薜荔兮帶女蘿。

試把兮字省去,再讀讀看,還是味兒嗎?對了,損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兒。你說那不過是聲調的關係,意義並未變更。但是你要知道,特別是在歌里,「意味」比「意義」要緊得多,而意味正是寄托在聲調里的。最有趣的例是梁鴻的《五噫》:

陟彼北芒兮,噫!顧瞻帝京兮,噫!宮闕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

作者本意是要這些兮字重新擔起那原始時期的重要職責,無奈在當時的習慣中,兮字已無這能力了,不得已,這才在「兮」下又補上一個「噫」以為之輔佐,使它在沾染作用中,更能充分地發揮它固有的力量。因此,為體貼作者這番用意,我們不妨把「兮噫」二字索性捆緊些當做一個單元,而以如下的方式讀這首歌:…

Continue

聞一多·歌與詩 1

Posted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想像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蕩,而發出有如「啊」、「哦」、「唉」或「嗚呼」、「噫嘻」一類的聲音,那便是音樂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語言。聲音可以拉得很長,在聲調上也有相當的變化,所以是音樂的萌芽。那不是一個詞句,甚至不是一個字,然而代表一種頗複雜的含義,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語言。這樣界乎音樂與語言之間的一聲「啊……」便是歌的起源。不錯。「歌」就是「啊」,二者皆從可陪聲,古音大概是沒有分別的。在後世的歌詞中有時又寫作「猗」。

斷斷猗無他技!

——《書·秦誓》

河水清且漣猗!…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