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流水能回頭
  • Male
  • Melbourne
  • Austral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假如流水能回頭's Friends

  • Covid-19 Narrative
  • Passion for Style
  • Host Workshop
  • Kolkata Bachcha
  • Malacca 皇京港
  • Jemaluang 三板頭·
  • Chiron人馬
  • Suyuu
  • baku
  • Ashgabat
  • Gwadar 瓜達爾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SRESCO
  • TASHKENT HOLIDAY

Gifts Received

Gift

假如流水能回頭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假如流水能回頭's Page

Latest Activity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9)

在現實的文學活動中,傳統四要素之間都不是直達關係,而都需以傳媒要素為中介獲得連接。因此圖示中世界、作家、作品、讀者之間沒有箭頭標識。 作家的文學創作或文學信息生產並不是直接完成的,世界對於作家的意義要通過肖像、指標、記號等符號媒介形式傳遞給作家,作家則同樣通過這些符號媒介從世界中選擇所需信息才能進行文學信息的生產。 這樣就有了「世界→傳媒→作家」之間的關係。作家對來自於世界的材料進行程序化處理(審美變形),或對來自世界的原始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可能作品」。同樣,這一活動也要經過傳媒的中介才能實現。不過這時的媒介不再是世界與作家之間的事物原始的符號媒介了,而是人類文化積澱的重要成果——語言符號。從這個角度說,文學創作活動不過就是作家把世界中的意義(通過原始符號傳播)符號化的活動,即作家將從「世界」(現實世界與信息世界)捕捉到和加工成的語義內容物化於語言符號或符號媒介之上,與作者對文學符號成功運用形成的審美信息一起組構成文學信息。…See More
Mar 9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8)

很顯然,這種思想認為,世界1、世界2是世界3的基礎和源泉。這些看法所持的還是一種傳統的「世界」觀。今天,電子傳媒特別是計算機網絡已經為虛擬空間(賽博空間)的開拓提供了技術可能,這使波普爾說的世界3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前面提到的穆爾認為,虛擬空間是不同於三個世界的新世界,它與自然地理空間、人的心理空間、傳統的文化空間等相互纏繞、相互交織,今天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是一種「混雜的空間(mixed spaces)」。 [33]而在鮑德里亞看來,今天電子傳媒製造的影像世界即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這是一個「沒有起源和真實性的真實模型」,是一個「以真實的符號替代真實本身的「超真實」世界」。[34]…See More
Mar 5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7)

五要素文學活動模式的直接提出,也經歷了一個過程。2003年筆者於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馮憲光教授的課堂教學中最初聽到文學活動五要素的說法。筆者完成於2006年3月的博士學位論文《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研究》中,對文學傳媒是文學本體性要素和五要素文學活動問題作了相關討論。 李玉臣先生發表於2006年11月的文章《由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引發對藝術媒介的理論探討》,也明確提到了「構成藝術整體活動的基本因素應該有五個,即世界、作者、媒介、作品和讀者」…See More
Feb 25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6)

上述理論研究在活動要素、要素之間的關係和整體活動過程方面,為我們建構新的文學活動範式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但對信息在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實踐性質,或意義生成性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John Fiske的傳播符號學研究則把信息的生產、傳播與接受視為「意義的產製」,他說:「對符號學派而言,訊息(信息)是符號的建構,並透過與接收者的互動而產生意義。」 [24]斯圖亞特·霍爾在他的著名論文《編碼·解碼》中充分論述了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扭曲」與「誤解」。他設計了一個塔型電視節傳播模式,強調編碼者(作者與傳播者)生產「作為意義的話語節目」(作品)時的編碼活動與解碼者(觀眾)接受節目(作品)時的解碼活動存在著差異。霍爾解釋道:『編碼、解碼的符碼也許並不是完全對稱的。對稱的程度——即在傳達交流中『理解』和『誤解』的程度——依賴於『人格化』、編碼者-生產者和解碼者-接收者所處的位置之間建立的對稱/不對稱(對等關係)的程度。」…See More
Feb 23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5)

雅各布森的六要素十字形語言學交流模式會給我們建構新的文學活動論以更大的啟發。這一模式認為,任何言語傳播活動都由發信人(addresser)、收信人(addressee)、語境(context)、信息(message)、接觸(contact)、信碼(code)六個要素組成,「發送者(發信人)把信息傳給接收者(收信人),信息要想生效,則需要聯系某種語境(用另一個較模糊的術語說,就是『指稱物』),接收者要想捕捉到這種語境,不管它是語言的還是能夠轉化成語言的,還需要有為發送者和接收者完全通用和部分通用的信碼(因此發送者和接收者就是信息的編碼者和解碼者)。最後還需要某種接觸——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物質通道和心理聯系——以使二者進入和保持在傳達過程之中。」…See More
Feb 20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4)

在現代傳媒研究領域,及時回應這種哲學和文化觀念的是加拿大的多倫多學派。伊尼斯認為,人類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性質的媒介會使信息傳播發生偏向,或偏向時間或偏向空間,而這種偏向將會導致不同的文明類型,即所謂「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 [16]在麥克盧漢那里,這種思想被進一步發揮成了那句振聾發聵的著名論斷——「媒介即訊息」 [17]。「媒介即訊息」的內涵具有多個層面的多種闡釋。筆者認為,這一論斷的最大價值是哲學層面的,它與語言學轉向的哲學思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媒介不只是信息的運載工具,何種性質的媒介產生何種性質的信息,媒介即是主體接受信息和把握意義的本體。多倫多學派的其他成員如哈弗洛克、昂格、海姆、德·科克霍夫等對唯有通過媒介信息才能構成我們體驗的內容的思想進行了更為細致地研究。荷蘭當代學者德·穆爾總結說:「媒介不是透明的窗戶……它們卻是——把前面用過的一個隱喻加以拓展——不同顏色的眼鏡,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著我們的體驗,在某種程度上,方式甚至決定了它們的內容。」…See More
Feb 18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2)

此處需要指出兩點:第一,文學傳媒自文學誕生之日起就是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因素,不過由於傳統社會中的信息傳播媒介不發達,使它的地位沒有被彰顯出來。在信息傳播媒介高度發達的現代傳媒時代特別是新近的電子傳媒時代,傳媒對文化、文學活動的製約力量日益增強,使我們形成了對文學現象的新的「發現」,這才使我們逐漸認識到了文學傳媒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很顯然,以上四種傳媒形態並不為文學所獨有,它們也可以成為新聞、科學、歷史、哲學、宗教等各種信息的承載形式。鑒於此種情況,有人認為文學傳媒的概念並不成立。這種看法之所以錯誤,原因在於沒有理解文學傳媒是文學活動中的功能性要素。實際上,傳統文學四要素中的世界、作家、讀者都有功能性要素的意味。也就是說,世界、作家、讀者都不為文學活動所獨有,在文學活動之外的情境中,它們既可能是也可以是科學文本、哲學文本、歷史文本、宗教文本等的創作源泉、創作主體和接受者。而只有在文學活動中,為文學作品提供創作源泉的世界、從事文學話語生產的寫作者、閱讀文學作品的讀者,才構成文學活動要素的世界、作家、讀者。文學傳媒也是如此,它是對進入文學活動領域、發揮著承載傳遞文學信息功能的諸級、諸…See More
Feb 16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3)

筆者所說的五要素活動論中的文學本體論采用的是20世紀重建形而上學派的現代哲學本體觀。這種現代哲學本體觀認為,本體不是與存在者存在整體相隔離的唯一的最後實在——某個特殊存在者。就是說,一方面不能把「存在」(本體)混淆於存在者,「確實不能把『存在』理解為存在者,enti non additur aliquanatura: 令存在者歸屬於存在並不能使『存在』得到規定」。 [8]與此同時,「不要靠把一個存在者引回到它所由來的另一存在者這種方式來規定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仿佛存在具有某種可能的存在者的性質似的」。 [9]另一方面,存在或者本體並不脫離存在者,即「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See More
Feb 1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1)

[摘要] 當下,「世界—作家—作品—讀者」的四要素文學活動說,已經成為了中西文論界特別是中國當代文論界,解釋文學現象通用的和處於主流地位的文學活動範式。但現代傳媒語境的形成,使文學傳媒要素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得以凸顯,新的社會現實讓我們看到,包括語言在內的文學傳媒不只是文學的工具,更是其本體性構成要素。20世紀以來現代傳播學、語言學、符號學、文化理論的相關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建構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重要理論資源。作品、世界、作家、傳媒、讀者五個基本要素形成的整體結構和動態關係構成了完整的文學活動。建構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推動文學活動論由四要素範式向五要素範式革命,是文學活動的實際存在和當代文學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 文學活動是文學的動態存在方式,文學理論研究往往通過建構文學活動模式達到對文學活動事實的理論把握。當某種文學活動模式得到了一定歷史階段的理論共同體的普遍認可,即成為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Pattern)」 [1]時,就成長為了一種文學活動範式(Paradigm )。範式「是任何一個學科領域在發展中達到成熟的標志」。…See More
Feb 8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7)

五、文學闡釋的重要性張江教授《再論強制闡釋》一文也存在一些可以進一步商榷的問題,比如對造成「強制闡釋」的各種原因,特別是心理原因的探討所占篇幅較大,而相比之下,關於如何克服或避免「強制闡釋」的論證則篇幅較少。此外,他關於文學闡釋的判斷尤其是我不能茍同的。他說:「必須明了的是,文學的闡釋目的是求得共鳴,有共鳴即可,無真假對錯可言,不可證實,亦難證偽,極而言之,也無須證實與證偽,共鳴而已。歷史和其他學科的研究卻大為不同。」(11)也就是說,文學闡釋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找「共鳴」,因此評價文學闡釋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就看其是否獲得「共鳴」。…See More
Sep 22,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6)

那麽,合理的或者有效的闡釋應該是怎樣的呢?按照張江教授這篇文章的內在邏輯來看,有效的闡釋應該是一種「意義建構」而非「追問真相」。在這里我們可以做一點補充論證。其一,人文領域不像自然科學領域那樣有一個「真相」在那里。在自然科學領域,在主體與客體、我與它的關係中,客體或者「它」是不發聲的,不是主體,所以它是什麽,亦即關於它的「真相」,僅僅取決於主體的認知水平。在同樣一個認知水平上,「真相」只有一個。這里的關係是純粹的主客體關係。人文領域則不同。 這里的一切活動,無論是認知還是實踐,都是在主體與主體,即「我與你」之間的關係中進行的,作為對象的主體或者「你」是可以發聲的,因此這里的「真相」就不取決於人們的認知水平,而是取決於人們的價值觀和趣味,這里的關係屬於主體間性的關係。…See More
Sep 17,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5)

在我看來,這種大循環的路線應該是這樣的:首先是進行文本闡釋,弄清楚文本各個層面的意義,然後把文本意義與特定文化傳統和歷史語境聯系起來,梳理這些意義與各種外在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然後再返回到文本之中,進一步對文本意義做出闡釋。通過文本—語境—文本的循環闡釋無疑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闡釋對象,揭示出更豐富的意義。…See More
Sep 12,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4)

這里我們不去辨別兩種觀點的是非對錯,我們感興趣的是對古史的闡釋立場。同樣一條材料,疑古者可以闡釋為偽造古史的證據,信古者則闡釋為古史的證據。二者皆有邏輯嚴密的論證,看上去都似乎無懈可擊。這說明,「先入之見」對於闡釋的結果而言有時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這種現象中國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孔子有「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之說,《淮南子》也說:「三代之稱,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歲之積毀也。」(《繆稱訓》)可見這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歸根結底都是「先入之見」的結果。「先入之見」規定了闡釋過程的指向,闡釋者只選擇那些可以證明此一指向的材料而忽視那些不符合此一指向的材料,闡釋的結果實際上已經先行存在於闡釋者的「先入之見」中了。…See More
Sep 6,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3)

二、關於「闡釋期望」與「闡釋動機」在充分論證了闡釋對象的確定性之後,《再論強制闡釋》一文用很大篇幅討論了「闡釋期望」「闡釋動機」與「強制闡釋」的關係,借助於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研究闡釋學問題。作者認為,「強制闡釋」現象的廣泛存在並不僅僅是觀念問題,而是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基礎:「當代心理學在諸多大規模實驗的基礎上,對期望及期望的認知作用給予試驗和研究,得出一些可以被重復和證明的重要結論。其核心要義是,因為我們只願意看到我們期望和想看到的東西,其結果必然是,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用來確認我們期望確認的東西。」③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一般認知顯然可以印證這一心理學觀點,中國成語所謂「先入之見」「入主出奴」以及「人有亡斧者」的寓言講的都是這個道理。那麽,學術研究的情況如何呢?張江認為:「就是號稱具有較高智商和科學態度的科學家,同樣會被自己的前有之見所控制,只看見或只尋找與自己期望一致的東西,忽視或否定自己不想或不願看見的東西。」④研究者在滿足「闡釋期望」的心理需求促動下,會通過「證實策略的應用」「尋求虛假相關」「自我服務偏差」等方式得出符合自己預期的結論。這顯然是有事實根據的。這種心理現象說明,「強制闡…See More
Sep 2,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2)

闡釋對象的確定性究竟意指什麽?在我理解,按照張江的邏輯,絕不是指意義的唯一性。假如一個文本只有一個確定的意義,那麽,在一位闡釋者準確地揭示這一意義之後,一切闡釋就都不再需要了。這種見解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科學思維,或者認識論框架內的主客體認知模式的產物。如果我們追問一塊石頭的構成元素是什麽,那麽答案只有一個,它一旦被發現就不需要再追問了。如果我們追問《紅樓夢》的意義究竟是什麽,那麽答案就不可能只有一個,關鍵看你從什麽角度和層面上來看它。只要有新的審視角度就會有新的意義現身。…See More
Aug 31,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 posted a blog post

李春青 ·在「追問真相」與「意義建構」之間(1)

張江教授的《再論強制闡釋》一文對「強制闡釋」問題做了進一步深入闡發,在闡釋對象的確定性、「強制闡釋」現象產生的心理原因以及克服「強制闡釋」的具體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對推動闡釋問題的學理性探討和建構中國當代闡釋學具有重要意義。但該文在闡釋的有效性及「文學闡釋」等問題上所持觀點尚可進一步商榷。主張闡釋對象的確定性並沒有問題,但這種確定性不能理解為意義的唯一性,它還包括文字背後隱含的豐富意蘊。對於闡釋而言,「追問真相」是「意義建構」的基礎,文學闡釋不僅僅是尋求「共鳴」,而同樣是一種「意義建構」。2014年張江教授發表《強制闡釋論》,在學界掀起軒然大波,論者蜂起。經過反復爭論、質疑、辨析之後,在今天的學術界,「強制闡釋」已經成為人人熟知的學術話語了。近日張江又發表了《再論強制闡釋》,在當年《強制闡釋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強制闡釋」問題,除了廣泛吸收來自各方面的意見之外,還借鑒了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某些研究成果,論證更加深入細密了。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激發起筆者關於闡釋的確定性問題的幾點新的想法,陳之於下,就教於張江教授及學界同仁。一、關於闡釋對象的確定性《再論強制闡釋》一文的第一部…See More
Aug 30, 2022

假如流水能回頭's Blog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9)

Posted on March 5, 2023 at 10:30am 0 Comments

在現實的文學活動中,傳統四要素之間都不是直達關係,而都需以傳媒要素為中介獲得連接。因此圖示中世界、作家、作品、讀者之間沒有箭頭標識。



作家的文學創作或文學信息生產並不是直接完成的,世界對於作家的意義要通過肖像、指標、記號等符號媒介形式傳遞給作家,作家則同樣通過這些符號媒介從世界中選擇所需信息才能進行文學信息的生產。…



Continue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8)

Posted on February 11, 2023 at 6:00pm 0 Comments

很顯然,這種思想認為,世界1、世界2是世界3的基礎和源泉。這些看法所持的還是一種傳統的「世界」觀。今天,電子傳媒特別是計算機網絡已經為虛擬空間(賽博空間)的開拓提供了技術可能,這使波普爾說的世界3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前面提到的穆爾認為,虛擬空間是不同於三個世界的新世界,它與自然地理空間、人的心理空間、傳統的文化空間等相互纏繞、相互交織,今天我們生存其中的世界是一種「混雜的空間(mixed spaces)」。 [33]而在鮑德里亞看來,今天電子傳媒製造的影像世界即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這是一個「沒有起源和真實性的真實模型」,是一個「以真實的符號替代真實本身的「超真實」世界」。[34]…



Continue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7)

Posted on February 3, 2023 at 10:30pm 0 Comments

五要素文學活動模式的直接提出,也經歷了一個過程。2003年筆者於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馮憲光教授的課堂教學中最初聽到文學活動五要素的說法。筆者完成於2006年3月的博士學位論文《現代傳媒語境中的文學存在方式研究》中,對文學傳媒是文學本體性要素和五要素文學活動問題作了相關討論。



李玉臣先生發表於2006年11月的文章《由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引發對藝術媒介的理論探討》,也明確提到了「構成藝術整體活動的基本因素應該有五個,即世界、作者、媒介、作品和讀者」…

Continue

單小曦〈單小曦論五要素文學活動範式的建構〉(6)

Posted on February 3, 2023 at 3:30pm 0 Comments

上述理論研究在活動要素、要素之間的關係和整體活動過程方面,為我們建構新的文學活動範式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但對信息在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實踐性質,或意義生成性問題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John Fiske的傳播符號學研究則把信息的生產、傳播與接受視為「意義的產製」,他說:「對符號學派而言,訊息(信息)是符號的建構,並透過與接收者的互動而產生意義。」…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